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花几千元在上海内环租房以节省每天一两个小时的通勤时间,值吗? 第1页

  

user avatar   yao-dong-27 网友的相关建议: 
      

穷人的标准解决方案是:不提高房租支出 ,而是用生活品质的降低来换取通勤时间减少,忍受更小更破的房子,忍受更多人的合租。

我和我的一群朋友们当年都是这样在北京开荒的。


user avatar   hao-qi-xin-yan-jiu-suo-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调查了全国 36 大城市的平均通勤时间,最长的上海为 57.6 分钟,最短的拉萨 26.8 分钟。

英国的每日电讯报引用的一项调查表明,日本、韩国、俄罗斯上班族人均通勤单程时长约为 1 小时,澳大利亚和瑞典约半小时,美国则为 25 分钟,其中 86% 的 16 岁以上工作的美国人开车上班。而在人口不过 500 多万的丹麦,却拥有自行车 420 万辆。一方面自行车是丹麦人的主要交通工具,另一方面,也是他们休闲锻炼的方式。他们似乎并不太在意通勤时间。

此外,美国网站 Science of Us 曾对大量通勤文献进行研究,总结了 11 条通勤真相。虽然数据大多来自美国,不过结论也值得一看。

1.你一天里会碰到的最糟糕的事,就是早早去上班

社会学家 Daniel Kahneman 和 Alan B. Krueger 调查了 900 名德克萨斯妇女,询问日常里使她们快乐的事。在名单的最底层——比工作和打扫卫生更糟糕的,是一大早去上班。而晚上下班,则是受访者全天要做的第三最糟糕的事。

通常,我们会用听歌、看剧、玩游戏、从窗玻璃偷看身边的美丽女孩、盯着公共电子屏、刷社交网络、瞧着人群的秃顶来转移注意力。但事实上,通勤时的你,精神总是十分脆弱,你有一整段的无聊需要打发,在这样的碎片时间里,不论给你什么样的快餐信息都能轻而易举地被你接受。

纽约大学的研究者 Anindya Ghose 及其团队在某个中国城市的地铁曾做过一项实验,发现当地铁里的密度从每平米两个人上升到每平米五个人时,人们在手机上买买买的概率会提升 45%。根据行为约束理论,人越多,个人空间被侵占得越多,人们就越会不自觉地向内转移,更集中于自己的手机,购买行为也越多。

2.你永远也不会习惯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 Daniel Gilbert 认为人们永远也不会适应通勤,每天都是新地狱。今天可能是包子配茶叶蛋味地狱,明天可能是大拇哥被踩得嗷一声叫地狱,后天也许是眼镜被挤掉后抽不出身弯腰去捡眼睁睁看着眼镜踩踏全过程地狱。从家里到公司,可谓一条百爪挠心的比惨之路。

3.但如果你走路、骑自行车或者乘火车,反而会让你更快乐

根据麦克吉尔大学针对 3377 名乘客的调查,相比开车、公交和地铁,这三种方式会让人觉得更舒适。在幸福指数世界第一的国家丹麦,几乎人手一辆自行车,许多跨国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和议会议员也都骑自行车上下班。当然,这也归功于城市自行车道的良好设施和怡人的环境。

4.长通勤很可能会毁了你的婚姻

一项跨度 10 年涉及 200 万瑞典已婚人士的研究发现,把长距离通勤的人(车程 45 分钟或以上),要比不需要通勤的人离婚率高出 40%。

5.但如果你们通勤的方向一致,则会让你们的关系更愉快

一项针对 280 对美国夫妇 139 对香港伴侣的调查发现,夫妇前往同一个方向的工作地会令他们对彼此的关系更加满意。不过研究员认为,虽说伴侣同路去上班会增加相互陪伴的机会,但这可能只是一个微小而无意义的共同点。

6.在通勤上花费的时间就是时间,并不是锻炼时间

根据跨度 5 年的美国时间利用数据分析。每花费 1 分钟上下班通勤时间,就会减少 0.0257 分钟锻炼的时间,0.0387 准备食物的时间, 0.22.5 分钟的睡眠时间。

不是通勤时间占据了做别的事的时间,而是长通勤会使得做其他事的意愿强度降低。在通勤路上的低质量补觉对恢复元气也并没有起到多少作用。回想一下那些计划着下班以后过上充实而井井有条的夜生活,最后以瘫痪在沙发告终的日日夜夜。有多少人会在遭遇了一场通勤后还能朝气蓬勃地打起精神来呢?

