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安徽省面积并不大,为何省内各地的文化差异却非常之大? 第1页

  

user avatar   upflow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安徽人出门在外要时常面临灵魂拷问:

北方人:你们安徽是南方吧?

南方人:你们安徽是北方吧?

中部人:你们属于江浙沪吧?

江浙沪:不不不,安徽属于你们中部吧?

要是评选“中国最没有存在感省份”,安徽绝对榜上有名。

之前上流君写过徐州是怎么拉到全国“仇恨”的,但同为南北交界地区,安徽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南北方交界不供暖,江浙沪周边不包邮。real扎心。 不仅外部没啥存在感,安徽内部也是差异重重。淮河、长江纷纷从安徽穿过,生生划出了三部分——皖北、皖中和皖南

part.1 皖北、皖南、皖中,真的不像一家人

安徽可以说是一个很撕裂的省份了。 这可能大部分都要“归功”于穿安徽而过的两条河流——淮河和长江。从地图上看,长江与淮河横贯安徽,以此为界,安徽可以分为皖北、皖南和皖中三大片区。

皖北主要指安徽省淮河以北的地区,主要有宿州、淮北、蚌埠、亳州、阜阳、淮南这6个地级市。 皖南指位于长江以南的部分,包括铜陵、芜湖、马鞍山等市的部分地区和池州、黄山、宣城三市。 皖中则是指淮河和长江中间的地带,包括合肥、六安、滁州、安庆四市,因为省会合肥在皖中,所以也被称为省会阵营

这可不是什么“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的爱情故事,而是“你住长江北,我住长江南,咱们也是一家人?” 的终极疑问。 毕竟,从皖北走到皖南,这南北差异也太大了吧!

一说起安徽,你想到的可能是黄山、黄梅戏、徽商、徽菜,对此,皖北只能实力委屈。 皖北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北方,属于淮北平原,以农业为主,在这里长大的皖北人性子直,仗义豪爽; 皖南又是另一番景象,多崇山峻岭,皖南人含蓄内敛,又有着南方人的灵活,创造了徽商三百年的辉煌;

至于处于江淮之间的中部则南北兼具,性情温和稳定而中庸 此外,从民风到菜系到方言到社会发展水平,细数下来,三地的差异也着实不小。

part.2 方言不同,还是讲普通话吧

在安徽,老乡归老乡,可皖北、皖南、皖中方言并不相通。 操着一口中原官话的可能是安徽人,说着吴侬软语的也可能是安徽人。

于是,一个黄山人和一个淮北人只能用普通话亲切地交流起来。

在安徽,可没有“安徽话”这个说法,所谓的“安徽话”是由省内各种不同的方言组成的,可大致分为官话、赣语、吴语、徽语四类。

官话是安徽的主要方言,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以及江南沿江地带,包括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此外还有太平天国战争以后移民带来的西南官话。 皖北主要讲中原官话,虽彼此间有差异,但和普通话很接近。 比如淮北,位于中原官话的徐淮片,因此方言听起来和徐州话很像,十分豪爽,语气总是不自觉加大力度,个别情况还不分平翘舌。 淮北话:恁阁这摆饰啥地是?(你在这里干啥呢?) 位于商阜片的阜阳方言和淮北方言略有不同,但都带有一股中原官话的味道,也就是一股河南味儿。 阜阳话:我穆棱一会。(我睡一会。) 皖中地区以江淮官话、赣语和吴语为主,从这里开始,安徽方言渐渐开始变得难懂。 比如合肥话。合肥主要讲江淮官话,特点概括来说大概是“北腔南调”,发音力度较大,偏向北方;音调却是南方音调,音变非常多。 在安徽讲赣语的较少,主要是安庆部分地区,也有人说安庆人说话就像唱黄梅戏一样。

到了皖南,语言就更丰富了,除了江淮官话之外,临近浙江的宣城地区讲宣州吴语徽州山区讲徽语。 宣州吴语隶属于现代吴语的宣州片。按《安徽省方言志》介绍,参照地理、历史、和方言类别,定名为"皖南宣州吴语"。 而徽语属于广义上的吴语,但比吴语更加难懂。而且徽语区方言内部差异很大,隔座山语音都不一样,可能走出这个县你就听不懂别的县的方言了。

part.3 徽菜究竟能不能代表安徽菜?

