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潼关险在何处? 第1页

  

user avatar   san-chong-bu-tong-de-hong-s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长时间没谢过邀了,今天先谢一个为敬。

以前我曾经也写过一篇关于函谷关和潼关的帖子,所以我恰好对此知道一点点,现在题主又邀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那就正好说说。

我以前曾经说过,任何不看地图而谈论军事地理的做法都是耍流氓,所以,先上地图。



看这个地图,图中,黄河南下而东折,逶迤而流去,渭河自西而来,恰好在黄河拐弯的那个拐点处汇入黄河,将这一区域分割为三块。而南北两岸,则是秦岭和中条山,两山夹河而立,将黄河约束在一个极其狭小的区域内。而在这个区域内,又布满了各种大小丘陵和高塬。

所谓“塬”,是黄土高原上一种独特的地貌,是由于水流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台状高地,这种地形顶部非常平坦,而且面积非常大,但四周往往因为河流冲刷而形成峭壁陡立的模样。而在这一区域,这种“塬”往往是决定地形交通的最主要的因素。

我们看图的右侧,有函谷关,这简直太有名了。函谷关有两个,这里的就是战国时期的那个最最有名的函谷关,号称“丸泥可塞”的天下险要,秦国凭此抗衡六国数百年,最终得以统一天下。


(函谷关模型,图来源于网络)

函谷关之险,险就险在它是一个塬——稠桑原上的一条裂缝。这个稠桑原北侧紧靠黄河,峭壁绝立,南侧连接秦岭,塬上松柏密布,桑林丛生,根本无法通行。只有在塬中央,有一条裂缝,宽度不过数米,可以穿塬而去。这条裂缝就叫做函谷道,于是秦国就在裂缝入口处建立一座关城,用来扼守函谷道,这就是函谷关。——这种险绝天下的形势,使得六国军队数百年无法扣关而入。

但后来,函谷之险消失了。为什么呢?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由于黄河下切,河道加深,黄河水位随之降低,使得原来的河道裸露出来,行人可以直接从河滩上经过了。二是稠桑原上的森林消失,人们也可以直接从塬顶经过了。这样一来,函谷关就失去了作用。

既然函谷关失去了作用,那就必须另找一个地方来代替函谷关的作用,所以,潼关就出现了。

潼关最早建立的时间,史无明载,但至少汉朝末年就出现了。曹操大战马超,就有“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

那潼关又有哪些条件,可以取代函谷关呢?

再上地图:


我们看到,和函谷关一样,潼关也和一个塬有关。——不过函谷关是建在塬的裂缝入口处,而潼关则建立在塬顶之上。

我们看潼关的形势,这个塬叫做南塬,北侧紧靠黄河,河水直接紧贴着塬体而流。在东侧,是一条叫“远望沟”的深沟,沟里有流水。西侧也有一条深沟,名为“禁沟”,沟中也有流水,称禁沟水(现在称禁沟河)。东西两侧深沟在流水冲刷之下,峭壁陡立,险峻异常。塬南侧则连接秦岭。

在禁沟西侧,还有一条河流,叫做潼水,禁沟水最后汇入潼水,流入黄河。——这也是潼关得名的原因。

如此一来,这座高六七百米的南塬,北有黄河,南有秦岭,西有禁沟、潼水,东有远望沟,将黄河至秦岭之间的交通完全阻断,形成了天堑。——所以,要想从这里通过,必须从登上塬顶才可以。

但要登上塬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要登上塬顶,只有一条路可通,就是在黄河边上有一条路,叫做“黄巷坂”,看其名字里有一个“巷”字,就可以想象其形势了。在这里,紧靠着黄河南侧河岸,是突兀崛起的一条高崖,在旁边就是南塬塬壁,在塬壁和高崖之间,是一条道路,这就是通向塬顶的唯一道路。这条路宽仅数米,长约15里,真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直到现在,这条道路经千年侵蚀,依然有5里之长,当地人称之为“五里暗道”。——“暗道”二字,可以想见其遮天险峻之状。郦道元《水经注》对此有描写:““河水自潼关东北流,水侧有长坂,谓之黄巷坂,坂傍绝涧(即远望沟),陟此坂以升潼关,……邃岸天高,涧道之峡,车不方轨,号曰天险。”

上世纪90年代,中央电视台拍摄纪录片《孙子兵法》,摄制组曾达到潼关拍摄,片中就有这条“五里暗道”的画面:



杜甫《潼关吏》云:“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这说的就是这条黄巷坂,如果不到实地,只怕会以为杜甫这里是用的夸张的手法。其实不然,这完全是写实。黄巷坂之险,确实是“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的。

所以,黄巷坂就是潼关天险的第一险,在这里建有潼关的第一道防线——金陡关。敌军来犯时,必须先在这宽仅数米的巷道之内,对金陡雄关展开攻击。

纵使敌军攻克了金陡关,走出了“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的黄巷坂,登上塬顶,却又会迎头撞上潼关关城,——而这才是主菜。

