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国不正和国祚真的有必然关系吗?
其实是有关系的,但不是什么天道循环,而是非常现实的理由。
所谓得国之正,一般来说指的是「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用孟森的话说就是:
奋起于民间以图自全,初无黄屋左纛之念,继悯生民涂炭,始取土地群雄之手而安辑之
而不是通过在体制内的各种政变和篡权来化家为国。
按照这个规则来衡量的话,自秦朝以来,得国最正的,就是汉和明而已。尽管某大帝一再强调:
自唐虞三代以还,得天下之正者,未有如我大清。
但是我怎么也想不通大帝用的是什么标准,能够把已经真正「黄屋左纛」,和明朝成为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政权取天下的过程称之为最正。我也无法把崇祯年间清军多次入关前后的行为理解成「悯生民涂炭」。所以尽管大帝很积极的试图把自己置于汉明之上,我们还是按照「得天下之正」的本意,就说汉和明。
得天下之正,意味着原来的政权已经天怒人怨,民不聊生了,这个时候老百姓的起点比较低,相对容易满足,也就是民心易得。而民心虽然不能保证打胜仗,但是可以保证打胜仗之后更加容易治理。而布衣提三尺剑夺天下,意味着较少的和原来的统治集团的既得利益者同流合污,所以可以相对以局外人的身份,对原来的统治集团进行集体的毁灭或者彻底的改造。
所以得国之正,也就打碎了原来的统治阶级,土地进行重新一轮的分配,人口也大大减少。等再要恢复到上一个王朝末世的土地兼并和人口,一晃又是几百年,所以就「国祚绵长」了。
中国历史上国祚绵长的并不多,按照存续时间的长短,汉唐宋明清这top5之后就是我大晋了。而大晋显然并不被认为是国祚绵长。在Top5中,汉、明赫然在列,自然符合条件。唐朝虽然得国不正,但是事实上也是百战方得天下,对天下的清洗没有打折扣,只是依样画葫芦的象征性的篡了一下不存在的权而已;清朝入关虽然全面沿袭了明朝的制度,但是八旗贵族的强势介入和对江南的诛戮,也客观上起到了对民间既得利益者的大清洗;至于大宋嘛,作为一个地方政权,是不是能代表「中国」还要两说。
所以得国之正,确实有更大概率国祚绵长,其背后是封建王朝的土地周期律在起作用,而非是天道循环。
要讨论得国不正的后果,我们应该要定义一下什么叫“得国正”。
一般而言,如果一个朝代是凭一代或几代领导人亲手组建的班底和武力,从乱世中实现统一,例如秦、西汉、东汉、唐;或者从异族手中光复华夏,例如明,我们称之为“得国正”。如果把视野放宽到近现代,那么PRC推翻了三座大山而建国,也是“得国正”的典范。
如果一个朝代是靠某位领导人摘桃子、篡位、欺负孤儿寡母,利用别人的班底和武力,最终实现统一,例如司马家夺曹,杨家夺宇文,赵家夺柴,我们称之为“得国不正”。同样,如果把视野放宽到近现代,ROC也是“得国不正”的一员,恶果也很显著,从头到尾都没能实现对地方如臂使指的控制。
那么得国不正究竟会有什么恶果?我们不妨以最为典型的赵宋作为代表进行讨论,其他的政权也大抵不逾这个藩篱。
1.对武将天然的不信任。唐安史之乱之后节度使另立中央的教训,以及宋太祖黄袍加身的上位方式,使得宋朝根子里对于武将的防范远甚其他各代,哪怕是“文视武如草芥,武视文如寇仇”的明末也没有到宋朝这个地步。赵官家天天BB“以步克骑”,等好不容易有了个能“以步克骑”的岳爷爷,又上赶着着急忙慌就自己弄死了。无论谁为武将争辩,一句“太祖皇帝当年何尝不是后周的忠臣?”就能把话噎死。
所以有宋一代,对外战争的表现是所有大一统朝代里最辣眼睛没有之一。
2.没有信任的班底。摘桃子最大的恶果就是,整套行政+暴力机构的班子都是别人搭建的。在列宁式政党出现之前,这套班子的效忠对象是对某个人,或者一家一姓的,而且是依靠层层叠叠的姻亲关系加以稳固。忽然换一个领袖,班子害怕遭到清洗,领袖害怕班子之间进行串联,大家彼此之间都疑虑重重。这一点在武将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所以凡是得国正的朝代,第一代开国将军们都是很能打的,就算由于王朝初期国力问题不能开疆拓土,自保总是足够的,一旦国力得到了恢复,总能实现对周边少数民族的战略进攻态势。秦“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西汉“寇可往吾亦可往”,封狼居胥,东汉燕然勒石,唐朝把草原舞蹈艺术家颉利可汗请到长安表演唱跳RAP,大明洪武时期把北元草台班子朝廷在捕鱼儿海一网打尽,永乐时期又五征蒙古,PRC先是在越南打代理人战争,在朝鲜给十六国联军战俘举办运动会,后是在1962年彻底打断了印度国运的上升势头。但得国不正的朝代,则是从一开始就摆烂,西晋37年就打出GG,宋朝则是太宗就上演高粱河飙车的好戏。
3.不抑兼并。摘桃子、欺负孤儿寡母而上位的朝代,往往急于得到世家大族的认可和支持,挫宋在这一点上走得最远,居然直接“不抑兼并”。历朝历代对于土地兼并都视为大敌,就算受时代所限不能彻底遏制,也要想办法减缓。一是因为自耕农不仅是纳税主力,还是封建时代最具有战斗力的团体,二是因为抑制兼并能够有效防止失地流民出现。挫宋不抑兼并,在王朝初期就出现大批自耕农变流民,这在得国正的朝代是极少见的。先是最好的征兵来源没了;然后为了防止流民起事,朝廷就得发口饭吃,造成冗兵,而且战斗力极其低下,和不被信任且低能的武将团体相得益彰,一时瑜亮;为了不让世家大族在朝堂上一家独大,又不得不放开科举,把大量小地主的子弟们招进来平衡世家子弟,造成冗官。
无论在哪朝哪代,世家大族所纳的赋税和自身的财富都是不成比例的,自耕农才是纳税主力。挫宋不抑兼并的政策,一方面税源缩小,一方面开支加大,从一根筋变成两头堵,王安石也没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在生产力有瓶颈的条件下,挫宋能苟住这么多年也真是挺不容易的。
得国正的朝代,建立者都是乱世之中像养蛊一样养出的王者,他们是经历过战争铁与血的洗礼的,有能力出众且君臣互信的组织班底,有强大的武力才能从乱世中脱颖而出,否则都会成为成功者的脚注。这些特质给了一个朝代初期蓬勃的朝气,而得国不正的朝代从一开始就暮气沉沉,不是短命鬼,就是疆域上缺胳膊少腿,或者即缺胳膊少腿又短命鬼。哪个朝代也不是出生就在马场或者幽云十六州上的,都是靠自己血战力拼得到。所以某些人就不要BB“没有马场”、“没有天险”了,再说是你们赵官家自己说的“在德不在险”。
因此,得国正与不正和国祚长短之间,绝不是玄学,而是有必然联系的。
题主,应该反过来想,历史上得国不正,欺负孤儿寡母的王朝又不止他司马家一家,国祚短的也不止他司马家一家,为什么大家就揪着他司马家这个得国不正的小辫子不放呢?
实在是晋朝从头到脚都是黑的,大家要说他黑,来来来重头开始:这个司马家的晋朝啊,得国不正……
话说回来,司马家之所以被批判,并不是主要因为他得国不正,而是治国无方。
看到这个话题下面这么多隋吹晋黑,身为一个晋粉,必须说两句了。
我煌煌大晋:
无两汉之和亲,无唐明之阉祸,无五代之割地,无两宋之纳贡称臣,无唐代之国都六陷天子九迁(两晋加起来六陷三迁罢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我大晋奴役群胡,两胡一枷掳作农奴,只问历朝历代谁能做到?简直皇汉眼中的理想国有木有!
我大晋国都为胡虏所陷,各地蜂起反抗刘石,各地方镇士大夫流民帅一百七十余人联名劝进保大晋国祚不绝,更有慕容拓跋段部等少数民族为我大晋感化而竭诚效忠,可见中原虽陷于虏手而晋德不衰。只问杨玄感起兵而天下土崩的隋朝,安史之乱后被回鹘屡屡趁火打劫的大唐如何相比?
江北僭号之国者十六,晋败其一灭其三。
我大晋面对苻坚百万之众,淝水一战而前秦土崩。
我大晋更是古代历史上唯一一个丢了四川还能立国稳如泰山甚至发动反攻的东南政权。
我大晋的政体大多数时候是先进的君主立宪制,虚君实相,比号称君主立宪制的朙朝整整早了1000多年。
更不用说我大晋的泰始律、五等爵、宗王出镇、九品中正、三省六部制雏形,开一代之制度渊源。
我大晋武有祖逖桓温谢玄刘裕,文有杜预郭象陆机陶渊明,隋朝武功尚可,文化上有何可以媲美?