口味之争向来是南北大战的重中之重,而放到安徽,口味之争可不是简单的吃甜吃咸吃米吃面的问题了。 位列八大菜系的徽菜到底能不能代表安徽菜?徽菜该不该包括皖北口味?这才是安徽内部饮食差异的进阶2.0版本。

提起安徽难免想到徽菜,但其实安徽的简称并不是徽,而是。而最初,徽菜的徽指的其实是徽州的徽,徽商的徽。 换句话说,徽菜的起源其实和皖北没有什么关系

徽菜因徽州而得名。 徽州,也就是现在的黄山市,是徽菜、徽商和徽文化的发源地。 皖南不同于皖北,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七山一水一分田”,说的就是徽州,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也因此徽商足迹遍布全国。 徽州人家族观念极重,在外打拼时,多是一大家族或者同乡团结在一起,于是将家乡的味道传遍全国。 随着徽菜的发展推广,“徽菜”的概念也在不断广义化。2006年,安徽省推出《徽菜标准体系表》,徽菜被正式定义为皖南菜、皖江菜、皖北菜、合肥菜、淮南菜五大类。 尽管如今统称为“徽菜”,但皖北皖中皖南之间的饮食习惯依旧有很大差异。 皖南吃的是传统徽菜,擅长烧、炖、蒸,浓油赤酱,重油重色重火功。招牌菜有臭鳜鱼、火腿炖甲鱼、雪冬烧山鸡、蜂窝豆腐等,明显与皖北的牛肉汤、地锅鸡不是一个画风。

皖北吃的皖北菜主要特点是咸鲜微辣、酥脆醇厚,擅长烧、炸、焖、熘,善用香菜、辣椒、香料配色佐味增香,以蚌埠、阜阳、淮北、宿州、亳州地方风味为主。 皖中属于江淮地区,基本上是淮扬菜或者淮扬菜的变体。讲究刀工,做法精细,讲究火功,注重原料鲜活,口味平和,清鲜偏甜。

part.4 到底为啥差距那么大?

看起来皖北、皖南、皖中差距确实不小,到底为啥会成为一家人呢?

历史角度看,皖南、皖北、皖中分开的时间要远远长于他们在一起的时间。 三兄弟第一次在一起生活是在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以后,把现在的江苏、上海和安徽划归在同一个辖区之下,称“南直隶”。到了清初,因为清朝定都北京,“南直隶”摇身变成江南省

安徽建省,始于清康熙年间(公元1667年),江南省被分为江苏、安徽两省。 相比其他省市区,安徽建省较迟,而划分方式也相对直接,由此造成安徽省内方言不同、风俗各异、发展有别等各类差异。 此外,地理环境也有甩不掉的锅。 皖南多山,地形以丘陵和山地为主,“归来不看岳”的黄山就在皖南,第三产业较发达,旅游业资源丰富。同时,长江航行条件优越,带来皖南地区的高速发展;而皖南人口密度相对较小,生活压力也较皖北小得多。皖北以平原为主,广袤的淮北平原使得皖北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人口密度高;加之淮河没有入海口,每年的防汛压力都很大,有很多地区都是淮河的泄洪区,经济自然是难以发展。

而对于皖中来说,合肥周边以及长江两岸,自古就是鱼米之乡,相对皖北皖南更加安逸自足。 但作为省会,合肥周边也缺少城市群的支撑,使得发展条件并不是很有利。但好在,近年来合肥的经济增长速度也仍在一路走高。 文化不同,差异不少,求同存异的过程中,三兄弟有个磕磕绊绊也总是在所难免。

所以,说到这里,你知道安徽的省会是哪里了吗?安徽到底是南方还是北方?这些终极疑问你有答案了吗? 你对安徽的了解多吗? 欢迎在评论里分享~

[1]邵期静.徽菜探源[J].江淮文史,2017(06):157-165.

