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有哪些看似聪明,实则很傻的行为? 第2页

           

user avatar   knowyourself-1 网友的相关建议: 
      

生活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觉得自己要独立,不能、也不愿依赖别人,他们不肯暴露脆弱,也不向外界寻求帮助,什么事都自己来、自己承受。这其实便是一种看似独立聪明,实则却很“傻”的行为。因为他们永远无法和别人建立真正的联结,心中往往有很深的孤独和空乏之感。

这样的情形,在心理学上被描述为“依赖无能”(counter-dependency),来一起看看依赖无能有着怎样的表现,以及它在本质上和“独立”的区别。


“依赖无能”有哪些表现?


从行为上来看,依赖无能者会尽可能地回避对他人的需要,如果不得不依靠别人或者寻求外界的帮助,他们会感受到强烈的羞耻和尴尬,甚至还会因此厌恶自己。这种依赖也包括情感上的,比如在自己非常难过、孤单的时候也不愿意告诉身边的人,寻求慰藉与关怀。

与依赖别人相比,他们相对更能接受被别人依赖。但比起这样,他们更希望别人也不要依靠自己。因为,依赖无能者往往对“依赖”这件事本身抱有负面的评价,认为“自己的事就该自己做”。他们不喜爱、也不擅长应付来自他人的依赖。

于是,在人际交往中,他们有“逃避人际交换“的倾向。也就是说,最好你是你,我是我。对他们而言,似乎只有避免你来我往的付出,才能获得“孤岛般的独立”。 即使面对亲近的人,他们也会把得到和给予的关系算得格外清楚——“你帮了我一次,我一定要在下一次帮回来”。

因此,依赖无能者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们无法与他人建立深刻的联结和长久的关系。他们身边可能也不乏朋友和熟人,但那些试图亲近他们、与他们建立联结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在某个时刻发现和他们之间像是隔了一堵墙——到了一个点就很难再靠近。这是因为依赖无能者鲜少在人前暴露自己的脆弱,让他们的伴侣和身边亲近的人时常产生
“找不到存在感”的挫败心情,好像自己的存在对对方而言是可有可无的。


依赖无能和独立之间的界限在哪里?


依赖无能者对于自己最大的误解,可能就是觉得自己很独立、很强大,不需要依赖他人。然而,我们必须指出的是:依赖无能不等于独立。

乍看之下,依赖无能者和追求“独立”的人很像:强大、自信,甚至非常成功。不过,独立的人内心世界往往是平静的、充盈的,在独自面对各种问题时并不会感到孤独无助,甚至十分享受这种不依靠他人的状态。与此同时,他们也并不会因为自己在特定的时候表示出对他人的需要和依靠,而感到羞耻和恐慌。

依赖无能者则完全不同。他们的内心其实是脆弱不安的。美国心理学家Janae Weinhold和Barry
Weinhold(2008)在他们所著的关于依赖无能的书中指出,这个人群对于依靠别人这件事是心怀恐惧的

他们害怕,却又隐隐渴望着亲密。如果这个人群中存在一句共通的咒语,那一定是“我不需要任何人”——对别人这样说的同时,也在内心这样告诉自己。他们为自己营造出一种独立的表象,而这种“独立”实际是基于别人对自己的评判——他们只是在做一个别人眼中的独立的人

因此,依赖无能在本质上并不是一种“独立”。他们所认为的“独立”,并非源于内心对“独立”本身的需求,而是来自于对“不依赖”的需求。

依赖无能者并不是从不会有依赖别人的冲动,不是发自内心的不想要依靠别人,也不是不渴望亲密的联结。在一些波动的瞬间里,他们会明确地感受到自己想要亲近、依赖他人的愿望。但他们却会对人际交往中各种微小信号的过度解读,极其容易将他人的一句话、一个表情理解成对他们的拒绝,从而一瞬间就打消自己的念头。并从此用更加严实的“外壳”武装起自己。

同时,对依赖无能者来说,表达需求是那么困难,所以他们的需求常常会以别的形式表达出来。比如,他们可能经常让别人听到、看到自己的抱怨,却又拒绝帮助;甚至去指责、控诉对方没有做好,来别扭地表达自己需要对方的事实。由于表达需要的方法是负面的,关系反而可能变得更加糟糕。


为什么这些人无法依赖别人?