我大晋开创魏晋南北朝史学空前之盛世,隋朝开创官方强力干预修史之先风。
我大晋尊重士大夫,隋朝压抑儒生,重吏鄙文,在南方推行五教,进行思想控制,最终引爆炸弹。
我大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隋唐前期压抑关东人士,以文化落后之关陇贵族占据政权中枢,怎么看都。。。不能有优越感啊?
典午保曹魏居三恪之位,陈留王奂世祚不绝,武帝大胆启用当年政敌后人,曹志秦秀之辈敢在大晋朝堂上怼当世权贵贾充。隋朝杨坚屠戮北周皇族,宇文氏子孙蔑无孑遗,同为躺赢,吃相比之大晋只有更难看没有最难看。
我大晋继承汉魏累世之弊,隋朝继承乱世开创之果,时势不同,岂全为大晋之过,又岂全为隋朝之功哉?
楼上清一色黑大晋,你们的良心不会痛吗?
------------------------------------------------------------
以上有调侃有认真。
==================================
想了想还是认真说一下,get不到上面部分答案的笑点的只看以下的内容就行了。
韩昇先生亲为仇鹿鸣的《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作序,我认为写的很精彩,每个读我答案的请务必把以下截图的文字读完。
关于秦隋政治上最大的缺失,在于承前代尚武之余绪,以武力统一全国,因而统治者对于强权和政治高压有一种迷信心理,专重文法吏术,漠视文化,而不注重去构建一种普世性的国家政治意识,钱穆的《国史大纲》里也观察到了这一点。汉唐与秦隋,形似神不似。
秦隋由于武力政权在军事上之巨大成功而迷信强权高压,思想界缺乏能够统合起一个时代的内在精神,文化界一片荒芜,故打天下不能守天下,最终分崩离析。汉代引儒生参政,唐代贞观之治君臣互勉以史为鉴,都是企图填补这种空虚,而重建思想界之新秩序。
晋朝皇室出身文化官僚家族,也能领悟到构建国家政治意识的重要性,惜乎东汉名教崩溃,统治阶级上层堕落,终于彻底归于破产。晋朝与隋朝,是两种不同的病。
政治之上道不在武力与权术,而在于建立一个能够凝聚人心的精神内核,也就是所谓的思想上的普世精神,有一个能够驾驭起本时代的政治意识,让人能够奋起追求。这才是真正的屠龙术。
--------------------------------------------------------------
比如前几天的这两个问题下面,
为什么司马懿形象一直被妖魔化,是出于统治者的需要吗? - 知乎 为什么历史上更推崇曹操而不是为西晋统一打下基础的司马懿?如何正确比较曹操和司马懿? - 知乎
各种黑典午篡国手段卑劣,子孙作孽。
客观地说这两个问题问的都是宣本人,典午家子孙不行和宣行不行有什么关系?不过反正晋朝很烂,黑就黑了吧。
但是到今天这个问题下面,全特么都一致对杨坚堪称下作的篡国手段视而不见了,转而吹起隋朝制度来了,更有甚者,吹着杨坚竟然还黑典午家篡国手段卑劣,只想问杨坚脸痛不痛?(借寒鲲原创梗这个我就不吐槽了)
宣靠刘放孙资,杨坚靠刘昉郑译;宣有高平陵政变,杨坚有收诛五王;典午家有淮南三叛,杨坚有三方叛乱。整个篡位的过程都谜之相似。
但是典午家好歹有点廉耻之心,知道提倡以孝治天下来掩饰,司马炎知道父祖手段过酷,即位之后对昔日政敌之子刻意地包容和缓和关系。对曹氏主要诛戮的是曹爽一门以及夏侯玄何晏等极有影响力的名士,杨坚则是政权到手之后直接屠杀宇文氏皇族全族,一个不剩,蔑无孑遗。这是已经明着不要脸了。
难不成曹家的人就是人,宇文氏皇族就不是人?还是三国粉多,南北朝粉少,所以杨坚屠杀个干干净净就不算个事了。敢情你们的标准还带随机应变的?
科举制的前身是察举制,从东汉产生秀孝试经制度开始,其中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中间累世的沿革,总体来说在向着举官环节逐步淡化,考试环节逐步重要的方向演进。科举制不是你隋朝时从石头里蹦出来的猴子,建议某些隋朝科举吹能不能先提高点姿势水平再说。
汉代采用察举制选拔官僚是一种必然吗?在汉代可否使用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呢? - 知乎
科举制成立有两个关键点:
第一是必须是差额考试(即参考人数>中第人数);第二是士人投牒自进,自由投考。
第一个关键变化,在北朝时已经出现,第二个关键变化,在唐朝废除州县举官之制才算正式达成。
分科考试不是科举制的本质属性,因为察举制就是分科察举的,当时科目有秀才孝廉贤良方正甚至武勇之流,同样体现了按人的不同才能设科取人的思想,而隋唐最重要的进士明经科,同样也是分科取人的延续,这不是隋唐的首创。隋炀帝始创的进士科,在唐朝尤其是武则天之后成为科场上最重要的科举名目,但相对于炀帝时代已有的科目而言,唯一的变化是加试诗赋。之前南北朝的秀才策试虽重文才,但是没有正式将诗赋列入考试范围。而隋唐士人以文才为高,当时习文的门槛也高于学习经学,所以重文才的进士科才在唐朝体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进士科与秀孝策试,只是考试内容的区别,没有制度上的本质差异。
三省六部制的本质属性,就是以三省(尚书、中书、门下)为最高政务机构,尚书省六部负责六大国家事务的具体执行的制度。
首先三省的形成时间不是隋朝。尚书省形成于曹魏,中书、门下省形成于大晋。六部实为尚书省分工明确的六大机构,而尚书台在东汉时便已进行一定程度的分工,其中屡经调整,到魏晋时分工已经比较科学。
及魏改选部为吏部,主选部事,又有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凡五曹尚书、二仆射、一令为八座。及晋置吏部、三公、客曹、驾部、屯田、度支六曹、而无五兵。咸宁二年,省驾部尚书。四年,省一仆射,又置驾部尚书。太康中,有吏部、殿中及五兵、田曹、度支、左民为六曹尚书,又无驾部、三公、客曹。惠帝世又有右民尚书,止于六曹,不知此时省何曹也。及渡江,有吏部、祠部、五兵、左民、度支五尚书。祠部尚书常与右仆射通职,不恒置,以右仆射摄之,若右仆射阙,则以祠部尚书摄知右事。 北齐有吏部、殿中、(殿中统殿中曹,主驾行百官留守名帐、宫殿禁卫,及仪曹、三公、驾部四曹。)祠部、五兵、都官、度支六尚书。
吏部之名隋朝沿用,祠部即礼部,五兵即兵部,左民+度支即户部(左民掌民政,度支掌财政,北朝时左民并入度支),南北朝的都官尚书即刑部。
以上是三省六部的机构设置变化,然后是职权方面,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三公职权一直在削弱,三省职权则一直在加强,至北魏后期三省已经彻底成为国家的政务机构(南朝由于寒人政治导致中书舍人职权独重,是制度的变异,此处不论),已经形成三公不带三省之职=尊崇而无实权的状态,离废三公已经只剩一层纸。但是废三公是在唐朝,隋朝最终还是没走出这一步。
三公九卿中的九卿在孝文改制后演变为九寺,成为主掌九大次要事务的官僚机构,此为三公九卿制的余尾,至唐朝仍被沿用。
所谓三省六部制到后世也起了很多变化,每朝每代根据自己政权的需要掌机要的机构都有区别,像对后世不熟悉如我,也知道五代枢密院,朙朝内阁制这种真正的决策机构。要说真正典型的三省六部制,可能只有隋唐了。不知道这问题下各种吹隋朝开创三省六部制=万世之功是什么情况。
首先必须说一句,府兵制固然是隋唐兵制中的重要内容,但是征兵制同样占据了主要地位,隋唐有多次对外征战主要用的是征发之兵而不是府兵。
府兵制的关键点在兵士自备资粮,发展方向是逐步走向兵农合一。
关于府兵制,同样前后经历了巨大的变迁,西魏之以鲜卑军人为直属大丞相宇文泰的中央军是一个阶段,北周武帝吸收九品户等中六等以上的农民为兵以扩大兵源是第二阶段,隋文帝将府兵归入州县民籍(即所谓“兵农合籍”)是第三阶段,唐朝府兵不再单独居住在城坊而是与其他农民混居(即“兵农合一”)是第四阶段。
以上形势的发展是统治基础逐步扩大,从乱世到安定的大一统帝国的过程中,府兵制发展的必然趋势,隋朝同样只是其中的一个阶段。
而且要说府兵战斗力强,那也是前期待遇好的时候,但是府兵制的兵士自备资粮,本质上是对农民的高额剥削(谷霁光曾经计算过一个不用承担赋税的府兵家庭每年上番和应征的支出,远远高于普通农民家庭),国家以此削减财政负担。本质上这是一种剥削制度。府兵制推行的前期,试图以家境优厚的地主子弟和六等户以上担任,保证其能够负担得起这样的高额剥削,因为军功授勋的制度配合勋官对应的优厚待遇,当时富家子弟还颇乐于为之。但是至唐朝时,国家所许的空头支票终究在连年的战争中无法兑现而破产,武周时甚至以“侍官”(府兵之别称)为辱骂之语,府兵制的剥削本质暴露无遗,有条件的家庭必然想方设法脱离府兵身份,府兵的身份也由此渐渐低落。可以说这样一种制度的破产是是必然的,之所以出现在封建政论家和网络键盘侠的无限怀念中,可能是由于府兵制运行前期由于待遇较高,曾经起到了显著提高兵士战斗力的作用,以及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财政开支,但是它的本质精神,就是剥削。
真的很难理解隋朝制度吹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隋朝修大运河同样有南北混一,有加强南北沟通交流的需要,同样也有天下战争压力骤减,国家财力允许的大背景。
关于这件事的构想也不是杨广的拍脑门,北魏孝文时期就已经有对大运河北方段的设想了。
《魏书·李冲传》:高祖自邺还京,泛舟洪池,乃从容谓冲曰:"朕欲从此通渠于洛,南伐之日,何容不从此入洛,从洛入河,从河入汴,从汴入清,以至于淮?下船而战,犹开户而斗,此乃军国之大计。今沟渠若须二万人以下、六十日有成者,宜以渐修之。"冲对曰:"若尔,便是士无远涉之劳,战有兼人之力。"
还有吹大运河的,修个大运河把自己修亡国了,是那届政府不行还是那届百姓不行?真想你们穿越回去问问杨广,如果给他重来一次的机会,他到底是想要大运河还是想要隋朝。
还什么隋朝打压士族门阀呢,感觉又是隋朝专天下之功了,是不是看到士族这个词就淡定不了?
