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刚开始接触科研的人常见的错误有哪些? 第1页

     

user avatar   dongx5 网友的相关建议: 
      

A.

刚接触科研的人:

我是要发Nature的男人。

...


先发一篇top journal也不错。

...


不如先水几篇凑个数。

...



逐渐成为了一个成熟的普通级别科研工作者:

我准备计划尝试做一些可能存在潜在未来价值的微小工作,如果能够顺利得到结果的话,我考虑投一个会议摘要试试:)



B.

A fresher PhD:

I've got a great new idea. I believe it will generate amazing results!

...


Here is my research proposal. I think it will work.

...



A real PhD (normal level):

If the assumptions are correct and the experiment goes on well, it may potentially improve some aspects of the current techniques :)


user avatar   zr95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个人的科研经历也不算成功,不过回顾起来也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整体来说有以下几点吧。


(1)对困难的估计不足。

一般来说,能够选择攻读PHD的学生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在初中,高中,甚至大学期间都是在年级上学习不错的人。但是攻读PHD最大的对手并不是你身边的同学,而是自己。在大学期间,只要认真学习,努力听课,仔细复习,一般来说都能够拿到一个不错的成绩,得到正反馈的时间也很快。但是在读PHD期间,得到正反馈的时候实在是少之又少,因为一个有难度的开放性课题(Open Question)都需要博士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读论文,思考问题,撰写论文。从反馈的周期性来讲,短则一两个月,长则数年甚至好几年。这与读本科的时候有本质上的区别,在读博士的时候就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一个月两个月无法成功不要紧,其实只要在读博士期间成功一次,就可以发表不错的论文,甚至拿到博士学位。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科研这条路


(2)容易产生拖延症。

因为读博士期间,得到的正反馈实在是少之又少,与之前读书生涯有着鲜明的对比。在这种情况下,及其容易产生拖延症,因为只要开始科研,就会有负反馈;拖着不做事情,就没有反馈,拖着不做事情在某种程度上是优于负反馈的。之前在读书的时候也有严重的拖延症,后来阅读了一本书《战胜拖延》之后受益匪浅,然后奋发图强,争取每天思考课题3-4小时,最终顺利毕业。针对这件事情,之前写过两篇文章,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PHD身边的时间陷阱

战胜拖延—–让PHD达成每天必要的工作时间


(3)选择的重要性大于努力

说这句话的目的不是让大家不要努力,听天由命即可。而是为了说明在同等的努力条件下,选择一个合适自己的方向是极其重要的。因为目前的学术界研究的方向和课题十分多,有的方向太难,有的方向较为容易。有的导师会给学生一个几乎不可能做出来的课题,有的导师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课题。前者的学生几乎无法毕业,就算勉强毕业了最后也找不到工作;后者的学生通常来说会有很多的论文,然后就能够在学术界存活下来。在整个大环境下,混学术界的第一步首先是能够在学术界存活下来,第二步才是发表优秀的论文。如果连一份高校的工作都找不到,那么做科研的机会就会少很多,毕竟张益唐教授那样的人是很少很少的。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4)做事情需要留有余地

很多时候,导师喜欢给学生画大饼,说什么“做出来这个题目你就可以发表Annals of Mathematics了”,“做出来这个题目你就可以留校做教授了”,“等你做完这个项目你就可以申请出国做博士后了”。做科研当然有着一定的风险,但是最重要的是如何将整个风险降到最低,如何让整个项目团队得到最大的利益。而不是像一个赌徒一样,把所有的赌注押在某个题目或者某个研究方向上,一旦输了就一溃千里。一个只靠运气的方向,一旦进入就已经输了。