依赖无能者的这种无法依赖别人的心理,在本质上是自身匮乏感的体现和信任感的缺失。

一方面,在成长过程中,如果长期感到需求无法被自身拥有的资源所满足,人们会产生一种长久的匮乏感。

比如,客观上贫穷的生活,或者有一些家长由于自身的匮乏感,习惯于夸张地跟孩子强调:“我们家很穷,你要节约”、“养你太费钱了,我们都快要养不起了”、“也不知道花这么多钱养育你,你长大后能赚几个钱”……

在这样的匮乏感中长大的孩子会建立起一种脆弱的自尊感——一种“我没有”的低人一等的感觉从年幼时就和他们如影随形。对于一般人来说,接受别人的付出,带来的感受是温暖;但对他们而言,接受别人的帮助让他们感受到的,更多是虚弱和没有力量——他们不会感到在这种交换中自己与对方是平等的,而会感到自己不得不承受了他人的“赐予”,认为需要依赖别人、接受别人付出的那一方是更加弱势的、低姿态的,又因为自己处于这种“低一级”的位置而感到受伤。而这些感受正是来自于他们童年那些匮乏的经历。

另一方面,在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从父母那里建立起充分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也就无法健康地完成与父母情感的分离,在长大以后容易对他人产生不信任的感觉。

Weinhold(2008)在书中指出,我们在三岁以前需要完成最重要的两件事情:一是与父母的情感联结;二是从心理上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依赖无能的形成则是因为没能完成与父母之间健康的联结与分离。

情感联结的建立是健康的分离发生的前提。这种情感联结指的是,父母会肯定孩子表达自己,会在他们需要依靠时给予支持和帮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明白,自己的情感需求是正当的、合理的,他们不管在感到开心、难过、迷茫还是脆弱时,都有地方可以去,都有人可以依靠。而我们的安全感,以及对他人、对世界的最初的信任感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被建立起来的。

但,如果在本该与父母建立情感联结的阶段,我们感受到自己的情感需求既不被鼓励也不被接纳,甚至总是在想要寻求依靠的时候感受到了负面的信号。比如,虽然父母为自己付出,也接受了自己的依赖,但他们的态度却总是给孩子一种“我在给他们添麻烦”的感觉。如此一来,孩子就会对这个世界和他人产生出一种不信任的感觉。

而那些没能形成情感联结的孩子,有一部分会走上错误的分离道路。他们看似非常独立,但其实这种独立并不是从他们内心的感受出发的,而是即使当内心感受到对他人的需求时,也强迫自己不去这样做,从而形成依赖无能的状态。


至此,我们了解到,依赖无能者的“独立”是表面的、甚至是伪装的独立,他们在努力营造一个自信强大到不需要依赖别人的形象时,内心又常常在经历着欲亲近而不能的煎熬。在生活里,他们也许十分成功、风光无限,可是当脱去那层坚强的外壳时,心中的孤独和恐慌大概也只有自己了解。


所以,你中枪了吗?或者,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人呢?


References:

Henriques, G. (2014). Signs of Counter-Dependency. Psychology Today.

Weinhold, J.B., & Weinhold, B.k., (2008) The flight from intimacy : healing your relationship of counter-dependency, the other side of co-dependency.

Webb, J. (2017). The Curse of Counter-Dependence. Psych Central.


以上。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够带给你一些启发和帮助。

想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问题,请关注KY心理课:【KnowYourself】KnowYourself,宇宙中最酷的泛心理学社区,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跟谁学官网

点击查看过往高赞回答:

年轻人千万别碰哪些东西?

有哪些看似很傻,实则聪明的行为?

恋爱中不合适就分手是什么心态?

为什么一部分女性不喜欢生孩子?

有哪些细微但是高效有用的习惯?


user avatar   shan-yang-y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谈一个自己的体会。

我们刷知乎时,尤其是刷到“推荐”栏目时,总有种在学习一些东西的感觉,因为里面的内容经常是知识性和科普性质。

然而那只是错觉。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真的只是在“刷”而不是在“读”。如此一来,哪怕这些“干货”质量再高,对我们而言的意义仅仅是一闪而过,并营造出一种自己沉寂在浓厚学习氛围或徜徉在知识海洋的幻觉。

我们真实的行为,往往是在“干货”中拣选我们真正感兴趣的低质量内容,明星绯闻,娱乐八卦,段子笑话,鸡汤故事,撕逼大战,无头野史,视频美图……这就有点像在咖啡馆里听着肖邦侃大山,背景音乐无形中混淆了我们对侃大山的自我认知,于是侃得口干舌燥的我们停嘴呷咖啡的那一秒就会有种自己其实一直是在欣赏肖邦的错觉。

我们没有欣赏经典肖邦,我们也没有徜徉知识海洋,真实的我们到底是什么样子,可以通过打开自己知乎的浏览记录一窥原貌:


在这里,你也许会猛然发现,原来知乎所有这些高上大的科普和干货和我们的关系就如星空和我们的关系一般:看似触手可及,实则相距万里。我们的记录还原了我们最真实的模样,一个似乎并不那么好学,上进,渴望知识,却忠实于自己欲望而不惜浪费大量宝贵时间看无用东西的人的模样。

也许这里我们可以再次回顾下希腊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中那句箴言——

“人啊,认识你自己。”


user avatar   sui-xue-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片警朋友给我讲的一个二奶的故事。

那一天,片警朋友接警上门调解。

本地高档某小区内,有一户业主报警,告另一个女人,带着孩子私闯民宅。

去了之后发现双方的情绪都比较激动,已经开始撕吧起来了。于是就把她们带回派出所调解。

然后,他就开始听故事了。

事情是这样的,带着男孩上门的。是这一户业主,男主人的二奶。

为什么二奶要上门?因为男主人因为意外去世了。

这个时候突然现身,为的就是瓜分男主人的遗产。

但是女主人根本不承认他们母子的身份。于是他们就上门来闹了。

二奶比较不要脸,绝口不提自己插足别人的感情。开口就是自己生了个儿子,比原配女主人的女儿更加有继承权。又说自己和男主人是真爱,两个人之间不存在利益纠葛。又说男主人为了表示爱她,给她买了一套房子。又说自己有,孩子和男主人的亲子鉴定证书。

片警朋友那个时候觉得这个女的真的是挺有心计的。表面上甘愿做二奶,实则每一步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考虑。

先是从男主人那边坑到了一套房子。现在凭着私生子这个筹码,又可以拿走男主人的遗产。且私生子是个男孩,要是爷爷奶奶重男轻女的话,原配母女的日子恐怕会很不好过。

但是这个时候,片警朋友没有想到,如果二奶真的占尽上风的话,又何必屈尊降贵去男主人家里打闹?

那这不等于自贬身份吗?她完全可以直接诉诸于法律呀。然后打脸的事情就来了。

第一,男主人富二代的确给二奶买了套房,但房子写的不是她的名字。而是自己父母的名字。

现在人家原配一家上下一心,勒令她在限期时间内搬出去。

第二,她没有办法证明那个男孩子是男主人的私生子。

男主人为了和她避嫌,孩子的出生证明上写的都是她一个人的名字。她现在就是一个单亲妈妈。

她手上的亲子鉴定证书,是瞒着男主人去第三方机构做的。在法律上是没有法律效应的。

男主人出了意外死亡,她带着孩子第一次上门闹了一下之后,原配一家人以最快的速度把男主人给火化了。

现在对这一捧骨灰也没有办法做DNA检测。

而且更绝的是,这家的爷爷奶奶,完全不重男轻女。

老爷子应该是商场上拼杀出来的,格局相当的大,完全不是富二代儿子能比的。

他说:“我孙女聪明伶俐,长得又漂亮,我们家里家底有殷实丰厚。将来找个好一点的女婿入赘,继承家业。比儿子找个不靠谱的野女人,生出来的野种,要靠谱多了。”

