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人无法一直保持快乐,但可以一直保持悲伤,这种身体机制究竟是为什么? 第1页

  

user avatar   feng-kuang-shen-shi-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不可能一直傻乐或者真心的一直保持快乐,也不可能一直保持悲伤。但是可以一直没有感觉,一直保持麻木。

1、正确的理解多巴胺与快乐的关系?

多巴胺是一种结构很简单的化学物质。很容易制备。

人有五感六觉,这些感觉,比如喜怒哀乐愁都是有中枢神经系统感知,并作出反应。

神经在传导兴奋的时候,靠的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很多种,比如组胺、血清素、内啡肽、多巴胺等等。

要注意,这种神经递质并不是直接沿着神经移动到大脑的。比如挠脚底,会感到痒,是从脚到大脑这个神经通路上,不断的有物质跟神经里的物质结合,不断的有物质释放。

男女陷入热恋的时候,双方一对眼,就会很快乐,然后科学家发现其体内的多巴胺会飙升。

因此多巴胺又叫爱情激素。

然后男女一离开,会发现多巴胺在大脑中的前额叶皮层分泌会减少。

总之多巴胺是神经递质的一种。

2、人无法保持长期的兴奋

麻木同快乐与悲伤是不同的。麻木是没有感知,是木头。或者说是抑郁……

长时间的兴奋很容易死掉。

典型的病理性死亡,就是“马上风”。就是做爱做到高潮的时候,突然死亡。

另外一种常见的是吸毒所谓岔道了,然后死亡。

悲伤也是同样一种道理。

而麻木跟耐受有等同起来。可以看成神经都坏死了,无法感受到快乐与悲伤的那种。

最典型的病人是“无痛症”患者,无痛症患者有很多人骨头都断成了几截,但是毫无感觉,不会痛得哇哇叫。

吸毒也有这种情况。

比如上面两篇文章中就提到了一种现象。

有一些人骨头都露出来了,肌肉完全腐烂了,然后还吸毒。为什么他们感觉不到?因为神经坏了,


user avatar   MarryMea 网友的相关建议: 
      

题目描述的“一直保持悲伤”可能是病理性的,是有东西出了故障,而不是演化塑造的“机制”。

  • 悲伤作为一种情绪,通常会在几分钟、几小时或几天后自行消失。持续感到悲伤超过 2 周可能是抑郁症的症状;
  • “感觉不到快乐”或“快感缺失”是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之一,帕金森病、糖尿病、冠状动脉疾病、精神药物上瘾也可以引起这样的症状。

将这类症状跟多巴胺联系起来的主要是在大鼠身上进行的研究:前额叶皮层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过度活跃可能干扰大鼠寻求奖励、体验奖励的途径。这不像网络上日常传闻的那么直接联系到“快乐”,多巴胺不是“快乐激素”,而是关系到期待-奖励的神经递质。血清素、内啡肽之类才是“快乐物质”。

快乐也是一种情绪,有其生理功能。在人的生物学身体仍然可以被摧毁的状态下,“一直保持快乐”同样会出问题[1]

快乐让人们认为自己的目标正在实现,那和现实未必相符。Maya Tamir 进行的启发性研究发现,在玩竞争性电脑游戏时,心情愉快的人比心情愤怒的人表现更差。

快乐会促使人们注意生活中令他们感到兴奋和积极的事物来维持“感觉良好”。人们会愿意探索新的可能性,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倾向于无视威胁。这可能在我们的远古祖先身上导致生存危机,在今天的社会上也是有一定危险性的。

  • 在 1993 年的一项研究中,心理学家 Howard S. Friedman 等发现,被父母和老师评为“非常开朗”的学龄儿童在成年后,每年的死亡风险更高,这可能归因于他们参与了更多的冒险行为。
  • 心理学家 Barbara Fredrickson 发现,过多的积极情绪和过少的消极情绪会使人们在面对新挑战时变得僵化。可能是因为他们更少去思考“事情不符合预期时怎么办”及其后果、更不愿意接受他人关于这种可能性的警告。

心理学家 Charles Carver 认为,在不适当的条件下感到快乐的人——比如看到小孩哭泣、看到污秽的物品、看到死亡与恐惧时觉得快乐——有更大的风险发展为躁狂症。