[2]杨国歌,郭晓立.安徽省区域发展差异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6(08):18-19+22.

[3]田伟,贾敬全.安徽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策略探讨[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05):83-85.

[4]赵日新.安徽省的汉语方言[J].方言,2008(04):361-368.

[5]如何评价安徽这个省?为什么会出现「经济盆地」现象?[DB/OL].知乎.

[6]安徽皖北皖南的分界线是什么?[DB/OL].地图帝.

[7]安徽,为什么看起来像16个省?[DB/OL].猫眼看人.

[8]海滴港!桐城话上榜!安徽最难听懂的方言排名出炉[DB/OL].搜狐.


user avatar   di-dao-feng-w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安徽这片土地并非一个地理单元,而是三块区域的“拼盘”。

“若不开闸,河南被淹。若是开闸,江苏被淹。”

这里的闸,“千里淮河第一闸”,位于安徽省阜南县濛洼蓄洪区的王家坝闸。6-8月是淮河流域的雨季,今年暴雨来势尤其凶猛。

在淮河中游的安徽,这样的画面几乎每年都会上演。

安徽开闸蓄洪,不仅是保卫家乡,更是守卫兄弟省的安全,正所谓“上保河南,下保江苏”

这就是安徽,一个不断付出、却长期被忽略的区域。

时势造安徽:“内斗省”如何炼成?


山东、河南、湖北、江西、浙江的地势构成了一个大马蹄形,恰好将安徽包围其中。

安徽省,这片总面积14.01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国土面积1.45%的地方,南北狭长,东西短窄。这片土地并非一个地理单元,而是三块区域的“拼盘”:南北地理分界线淮河、黄金水道长江,是两条天然的分割线,将她大致分成相对均等的三个板块:

她有北方黄土地的气息,广袤的黄淮平原遍布落叶阔叶林和麦田,是华北平原的组成部分;

她有南北过渡带的淮扬风韵,江淮之间的丘陵平原是四方人文交汇的舞台;

她有梅雨氤氲的江南风情,长江以南的皖南山地,徽州和宣城塑造着江南的诗意画意。

安徽这个三合一的“拼盘”,并非自古就有。

秦代设立郡县开始,至明代之前,安徽的淮北、江淮和江南从来没有同属一个大行政区。历史地理学家周振鹤先生将中国的行政区划原则分为两种:一是山川形便,即以山川为天然界限;二是犬牙交错,即跨越自然天险,让不同地理单元互相交错,分属不同行政区。

元代安徽以长江为界,分属河南江北行省和江浙行省,这是“山川形便”。到了明代,出身皖北的明太祖朱元璋,大手一挥,将淮河中下游、长江下游的区域组合为“直隶省”,后先后称南直隶、江南省,至清初又分为安徽省、江苏省(包括今上海市),这是“犬牙交错”

江苏和安徽,是原江南省分出的一对双胞胎。

从军事战略上看,二者都跨越淮北、江淮和江南,从北到南跨越平原、丘陵、山地,地势逐渐抬高,可形成层次分明的山河形胜;从经济上看,江南和淮北可以让一个区域南北调剂、贫富调和。

河流不仅是分界线,也可以组成地理单元,把整个安徽分成淮河流域、长江流域和新安江流域。

北部是淮河水系,包括亳州、淮北、宿州、阜阳、蚌埠、六安及合肥北部;中部的长江水系,覆盖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宣城、滁州及合肥南部;南部的新安江(钱塘江水系)水系主要覆盖黄山市,大致也就是古徽州地区。

山水交织的安徽,又被地貌学家分为五个部分:大别山和霍山组成的皖西山地、黄河与淮河冲积形成的淮北平原、江淮北部的波状平原、长江两岸的丘陵平原、长江以南黄山山脉为主的皖南山地

多元的地貌,将整个安徽变成了立体、起伏的画卷:

淮北平原最低海拔不到5米,而皖南山区最高点黄山莲花峰的海拔达到了1864.8米。

自然地理的多元,影响了人文地理的多样。统一的“安徽话”、典型的“安徽菜”?不存在的!