全家人团结一致,一口咬定这个女人是骗子,看着他们家里遭了不幸,就带着个孩子上门,讹称是私生子,为的就是要骗遗产。

这个女的拿这一家人完全没有办法。

而最绝的事情是男主人虽然在包二奶的时候好吃好喝的供着。但是他买给二奶的那套房子,却在蹭蹭蹭的涨价。刨去那些给二奶吃喝的喝,挥霍的依旧是大赚一笔。

这个二奶自以为聪明,能够算计人家家产,结果被人白玩了几年,还当了单亲妈妈。


user avatar   xie-xie-36-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过一则报道,民政局大妈在镜头前骄傲地告诉观众,自己通过对前来离婚的夫妻说“打印机坏了”,借此挽回了多少段濒临破碎的婚姻关系。
然后这报道底下一堆人都在夸大妈机智的,媒体也大肆报道,恨不得鼓动全国的民政局都效仿此举。
表面上看来,这一举动确实很聪明。
仔细推敲一下,这不就是玩忽职守嘛。
她的工作职责就是给人家办离婚手续,她的行为代表国家,她的行为应该是中立的,不带个人感情的。人家要离婚,需要你这样“好心”嘛。
想好心也行,嘴上劝两句就行了,行动上还是该办手续办手续,该敲章敲章。
不给人家办离婚手续,这不就是搞事情?
事情往小了想,人家可能也就闹闹小情绪,今天没离成,凑合再过两天,不嫌麻烦再跑一趟;
事情往大了想,若人家是因为家暴、性虐待、出轨、财产纠纷等原因离婚呢?若有一方好不容易同意离婚呢?就因为今天没离成,本来已经协商好的离婚财产协议可能作废;本来同意离婚的出轨方or家暴方可能反悔再不同意离婚;
而且大妈自以为聪明地挽回一桩婚姻,也许她不知道,那些最后没离成的,大部分都去法院起诉离婚了。
————————分割线————————
其实这种“看似聪明”的行为在离婚这件事上体现的挺多的。
小两口子要离婚,跑过来劝。
“哎呀!为了孩子忍忍吧!”
“你都这么大年纪了离婚了不好找对象的。”
“男人哪有不出轨的,忍忍就过去了。”

“夫妻间哪有不吵架的。”

“都老夫老妻了还离啥婚哪。”

“打人是他不对,那你也犯不着离婚啊”。

....

而且这些来劝和的里面多数都是亲人,甚至还有亲爹亲妈。

真不懂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

离婚是两个人的事,人家自己做的决定自己承担后果。

大家都是成年人,不是小孩子。

而且你怎么知道人家勉强存续婚姻关系是正确的选择?

没准人家孩子受够父母之间无休止的争吵,早就盼着爹妈赶紧离婚;

没准人家早就跟对方过不下去了,相互放手反而是种解脱;

没准人家离完婚过得更潇洒呢?

你说中国人离个婚难不难?

好不容易自己思前想后考虑清楚了,

好不容易披荆斩棘地躲过了七大姑八大姨以及亲妈的狂轰滥炸,

终于来到了民政局大门前,

却被告知“打印机坏了。”

———————二次分割线———————

首先这个回答针对的是“行为”,并非“个人”;

其次我并没有说不允许工作人员“劝和”,“打印机坏了”不是劝和。答案中已经说到“好心也行,嘴上说说就行了,但行动上还是该办手续办手续”。

再次我并非不赞成劝和行为,我只是说更多的把空间和决定权留给当事人,当“劝和行为”变成一种无形的压力时,它就变质了。

【写在最后】

谢谢大家的点赞和评论。

谢谢支持我观点的人。

谢谢评论里反驳我观点但文明发言的人。

文中有些措辞存在不妥的地方,当时在表述时没有考虑详尽,在此抱歉。但观点的立场不变。

评论太多,来不及一一回复了,抱歉!

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翻阅,里面有很多大神说的有理有据,令人信服,让人肃然起敬!


user avatar   chen-wen-bin-97-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多人,喜欢利用“免息期”消费,既提前消费了,又不用支付利息,还可以刷信用分或者额度。

花呗、信用卡都有免息期。

在某周期内,透支的钱还上了就不用给利息。

一直循环用,就是一直在占银行便宜。

真的很聪明。

所以银行和支付宝是傻的吗?

1,免息期一直使用的的前提,是未来收入的稳定性,只要出现不稳定,就会变成高息借款。

2,免息期会养成使用者的更大的心理账户,习惯性把当前余额+下一期余额,当做当前支付能力,这时候使用者随时都可能因不理性消费分期或延期。

3,免息期只给购物使用而无法提现,这个过程中,金融经营者已经获得了利益。

4,绝大多数习惯性透支,都是从占免息期便宜开始的。

所以免息期是一个诱饵,用于提高用户的透支率,以增加利息和罚金收入。

不要跟我说自制力,有自制力的人不会占这种小便宜。因为占小便宜的精力可以用来做更有性价比的事情。

很多人喜欢去找商业规则占便宜。

其实你永远占不到便宜,规则是人家定的。

不要相信自己比传承几千年的高利贷金融聪明。

万一逮着大BUG占到便宜了。

那叫不当得利,违法。


user avatar   ha-da-wei-2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不禁想起,我曾经的一位同事,做事非常的“教父”。

这个“教父”是什么意思呢?