Iris Mauss 发现,有时候,人们越是追求快乐,得到的快乐就越少——这意思是卷大劲了。

总之,适度地体验快乐可能有益身心。

参考

  1. ^ 以下内容可以参照这篇文章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6(3):222-233 DOI:10.1177/1745691611406927

user avatar   wan-qiu-chen-f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们人类是哺乳动物,因而和其它哺乳动物一样拥有相同或相似的大脑奖赏机制。我们之所以感到快乐,是由于大脑分泌出信息素(例如多巴胺)的结果,神经递质的作用使得脑神经冲动更为活跃,我们因此会感到兴奋和快乐,但脑神经的活跃度是有阈值的,否则就会成瘾于快感当中无法自拔。所以我们的快乐还是悲伤仅仅是复杂的大脑里所分泌的信息素产生的作用而已。两个字概括为:信息。

那么为什么悲伤可以成为更为长久的主题呢?这和我们无止尽的欲望有关,任何人都会产生自身的心理预期,当我们所得到的东西满足了心理预期,那我们就会感到快乐,反之则会感到不快和悲伤。那就引出了新的问题:我们的欲望即心理预期能够在生活中得到满足吗?答案是不能。作为仅仅是扮演着进化史上的一环、服务于基因(生命信息)的传递的我们拥有无止境的欲望,这显然是为了生物生存和进化的需要,如果某生物物种没有欲望或仅有很少的欲望,那么该物种会很快从地球上被抹除,也就是灭绝,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使得各生物体惟有为了无尽的欲望而去争抢才能争取到该物种得以生存和延续的机会。拿进食举例,美国生物心理学家约翰·比奈尔在《生物心理学(第9版)》第12章写道:

感官特定饱足感会促使食用不同食物的动物大量进食。动物在摄食足够的一种食物后,若获得另一种食物,往往又会开始进食。这种结果促使动物充分利用能够吃饱的机会,这种机会在自然界中甚是难得。

这种进食的行为动机也是现代人肥胖问题愈发凸显的原因之一,但这也从侧面说明个体的无止境的欲望保证了其生存和繁衍。

然而,对于个体来说,无止境的欲望意味着沉重的灾难,无需多言,看看世界上人生存的困境就能窥其一二了。消费者行为学里面有个概念叫“感觉阈限(感知阈限)”,当我们的心理预期得到满足后,刺激我们产生满足感和快乐的感知阈限会提高,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满足更高水平的欲望才能产生同样的刺激从而获得和之前同等程度的快感,否则我们的快感会被降低。同时,欲望的满足所得到的快乐是暂时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愈发减弱。美国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在《社会心理学(第11版)》第16章“物质主义和财富”一节中引用了Shor的“工作和消费的循环”理念,认为工作的越多消费就越多。他认为财富的增长(需求的满足)和幸福指数提高之间的关系有一个边际效应,经济的增长并不能不断地让人们更幸福,他用“适应水平现象和社会比较原理”来解释上述现象并认为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收入差距悬殊的年代和地区,人们会经常感到不公平和不快乐,并认为亲密的、支持性的关系才是幸福的关键因素之一。实际上,这与“消费者行为学”中的“棘轮效应”的原理是一致的。现代社会用不断的发展来增长物质条件而忽视了这些问题,然而发展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

叔本华在《附录和补遗》第一卷“人生智慧箴言”里写道:

生命就是一团欲望,如果欲望得不到满足,那么就痛苦;如果欲望得到满足,那么就无聊。于是,人生就像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摆荡。

用一个图来描述就是这样的(感谢 @莫悲 老师提供的图片):

我们的欲望得不到满足不就会感到悲伤和烦恼吗?因此,快乐是虚幻的,痛苦才是个体生存中永恒的主题。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第49章写道:

我们只有一个与生俱来的错误,那就是认为我们来到这一世界,目的就是要过得幸福愉快。这一错误是与生俱来的,因为这一错误是与我们的存在本身相一致的,我们的整个本质只是对这一错误的阐释,我们的身体的确就是这一错误的图案标记,因为我们肯定就只是生存意欲,而接连不断地满足我们的所有意欲,也就是“幸福”这一概念所包含的意思。
只要我们坚持这一错误,甚至以乐观主义观点来巩固这一错误,那这一世界看上去就是充满矛盾的。这是因为我们所迈出的每一步,都会让我们体会到:这一世界和这种生活可一点都不是为了让我们享受幸福而设计。没有思想的人在现实中就只是感受到痛苦和折磨而已;对于有思想的人,在感受到现实的苦楚之余,还多了某种理论方面的困惑:这一世界和这一生活,既然其存在就是为让我们得到幸福,却为何与其目的如此糟糕地不相匹配?
……同样,悲剧所发挥的特有效果,从根本上就在于悲剧动摇了我们那与生俱来的错误,因为悲剧透过伟大和令人诧异的例子,让我们活生生地直观看到人为的奋斗终归失败、整个生存就是虚无的,并以此揭示出人生的深刻涵义。正因此,人们把悲剧奉为最高贵的文学形式。谁要是透过这样或者那样的途径从我们那先验就有的错误、从我们存在的“错误的第一步”醒悟过来,那很快就会在另一种光线下看视所有事情,就会发现这一世界虽然并不合乎自己的所愿,却是合乎自己现在的所想(观点)。各种各样的不幸虽然仍会伤害到他,但却再也不会让他感到惊讶,因为他已看出:苦痛和悲伤恰恰是服务于生活的真正目的,使我们的意欲背对生活。这样,无论他将会遭遇到什么,他都能保持某种奇特的镇定自若。这种情形就类似于一个需要缓慢和痛苦治疗过程的病人:其痛苦就是治疗有效的标志。痛苦向人的整个生存清清楚楚地表示:痛苦就是这一生存的宿命。人生深陷于痛苦之中而无法自拔;我们是夹杂着泪水来到人间,人生的历程从根本上永远都是悲剧性的,而要离开的时候,就更是悲惨的情形。这里面所带有的某种目的性是明眼人不难看出的。一般来说,在一个人的愿望和渴求达到最炽热之时,命运就以某一极端的方式在这个人的意识和感觉闪现;然后,这个人的人生就获得了一种悲观的倾向。由于这一悲观倾向的缘故,就相对更容易把这个人从那欲望中解放出来——而每一个体的存在就是那一欲望的显现——并把这个人引往与生活分道扬镳、不再留恋这生活及其快乐的方向。事实上,痛苦就是一个净化的过程。在大多数情况下,人只有经过这一净化过程才会神圣化,亦即从生存意欲的苦海中回头。

然而,纵观全球,我们人类并没有对个体生存的困境给予高度关注以及把注意力放到寻求解决方案当中去,相反,成千上万的个体沉浸在乐观主义的深渊里自娱自乐,他的眼睛并没有看到个体生存的苦难的普遍性问题。看看现在的第三世界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伴随着高死亡率的高出生率,这些国家的人口呈现爆炸式增长,越来越多的生灵被带到这个充满着苦难的世界,然后在苦苦挣扎中结束自己的一生,试问我们的地球还能承载多少人口?我们的环境承载力还有多少冗余?如果我们不思考这些问题或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那么我们的未来、人类的命运将会怎样,我想你心里已然有了答案……

参考资料:

[1]戴维·迈尔斯. 社会心理学:第11版[M]. 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2]约翰·比奈尔. 生物心理学:第9版[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3]戴维·马瑟斯博. 认识顾客:第13版[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

[4]迈克尔·所罗门. 消费者行为学:第12版[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5]阿图尔·叔本华. 附录和补遗:第一卷[M].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6]阿图尔·叔本华. 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M].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




  

相关话题

  开水浇烫孕猫男子家属称「他人挺老实」,为何很多虐待动物的人都「看起来老实本分」? 
  为什么迷宫从终点向起点走更容易? 
  为什么我觉得什么都爱表达的人就显得很肤浅淡薄,不爱表达的人显得很有深度稳重? 
  如何治疗「玻璃心」? 
  当动物饲养员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怎麽看待有些男生哄骗玩弄单纯女生感情 目的想睡她而已啦 重点却不会愧疚的心理哈? 
  为什么转基因的科普受到了这么大的阻碍? 
  世界上所有生物的原始冲动是什么? 
  蚊子如何识别一个目标可以吸血? 
  世间每件事都是有一利必有一弊吗?有没有只有利没有弊的事? 

前一个讨论
如果不去月球采氦3矿,去木星还是去太阳采氦3哪个更容易(可行性对比)?
下一个讨论
印度洋和大西洋哪个生物种类多?





© 2025-01-2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2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