各位导师,请别再用理想和情怀画大饼


(5)Quit PHD Program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正如之前所说的,做事情需要留有余地。不过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都或多或少有一个问题,认为很多事情努力就可以做到了,导致很多时候把自己逼上了绝路。其实,人生有多种多样的选择,读PHD是一种选择,不读PHD是一种选择,即使读了PHD,quit了也是一种选择。之前在攻读学位的时候,压力是在太大,家里面说了一句话让自己印象深刻,“如果实在不想读了就回来”。当然我并没有选择quit program,也顺利地拿到了博士学位。后来回想起这些事情还是觉得做事情要留有余地,实在是不想读下去了,及时止损也是不错的选择,拿到一个Master的学位也可以出去找工作。很多事情并不是靠自己努力就可以做到的,能否拿到博士学位已经不在自己一人的控制范围内了,导师的权利实在是太大,导致把一些PHD逼上了一条不归路。


综上所述,读博士是一件非常有风险的事情,入行需谨慎。PHD的生涯是一场苦旅,但是一旦通过修行,无论是心里承受能力还是科研能力,都会得到一个飞跃。


-------------------------------------------------------------------------- 2017年11月13日


user avatar   xiexing23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就说一个我自己犯过的吧。

沉迷于技术,忽视上下游(背景,意义,未来方向)。

永远别忘了,你被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科学家,科学家是要能解决问题的,你能独立解决的问题越多人能理解,你的impact就越大。

现在工作了,还在恶补这方面中。


user avatar   yuhang-liu-3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由于数学学科的特殊性,我读了3年数学 PhD也仅仅是在最近这一年才开始接触一点正式的科研。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些经验,主要是数学等理论学科。


1。不要轻视“看上去简单”、“看上去显然”的问题。有时候对简单事实的错误理解,可能会让你在一个时间段内的思考前功尽弃。

2。不要害怕犯错误。犯错误是常事,专家也会犯错误,知名数学家有时候也会撤回自己的论文,因为其中包含严重的、没法修补的错误。我知道很多学数学的人会有一种“完美主义情绪”,觉得“我怎么可以犯错误,尤其是这种低级错误”——我自己就是这样——不得不说这种心态是很难克服的,它会让你感到沮丧,甚至会让你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但是做研究啊,积极的心态还是很重要的;整个做科研的过程,其实也是个磨练意志、自我修行的过程。

3。不要害怕问问题,不要担心自己问出蠢问题被别人嘲笑。很多时候 人感觉被嘲笑、被他人看不起,其实只是一种心理作用,是你自己觉得自己不行、自己嘲笑自己 才会产生这种心理。根据我问问题的经验,很多专家面对我这种beginning graduate students的问题还是很有耐心的,会把他/她知道的相关的东西都告诉你,会告诉你应该去看哪篇文章,会告诉你去问哪个人能得到更多更专业的帮助。所以,如果一个问题自己想了很久都没什么思路,身边恰好又有可以问的人,不要怕、大胆问,如果不在身边的人也可以发邮件问,只是有些人可能不常查邮件。

4。如果你打算认真研究一个问题,通过各种渠道确认这个问题没有被别的人做过。不要以老板为唯一信息源,他/她可能会忘,可能不知道最新的进展。先在网络上搜索,然后可以问领域内的其他人员是否了解这个问题的最新进展,也可以考虑在 mathoverflow上提问。


user avatar   ke-xue-shi-jie-za-z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给未来科学家的四条金训

史蒂文·温伯格(Steven Weinberg)

当我拿到我的大学学位时——那好像已经是100多年前的事了——物理文献对我来说似乎是一个巨大的、未经探索的海洋,在开始无论是哪项研究之前,它的每个部分我都不得不追踪。不知道所有已被研究过的事,我怎么能做其他事呢?幸运的是,在研究生院的第一年,我被招到资深物理学家的麾下,他们不顾我焦急的反对,强调我必须开始做研究,并随着工作的进展需要什么学什么。不能成功便是沉沦。出乎我的预料,我发现这是可行的。我设法快速得到了一个博士学位——虽然当我得到它时我对物理几乎什么也不知道。但是我确实学到了一件大事:没有人知道所有的事情,而且你也不需要每件事都知道。

