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相继进入机器大工业时代,各国产业工人数量大幅膨胀,工人阶级的生存环境却严重恶化。这种局面下,红色意识形态迅速流行来开。红色意识形态主张消灭私有产权,主张构建一个没有阶级制度、没有国家和政府,并且进行集体生产的社会。
这自然不为帝国主义列强所容。各国掌权势力对冒头的红色思潮大肆弹压。但是,工人阶级的抗争也此起彼伏,两大阶级的矛盾在一战后期达到了顶峰:
血腥程度前所未有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欧洲列强的实力。而列强为应对战争,对国内资源的过渡盘剥,也使工人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到一战末,欧洲各国大范围的爆发革命,其中德国的十一月革命与俄罗斯二月革命,甚至一举颠覆了德、俄两大帝国的世袭君主王朝。而这两场革命,都有着十分显著的红色烙印。一时间,红色意识形态大有席卷全欧之势。
可惜此风并未持续太久。很快,欧洲各国的工人革命或被镇压,或者革命果实被资产阶级攫取。
但俄罗斯却是个例外。尽管二月革命后,孟什维克一度上位组建资产阶级政府。但没多久就爆发了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红色意识形态在俄罗斯大获成功。
苏联开国后,在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上,采用了一套堪称石破天惊的做法——即全盘公有制。
之所以说石破天惊,是因为当时的列强,在经济制度上,都普遍以私有制为主。以市场经济、自由竞争为特征的私有制,促成了近代以来的西方世界发展,推动了两次工业革命的爆发。虽然在之后的岁月中,传统意义层面的自由经济,在一定程度上遭到国家资本主义的替换,但私有制为主的基本架构并未发生改变。
既然私有制已被列强大规模采用,而且在实践中也被证明是利于工业化进程,那么苏联为何会与它对着干,偏要搞公有制呢?最不能为人所理解的是,苏联的这套公有制搞法,至少在启用之初的头几十年,的确收效明显,使俄罗斯从沙俄时代的“帝国主义薄弱环节”,一跃飞升为名列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工业大国,更成为20世纪仅有的两个超级大国之一。
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何以在俄罗斯大获成功?在云石君看来,这与俄罗斯(苏联)的特殊国情密不可分。直白点说,公有制的出现,正好适应了当时俄罗斯的三个发展需要:
首先是中枢集权的需要。俄罗斯地域辽阔,国家地缘结构和民族构成都十分复杂。而俄罗斯的本部核心板块——东欧平原,区位上位于国家最西段,自身的质量也算不上特别的优秀,难以确保对国家各个边缘板块,特别是远东等极端边缘地区的有效辐射与影响;同时,作为主体民族的俄罗斯族,在俄罗斯(苏联)的国家总人口中占比相对较低,并未形成压倒性优势。这种地缘与人文结构,意味着俄罗斯天然存在比较严重的分裂隐患。所以,俄罗斯有必要打造一个强势中央政府,用中枢权力的强势,抵消地缘、人文结构方面的分裂基因所牵引而出的负面影响。
既然要构建强势政府,那么中枢权力就有必要强化对国家经济的直接控制——尤其是牵涉国计民生的核心资源,更是必须紧抓在手。这意味着俄罗斯的权力架构中,资本权力必然会受到政治权力压制——这就为公有制的推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而且,在上一节《地缘政治114:俄罗斯国家性质?》中,云石君有说过,相对于中国这种地缘结构完美,水到渠成式的正向中央集权,俄罗斯由于地缘和人文结构太过复杂,所以推行中央集权的先天条件难言充分。这也导致俄罗斯中央集权的神话程度,甚至在许多环节要超越中国——因为它必须要借助政治上的高度集权,以对冲地缘与人文缺陷的负面影响。相应的,苏联政治权力对经济资源的直接控制,也比中国这个经典中央集权大国还要深入的多。
其次,特殊的国家发展基因的需要。俄罗斯拥地超过2000万平方公里,天然具备世界级大国的资格。所以,俄罗斯当然要参与全球争霸,以为自己在世界范围内争取更多领土以外的额外收益——而要全球争霸,与列强竞争,俄罗斯有必要对自身广袤国土的地缘潜力予以充分挖掘。而换个角度来看,俄罗斯庞大的体量,以及地处亚欧大陆北部中央,几乎与全球所有主要地缘势力都存在结构性利益冲突的现实,决定了俄罗斯这个国家天然面临巨大的外部威胁,这种情况下,俄罗斯要想不在帝国时代的竞争中沦为失败者,也有必要对自身的潜力予以充分挖掘。
在工业时代,尤其工业时代的早中期,要成为一流世界大国,一个非常关键的认定标准就是,必须拥有一套相对完整、基本能够自给自足的工业体系。所谓完整,指的是工业门类,尤其是重工业体系要比较齐全,在主要门类中不能有特别明显的短板。而所谓自给自足,是指能够独立为自家工业的运行,提供相应的各种矿产资源。
当时的世界列强中,满足资源自我供给条件的国家其实很少很少。美国地大物博,自不用说;英法两国虽然本部地域狭窄,资源有限,但有着广袤的海外殖民,也可以在这套体系下实现自给自足。至于其他的,像德意日等等,在这一层面就不行了——(也正因为如此,二战时德意日都大肆鼓吹法西斯主义,希望通过对精神力量的极致发挥,来弥补自身物质层面先天不足对战力造成的负面影响)
本来,凭着2000多万平方千米的国土,俄罗斯也天然具备自给自足能力。
但问题是,资源只有开发出来才有价值,埋在地下,那只是纸上富贵罢了,没什么实际用处。