像这种答案,纯粹就是三四年前贴吧隋吹的吹法,不是我黑。
还有这个就更强了,隋朝灭亡都赖大晋开启的乱世之余威,而不是自己暴政。我大晋居然能够影响到几百年后隋朝的兴亡,真是吓尿了。天可怜见隋朝励精图治还能被农民军亡国,天可怜见励精图治的隋朝居然是几百年前大晋五胡乱华的祭品,隋朝为民牺牲,可悲可叹。
嗯,什么时候黑晋就是知乎的政治正确了,什么时候你们才能不代入立场和观点来看待历史?
知道几个词,什么隋唐第二帝国,什么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的,读过本高中历史书就来大放厥词,(讲道理三省六部制真的不算我晋开创的?)就开始打鸡血地崇拜隋朝了。
隋朝制度吹眼里隋朝制度之所以爆天爆地,还不是完全无视或者不了解汉制到唐制在隋朝之前漫长的历史演变的结果?隋朝不过是一个总结者而已,所谓创举,如上所述,所见不多。
嗯,唐朝制度就是继承隋朝的,隋朝制度特么就是自己创立的而是跟魏晋南北朝已经基本演变成型的制度完全没关系了,真心没见过这种吹法,没见过这么无耻的。
搭上“隋唐第二帝国”的顺风车,抱上了唐朝统一强盛的大腿,所以不管杨坚杨广做什么恶都不算个事,漫长的制度沿革就全成了隋朝的成果,干啥都优越。
根本不是晋粉,也不怎么看军师联盟,更对宣王这个人完全没好感,但是有些人,迎合大众意见各种输出爱憎,也算是再一次见识了知乎在某些不该输出立场的问题下输出立场大于输出知识的德性。
P.S.刚搜了一波关于杨广的答案,看着挺正常的嘛,怎么到这个问题下面就退回贴吧四年前水准了?
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
李二评价“不怜百姓而惜仓库”。隋文帝眼里看到的只有自己的赫赫功业和青史留名,哪里有百姓?
至于杨广嘛,借用一下某个朋友的话:
================来个彩蛋================
发现上面水一色的人贴《晋书·宣帝纪》的李世民制(替代“史臣曰”)装逼。真是有点刺激了,能不能看看《隋书·文帝纪》和《隋书·炀帝纪》的史臣曰,和我宣一样骂得狗血淋头的好吧?
先看《宣帝纪》的:
制曰:夫天地之大,黎元为本。邦国之贵,元首为先。治乱无常,兴亡有运。是故五帝之上,居万乘以为忧;三王已来,处其忧而为乐。竞智力,争利害,大小相吞,强弱相袭。逮乎魏室,三方鼎峙,干戈不息,氛雾交飞。宣皇以天挺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己,求贤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测,性宽绰而能容,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以上正面以下负面)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辅翼权重,许昌同萧何之委,崇华甚霍光之寄。当谓竭诚尽节,伊傅可齐。及明帝将终,栋梁是属,受遗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无殉生之报。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尽善之方,以斯为惑。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故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可不谓然乎!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亦犹窃钟掩耳,以众人为不闻;锐意盗金,谓市中为莫睹。故知贪于近者则遗远,溺于利者则伤名;若不损己以益人,则当祸人而福己。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况以未成之晋基,逼有余之魏祚?虽复道格区宇,德被苍生,而天未启时,宝位犹阻,非可以智竞,不可以力争,虽则庆流后昆,而身终于北面矣。
再看《隋书》的:
史臣曰:高祖龙德在田,奇表见异,晦明藏用,故知我者希。始以外戚之尊,受托孤之任,与能之议,未为当时所许,是以周室旧臣,咸怀愤惋。既而王谦固三蜀之阻,不逾期月,尉迥举全齐之众,一战而亡,斯乃非止人谋,抑亦天之所赞也。乖兹机运,遂迁周鼎。于时蛮夷猾夏,荆、扬未一,劬劳日昃,经营四方。楼船南迈,则金陵失险,骠骑北指,则单于款塞,《职方》所载,并入疆理,《禹贡》所图,咸受正朔。虽晋武之克平吴会,汉宣之推亡固存,比义论功,不能尚也。七德既敷,九歌已洽,要荒咸暨,尉候无警。于是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陵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晏如也。考之前王,足以参踪盛烈。(以上正面以下负面)但素无术学,不能尽下,无宽仁之度,有刻薄之资,暨乎暮年,此风逾扇。又雅好符瑞,暗于大道,建彼维城,权侔京室,皆同帝制,靡所适从。听哲妇之言,惑邪臣之说,溺宠废嫡,托付失所。灭父子之道,开昆弟之隙,纵其寻斧,剪伐本枝。坟土未干,子孙继踵屠戮,松槚才列,天下已非隋有。惜哉!迹其衰怠之源,稽其乱亡之兆,起自高祖,成于炀帝,所由来远矣,非一朝一夕。其不祀忽诸,未为不幸也。 史臣曰:炀帝爰在弱龄,早有令闻,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著声绩。于是矫情饰貌,肆厥奸回,故得献后钟心,文皇革虑,天方肇乱,遂登储两,践峻极之崇基,承丕显之休命。地广三代,威振八纮,单于顿颡,越裳重译。赤仄之泉,流溢于都内,红腐之粟,委积于塞下。负其富强之资,思逞无厌之欲,狭殷周之制度,尚秦汉之规摹。恃才矜己,傲狠明德,内怀险躁,外示凝简,盛冠服以饰其奸,除谏官以掩其过。淫荒无度,法令滋章,教绝四维,刑参五虐,锄诛骨肉,屠剿忠良,受赏者莫见其功,为戮者不知其罪。骄怒之兵屡动,土木之功不息。频出朔方,三驾辽左,旌旗万里,征税百端,猾吏侵渔,人不堪命。乃急令暴条以扰之,严刑峻法以临之,甲兵威武以董之,自是海内骚然,无聊生矣。俄而玄感肇黎阳之乱,匈奴有雁门之围,天子方弃中土,远之扬越。奸宄乘衅,强弱相陵,关梁闭而不通,皇舆往而不反。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流离道路,转死沟壑,十八九焉。于是相聚萑蒲,蝟毛而起,大则跨州连郡,称帝称王,小则千百为群,攻城剽邑,流血成川泽,死人如乱麻,炊者不及析骸,食者不遑易子。茫茫九土,并为麋鹿之场,忄弃忄弃黔黎,俱充蛇豕之饵。四方万里,简书相续,犹谓鼠窃狗盗,不足为虞,上下相蒙,莫肯念乱,振蜉蝣之羽,穷长夜之乐。土崩鱼烂,贯盈恶稔,普天之下,莫匪仇雠,左右之人,皆为敌国。终然不悟,同彼望夷,遂以万乘之尊,死于一夫之手。亿兆靡感恩之士,九牧无勤王之师。子弟同就诛夷,骸骨弃而莫掩,社稷颠陨,本枝殄绝,自肇有书契以迄于兹,宇宙崩离,生灵涂炭,丧身灭国,未有若斯之甚也。《书》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传》曰:"吉凶由人,祆不妄作。"又曰:"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观隋室之存亡,斯言信而有征矣!(全负面)