7.长通勤会让人减少政治参与

研究院对乔治城大学的 1001 名美国人的调查发现,长距离通勤的人参加政治活动的概率比在家工作的人低 12%。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通勤路上人们更愿意从事放松性的娱乐活动。另一方面,根据 upwork 和美国自由职业者协会的调查,70% 的自由职业者希望通过政治参与进行更多对独立劳工权益的讨论。

8.跟那些在家办公的人比如何?

平均每天花费 50 分钟通勤,会导致 11.03 分钟睡眠减少,1.29 分钟锻炼时间减少。但通勤时间超过 3 小时每天(即单程约 1 个半小时)则会减少 44.7 分钟睡眠,比在家办公的人少了 63% 的锻炼时间。

由于长通勤消耗的不只是花在路上的时间,如果你是一个长通勤人士,那么你无法按时完成你的每日时间表,可能真的不能怪你的拖延症和懒癌。

9.然而,每天通勤一个小时,比在家办公的人薪水高 40%

调查发现,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每天通勤一小时,平均会比在家办公的人薪水要高出许多。这也与目前美国自由职业者普遍会遇到的客户报价不合理、不稳定的收入来源,以及需要个人承担保险等福利有关。

10.怎么才能让你的通勤更快乐,有一种方法,不过...

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家 Nicholas Epley 发现的方法,在通勤路上,跟陌生人聊天,他们最终普遍会更加享受这一天的通勤时光。(笔者去年夏天试过了,并不能问心无愧地推荐给大家)

11.通勤仍然有一件好事

那就是你还能回家。


user avatar   mangoooooooo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曾经看到过一句话,说的是:2.6亿老年人,至今没能进入互联网时代,而2021年上半年,我朋友圈子里议论最凶的不是明星八卦,而是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何时出炉。到了5月11日,靴子落地了。

千百条数据中,一行字尤为瞩目:60岁及以上人口占18.7%,65岁及以上人口占13.5%。

与中国发展速度一同狂飙猛进的,是人口年龄。60岁及以上人口26402万人,这个群体在网络和纸媒没有太多声量。低调,安稳,是老年人平安度过余生的底色。

信息化和老龄化,长期并存交织。《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20年3月,网民数量发展至9.0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64.5%,然而,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却只有6.7%。

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甚至不懂得怎么用手机扫码买下一块豆腐。

几个关键词可以概括,脱节,失速,加剧。互联网世界是割裂再缝合的。在虚拟的一侧,我们已经在月球上规划城市天际线;在现实的一端,我们仍需要在流动摊点排队购买煎饼果子。一定程度上说,当今社会早已步入文明和繁华,而在暮色四合之际,回望身后,也有一些人被数字的洪流裹挟着踽踽前行。

生活中并不鲜见这些场景:老人站在公交的投币口,颤巍巍地数着手中的硬币;站在地铁口的自动售票机前,圆瞪双眼辨识密密麻麻的站点信息;向收银员递过去几张边缘磨得发毛的票子,却被一句彬彬有礼而拒人千里的“对不起,不设找零”将现金挡了回来;要去大城市探望儿孙,却不懂得如何用智能地图导航……

似乎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电子设备和软件是专门设计给80后、90后甚至00后的。任何新生事物,只要他们会使,就等于所有人都会使了。

这个“规定”对于老年人来说,有点像是站在一台倾角在25°以上、时速10公里的跑步机。他们虽然已经在努力前行,然而自己还在不断后退。

有时候,我们也会畅想未来,二十年后,是否就能实现人机交互的大发展?水银泻地一般的VR、AR和脑机接口,哪怕是走在旷野和荒漠里,也像是在小区中散步一般,处处可以歇坐休息,时时都有清凉饮料供应,永远不会担心迷路,一个彻底消除电量焦虑的梦境。

然而,真有那么一天,你我还能跟得上趟吗?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政府牵头,更需要科技厂商们参与。

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的学习能力显然无法应付科技的迅猛更迭。为了少犯错,少损失,他们宁可一成不变。

2020年11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公开发布。

工信部印发《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方案决定自2021年1月起,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为期一年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