安徽省内各方言分别有官话、赣语、吴语、徽语。其中,官话区又分成了淮北地区的中原官话、长江淮河之间的江淮官话

从皖北到皖南,我们可以分别品尝到三种风味的美食:最北是酥脆、咸鲜、爽口的中原风味,大系上与鲁菜相似;中间是长江沿岸的江湖风味,大系上属于淮扬菜;皖南山区的古徽州地区,则有讲究火工的徽菜

三大区域重新拼合、多种文化百花齐放,让安徽变成了一个无绝对中心的区域。自清初建省以来,省会变迁无数次:江宁(今南京市)、安庆、庐州(今合肥市)、蚌埠、六安、立煌(今金寨县)、芜湖、屯溪(今黄山市)……

7000多万安徽人,喝着不同的河水、操着不同的方言、听着不同的剧种……“散装”的安徽,深深影响了省内外对安徽和安徽人整体形象的认知度。

不过,“我们安徽”“我们皖人”“我们安徽人”的认知很早就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清同治十年(1871年),在京安徽籍人士期盼已久的安徽会馆落成。那一刻,他们自豪地说:“都门会馆,以吾皖称最。”意思是:各地驻京办大楼,数我们安徽最牛了!

这充分说明:在外的安徽人,已经把整体的省域当成了共同的故乡。安徽会馆正中显要位置供奉本省名人,其中以闵子、包公、朱熹为乡土神,三者的故里分别来自皖北、合肥、皖南。

三河一湖:如何塑造安徽?


全长约1000公里的淮河,上游在河南、中游过安徽、下游在江苏。这条象征南方和北方分野的河流,河道平直、流量平稳、地形平坦。但是,如此爱好“和平”的河流,却难以摆脱大佬的侵扰。

公元1128年,南宋建炎三年,为了防御北方大军,南宋守将让黄河决口改道。原本清澈、平缓的淮河,被北来的黄河所侵占侵入。1855年,黄河夺淮入海七百多年后,扬长而去,将一条浑浊而高悬的“废黄河”留在了安徽和江苏北部,而黄河泛滥携带的上亿吨泥沙,也把周边变成了“黄泛区”。

东汉末年以来,古代中国形成了以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为中心的南北势力对峙的局面,双方“神仙打架”的交错中,淮河始终是对峙前沿。

北方势力来说“夺江先夺淮”,淮河一旦拿下,长江唾手可得;南方势力来“守江必收淮”,一旦淮河失守,长江很难保住。

夹在两条大河之间,低洼的淮河成了一条憋屈的河。

最憋屈的是安徽北部。

除了承受大江大河的“夹击”,这里扼守着淮河的中游,上游河南占据高地,洪水入河,直接进入安徽境内。“淮河第一闸”的王家坝,就恰好位于淮河上、中游结合部。下游的苏北经过黄河的蹂躏,淮河的自然河道“名存实亡”。泥沙的淤积让河床不断抬升,在泗河入淮河的地方形成中国东部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

实际上,洪泽湖已成人工堤坝围起来的“悬湖”,湖面海拔已经超过安徽境内的河床。地形低洼的淮河泄洪能力很弱,于是沿线就诞生了行蓄洪区,以达到帮助干流泄洪的目的。淮河干流的行蓄洪区主要在安徽境内。其中,王家坝所在的蒙洼蓄洪区,是抗击洪峰的先锋。

3000多年以来,安徽的经济文化中心不断变迁,每一次主角更换,都与江河湖泊有关。我们将其概括为淮河时代、新安江时代、长江时代、巢湖时代

首先到来的是淮河时代。

在安徽,416公里的淮河横穿东西,其主要支流来自北岸,其中以颍河、西淝河、涡河、浍河、沱河为主,这一区域孕育了商灭夏之后的都城、楚国后期的都城寿春(今寿县)。大思想家老子、庄子均出生于涡河畔,汉末枭雄曹操出生于谯(今亳州)。