《隋书》帝纪的史臣曰里面有几句话特别刺激,特别好玩。
1.始以外戚之尊,受托孤之任,与能之议,未为当时所许,是以周室旧臣,咸怀愤惋。既而王谦固三蜀之阻,不逾期月,尉迥举全齐之众,一战而亡,斯乃非止人谋,抑亦天之所赞也。乖兹机运,遂迁周鼎。
潜台词:能力一般,外戚加成,狗运得天下。
相对之下,李二至少对宣的能力给予了充分肯定。
2.又雅好符瑞,暗于大道,建彼维城,权侔京室,皆同帝制,靡所适从。听哲妇之言,惑邪臣之说,溺宠废嫡,托付失所。灭父子之道,开昆弟之隙,纵其寻斧,剪伐本枝。坟土未干,子孙继踵屠戮,松槚才列,天下已非隋有。
这段话的出处见下面这里:
《隋书·元岩传》:时高祖初即位,每惩周代诸侯微弱,以致灭亡,由是分王诸子,权侔王室,以为磐石之固,遣晋王广镇并州,蜀王秀镇益州。二王年并幼稚,于是盛选贞良有重望者为之僚佐。
很刺激的是杨坚即位后一样广封诸子,政策类同于晋室,而且是出于和典午家封建诸王一样“以史为鉴”的考虑。而且直接导致了文帝的子嗣之争,为隋朝灭亡埋下伏笔。
然后贵乎怒喷晋武帝封建诸王制杖,杨坚强无敌。
3.于是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陵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晏如也。考之前王,足以参踪盛烈。
然后贵乎眼里,杨坚创立制度,打击了士族社会的气焰,厉害,强无敌。笑喷。
4.迹其衰怠之源,稽其乱亡之兆,起自高祖,成于炀帝,所由来远矣,非一朝一夕。
潜台词:杨坚有锅。属于杨坚的锅,广封诸王导致子嗣之争是一,以法术和愚民思想御天下是二。这可不是贵乎眼里那个除了篡位方式下作之外完全伟光正的杨坚。
5.其不祀忽诸,未为不幸也。
直接翻译一下:隋朝亡了未尝不是幸事。看到这句真心笑喷了。
简而言之,唐初君臣眼里,杨坚因时际会,贪天之功。以承平之基业玩出一手臭牌。杨广暴君瞎倒腾,穷兵黩武,征发无已,隋朝因之而亡,真是百姓之幸。
所以贵乎眼里,李二看不上宣=宣是垃圾,魏征看不上杨坚杨广=杨坚杨广高大上。噗,服贵乎这神逻辑。
----------------------------------------------------------
本来已经不想再更新这个话题了,但是一觉醒来发现泪痕春雨答题了。我跟他的观点区别如下:
1.走向大一统远不止是隋朝的功劳,是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漫长痛苦的民族融合、思想碰撞、社会发展和政治进步最终闯出的一条新路。都喜欢隋唐的强大,但是请你们看到它背后的黑暗时代里渐成燎原之势的星星之火,也要看到这个所谓的“大一统盛世”下,一样有哀泣悲号的众生相。
2.大晋之后长期南北分裂的原因和经济发展水平没什么太大关系。
3.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的雏形肇始于你们所不屑的魏晋南北朝黑暗时代,它们的发展是一个渐变,而不是突变。
4.另,很不喜欢泪大湿把观察历史背后演变的潮流和规律称为“唯物史观”,然后和“英雄史观”对立起来的做法,毕竟唯物这个词不是一个能很好概括历史研究的方法论的贴切的词,对历史的看法比较成熟理性的人也不会有“历史发展全由英雄推动”这种幼稚观点。这问题下面高看杨坚一眼不是因为觉得杨坚的能力如何强于司马氏的你所谓“英雄史观”,而是盲目地崇拜“历史地位”“历史意义”,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简单概括一下,杨坚中上之才,投了个好胎,生在南北朝末年。隋朝历史地位承上启下固然非常重要,沾也沾了大一统的光,但是单说这个朝代本身,除了杨坚的治国和杨广的一些改革制度的努力之外,吃相各种难看。历史地位这概念是架在漫长的时期里观察时用的,但是对朝代本身没什么意义,换言之,这是个与它本身好坏无关的“光环”。
就像东汉蔡伦发明草木浆造纸术,这在历史的长河里不过一个时间点,而且谁也不能说蔡伦这一发明的灵感不是来源于民间已有的技术(这是很容易想见的),从今人的角度,我们特别重视事物诞生在从无到有的那个突破,但是就蔡伦发明造纸术的影响来看,远没有魏晋纸张使用逐步扩大和桓玄正式下令改简为纸来得大。所以蔡伦有幸荣列古代四大发明家,这是个莫名其妙的光环,他本身做的事情,并没有那么伟大。
要说大晋比隋朝有什么大罪,可能就是典午家没像杨家一样投个好胎吧。
大晋固然费拉不堪,隋朝也绝不是什么值得吹捧的朝代
晋宣帝再怎么篡位,最起码西御诸葛,北平公孙,有大功于魏室;隋文帝之功,不过随武帝宇文邕灭齐一项而已,不能及晋宣之万一。篡位以后,魏元帝保得善终,晋武帝死了十几年才死,陈留王国比典午晋活的都久;周静帝遇害别宫,大周文闵明武宣诸子统统被杀。
是岁(晋惠帝太安二年,公元302年),陈留王薨,谥曰魏元皇帝。——《资治通鉴·卷八十四》
(宋后废帝元徽元年八月)庚午,陈留王曹铣薨。——《宋书·后废帝》
隋主潜害周静帝而为之举哀,葬于恭陵;以其族人洛为嗣。——《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五》
至于北周的宗室,直接看一下《周书·文闵明武宣诸子》就知道了。
各位知乎er们口口声声地骂着曹操屠徐州,骂着司马懿屠辽东,根本看不见大隋毁邺城,毁建康,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极为深重的苦难。(也不知道是真看不见还是假装看不见)
庚午,韦孝宽破尉迟迥于邺城,迥自杀,相州平。移相州于安阳。其邺城及邑居皆毁废之。——《周书·静帝》
及陈亡,建康为墟。又陈未亡时,有一足鸟集于殿庭,以嘴画地成文,曰:"独足上高台,盛草变成灰。"独足者,叔宝独行无众之应。成草成灰者,陈政无秽,被隋火德所焚除也。——《隋书·五行下》
合着山东人、苏北人、东北人是人,河北人、苏南人不是人呗?还是你们觉得杨坚大帝直接把城毁了百姓还可以安居乐业?
大隋统一二十余年年而天下分崩,大晋统一三十年而永嘉之乱。西晋亡后,晋元帝播越江左,建国建康,以东南一隅,独抗诸胡,期间祖逖、桓温、谢玄、宋武帝数出中原,败其一(淝水之战重创前秦)而灭其三(桓温西征、两次刘裕北伐);大隋自群雄并起,不过数年,炀皇帝身死江都,隋天子禅位李渊。敢情被民变打得天下尽失就比被异族侵夺中原来得有优越感是吗?