《教父》无论是作为文学著作还是电影都享有盛誉。我相信,这位同事受此影响不小。他的做事原则,几乎是生搬硬套“教父”的准则。


进单位之后,发现有一位同事竟然是小学时的同学。

本质上,他谈不上我儿时的朋友,单纯就是同学关系。

年纪相仿的人就比较喜欢往一起凑。

渐渐地,我和这位同学,以及单位的一位研究生,我们三人闲暇之余经常在一起,吃饭啊娱乐啊吹牛逼啊等等。

我加他微信的时候,他的名称叫做“牧之”(让子弹飞的主人公就是张牧之)。支付宝的头像是二代教父麦克柯里昂。

我心想,可能他就是比较喜欢张牧之、麦克柯里昂这样的霸气外露、一呼百应、深不可测的领袖人物吧。

随着接触,我发现无论任何事,他都不会透露自己的观点,也不让任何人知道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即便你和他朝夕相处、各种把酒言欢,以诚心相待,他也绝对不会让你看进他的内心世界,仿佛他就是要给你留下一种深不可测的感觉。

奇怪的是,但是对于别人的家庭背景或者是闲事等等,他则很乐意去打听。

可以,这很“柯里昂”,很“教父”。毕竟教父名言:“永远不要让任何人知道你的想法。”


我也曾想过和他处处朋友。但是,当朋友总得相互了解。

你这里原原本本地表达自我,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去沟通,而对方却故意藏着掖着,不让你进一步了解他,你会是什么感觉?

而且,此人擅长一手太极功夫,常常话里和稀泥。

当别人问他“学法律的为什么工作不走法律的路子呢?”,“为什么不去市里工作呢?”等这样的问题时--其实也谈不上很私人的问题,他都会打起太极,用含糊的话应付过去。

总之,他的真实想法,是绝对不会说的。

我记得有一次,大家在闲谈,他问我:“你为什么没去考考研?”

因为当时大家关系也较为熟络,而且这也不算什么很隐私的问题,我就如实回答:

“考过一次,但是没考上。”

然后我问他:“你本科毕业的时候,你没打算考考研吗?”

他说:“研究生这个吧,考不考其实也都行,我现在不是过得也不赖么。”

我心里想:所以,你这是说了点儿啥?

既然人家又开始打太极了,罢了。


那位经常在一起的研究生也能感觉到这一点。

其实我和这位研究生,对这位“教父”也曾是真心想做朋友的。

但是随着这位“教父”的“深藏不露”、遮遮掩掩,我和研究生渐渐地也放弃了这种想法。

去年夏天,由于经历了一次较为严重的崴脚,我在家休息了一段时间。

那段时间,走路只能靠拄拐。

研究生倒是隔三岔五对我问候,但是朝夕相处的“教父”压根没有问候过一句。

突然,有一天晚上,他在微信上冷不丁问我:“是不是在家准备参加公务员考试啊?”

我如实相告(也觉得没什么可骗人的):“我倒是看了看公告,没合适的岗位,没报。”

他继续说:”明天XX领导代表单位去看看你。“

随后他意味深长地说了七个字

”一定要把拐拄好。“

其实,他想表达的意思,我很明白:他心里觉得我的伤应该早就好了,现在就是拖着不上班,在家偷偷摸摸看书备考。

我虽然懒得解释,但其实心里也不舒服。

因为我对这位“教父”也比较真诚,向来实话实说,而且大家接触得也比较熟络,不料你心里却把我想成这样。

当我上班之后,发现他已经不辞而别。

虽然理智上我觉得他这种做法对得住他的“教父”思维,但我这心里头难免有些不舒服。

起码这一年来,大家面子上处得还是很不错的,在工作中和生活上,他如果遇到麻烦,我觉得大家关系还行,向来是能帮就帮。

但是他的离去,甚至在微信上也没有和我说一声。


他临走前对领导说,他去找自己的亲戚干活去了。

后来,与研究生谈到“教父”时,研究生表示,他那是假话,他其实是考研去了。

我惊讶万分:“我曾问过他为什么不去考个研,他也没有正面回答,但是从他的话里,感觉他对于考研没什么兴致。“

研究生笑了,说:”没兴致?他巴不得考上研究生呢,他都考了三年了。你不知道其实也正常,他不会让无关的人知道他的事情。他觉得我是研究生,所以想从我这里弄点儿学习资料之类的,才告诉我的。否则,他定然不会说。“

后来才知道,这位“教父”家里认识一位大亨,他想赢得大亨的赏识,从而让大亨安排自己一些事做。

但是这位“教父”,学历一般,又没太好的工作(在单位的时候,他不是正式编制),实在没有脸面朝大亨提这事儿。

于是他决定考研,如果能够考上研究生,也算是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家里也就有脸面朝大亨提这件事了。

噢,对了,他口口声声说自己是“本科”,其实是大专。


其实在后期,我和研究生已经开始对他有提防的心了,也逐渐开始疏远他了。

毕竟在熟人面前,“教父”依然保持那故弄玄虚,遮遮掩掩的姿态,实在是弄得别人不自在。

他就一句真话就说不得吗?