这一区域是安徽地区最早接受中原文化的区域。从先秦至宋以前,这里是安徽经济文化的中心所在,重镇以亳州、寿春、蒙城、颍上为代表。

然后相接的是新安江时代

淮河时代繁荣之后,安徽的经济文化中心并没有直接向南,而是跨越长江,进入深山之中的徽州,这里最早称新安郡,境内流淌有徽州的母亲河——新安江

宋室南渡,推动了经济文化重心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从这时起,古徽州迎来了欣欣向荣的局面,并逐渐形成了享誉后世的徽州文化。到了明清,徽州人全面涉足商业贸易,把“徽商”写入了古代商业版图

随之而来的是长江时代

波涛汹涌的长江,帆船难以长途远行,黄金水道的价值难以发挥。近代中国西风东渐,帆船时代迟暮,轮船时代到来,沿江的芜湖(1876年开埠)、安庆(1902年开埠)在安徽最先接受海外新事物,随之走向繁荣。

最后是属于合肥的巢湖时代

自然地理条件上,合肥并不十分优越,但它的优势是“在皖之中”,是淮北、江淮、江南三块区域的几何中心。公路、铁路、机场可以突破地理条件的不足,让合肥完成从战略要地到经济中心的华丽转身

2011年8月开始,安徽最大的淡水湖巢湖划入了合肥境内。蒸蒸日上的合肥,已经成为安徽经济的领跑者——我们不妨称其为 “巢湖时代”

冲出围城:安徽人有多优秀? 打开某乎,你常常会看到一系列很深(无)刻(脑)的问题“XX省地理位置那么好,为什么经济落后?”河北、江西、河南、湖南、甘肃、山西都曾被轮,安徽也没能逃脱。

不吹不黑地说,安徽的地理位置并不糟糕,但绝对算不上“好”。

第一:“十字路口”,看似优越,实则尴尬。

安徽、江苏“分手”后,海岸线和大运河被后者得到,安徽变成了内陆省。她居于内陆,却不像河南、湖北那样地处交通大道,被长江、淮河穿过,却没有一处辐射四方的都市,沿岸部分城市多被邻省所辐射。

近代以来,安徽完美错过了京广等南北交通干线,陇海、浙赣等东西干线,京沪、京九也只是从边缘穿过蚌埠、阜阳。

她不中不东。东靠包邮区,却享受不了包邮,西接中原大地,却没有一条南北动脉贯穿。

她不南不北。南北跨越淮河,上游海拔高,下游是悬湖,每当洪水来临,这里的农田就会切换成蓄水池。

第二:江河横穿,大湖环伺,洪水多发。

长江淮河横穿,固然带来了航运和水资源,但江、淮沿线地势低洼,雨季一来,两大流域洪水几乎同时来袭。

除了长江、淮河,省界附近还有几大湖群,北有南四湖,东有骆马湖、洪泽湖、高邮湖,西南有龙感湖、大官湖,东南有“千岛湖”。这些大蓄水池,对安徽的低洼地带虎视眈眈,形成了“包围之势”。

第三:吴头楚尾,看似枢纽,实则边缘。

安徽有很多重镇,也多有自己的辉煌历史,但总的来说,它们扮演的都是配角。

这里文化多元,但没有固定文化中心——说中原官话的皖北,是中原文化的边缘;说江淮官话的合肥,也不是江淮文化的中心;说吴语的宣城,是吴越江南文化的西部一角;说赣语的区域,又是另一个文化圈子;徽州是徽语的区域文化中心,但这里山多地少、环境封闭。

面对如此封闭、边缘、不友好的地理环境,数千年来生活在这里的安徽人民非但没有自暴自弃,反而愈挫愈勇。

司马迁曾用精妙的一段话来讲述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优越的地理条件,固然宜居,但也容易导致“死于安乐”。他在《货殖列传》中说,江淮以南土地肥沃,那里没有冻饿的人,也没有发家致富的,而沂河、沭河流域地少人多,水旱多发,所以百姓养成了储备粮食的习惯,能做到丰衣足食。

淮河两岸,尤其是安徽所在中游,水系复杂,地势低洼,水旱历来频发。久而久之,黄泛区的人们与水缠斗过程中,愈挫愈勇,形成了刚硬剽悍的民风。

地理、文化上的安徽的地域文化虽然很“散装”,但各地安徽人却有一个共同的品质:能打、能拼、能吃苦。

关于合肥的发展,部分媒体中流行一种声音:“这是一座赌城”,而且几乎每赌必赢:从新晋省会到留下中科大,从“截胡”京东方到抢人计划……

赌——既带着几分欣赏,也透着一股醋味儿:言外之意,合肥发展快,实在是运气好。赌一次赢是运气,但每赌必赢,就是拼搏使然了。

承认合肥和安徽人的优秀,其实没那么难!