更何况,大隋接手的江山比典午好上百倍不止。
司马炎从曹魏手上抢来的是一个十足的烂摊子,三国百年大乱,十室九空,胡人势力异常膨胀,胡人占总人口比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可以说,五胡乱华固然有晋统治者自身作死的因素,但是不可否认,蛮族入侵已经只是时间和烈度的问题,就算统治者自己不作死,也充其量就是把他推迟而已。
至于杨隋,它建立在文明太后、魏孝文帝、周文帝、周武帝历代汉化改革的基础之上,民族问题基本解决,内部矛盾趋于平和,可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摊子。结果到头来二世而亡。嗯,二世而亡。幸亏大唐李氏强势崛起,终结乱世,要不然恐怕还得分裂。
杨氏父子到了阴曹地府,见着北魏、北周历代执政者,怕不是要吃一顿男女混合群殴。喔,搞不好贺六浑都要来锤他。
再说广大隋粉津津乐道的制度贡献,恕我直言,大隋还真没什么特殊制度上的贡献。
竟然还有人拿漏洞百出的历史课本说事
所谓三省六部制,其实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尚书古已有之,而尚书诸曹最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存在。
尚书,古官也。舜摄帝位,命龙作纳言,即其任也。《周官》司会,郑玄云,若今尚书矣。秦世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发书,故谓之尚书。——《宋书·百官上》
尚书六人,六百石。本注曰:成帝初署尚书四人,分为四曹:常侍曹尚书主公卿事,二千石曹尚书主郡国二千石事,民曹尚书主凡吏上书事,客曹尚书主外国夷狄事。世祖承遵,后分二千石曹,又分客曹为南主客曹、北主客曹,凡六曹。——《后汉书·百官三》
中书令一职则始于曹魏,掌管“尚书奏事”。
魏武帝为魏王,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文帝黄初初改为中书,置监、令,以秘书左丞刘放为中书监,右丞孙资为中书令。——《晋书·职官》
侍中亦古官,与给事黄门侍郎共掌门下省事。
侍中,案黄帝时风后为侍中,于周为常伯之任,秦取古名置侍中,汉因之。秦汉俱无定员,以功高者一人为仆射。魏晋以来置四人,别加官者则非数。掌傧赞威仪,大驾出则次直侍中护驾,正直侍中负玺陪乘,不带剑,馀皆骑从。御登殿,与散骑常侍对扶,侍中居左,常侍居右。备切问近对,拾遗补阙。及江左哀帝兴宁四年,桓温奏省二人,后复旧。——《晋书·职官》
给事黄门侍郎,秦官也。汉已后并因之,与侍中俱管门下众事,无员。及晋,置员四人。——《晋书·职官》
可以说,在两晋时期,三省六部制便已经搭构完毕,之后历代按照本朝实情假以调整,但无论是南北诸朝,还是隋唐,始终都是建立在两晋的基础上的(南朝虽然在宋孝武帝改革以后强行拔高了中书舍人的地位,但 只是分割了中书令的职权,大体上中书、尚书、侍中分权的局面并没有改变),隋朝唯一的贡献在于,它的那套诸曹比较完善,但以此吹隋,真不如吹晋。
再说了,这套制度到后面也是不断演变,隋朝这套也就用了隋唐两代——到大怂尚书省也没了,又蹦出来什么同平章事、枢密院;元朝门下省也没了,就剩一个中书省;到了大明连中书省都没了,皇帝直接下辖六部了,只有六部没有三省那叫三省六部制的延续?那还不如说三省六部制始于两晋。
至于完善于唐朝的科举,始于文明太后的均田,宇文泰创立的府兵制,应该大多数人都知道不是在隋朝凭空蹦出来的了。
综合来说,隋文帝中人之材,因缘际会成就统一,所行之政,皆是前朝遗政,又秉性残忍,屠尽前朝皇室,毁灭邺城、建康。说到底,目前隋朝的评价是抱上了唐朝这根大腿,因为唐朝很强,所以就显得是隋朝给唐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际上真的关系不大。
话说一堆答主在拿《晋书》对司马懿评价低说事,也不看看杨坚评价也没好到哪去:
高祖龙德在田,奇表见异,晦明藏用,故知我者希。始以外戚之尊,受托孤之任,与能之议,未为当时所许,是以周室旧臣,咸怀愤惋。既而王谦固三蜀之阻,不逾期月,尉迥举全齐之众,一战而亡,斯乃非止人谋,抑亦天之所赞也。乖兹机运,遂迁周鼎。于时蛮夷猾夏,荆、扬未一,劬劳日昃,经营四方。楼船南迈,则金陵失险,骠骑北指,则单于款塞,《职方》所载,并入疆理,《禹贡》所图,咸受正朔。虽晋武之克平吴会,汉宣之推亡固存,比义论功,不能尚也。七德既敷,九歌已洽,要荒咸暨,尉候无警。于是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陵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晏如也。考之前王,足以参踪盛烈。但素无术学,不能尽下,无宽仁之度,有刻薄之资,暨乎暮年,此风逾扇。又雅好符瑞,暗于大道,建彼维城,权侔京室,皆同帝制,靡所适从。听哲妇之言,惑邪臣之说,溺宠废嫡,托付失所。灭父子之道,开昆弟之隙,纵其寻斧,剪伐本枝。坟土未干,子孙继踵屠戮,松槚才列,天下已非隋有。惜哉!迹其衰怠之源,稽其乱亡之兆,起自高祖,成于炀帝,所由来远矣,非一朝一夕。其不祀忽诸,未为不幸也。
各位不用着急,毕竟两部有洗隋经美誉的电视剧,也即将新鲜出炉了,全都是讲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到时候我们会看到在知乎上怎么扒大隋王朝底裤的。。。
进入正题,我觉得是这样的,无论是司马氏还是普六茹氏,都是当得起“生于不义,死于耻辱”这八个大字的,诸公切不可因为司马氏的不义,而淡忘了普六茹氏的不义,也切不可因为司马氏的耻辱,而无视普六茹氏国破家亡时候山崩地裂的耻辱
首先反驳一件事,因为我想说的话就是,中华第二帝国的奠基人,无论怎么算也算不到杨坚的头上。中华第二帝国的奠基人有两个,前面是宇文邕,后面是李世民,至于杨坚,这人的所作所为比起生于不义的司马氏王朝,恐怕还更为恶劣......同样的,西晋王朝的崩溃导致神州陆沉,胡寇大规模入主中原,从312年洛阳失陷,到589年神州重新一统,足足277年的大乱世(其实还要更长);那么隋王朝好到哪里去?隋朝崩溃的时候,照样是天下群雄并起,整个中华大地陷于连年战火之中,北方的突厥则趁机大举进犯(别忘了,李世民即位那会,突厥都有能力到长安城下逼李世民签城下之盟,整个中华地区被普六茹氏折腾成什么样了还需要多解释吗?)。最大的区别是,在西晋崩溃的时候,司马睿和琅琊王氏这群人的能力,顶天也就建立起一个偏安一隅的小朝廷,而隋末大乱之际,却有李渊父子,尤其是李世民这样的超世之英杰,让一片大乱的中华大地在十余年里重新归于一统——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李世民其实是拯救了隋王朝的名誉了,倘若没有这样国士无双的人物将七零八落的华夏大地重新整合起来,中华大地重新限于战乱不止的状态,相信隋朝在后世的史家笔下,也一定会是一个声名狼藉的王朝
中华第二帝国的奠基人是周武帝宇文邕,霸业的建立者则是李世民,与普六茹坚有何关系?
同样是靠阴谋诡计赢得了权倾天下,谋朝篡位的机会,以不光彩的方式夺取了前人呕心沥血开创的基业,普六茹坚窃国的时候,所窃取的基业比司马氏还要好上许多。司马氏窃国的时候,整条长江都还在别人手里,汉中和巴蜀也还在别人手里,而普六茹氏篡国的时候,所接收的家产是历史上最强大的北朝,所对应的陈朝是一个只能退守江表,连完整长江防线都没有了的孱弱南朝,北方的形势可是要比魏灭蜀之后还好。而这个呈现碾压态势的天下大势,又不是你杨坚打出来的
巧妙利用连横策略,令南陈与北齐反目,从而在战略上达到一石二鸟效果的人是谁?是宇文邕
沿着平阳-晋阳-邺城一线发动奇袭,一举灭掉北齐帝国,统一北方的人是谁?是宇文邕
在彭城城下一举歼灭陈朝最后一支有作战力量的部队,从而令淮南之地无险可守的又是谁?还是宇文邕(当然完成这一战的是北周名将王轨,之后进据淮南的是韦孝宽,而此时周武帝也已经逝世,但整个基调已经完全打下)
宇文邕在击败北齐统一北方之后,甚至早就有了周密的北击突厥以彻底杜绝后患之计划,然而因为他的突然病逝,而未能得以实现
关中政权统一天下的大势,在宇文邕病逝之际早就大势已定了,就像晋统一天下的大趋势,早在司马氏篡夺曹氏政权之前,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只消继承者不是一个废物,这份统一天下的家业,是决不会败掉的,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普六茹坚完成统一大业,很光荣吗?
更别说,普六茹氏为了自己的一家之业,所行的不义之举有多少
为了一己之私而将千古名城邺都毁于一旦的,是谁?为了安定江左,而在统一天下之后,将六朝经营了数百年的建康城毁于一旦的,又是谁?这两件事在中华文明史上,称为浩劫都毫不为过
在篡位之后将前朝宗室杀到无遗类的又是谁?
从曹丕代汉开始,直至李渊代隋,400年来大部分靠篡位而登上宝座的家族和个人,都会杀废帝以斩草除根,曹丕和司马炎还算是厚道的,不仅未杀废帝,对于前朝宗室总体上是很优待的,至于其他人,虽然杀废帝是固有传统,但是屠戮整个前朝宗室的事情,还真不是每个人都做得出的
宋武帝刘裕,在接受晋恭帝禅位之后将其秘密杀害
南齐高帝萧道成,在接受宋顺帝禅位之后,一个月内将宋顺帝和刘宋宗室屠戮殆尽
南齐明帝萧鸾,以萧道成旁支篡夺南齐政权之后,数年内将齐高帝,齐武帝子孙杀戮殆尽
梁武帝萧衍,在接受齐和帝禅位之后,秘密杀害齐和帝,屠齐明帝一系,但是对齐高帝一系的幸存子孙非常优待(从这点来看,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齐明帝萧鸾,还比普六茹坚厚道点)
北齐文宣帝高洋,接受东魏孝静帝禅位之后,秘密杀害孝静帝,并且在临死之前,基本屠尽了北齐剩余的元氏子孙
陈武帝陈霸先,在接受梁敬帝禅位之后,秘密杀害梁敬帝
北周皇室,在接受西魏恭帝禅位之后,秘密杀害恭帝,但并未伤害剩余的西魏宗室
南齐是典型生于不义,死于耻辱的垃圾王朝,至于北齐高洋的光荣事迹搜搜就知道,和普六茹坚一样干过屠尽前朝宗室这样不义之举的,是萧鸾和高洋这种在历史上都臭名昭著的暴君,那么我还需要说什么?