看似聪明,实则很傻。

我和这位”教父“都是如此。

我先说我自己。

当发觉出“教父”在遮掩、在打太极的时候,一次两次还无所谓,时间长了还是这样,我就应该摆出疏远的姿态,和他的关系这方面,就应当随缘了。

虽然我后期疏远了他,但是也仅仅限于,我的事情不轻易让他知道。因为,他对于自己的任何事都守口如瓶,但是很喜欢打听别人的事情。

但是我的心里,可能也是由于接触时间久了吧,其实还是想和他当朋友的。

而研究生则不然,研究生的“疏远”,是一种心灵的疏远,最本质的疏远:你遮遮掩掩,不拿我当朋友,那么你在我这里也没什么太大价值。

研究生是一个诚恳的人,人品我也认可,但是他的聪明在于,不在无意义的人和事上浪费时间

研究生表示,当他觉得那位同事不可交的时候,他就打算未来就是和“教父”面子上随便处处罢了。虽然说之前彼此接触还是相对愉快的,如今成了这样有些可惜,但是很快就无所谓了,因为有些事再怎么努力你也争取不到。


再说说那位“教父”。

虽然人们常说: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但是起码还有三分真话。

抛不出一片心,起码也能抛出小半块心。

别人真诚地与你交流(我和研究生对“教父”的态度都很真诚),你在这里生搬硬套你的“教父原则”,那只能是弄巧成拙。

当然,可以看出来,人家压根就没想和我们当朋友,但是即便是同其他人交往,也大可不必如此。

也许一开始,人们会觉得你很有城府,很有内涵,是个了不得的人。但是时间长了,没有人会喜欢一个各种遮遮掩掩的人,而且大家会对于这样的人产生一种不安全感,疏远是早早晚晚的事情。

看似“有城府”,但是当你的那点儿“城府”被别人看出来了,说明其实你的“城府”也不深。

真的高级的“城府”是:我把我自己展示给你看,但你依然看不到尽头。和这种人接触的时候,你不会有不安全感。

而且鉴于部分思想尚且稚嫩的年轻人对于“教父”的语录过度推崇,这里我不得不给诸位提个醒。

原著里,本志在做新时代好青年的麦克临危请缨,拯救家族并跑到意大利避难,回来后逐渐接班老教父。他的一生,跟政客斗智斗勇,跟其他帮派周旋较量,和家族内鬼努力抗衡,光鲜的背后是无数的明争暗斗,高档奢华的生活下实则危机四伏。这种情况下,思想不缜密、考虑不周全是要吃大亏的,甚至会导致家族的覆灭。因而,“不要让任何人知道你的想法”,对于家族首领麦克来说,就是正确的。

但是如果你平日里生搬硬套这种“言论”作为人生指南,那我觉得无非是令人徒增笑耳。不仅不会赢得尊敬,只能让人留下“故作玄虚”的评价。


当年过农历年的时候,和一位朋友微信上闲谈,聊到了这位“教父”。

聊着聊着,朋友说:”你们单位原来那个XX(教父)从你们那里走了是吧?听说他前两天去找X老板了(就是那位大亨)。“

我一愣,心说按道理他现在不应该在准备复试么?怎么还没初试出分,研究生还没考上,他就去找那位大亨了?

我问:”噢?他给人家拜年啊?“

朋友说:”可不单单是拜年,他想找大老板给谋个差事,想给这个老板当个小秘书之类的。老板说秘书这里已经不少了,目前还没啥太合适的营生,以后有机会再看看吧。其实就是拒绝了呗。“

我心里琢磨:这意思难道是,他觉得自己考研肯定过不了初试,实在是等不下去了,干脆就直接去找大亨了呗?

当年考研出分后,研究生一时兴起,联系了“教父”,问问考得如何。

“教父”说今年英语太难了,落榜了。

研究生问“教父”:要不要再来一年?