继续使用海洋学的隐喻,我学到的另外一课是,当你会游泳而不致溺水时,你的目标应该是波涛汹涌的水域。20世纪60年代末,当我在麻省理工学院教书时,一个学生告诉我,他想进入广义相对论领域而不是我的工作领域——基本粒子物理,因为前者的基本原理是众所周知的,而后者在他看来还是一团乱麻。我忽然感到他给出了一个做相反事情的绝好理由。粒子物理是一个仍然可以做创造性工作的领域。在20世纪60年代它确实是一团乱麻,但是从那时起,很多理论和实验物理学家的工作已经能够把它梳理出来,并把一切(好吧,是几乎所有)都放在一个漂亮的可称之为标准模型的理论中。我的建议是:到混乱的地方去,那才是有所作为的地方。

我的第三条建议可能是最令人难以接受的,那便是要原谅自己浪费了时间。在物理课上,只要求学生们解决他们的教授(除非异常严格)知道怎样解决的问题。另外,该问题在科学上是否是重要的也无所谓——它们必须被解出来以完成课程的学习。但在真实世界中,我们很难知道哪个问题才是重要的,也永远不知道在一个给定的历史时刻某问题是可解的。如果你想有所创新,就不得不习惯于将你的大部分时间花在非创新性的事情上,在科学知识的海洋里停帆看看风景。

最后,要学习一些科学史,至少你所研究的学科的历史。最不重要的原因是,历史可能会在研究工作中发挥一定作用。例如,科学家不时会被从弗朗西斯·培根到托马斯·库恩和卡尔·波普尔等哲学家们提出的某个过于简单化的科学模型所困扰。而对科学哲学最好的解药就是科学史知识。

更重要的是,科学史能使你觉得自己的工作更有价值。回首百年前的1903年,谁是1903年大英帝国或加拿大的总理有那么重要吗?真正重要的是,麦吉尔大学的欧内斯特·卢瑟福和弗雷德里克·索迪揭示了放射性的本质。这项工作当然有实际用途,但更重要的是其文化涵义。对放射性的认识使物理学家能解释太阳和地球的内核在数百万年后为什么仍然会很热。许多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早已认为地球和太阳存在了很长年代,此刻对该观点的最后一个科学性争议也消除了。此后,基督教徒和犹太教徒要么放弃对“圣经”逐字逐句正确的信念,要么甘心放弃理智。这只是从伽利略经过牛顿和达尔文再到现在的一系列步伐中的一步,它一次又一次地削弱了宗教教条主义的桎梏。尽管随便读哪一张报纸都足以显示这项工作迄今还未完成。但是,科学是社会变得更文明的力量,科学家们可以为此感到骄傲。

选自《湖畔遐思——宇宙和现实世界》(诺贝尔奖大师科普经典)科学出版社 2015年第1版

译者/丁亦兵、乔从丰、李学潜、沈彭年


user avatar   weijian-wang-48-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初涉科研的几个建议:

1,不要沉湎于教科书,永远觉得自己的基础打得不牢。

是不是要把 温伯格三卷+若干advance topics on QFT都精通了以能做粒子物理?那你恐怕博士无法按期毕业了。如果你只是算个费曼图搞搞唯象的话,peskin第一部分的基础+code足够应付了。如果是做中微子物理, 会矩阵对角化就行了(自黑)。所以,永远不要试图把所有背景知识一下子都学会,科研的本质在于创造。 当然,你也要学会在研究的过程中将有用的基础知识补上。

2, 永远不要死磕做不出来的题目。

实在做不出来就放一放,对的,就像C. N. Yang当年推non-abelian 规范场一样,从研究生开始做怎么算都会卡住。机缘一到,天上掉下个mills, 水到渠成~。 考虑到目前学术界残酷的生存状态,死磕更是要不得。当然,如果你觉得这个题目确实有意思,可以在闲暇的时候回到这个题目,没准就产生突破了。

3,不要永远只是停留在想的阶段,而不是去做。

见过太多同学有各种idea,但就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却不肯实际去研究下到底是否可行。这种现象或者因为懒惰,或者出于缺少自信。但须知懒惰就毕不了业,而自信则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建立的。所以,勤奋而勇敢地面对吧。

4, 尽量不要太独,要善于和别人合作。

你一个新人,啥都不会,给师兄打个下手顺便把技术都学来,没有比这个更划算了,不要过分在意排名啊,公不公平这些。另外科研本身是个苦活,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弄容易出抑郁症。和小伙伴有idea一起搞,有paper一起看,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岂不美哉?