===========================================================
篡位者并不是不能捧,但是诸位如果用普六茹氏来黑司马氏,我想真是找错节奏了,你起码找个像样一点的篡位者来黑司马氏吧......洗隋经可不是黑司马氏的秘笈
诸位大可用曹操来黑司马家,曹氏虽然篡汉,然而是曹操结束了中国北方自黄巾起义以来的纷乱局面,是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的基业,完成了北方的统一,也是自己不拘一格的选人方式,造就了建安时代星光璀璨的曹魏阵营。曹氏的基业是自己开创的,曹丕篡汉只是让实际的主人拥有了一个名分罢了
诸位大可用刘裕来黑司马家,宋武帝从一个低级军官做起,十余年间,先是解决了自衣冠南渡以来南方长期军阀割据,中央政府只有名义权威的状况,让江左,江汉,巴蜀真正整合成一个板块;随后以气吞万里之势北伐,灭南燕,灭后秦,震慑北魏,先克复山东半岛,再收复洛阳,甚至一度收复长安,此等伟业成为彪炳千古都毫不过分。南朝的江山,是刘裕的苦心经营和用兵如神的结果,所以刘裕代晋,也称得上理所当然
诸位亦可以用萧衍来黑司马家,梁武以两州之兵横扫半壁江山,篡位之际虽于江左无功,然登基之后可谓力挽狂澜于既倒,在北魏兵锋已经压过淮河,占据汉中之际接过南朝的烂摊子,自钟离一战而始,二十余年间光复淮南,收复汉中并染指淮北,甚至一度收复彭城,而南朝文化亦在萧梁时期达到极盛。萧衍虽晚节不保,然文韬武略也堪称一时无二
说得不好听点,甚至连禽兽王朝的开创者高欢,都要比普六茹坚光明正大一些。。。应该和普六茹坚作为对照的,是司马氏,萧道成这种无功篡国,篡国后又无功于天下(甚至有罪于天下)的
一言以蔽之,司马氏这种典型生于不义死于耻辱的皇室家族,自然是一地鸡毛,不过某个一统天下之后不到30年就宗庙尽毁,并且让天下再次大乱的王朝,真没多少鄙视司马氏的资本。。。
微信公众号:追忆的撒马尔罕城(zhuiyi_samarqand)
这个和得天下“正不正”其实关系不大,主要是历史的大趋势不一样。
第一帝国起于秦,成于汉,所以尽管秦朝国祚很短,但是秦朝对汉朝的制度建设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汉承秦制,改秦弊,才有了东西两汉四百年煌煌的文治武功。所以历史上对秦朝的定位其实是很高的。
但是到了晋朝,其实只算是沾上了第一帝国的余晖,马上就要进入五胡乱华,南北分治的前夜。晋朝号称是开国,但是你看看那些开国元勋,一代魏臣入晋书,其实都是魏国的功臣子孙而已。晋虽新邦,其命维旧,从晋朝开国就看不出来太多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气象,反而很快就要随着第一帝国的衰亡而落入黑暗时代。
对于一个开启了大乱世的朝代,司马家是直接的责任人,能给晋多么高的评价?
隋朝的兴起则完全是另一种情况。在几百年的乱世之后,隋文帝拨乱反正,再次恢复了秦汉旧疆,万里国土,终于一统,新帝国无论从制度创新上,还是从精神气象上远非暮气沉沉的晋朝可比。第二帝国起于隋,成于唐。所以秦隋可以并称,汉唐可以并称,晋如何能和他们比较呢?一边是初生的朝阳,一边是昏暗的夕阳。
但是我反对因为司马家得国不正作为理由来诟病晋朝的,自古(民国之前)得国之正,唯汉与明。隋、唐和宋哪一个得国正了? 最典型的,难道宋太祖不也是占了对自己很信任的周世宗的基业么?
司马家的问题有三:
1. 司马氏四代三世传袭,才移魏鼎,在代代相传中,很多的政治能量都无谓的消耗掉了。隋文帝和宋太祖都是当代权臣当代篡(当然晋朝以前大家还没有那么不讲究,都是吃某禄,为某臣),他们是最有政治能量去推行一些改革的,比如说如果司马懿年轻个二十年发迹,高平陵之后才50岁,那么就多出来二十年布局篡位,就算不能像刘裕那样生前夺位,也能够给司马师或者司马昭保驾护航久一些,然后二代顺理成章的登基改革。
而现实是高平陵之后,司马懿两年而亡,继之以司马师,司马师不久后暴死,继之以司马昭,司马昭晚年才获得了类似于曹操的地位,最后在司马炎的时候功成。每一次权力转移,其实都不是没有风险的,都需要合纵连横和各种妥协,这种妥协积累到司马炎,其实已经积重难返,想搞什么新朝气象也搞不下去了,连续四代的开国元勋们早已经树大根深,难以撼动了。
2. 司马师的暴病导致的帝系的转移。本来长子继承是最稳定的,但是司马师的暴死让帝系转移给了司马昭,那么司马师的儿子的地位就很尴尬了。这也潜在的让朝臣分裂,削弱了晋武帝的权威。宋朝早年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宋太祖传宋太宗没有问题,但是第三代是太宗的弟弟、太祖的儿子还是太宗的儿子呢?幸好宋太宗活的长,通过一些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让自己的儿子继位。但是司马昭并没有称帝解决司马攸的问题,从而把这个问题留给了司马炎,也让司马炎一度很为难。
3. 司马炎儿子的弱智。如上所述,司马炎登基之后面临的情况并不乐观,但是如果司马衷是一个唐宪宗、唐武宗式的英悟之主,内压群臣,外服强藩,晋朝未必没有救。晋朝的藩王兵权往往来自于其都督的区域,而非其封地,所以假以时日,并非是不能够慢慢削藩,弱枝以强干的。如果能有连续三四代的英主,皇帝的权威形成了制度惯性,再出一个弱智,危害都不至于那么大。
好座位,可惜啊可惜~
这个地洗的,给差评。
隋朝虽然国祚短暂,但它奠定了中华第二帝国的基础,唐朝崛起的一切因素——政治的、经济的、制度的、文化的等等等等,都是在隋朝被创建的。
换言之,隋朝的一系列制度建设,其成果显现于唐朝,而唐朝之强盛,其肇因源自于隋朝。也就是说,唐因袭隋朝制度,才开创了大唐盛世,所以历史上都是“隋唐”并称的。——隋朝的伟大,你得要去唐朝寻找。
但司马家的晋朝给后世留下了什么政治遗产呢?
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庶族”的种姓制度?是“八王之乱”的骨肉相残?是“五胡乱华”的率兽食人?是“王与马共天下”的昏懦暗弱?
讲真,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从未有一个朝代如同晋朝一样,甫一开国就显露出末世气象。
隋朝开创了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华夏民族走向了历史巅峰。
晋朝也开创了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华夏民族走向了最黑暗痛苦的深渊。
然后题主你来问:为什么晋朝和隋朝的评价不一样?
题主你说呢?
这个问题下面的回答简直就是五十步笑百步的典型例子。
其实西晋统治阶级怎么黑都无所谓,毕竟确实挺烂的,但这个问题下面,各种给隋朝贴金,顺便还把东晋也一起黑,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因此要说几句。(分割线内是截图内容)
首先什么叫隋朝取代北周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什么又叫做挽回了两晋南北朝几百年来的胡化趋势?
两晋南北朝整体发展趋势,一直是汉化为主。即使是狼烟四起的北朝,也有孝文帝这样强制汉化的君王在。
再说北周也是提倡汉化的,文帝和武帝都推崇儒学,即使是无道的宣帝也推崇汉化。
而关陇贵族和鲜卑族的融合,这不是宇文泰干的事情吗?至于取得皇权,难道不是因为周武帝干掉宇文护的原因吗?
因此隋朝怎么就挽回胡化了?就靠改汉姓?改汉姓是很表面的汉化措施,而民族融合的内核,却是通过东晋南北朝近三百年的摸索才实现的,杨坚最多说是完成汉化,给魏晋南北朝的汉化画个的句号,但前边的书写文章就和他没关系了。
再说了,即使真说挽回汉化,那也是两晋南北朝近三百年间,无数汉族卫道夫和一些开明的少数民族统治者挽回的,关捡漏的隋朝啥事?
“唐朝崛起的一切因素——政治的,经济的,制度的,文化的等等等等,都是在隋朝被创建的”
“但是他的隋朝却开创了多少东西,科举,律令,兵制,官职都被唐代所承袭”
说这种话的人,估计都不知道魏晋南北朝这个时代。
律令,知道北齐律吗?兵制,知道府兵制吗?