“教父”表示:考不上就算了,再来一年也没啥意思。


后来,研究生送他妹妹去市里参加了某个考研机构的全年学习班。在报名现场意外地碰到了刚刚缴费完的“教父”,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user avatar   si-lu-j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同事间,全力维护关系的工作中,个人身份所带来的矛盾是无法用私人恩怨化解的。比如你是质检、他是生产,他追求合格率,而你的工作要做好必然的会降低合格率,你们的这种矛盾是必然存在的,工作就是工作,你努力维护关系看起来很懂大局,其实真的很傻。

好买书,以市场为导向的;你需要学习什么,只有你自己知道,如果不知道,买本哲学史你就知道了。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学什么,市场宣传什么买什么,注意呀小哥哥,市场是以盈利为导向的,它不管这本书害了你还是毁了你,你愿意掏钱就可以。看起来很努力的在学习,结果今天我们都是巨婴、明天神经病都是天才…到年底儿除了唠嗑麻溜了,啥改变没有。


user avatar   chen-yang-23-9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刷知乎,并妄图通过刷知乎提升自己。

不夸张的说,知乎是中国学术氛围最重的非学术性社区之一,但问题是这不是因为知乎有多好,而是其他社区太烂。什么虎扑豆瓣微博,一个比一个烂。知乎纯粹是矮子里拔高个。

除非关注部分确实有干货的大V,追更一些有意义的帖子——当然这种行为其实不能算刷——否则在知乎里闲逛,看系统通过大数据推送的推荐的行为,本身和刷抖音快手没有本质区别。

知乎不是学习的地方,而是娱乐的地方。绝大多数的信息根本无用,甚至哪怕一些看起来干货满满的东西,其实也没什么用。

比方说我关注的渤海小吏,攀缘的井蛙,丧心病狂刘老师,写的是真的不错,干货也是满满,但是说到底,还是脱不出娱乐两个字。他们的东西既不能让我娶妻生子,也不能让我升职加薪,甚至能不能陶冶情操也值得怀疑,只能让我在闲暇时间获得“没有用的知识又增加了”的快感。

诚然,读这些东西确确实实比刷抖音快手有价值,但有价值未必有用。读得多了,大抵是有些“格局大了”的感觉,但回到工作中去,又有一种恍如隔世脱离感——奇葩小国系列到底还是不能帮助我打修理好UPS电源。

专业知识还是要到专业的地方去找,生理疾病和心理咨询还是得找专业人士……

刷知乎本身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事情,但是刷了知乎,就觉得自己比那些刷抖音快手微博的人更加高明,产生了优越感,这种行为看起来挺聪明,其实傻的很。

而我这种半夜1点还不睡,写这种毫无营养的回答,满足自己毫无意义的表现欲,根本是傻到家了。

诶。


user avatar   huang-se-z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可以当个段子看

我是从隔壁的镜像问题里面一位厨师的回答想起来的

很久以前,我开过一家小饭店,

生意还不错,不过按照惯例,厨师们要过一段时间换一批,以免客人失去新鲜感。

于是开始了密集的厨师面试工作,

有一位大厨让我终身难忘,

那天我点的菜是鱼香肉丝

你们以为是这样的吗?

这位厨师给我端出来一盘这样的

简单说,是一盘小鱼干炖茄子,还很贴心的撒了一层咸蛋黄,味道其实是不错的……

不过我是吃过正儿八经的鱼香肉丝的啊!

稍微质疑了一下这位大厨,

他瞬间爆炸!

鱼香肉丝怎么可以没有鱼!

鱼香肉丝怎么可以没有鱼!

鱼香肉丝怎么可以没有鱼!

好吧,我输了,然后愉快的决定,拜拜了您哪……


user avatar   bu-ni-59-26 网友的相关建议: 
      

1、跟年轻人画饼的资本家。


现在有很多的老板,自己吃饱了撑的,就爱干一件事儿。


给年轻人画饼,


什么,公司三年要上市,将来有你的原始股。然后你就发现3年又3年,年年要上市年年上不去。


什么,眼下是艰难时期,渡过这一阵给大家涨工资,然后你就发现我们一直处于艰难时期。


什么,小伙子感觉你潜力很大,将来前途无量,然后你就发现,将来约等于遥远的未来。


您说您画饼有个鸟用呢,年轻人们一个个的饱读知乎,还不知道您耍的那一套,有那个功夫,直接给点儿现钱比什么都强。


我就不拐弯抹角,我就直说了,就是想要你一个赞


2、买提升情商、说话能力书籍的年轻人。


这些书除了只能短暂缓解一下你的社恐焦虑以外,毫无用处。书里面讲的东西当然对,但是基本没用。


因为你根本就用不出来好么,有些事情你不经历过,就根本没办法知道其中的法门在哪儿。


情商书里告诉你,要对每个人微笑,你对你们公司女同事咧个大嘴笑,人家以为你精神病呢。


情商书里告诉你,要和每个人搞好关系,你gou舔似的,没事儿就给别人带早餐,帮人拿东西,久而久之,别人就拿你当跑腿的了。


情商本来挺不错的,愣是被情商书给弄成大傻子的不在少数。




3、肆意批判他人生活方式的某些长辈


很多自以为有点儿家族地位的人,都特别爱贬损晚辈抬高自己。因为这样他们可以获得成就感。


他们还特别爱给别人打标签。比如说,发现你朋友圈里出现了一次酒吧。就说你天天去酒吧不务正业,不是啥好人。


看你胖一点,就开始到处说你,这么胖还不知道减肥,活脱脱懒死。你找个对象比你大几岁,他们就开始批判你对象长得老。


反正在他们嘴里你很难活出个人样来。对于这种人,老的时候可千万别怪侄子侄女不孝,不来看你。谁让你嘴上没积德呢?