5,吃好,喝好,睡好,闲暇之余尽量去撩妹/汉,发展业余爱好,丰富生活减轻压力。


user avatar   zhao-wan-xin-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以为:只要按照导师用指点江山笔挥就的山河社稷图来搜索,就一定能找到不世出的良骥。


现实是:许多导师都喜欢拍脑袋就是一个“选题”,他自己说爽了,但学术史回顾和可行性分析却需要你自己去实操。你如果不假思索就赶紧动笔,那么在写作过程中,你就会惊喜地发现,这个领域已经被别人做烂了,你最多攒出一篇研究综述,想再添一篇学位论文,那是不可能滴。


ps:我还见过比较老(qi)实(pa)的学生,导师大致对其描述了一个idea,她如实记录下来,一字不易,连口语词都要“原汁原味”地写下来,然后就按照这么三言两语在那悟道参玄,不知道是当成了佛偈还是圣徒的箴言。


你以为:同门前辈读博期间发了五六篇C刊,就跟批发版面似的,就此默认自己也能,然后就一边什么杂活烂事都抢着掺合,一边继续做着三年毕业的美梦。


现实是:博士跟博士之间的差距比两个物种之间的差距还大。人家踏实积累,在一个选题上辛勤耕耘多年,甚至过年都不回家;人家硕士期间就不断厉兵练笔,对写作、发表流程早就烂熟于胸,各种条件悉备才有此成就。你连基本功都没夯实,选题工作还没上手就故作“沉得住气”,骗谁呢?


你以为:导师给你安排许多“投名状”是为了“培养”你。


现实是:等发文章的时候,你很有可能会发现你的第一作者被暗度陈仓了。你干了半天累死累活,最后连个三言两语的致谢都没你。甚荒唐,反为他人做了嫁衣裳!


你以为:在师兄师姐文章上面挂名是个很难的事情。


现实是:他们蹭你的署名权甚至抢你的一作可一点儿都不含糊。甚至一些自理能力差的还需要你来善后,给他的毕业论文开腚。以及接盘一些他们留下的烂摊子。当然,你没有署名权,属于义务劳动。


你以为:发表文章时所谓的“除导师外第一作者”与“第一作者”是等价的。


现实是:总有些不厚道吃相难看的导师喜欢抢学生的第一作者,然后美其名曰“你署我一作好发”,而大部分学校也确实规定“除导师外第一作者”的情况可以顺利毕业。但是如果你选择继续走科研道路的话,失去第一作者绝对是个大损失,因为国内科研环境一般只认可第一作者。当然,独立作者更好。


你以为:听学术报告是浪费时间。


现实是:听学术报告、参与学术交流是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如果有本领域的国内外大牛学者前来做报告,最好还是去听听,一般都会有收获的。大牛的学术报告一能使你及时了解本领域的学术前沿,二能拓宽你的研究视野,三能给你的选题提供有益启发(有时会让你茅塞顿开)。

ps:一些不知端的的血外行,读了几本杂书就自以为摸清了“文史哲的尿性”,只能说是外行看热闹。如果你只关注学术报告中的“大佬吹牛”、“公费旅游”云云,那说明这些内容与你很配哦:因为你根本就听不懂干货,所以只能拿这些边角料“窥斑见豹”,然后跟人到处吹,说某某没什么水平…


user avatar   chenbaiy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1 错误:以为自己发多少论文,发何种层次的论文,和自己的努力程度高度相关。

