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在任何时候,努力把你这个年龄和身份应该干的事情干好,都不会有错的。
作为绝大多数17、8岁的普普通通的中学生,除了努力考个名校,他还能干什么提升自己的事情?
是,工作了之后很多人会发现,学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工作能力,人脉,交际能力,甚至酒量之类的稀奇古怪的因素都会影响你的工作。
所以我又返回去看了看问题,没错,问题里讨论的的确是高中生啊。所以你要和高中生说,让他努力提高工作能力,人脉,交际能力等等等等这些的?你觉得这比让他好好学习考个名校更靠谱?
高中三年努力一下,做好作为一个学生的本业,就很有可能为自己将来的提升获得一个不错的优势,这么划算的事情,你上哪儿找去?而且话说回来了,难道题主觉得高中生有『名校情结』很奇怪,像国产青春电影里那样『抽烟喝酒,打架堕胎』就是应该的了?
至于为什么有人会说『觉得上个好点的大学也不过如此』这个话,原因可以说各种各样,甚至说不定人家就是不想把话聊死了呢?
有一次我和人聊天的时候,还随口来了一句『我觉得学历这东西,对人更多的是一种限制啊。』说完我自己都愣住了。
小强考上北大,申了美帝top10,去了美帝他发现学历不重要,有个华尔街亲爹才重要
小明考上北邮,毕业进了BAT,在BAT工作两年他发现学历不重要,工作抗压能力才重要
小红考上川大,毕业后进了省直机关,被领导表扬一次后,她发现学历不重要,在领导面前穿漂亮点才重要
小张考上四川农大,毕业后出来干销售,他发现学历不重要,能说会道才重要。
小刚考上绵阳师院,毕业后进入丰谷中学教语文。带了两届毕业班,他发现学历不重要,在校长面前会来事儿才重要。
小宁考上绵阳广播电视大学三台县分校,毕业后在下东街摆摊卖天蚕土豆,在跟城管相爱相杀多年后,他发现学历不重要,跑得快才重要。
后来这群互不认识的人相聚在全球华人第一精英灌水社区知乎,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一致认为:
学历一点都不重要!
大部分高中生连大学都没进去看过,知道毛线的名校不名校,通过夏令营什么进去看过的,也是走马观花。高中生的这些所谓名校情结,大抵都是家长和老师,尤其是老师灌输出来的,还不如问问老师为什么要灌输名校情节。
功利一点说,名校学生的发展要比普通学校更好,典型的就是招聘,普通一本甚至于二三本学校就没有人才么?显然不是,但多少企业卡死211和985?这个时代很讲究效率,HR没有时间去了解一万个毕业生真正的水平,他只要了解其中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名校与否是最快的筛查标签,你就是批判HR有名校偏见也没用,换你是HR,你也只能这么干,有偏见肯定是不对的,但是消除偏见的成本你未必承受的起,这就是操蛋的现实社会。
ps:2016年大学毕业生760多万,其中211约40万,985约15万。
一个合格的老师,为了学生着想的老师,必定要督促学生努力学习,争取考取名校。不仅仅是将来就业的选择余地更大,名校的师资力量,校友圈子都更为强大,学生能遇到更多优秀的同龄人,彼此学习,竞争,交流,甚至于相爱相恋,这是普通学校难以给予的。和高中不一样,高中名校聚集的是全市的优秀学生,有些一般的高中可能只有一两个班的学生比较优秀,而名校聚集的是全国的优秀学生;高中管理严格,以升学为单一指标,大学气氛自由,价值观多元,并且正常上大学的年龄恰好是18岁,这是成人的分界点,高中阶段家长和老师的管束还被普遍认为有其合理性,甚至一些准军事化的严格管束也能被接受,但是到了大学,生活的一切都要学生自己做主了。而名校的意义此刻也体现了出来,它能提供极多的可以效仿的范例,学术精英,技术宅,创业者等等,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圈子,通过学习优秀的学长学姐而走上快车道,我至今仍然记得在文学社装逼并且被社长轰成渣的场景_(:з」∠)_。作为对比,很多差学校,风气基本就崩了,可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当然了,我这个说话一向不太讨人喜欢,很多问题上都扮演着保守主义的老古董,人生呐,真是难以预料啊,我一个叛逆的刺头,最后变成了当年被我反对的老师们的样子。对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我依然心存感激,在我叛逆的年代里,毫不手软的狠抓成绩,当年的我并不觉得成绩有什么意义,有那么几次考试考到一半不想考了就胡写一通,或者在作文里把校领导批判一番。现在的我只觉得庆幸,毕竟还能在知乎拥有一个吹逼的席位,还能经常性的批判一些智商税征收员,感谢当年的严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