有这样亲戚的,请给我点个赞,让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


4、努力合理化自己错误的懦夫


这种人,说白了就是甩锅王者,总喜欢通过找借口把自己的责任撇清,哪怕是这个借口特别蹩脚。


比如说,打游戏总输怪队友菜,上班迟到怪路上堵车,拉不出屎怪地球没有吸引力。


只要能找到这个借口,就可以安慰自己,说出来能让别人相信。他就满足了。


有些真相,就摆在明面上,想通过找借口就能赖掉?大家都看着呢,不戳破只是给你面子罢了。


5、追女孩时拼命给她花钱的男人。


我有一个朋友A,追女孩的时候,打肿脸充胖子,吃五星级大餐,买lv包包,出去旅游也是海景房,商务座。


等花大价钱泡到手后,就开始计较起成本来了,出去吃饭只吃普通小馆,半年也没见买啥礼物,出去旅游是不可能旅游的。


有一次,他女友看到他给另一个女孩过生日转账了188,直接爆发把他臭骂一顿,说他不对自己好了。这男人反问,难道你爱我就是为了我的钱吗?


最后的结果,就是男人的圈子里都说女的是拜金女为了喀男人钱。女人的圈子里都说男的是渣男,欺骗感情。


既然当初就没那个实力,何必骗呢?真诚一点儿不好吗,就像我想要你一个赞,我就会直说。

“这个赞,您就点了吧”


多说一句,感情这东西,最重要的还是看适不适合,很多人感情不顺,还是看不清楚自己到底适合什么样的人。所以,要么一直单身,要么一错再错。




6、用看似努力来感动自己的普通人。


这些年,我一直提醒自己一件事,千万不要自己感动自己。什么熬夜看书到天亮,连续几天只睡几个小时,多久没放假了,如果这些东西,也值得夸耀。那么富士康流水线上的任何一个人,都比你努力的多。


人难免有天生自怜的情绪,唯有时刻保持清醒,才能看清,真正的价值在哪里。


——于宙《我们这一代人的困惑》


7、用一哭二闹三上吊方式争取权益的幼稚鬼。


努力想得到什么东西,其实只要沉着镇静,实事求是,就可以轻易的、神不知鬼不觉的达成目的,而如果过于使劲,闹得太凶,太幼稚,太没有经验,就哭啊,抓啊,啦啊,像一个小孩扯桌布,结果却是一无所获,只不过把桌上的好东西都扯到地上,永远也得不到了


——卡夫卡《城堡》


8、实力不足还要经营人脉的弱者。


这种人,看似两袖生风八面玲珑实则蠢爆,他们费尽心力建立起来的关系,即脆弱又廉价,最终一定会因为实力的原因而崩溃。


比如说,自己某个身居高位的朋友,或者有钱的亲戚过生日,费劲心思给人家挑选礼物。甚至花上自己1个月的工资,去请客应酬。你觉得把这个人维护住了,其实人家打心底里就没瞧得上你。


没啥,都看到这儿了点个赞吧




           

相关话题

  现在95后的钱都用在什么地方了? 
  现代人为什么会浮躁?又该怎样克服? 
  经常讲给身边人听的笑话有哪些? 
  如何评价王健林「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方说我先挣它一个亿」 刷爆朋友圈? 
  数学方面的能力该怎么培养? 
  如何看待知乎上学生越来越多,导致许多回答和评论变得幼稚和书生气? 
  湖南祁东五人奸淫幼女案一审判决,5 名被告人分别获刑二年至十五年不等,量刑是否合理? 
  怎么看待咪蒙矩阵旗下文章《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反映了哪些问题? 
  女朋友有约的经历该何去何从? 
  当代人是不是正在陷入无穷无尽的文化消费和文化符号娱乐陷阱? 

前一个讨论
如何解决中国的超低生育率问题?
下一个讨论
C/C++中,int a=15;a储存在哪?





© 2024-06-0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