而且论律令建设,西晋可是比隋朝要强。西晋律和令正式明确划分,在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官职,要是指三省六部制,尚书,门下,中书其实没一个是隋朝创建的,顺便一说尚书省是晋朝设立的。
而六部,东汉以来,政府就设有六曹,这是六部的前身。南北朝时期也有六尚书,北周也有六官。
换言之三省六部历史沿革由来已久,隋朝只是完成整合工作,最多说是改良,而开创三省六部这种话,隋朝怎么担当的起?而隋朝的律令和兵制也同理,最多算改良,怎能妄称开创?
再说科举制,科举也是有历史轨迹可寻,科举制萌芽在南北朝。
北朝和南朝都已经让学子们自由报名,并进行考试。
期间梁武帝还强调,考试对象没有限制,即使是寒门也能参与考试。
【其有能通一经,始末无倦者,策实之后,选可量加叙录。虽复牛监羊肆,寒品后门,并随才试吏,勿有遗隔。】
至于分科取士,早在汉朝就有了。
而隋朝的科举,只向士族开放,而且必须官员推荐。这难道不是倒行施逆?而且杨坚废学校,禁止私人修史,也是逆历史潮流。
至于说杨坚对百姓好,按李世民的话说,杨坚勤政是因为他过于猜忌。而杨坚是否真关心百姓,那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毕竟大兴土木,死者万数
【丙午,诏营仁寿宫于岐州之北,使杨素监之。素奏前莱州刺史宇文恺检校将作大匠,记室封德彝为土木监。于是夷山堙谷以立宫殿,崇台累榭,宛转相属。役使严急,丁夫多死,疲屯颠仆,推填坑坎,覆以土石,因而筑为平地。死者以万数。】
而且这故事还没完
【仁寿宫成。丁亥,上幸仁寿宫。时天暑,役夫死者相次于道,杨素悉焚除之。上闻之,不悦。及至,见制度壮丽,大怒曰:"杨素殚民力为离宫,为吾结怨天下。"素闻之,惶恐,虑获谴,以告封德彝。曰:"公勿忧,俟皇后至,必有恩诏。"明日,上果召素入对,独孤后劳之曰:"公知吾夫妇老,无以自娱,盛饰此宫,岂非忠孝!"赐钱百万,锦绢三千段。】
我只能呵呵了,如果西晋的代名词是糜烂,那隋朝的代名词怕不是虚伪!
还有杨坚他爹叫杨忠,独孤伽罗她爹叫独孤信,结果他俩的表现也是神了。
特别是独孤伽罗,你知道你爹为什么名“信”吗?
【示以礼教,劝以耕桑,数年之中,公私富实。流民愿附者数万家。太祖以其信著遐迩,故赐名为信。】
而且杨坚表现出一副虚怀若谷的姿态,实际刚愎自用,猜忌心极强,所以李世民讽刺他不能和群臣共治天下。另外杨坚还禁止民间私人修史,再次体现了他的虚伪,如果司马迁,陈寿,范晔活在隋朝,那岂不是莫大的悲哀?
司马炎以为政宽被胡威讽刺没有威严,但杨坚呢?毕竟一度想出盗一文钱就处死这种前无古人的法律,好在后来改了。而且杨坚表示我要打死别人,谁都拦不住。
【帝以盗贼繁多,命盗一钱以上皆弃市,或三人共盗一瓜,事发即死。于是行旅皆晏起早宿,天下懔懔。有数人劫执事而谓之曰:"吾岂求财者邪!但为枉人来耳。而为我奏至尊:自古以来,体国立法,未有盗一钱而死者也。而不为我以闻,吾更来,而属无类矣!"帝闻之,为停此法。
帝尝乘怒,欲以六月杖杀人,大理少卿河东赵绰固争曰:"季夏之月,天地成长庶类,不可以此时诛杀。"帝报曰:"六月虽曰生长,此时必有雷霆;我则天而行,有何不可!"遂杀之。】
还有更虚伪的事情,关中大灾,杨坚痛哭流涕。
【关中大旱,民饥,上遣左右视民食,得豆屑杂糠以献。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责,为之不御酒肉者,殆将一期。八月,辛未,上帅民就食于洛阳,敕斥候不得辄有驱逼。男女参厕于仗卫之间,遇扶老携幼者,辄引马避之,慰勉而去。至艰险之处,见负担者,令左右扶助之。】
看起来非常美好,杨坚真的对百姓太好了,然而呢?
【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这就是为百姓而哭的杨坚的实际表现,“义仓”变私仓。
再看看被万人唾骂的司马炎
【河南、魏郡暴水,杀百余人,诏给棺。】
【晋泰始五年,夏四月,地震。大疫。上命医以驷马小车驰救疗。】
一场洪水淹死一百余人,司马炎居然都下诏赐给棺材安葬百姓。
百姓遭遇地震加瘟疫,司马炎特意派医生去救助百姓。
而两人对待前朝皇室也是天囊之别,司马炎篡魏后,厚待曹魏皇室。而杨坚篡周后,不仅杀死自己外甥,还把宇文泰所有子孙杀死。
并且杨坚还因此事疏远了劝阻他杀北周皇室的功臣李德林,由此就能看出杨坚心胸如何了。
【初,将受禅,虞庆则劝高祖尽灭宇文氏,高颎、杨惠亦依违从之。唯德林固争,以为不可。高祖作色怒云:“君读书人,不足平章此事。”于是遂尽诛之。自是品位不加】
而司马炎灭吴后,孙皓当面怼他,他也没加罪于孙皓,还有刘毅说他不如桓灵二帝,他反而赞赏刘毅,司马炎虽然有不少缺点,但心胸确实广大。
【引见归命侯及吴降人。登殿稽颡。帝谓曰:“朕设此座以待卿久矣。”曰:“臣子南方,亦设此座以待陛下。”】
【帝尝南郊,礼毕,喟然问毅曰:“卿以朕方汉何帝也?”对曰:“可方桓、灵。”帝曰:“吾虽德不及古人,犹克己为政。又平吴会,混一天下。方之桓、灵,其已甚乎!”对曰:“桓、灵卖官,钱入官库;陛下卖官,钱入私门。以此言之,殆不如也。”帝大笑曰:“桓灵之世,不闻此言。今有直臣,故不同也。”】
说到灭吴,再对比一下杨坚灭陈。灭陈之后,杨坚把陈朝皇室之女,不仅自己接纳,而且还作为战利品赏赐给臣子。即使对方有丈夫,也不例外,于是就有了“破镜重圆”的故事。
而且不只是南陈皇室遭此劫难,在杨坚平了江南,就把建康化为废墟,也不知道有多少百姓会流离失所。
后来杨坚平定天下后,让曾经南陈地区的百姓必须学五教,所谓五教就是“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杨坚把曾经南陈地区的州牧都换人,而新上任州牧的主要工作就是逼着江南百姓学五教。
当然,杨坚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进行愚民政策,学其他不好,学五教才好,这样你们就不会造反了。
但事与愿违,天天强迫学五教,反到让百姓心生怨恨。
就在这时杨坚派苏威去【持节巡抚江南,得以便宜从事】,而苏威【加以烦鄙之辞,百姓嗟怨】,于是苏威前脚刚回朝廷,南陈旧土就爆发了大规模起义。
史载【时江南州县又论言欲徙之入关,远近惊骇。饶州吴世华起兵为乱,生脔县令,啖其肉。于是旧陈率土毕反,执长吏,抽其肠而杀之,曰:“更使侬诵五教邪!”】
于是杨坚马上开始甩锅苏威,“责以政急”。但说句实话,苏威就算有责任,但怕是背不了这么大的锅。
比如把江南“牧人者尽改变之”,苏威能做到这种事?更何况杨坚出了名的“每事皆自决断”,能容得下苏威这么干?怕不是直接在朝廷上把苏威打死了,
杨坚甩锅苏威后,显然心情依旧不愉快,于是就给率军征伐的杨素下了一个命令:
【帝命平定日,男子悉斩,女妇赏征人,在阵免者从贱。】
前面两句好理解,后面从贱,就是指当奴隶。而我们前面说了,这次起义的范围是整个南陈旧土,所以杨坚这个命令适用范围也很广。
而杨坚委任的人选,也是颇为用心。杨素非常适合执行这个命令。
另外杨坚在平尉迟迥后,也毁了邺城,并坑杀数万人于游豫园。
【周大象二年,尉迟迥败于相州,坑其党与数万人于游豫园】
再看两人对待大臣
司马炎在位期间没杀过一名大臣,对功臣更是好的过分。比如那个声名狼藉的贾充,真是因为他有功于晋室,即使他私德败坏,口碑不好,司马炎也十分照顾他,贾充死后,司马炎还力排众议给贾充谥号为“武”。同时也因为怀念贾充的缘故,司马炎不忍废掉他的女儿贾南风。
司马炎过于宽和,导致了后来贾南风乱政,并且也因为司马炎如此,致使高门大族违法乱纪。
可杨坚则是另一个极端,之前说了杨坚大庭广众直接打死臣子。而且杨坚极度猜忌,杀害功臣。
其中最能提现杨坚虚伪的便是王谊案。
王谊原为北周大臣,后来为杨坚篡周建隋有功,一开始杨坚还对他“顾遇弥厚”,但是因为王谊之前是北周大臣以及和隋朝新贵矛盾的缘故,杨坚对他逐渐疏远起来。王谊对此有所怨恨。不久就有人举报王谊谋反,但是调查人员却查不到实际证据,这事就先暂时告一段落。但对此王谊更加不满,于是就常常发牢骚。
后来群臣再次上奏王谊谋反,但同样没拿出确实证据。但这次杨坚悲伤的对王谊说道:“朕与公旧为同学,甚相怜愍,将奈国法何?”