如果是行人,则会在走出黄巷坂后,经过潼关关城,再从塬西侧进入禁沟,然后沿着禁沟向北行进,直到潼水和渭水交汇处方能出沟,然后沿渭河西行。——这就是通过潼关的道路。

——当然,以上说的,是唐代以前的潼关道路。

从上面第三幅图可知,有两个潼关城,一个是汉潼关,一个是唐潼关。汉潼关的交通和守备情况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那唐潼关又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前面说函谷关的时候,说由于黄河的下切,使得水位下降,原有的河道露出成为河滩,从而使得函谷关的险要消失。其实潼关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潼关之所以险要,就是因为以前黄河紧靠塬北壁流淌,使得此处根本无法通行。然而随着黄河下切,水位下降,原有河道露出成为滩涂,那么,行人就再不必登上塬顶从关城通过了,而是直接从河滩经过。这么一来,塬顶的潼关也就成了聋子的耳朵。

所以,在唐朝时,就把潼关挪了位置,从塬顶挪到了黄河边上,不再封锁塬顶,而是封锁黄河边新露出的滩涂。这就是唐潼关城。

唐代经行潼关,则是从黄巷坂出来之后,不登塬顶,而是走向河畔,从河畔经过潼关后,直接沿渭河西行,到达关中。

(汉唐潼关路线示意图)

从图上可以见,汉代由于黄河紧贴塬壁,所以只能从塬顶通行,再经过禁沟北行至渭河边,才可以西进关中。而唐代由于黄河河床下切,道路直接从黄河边上过去了。

上面说的,是潼关的主道路。

但我们也看到,若论形胜,潼关是不如函谷关的。在函谷关在时,倘若一塞函谷,则东西交通顿时阻断,任你有千军万马,也不能越函谷一步。

然而潼关并不然,潼关并不能完全阻隔东西交通。这主要是因为潼关两侧——尤其是西侧——是靠两道深沟作为屏障的。深沟虽然阻断了东西交通,但却是南北交通的天然通道。所以,对于潼关而言,倘若敌人不走黄巷坂杠正面,而是走入秦岭,然后从秦岭进入西侧的禁沟,再沿禁沟北上,就正好绕过了潼关,从而使得潼关失去作用。

所以,正如古人所言:“守关而不守禁沟者,守犹弗守也。”自有潼关以来,禁沟的防卫从来都是重中之重。自唐代移动潼关关城,主道路改走黄河河畔后,朝廷就干脆下命令,不许人再从禁沟中行走了。——这也是禁沟之所以称为“禁沟”的原因。

禁沟内的防守体系,主要是“十二连城”,也就是在禁沟之中,每隔数里,则建一座关城,屯兵以守之。整个禁沟之内,共有十二道关城,纵贯禁沟南北,称作“十二连城”。这十二连城的守卫,和潼关东侧的金陡关(黄巷坂)以及潼关关城都是一样重要的。

尤其是唐代移动关城后,原来塬顶的这条路失去守卫,其防守也就只能放在禁沟之中了。

历史上,潼关之下发生的战争很多,但真正攻克潼关的却很少。

潼关有记载的第一战,就是曹操在这里大破马超,当时马超屯军潼关,曹操引兵来攻,皆大败。最后曹操之取胜,是派偏师自黄河上游的蒲津渡过黄河,袭击潼关之后,马超方始大败。

后来黄巢攻克潼关,则是一方面和唐军在潼关正面相持,同时派遣偏师进入禁沟。由于当时唐朝承平日久,而禁沟又被禁止通行,从无人迹,因此唐军居然忘记了对禁沟的守卫,以至于黄巢军从禁沟袭击潼关后方,因而大败。

自此而外,安禄山、李自成之入关中,都是因为哥舒翰、孙传庭在朝廷乱命之下,离开潼关率军野战,以至败亡。倘若哥舒、孙二人能不受乱命,紧守关城,则安禄山、李自成不大可能西入关中。

总之,潼关之险,一在黄巷坂(金陡关),二在南塬,三在黄河,四在禁沟。




  

相关话题

  「市」在多数国家的行政区划中范围很小而在中国却是「超级广域市」吗?为什么? 
  地球历史的暖期,如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最热的南北回归线之间会不会突破一个阈值,变得不适宜生物生存? 
  中国有哪座城市有浪漫的河流? 
  如何评价厦门这个城市? 
  河北有什么比较厉害的? 
  如何解决新疆缺水问题?贝加尔湖或者藏水入疆可行吗? 
  中国有哪些鲜为人知的火山旅游区? 
  水库中也会有岛屿吗?有哪些实际的例子? 
  武汉是一个怎样的城市? 
  为什么会有深湖比深海更可怕这种说法?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Dolce&Gabbana官方发布的一组宣传中国的照片?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近些年在欧冠赛场,英超球队总是战绩不佳?





© 2024-05-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