正解:和自己的努力程度几乎无关。可以说99%取决于导师。论文这东西实则是在比拼学科、比拼导师、比拼平台,当然也有个人努力的因素,不过占比很小。以环境科学为例,现行的SCI分区下,搞生物和搞材料的分分钟秒杀我们传统环境科学、大师门分分钟秒杀我们小课题组、清北科分分钟秒杀我们上不了双一流新船的破985。可以说在论文这件事上,自己的努力决定下限,学科导师平台决定上限。而我们现在总是忽略上限秀下限,过多的强调学生要努力而不去审视导师是否有水平、平台是否建设到位、学科是否死气沉沉。

2 错误:抓紧一切时间广泛的看文献。

正解:看文献必须用整块时间,利用碎片时间去看文献不仅看不进去,还会令实验手忙脚乱。文献不能泛看,接触一个领域先从综述开始,利用整块时间啃下来一两篇这个领域的大综述,然后像追剧一样追这些综述的作者,泛看其他作者的文献毫无帮助。现在的科学研究早就工业化了,做的好的课题组往往批量化的生产文献,了解这些课题组的方法,融入他们的体系才能出高水平的文章。灵机一动出论文是不可能的。

3 错误:以为自己是科研人员,希望别人尊重自己(不完全错)。

正解:取决于在科研中主要承担什么工作。如果主要工作是过柱子,那么就是人肉过柱机。如果主要工作是养实验动物,那么就是实验室雇的阿姨大妈。如果主要工作是买菜接孩子装修房子,那么就是保姆。言下之意就是,如果你是过柱子为生,那么你的价值不可能超过一个过柱机,别奢求什么尊重了。

----------更新----------

4 错误:以为年长/title多/有行政级别的导师学术水平厉害。

正解:导师的学术水平相当于学生的课程成绩,导师的title相当于学生的学生会职务,这二者有一定关联,但并不是强相关。同时,国内学术界经历了一段蛮荒发展期,许多学者得到了与其学术水平不相符的地位和title,尤以六零后这批导师为甚,可以说是时代造就了这批导师。目前来看学术方面最厉害的一批人还是以七零后八零后的千人为主。当然如果你的目的是利用导师的人脉圈子,那自然title越多、级别越高越好。但如果想做学术,建议认真考虑。国内有一大批导师思维僵化、基础薄弱、知识落后、idea奇特,无法给予学生学术指导,实验一问三不知、论文只会改标点符号。更可怕的是这批人也没有做过辅导员,无法指导学术的同时也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经历,实验室管理水平低下,这是许多师生矛盾的一个原因。

5 错误:以为实验做不好全是自己的错。

正解:实验做不好自己的确有错,但最多也就是个从犯。第一责任人是提idea的人,第二责任人是设计实验的人,第三责任人是建设实验室平台的人,第四责任人是负责实验室管理/培训/计划的人。实验做不好可以大大方方的说一句“这届导师不行!”


user avatar   chao-x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女王:求求题主放过我,我可不敢有什么政绩。。。


user avatar   yi-jing-tian-k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女王:求求题主放过我,我可不敢有什么政绩。。。




     

相关话题

  有哪些好吃但鲜为人知的零食? 
  机械专业研一刚入学非常焦虑怎么办? 
  如何评价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更改了列表(删除IEEE版本)? 
  如果你有50万你会做什么? 
  如何看待饶毅向神经所学生发问「真理与老师、真理与利益哪个重要」? 
  为什么百度知道的一些答案很水,还有答非所问的,然而百度却没有整顿的意思? 
  你身边有哪些看似不正常却令你钦佩的人吗? 
  男生对女朋友最看重的是什么?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我们实验室新配了台洗瓶机,使用效果不错,的确省了不少时间,对于洗瓶机代替人工清洗,你怎么看? 

前一个讨论
知乎上这么多推崇学 Python 入 IT 行的,如果他们学完 Python 这一套找不到工作怎么办?
下一个讨论
卡尔曼滤波器是如何运用于多传感器融合的?





© 2025-01-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