杨坚说的好听,但是却拿不出他这个同学谋反的确凿证据,只是说:“此而赦之,将或为乱”(如果赦免了他,他将来或许会谋反)
原来这就是隋朝的“国法”。
并且杨坚还派人跟王谊说:“时命如此,将若之何!”(这是你的命啊,我也没办法!)
历史上皇帝因为臣子发牢骚而下杀手也是有不少,但像杨坚这样虚伪的可真是罕见。
除了王谊,还有元谐也是杨坚年轻时期的旧友,曾经“少与隋高祖同受业于国子学,甚相友爱。”但元谐为人耿直,和身边人处理不好关系,再加上和王谊一样,虽然有功于国,但得不到重用,于是就发牢骚,然后便被杨坚杀了。
还有为隋文帝平尉迟迥的宇文忻和梁士彦,也深受杨坚猜忌,于是杨坚就把他俩免官了。两人为隋文帝立下大功却无端免官,自然心生不满,于是商议谋反,然事泄被杀。
另外奋勇抗击突厥的史万岁,他为和突厥浴血奋战的将士鸣冤,结果杨坚听信了杨素的谗言,直接把史万岁打死在朝堂之上!史万岁最后一句遗言竟是“将士有功,为朝廷所抑!”
【时所将士在朝堂称冤者数百人,万岁谓之曰:"吾今日为汝极言于上,事当决矣。"既见上,言"将士有功,为朝廷所抑!"词气愤厉。上大怒,令左右杀之。既而追之,不及,因下诏陈其罪状,天下共冤惜之。】
事后杨坚有所后悔,但人都打死了,便给史万岁罗织罪名,但这这种把戏骗不了世人,所以天下都冤惜史万岁。
而杨坚儿子杨广,更是杀了高颎、贺若弼。还有杨素死后,他的家族也没有逃过一劫。
同时这种虚伪的风气也弥漫着隋朝的官场,最典型就是裴矩的例子。裴矩在隋朝拍马屁,献殷勤。但到了李世民麾下,立刻就变得成了直臣。这不是裴矩本性发生了变化,而是隋朝虚伪的风气,让裴矩不得不如此。
因此司马光评价道:
【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说到杨广,许多人都吹修大运河,但他修大大运河的功绩能抵得了千万百姓化为枯骨,天下分崩离析的罪过吗?
杨广暴虐,继而让天下大乱,从而突厥趁势做大。
【隋大业中嗣位,值天下大乱,中国人奔之者众。其族强盛,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属焉。控弦百余万, 北狄之盛,未之有也。高视阴山,有轻中夏之志。】
不夸张地说,要不是李唐集团横空出世,这突厥拿的就是北魏剧本,而江南南梁皇室也会趁势复国,到时候再来一个南北朝。
而突厥从此就“有轻中夏之志”,放到东晋就是“焚石勒之币,江左君臣之志壮矣!”(王应麟《困学纪闻》)
如果打个比喻,西晋就好比接到一个炸药包(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地域矛盾),西晋处置不当被炸死了。
而隋朝就好比,别人(北魏,北齐,北周)做好一顿美餐喂给他吃,结果他噎死了。
也就是说西晋开国就有“末世之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矛盾总会有爆发的一天。
而隋朝本来能开创盛世,结果居然还让天下再次大乱,能和历史大势背道而行,杨广也是牛人。
隋朝比西晋在政治确实更有建树,但是西晋接手的是一个充满历史遗留问题的炸药堆,而隋朝窃取的是却是东晋南北朝近三百年无数人杰的政治遗产。两者大背景不同,粗暴的对比两者,我认为不合适。
田余庆先生曾言:“历史运动中的胜利者不是这一胡族或那一胡族,也不是江左的门阀士族或次等士族。历史运动过程完结,它们也统统从历史上消失了。留下来的真正有价值的历史遗产,是江南广阔的土地开发和精致的文化创造,是北方普遍的民族进步和宏伟的民族融合。”
我认为说的非常精辟,从汉末乱世到唐朝统一,这期间无数人在探索,在拼搏,在捍卫,最终他们努力的结晶被唐朝继承,并发扬光大。
可以说唐朝对得起他们的付出乃至牺牲,而隋朝不配。
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很简单,诟病西晋很正常,但吹捧隋朝,只不过因为四个字——书读少了。
最近那部军师联盟播出以来,你们为司马宣王洗地洗得过分了啊。
先是用剧情洗司马懿伟光正,被历史大V打脸。然后用演员演技洗地,又被各种横向比较打脸。现在用隋文帝来给晋宣帝洗,我真是呵呵了。
为了追剧,连三观都不要了。看看中国古代史教科书,东汉三国两晋不到半章,只提曹操官渡赤壁和诸葛亮北伐维持三家平衡,还提了点九品中正制,教科书怎么评价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庶族。
隋文帝有开皇之治,统一中原,下启贞观之治。有科举制,有府兵制,有三省六部制。题主你好歹是个大学生,智商应该不比我这种一百本学院毕业的差吧,翻个书很累吗? @神都来客 你能读上大学要感谢杨坚发明考试,如果你在两晋,你爹是什么,你就是什么。真是读坏书,知识越多越fd。看问题日志,题主居然说三省六部制是晋朝创立的……你的历史老师要砸课桌了,中国古代史的高考考点没有三国两晋南北朝。讲三省六部制是隋唐那段的,是重点考点啊。看你最后读的是理工科,高考一定没考历史吧,我就原谅你文科很弱的事实吧。
你司马狼顾两受遗命,辅佐四朝。东征辽东杀完当地15岁以上男子,题主你也是被杀的人之一噢。西御季汉时当乌龟,女装癖,死诸葛走生仲达。号称司马八达,却行妇人狐媚之事。动辄灭人三族。
你司马眼疾本来轮不到你辅佐皇帝,却强行上位,灭政敌三族,用刀柄一直砸人砸到死,真是全身上下一块好皮都没有啊,相信题主这种人应该喜欢。还当霍光行废立之事,先帝是托孤给你老子,不是你。当然,他下场是最后眼珠蹦出,眼球就在那里晃悠晃悠,被子都被咬破了,听说敌军袭营,活活被吓死。
你司马心为巩固统治,杀了大量不合作士人,奠定新朝政治基调,活下来的得过且过,逃避现实。更可耻的是光天化日之下,以臣弑君。使得新朝成为中华五千年来唯一一个不敢提忠的国家,最后中风而死。
你司马羊车后宫过万,开历史奢侈之最,亲自赞助亲戚与大臣斗富。让自己其中一个老婆教傻儿子上床,还怀上娃,这辈分乱得。所谓太康盛世,不过是落日的余晖。最后遗诏被岳父篡改,对了,这个岳父也姓杨,跟杨修是同族。
你司马肉糜天生痴呆,绿帽之王,后宫干政,提线木偶。手下兄弟相互残杀,开启五胡乱华的乱世。题主你在那个时代也就是两脚羊吧?
题主,你百度一下他们干的事不好吗,莫非现在的人都是因为演员的颜值就抛弃三观了。题主啊,要吃药。
顺便安利我的其他关于三国的回答:
不请自来
就题主两句话批驳
一 ,杨坚取代北周王室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关陇贵族和鲜卑汉化势力融合的代表取得了皇权,并成功将两晋南北朝几百年来的胡化趋势挽回,从此开始大一统时代和民族大融合。这不是司马氏用阴谋诡计篡夺一个正常运行的,正处于上升期的魏国政权能比的。
二,不好意思我实在不能理解国祚长短能代表什么,照题主的逻辑是不是秦朝被铭记为中国历史上最垃圾的朝代。拜占庭国祚倒是长,可是人家后几百年就是君堡市长兼个省长,伟大不?
最后,我们批判耻晋,推崇大隋,岂是因为取得政权的方式,隋家取宇文家天下之残酷,后人已有定数,但是隋朝的功业地位,承前启后的重要性是真的, 反而司马氏为人臣而不能忠,三代受君禄而弑君,既得天下之权柄而不能治,整个皇族骄奢淫靡,政权腐烂不堪,一代而臭不可闻,最终造成中原陷于胡人之手,神州陆沉,天下苍生黎民饱受茶毒的浩劫。
这样的王朝,把它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都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