俄罗斯的资源分布相当零散;再加上国家纬度偏高,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大量资源埋藏在偏远的冻土带和荒漠中,开发与运输的难度十分之高。
这就让俄罗斯陷入了困境:开发和运输的高难度决定了,单靠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力量,很难对这些资源予以有效开发。只有以国家形式统筹布局,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的调配社会资源;并从全局的战略高度规划统筹,根据自身实际发展需要,修建相应的基础设施,用相对较低的成本开支,达到最大限度收获急需资源的目的。
所以,国家就成为俄罗斯国土资源开发的主体。既然对基础性资源实现直接掌控,国家对整个工业体系的控制力当然也就大大增强。
而换一个视角来看:鉴于俄罗斯资源开发和运输的难度实在过高,这不可避免的会使俄罗斯的工业体系运行成本大大抬升。在私有制条件下,俄罗斯的资本家与企业主面对这种困境,一般有两种解决之法:要么从国外购买价格相对低廉的资源,要么干脆把企业搬出俄罗斯。
而这两种都严重伤害了俄罗斯这个国家的利益。外迁自不用说;而从国外购进资源,自然而然的会引发资金大量外流,这不仅将制约俄罗斯的国土开发,国力增长乏力,而且这种做法,相当于把自家的工业体系的根本命脉,交到其他列强手中——这对立志于全球争霸的俄罗斯而言是绝对无法接受的。
俄罗斯当然要避免这种事发生。但问题是,资本无国界的特点,使得私有制环境下,俄罗斯几部不可能实现这个目标。要想做到这一点,俄罗斯的仅剩之选就是:公有制,政治权力直接接管经济。
资本无国界,政治有国界。随着经济运行受政治因素的影响达到一定程度,价格,性价比甚至质量等高度市场化标准,在经济决策中的权重值就相对下降。
当然,这种政治干预经济的搞法,肯定有副作用——它使经济运行的效率相应降低,并加剧资源配置过程中的浪费。但至少在工业时代的中前期,工业规模的高速度扩张,足以抵消这种效率下降带来的负面影响。至于资源浪费——这对别的国家或许是个问题,但对有200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的俄罗斯,这根本就没什么大不了的!
第三,地缘格局变化的影响。论文明的成色,俄罗斯在列强中算是相对落后的。此外,俄罗斯幅员辽阔,地处亚欧大陆北部中央,与这个世界上差不多所有主要地缘势力都存在结构性的利益冲突。这种类似中原的地缘区位,往好了说,便于俄罗斯四面出击,威慑四方;但往坏了讲,俄罗斯也因此必须遭受其他列强的包夹合围。
在机器化大工业时代来临前,由于当时的人类文明发展水平整体还比较低端,征服自然的能力有限,所以各个国家、文明体系之间,一般还都存在着大片的缓冲区——山脉、河流、沙漠、海洋等等,这些地缘屏障对人类彼此间的交流构成了相当程度的阻断,国家、文明间的冲突与碰撞还不是那么明显。
但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爆发,人类文明成色大幅提升,征服自然,突破地缘屏障的能力也大幅加强。这意味着各大文明势力的交集与冲突也随着大幅增加。而以俄罗斯的“中原”区位,再加上它超级庞大的国家规模,使得这种形势下的俄罗斯,自然而然成为帝国时代的漩涡中心,跟这个星球上的几乎所有主要地缘势力,都产生了这样和那样的利益冲突。
这就形成了一种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地缘格局。这种格局下,俄罗斯要么积极拓土开疆,争取大国溢价;要么基业不保,被列强合围吞食——说一千道一万,俄罗斯并没有苟且偷安的地缘基础。
这种情况下,俄罗斯的中枢权力有必要尽可能多的掌握社会资源,以应对这林林总总的外部威胁。而公有制模式下,政治权力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对社会资源的掌控,所以自然而然的就成为俄罗斯的必须。
中央集权的需要、特殊的国家发展基因,还有地缘政治格局,这三大因素,一起促成了了苏联对公有制经济模式的采用。
当然,世间无完美,没有任何一种制度是完全有利无弊的。跟私有制一样,公有制同样存在严重的弊端,但至少在20世纪上半页,当时的时代条件,以及俄罗斯的国情,决定了公有制对当时俄罗斯,的确是利大于弊——苏联开国后,只用了短短20年,就让俄罗斯从曾经的”帝国主义薄弱环节”,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工业大国。
而苏联的崛起,也对世界地缘政治格局造成巨大影响,特别是欧洲,因着苏联的强势崛起,列强的国家战略陆续出现调整,而这种调整,最终也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那么,苏联的战略崛起,具体给各国战略思路带来了哪些变化呢?这些变化,为什么会加剧列强冲突,最终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关注微信公众号:云石,云石君下一节继续解读。
本文为云石地缘政治系列125节——俄罗斯第15部分。对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感兴趣的读者,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云石,收看全部云石地缘政治系列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