助老、适老这件事,不能再拖了。

而想让老年人一同分享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援手由科技厂商伸出,是解题的关键。

工信部公布的首批“适老化”和“无障碍”名单中,就网罗了115家热力值极高的主流网站和43个高频使用的app,涉及媒体、交通、社交通讯、电商购物、搜索引擎、金融、医疗等领域,堪称网络时代的“引水入户”工程。

互联网出行平台火速响应,上线“一键叫车”、“老年人电话叫车”功能,针对视力障碍人群推出的“无障碍出行”则覆盖主要城市74座,使携带导盲犬的乘客不再有被拒载的苦楚。

到了医院开门的时间节点,也正是早高峰期间,老年人去医院取药,也能靠网约车顺心直达医院药房。

而各大通讯交互平台,也都推出“屏幕共享”和“远程协助”功能,将老年人与子女千里连携。子女只需要抽空和父母连线,就能通过手指轻触直连老人的电脑,消除“病灶”,避免了叫人上门维修的不必要花销。

国产智能手机品牌随之跟进,在手机中搭载“简易模式”、“屏幕共享”和“远程守护”功能,大大降低了老年人掌握新机核心用法的学习成本。

适老化与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春蕾初绽,却已满山红遍。

对于老年人来说,行走在互联网时代,也如同在冰窖中前行,处处是黑暗和冰冷。在这黑暗与冰冷中的微弱光辉,是由智能手机照亮的。离开家门后,地铁长廊里、医院药房外、银行柜台门口、郊野公园候车处,它可能是唯一的、指引回家方向的光。

学会用智能手机,就等于学会上网。

除了在产品层面做适老化改造,大公司中,贝壳找房还在公益层面做了许多工作。

贝壳找房从2019年起开始发力“我来教您用手机”公益行动,通过定期开展的培训和实操课程,逐个社区地扫除盲点。培训课堂和到店咨询双管齐下,帮助老年人掌握手机基础用法——尤其是与生活相关的功能。公益教学持续开展,已遍及全国14个城市的352个社区,累计开展手机学习课程超过3500节,参与量多达11万人次。

贝壳教给老年人的操作方法是更为本源的模式与套路,是一种标准制式,而非专门与特例。大量的重复教学,对贝壳员工的耐心提出严苛的挑战。这场教学,既是泛读,也是精讲。

可以想象,在未来,一键报警、亲友代支付、老年人健康档案管理等更多适老化服务的提供和接入,也将逐步建立。科技绝不仅是算法与机械,它还是进步的思维与心怀弱者的温情。有人说,技术的进步是在黑暗中踩在坚冰上前行。正因如此,才要向黑暗和冰冷回敬以冷冰冰的代码。然而科技的内在应该是温暖的,因为不讲人情的科技是速朽的。

现在,真正通向科技新纪元的道路,也许正在搭建中了。


user avatar   ren-yi-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次舆论的重点在于警察到底是多久赶到的。

没拜码头,收保护费,打砸门面这种原因我们都知道,也不怕;

但是公权力私用或者黑白勾结这种事,就会让人非常害怕;

如果西安公权力真的黑白勾结,还睁眼说瞎话,那就需要处理整顿了。

我朝的治安也不是一直这么好的,人民也不是软弱无比的,60年代西安打的也很凶的。难不成西安各公司以后都要雇佣保安公司保护经营?

这次出警距离1公里,走路10分钟都到了,所以就坐等这次真实的出警时间是多少了。





  

相关话题

  女性结了婚有了孩子还要工作,该如何平衡家庭工作学习三者之间的关系? 
  刚刚搬进公寓,应该每个月交 100 块网费好还是买个随身 Wi-Fi? 
  和朋友一起租了三个月的房,她住了一个月就走了,我住了两个月,房东不退押金,我该不该找她一起分担? 
  上海年收入50万人民币和日本1000万日元,去日本工作还是留在上海? 
  你最颓废的时候是什么样的? 
  如何评价18米高1:1比例的自由高达立像2021年落户上海? 
  深圳最初为何不规划自行车道? 
  不能接受上海的老破小吗? 
  初二的儿子总是说到不能做到,说好了的,不承认,该怎么办? 
  在北大当学渣是种怎样的体验? 

前一个讨论
如何通过多帧影像进行超分辨率重构?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小米5C?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