中国历来建城,要么在平原、盆地,要么在河流沿岸,但合肥偏偏位于分水岭上。没有良好的自然条件、缺少经济发达的腹地,从一个人口五万的小城,成为蒸蒸日上的“新一线城市”。如果这都是“赌”,那香港、上海、深圳的崛起,无一不是如此。

拼搏的合肥,是整个安徽的缩影。

两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秋日,900多名戍卒被困在淮河流域突发的一场暴雨中,他们的目的地是渔阳郡,即今天的北京密云一带,若延期到达,必被杀头。于是,两位大胆的年轻人说出了绝望中的呐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随后,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泽乡起义席卷中原。当时的大泽乡位于安徽宿州。

沿着大泽乡的足迹,历代皖北人都曾因不甘而与命运抗争。汉末三国,出身并不高贵的亳州人曹操不甘心,拼出了一个曹魏王朝;元末,被饥荒困扰的朱元璋不甘心,创出了一个大明帝国。

皖北人能拼,皖南人也不示弱。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环境让每个徽州人都有一种“出新安江”的冲动。当地俗语说:“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一次次的“丢”,丢出了享誉天下的“徽商”。

遍布江南的粉墙黛瓦民居被称为“徽派建筑”;全国八大菜系,“徽菜”居其一;徽州所出徽墨、歙砚装点了中国人的文房;艺术领域有“新安画派”;徽州人朱熹开创的“新安理学”,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徽州经济文化领域的积淀,形成了与敦煌学、藏学并列的显学——徽学

安徽人的拼,常常是平地起惊雷,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颍上人管仲辅佐齐桓公,为“法家先驱”;亳州人曹操父子不仅是帝王,还是文学领袖,建安文学和“三曹”流芳百世;肥东人包拯为官廉洁公正,赢得“包青天”之名。

安徽人的拼,不仅实现了自我,更深刻改变着中国、影响着世界。

桐城人李公麟,号称 “宋画第一”;定远人戚继光,是大明抗倭第一人;桐城人方苞、刘大櫆、姚鼐,开创了清代文学流派“桐城派”合肥人李鸿章权倾朝野,创办名满天下的“淮军”,领导洋务运动。

怀宁人陈独秀,创始了一个伟大的政党;绩溪人胡适,是新文化运动领导者,文学、哲学、史学大家;歙县人王茂荫,是马克思巨著《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

安徽的劳动人民也在默默地创造各种“中国之最”:安徽的徽剧,融合其他剧种元素后形成了国粹京剧。安徽凤阳,诞生了“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进而推动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诞生。

安徽阜阳,是中国务工第一城。地少人稠的阜阳,每年有超过300万务工人员外输,这些平凡的劳动者不仅为自己的幸福奋斗,也为各地发展和建设做出了贡献。

安徽,走出了众多小吃创业大军。制霸“国际庄”的牛肉板面、横行华东的“淮南牛肉汤”、攻陷南京城的“安庆馄饨”、遍布街头的“天津大麻花”……这些小吃十有八九是由安徽人在经营。

“散装”的安徽没能诞生超级都市,但安徽人制造了中国众多大城市的繁荣,其中以天津最具代表性:

安徽人朱棣,命名并建造了天津城。靖难之役期间,途径直沽码头时,朱棣命名此地为“天津”,并于1404年筑卫城,数以万计来自家乡凤阳府的人在此屯垦,其后代多定居于此,他们后来多数定居于此。

今天的天津方言,就是安徽宿州话和冀鲁官话糅合后形成的。

北上的徽商,繁荣了天津的商业。明成祖将天津变成了军事要塞,徽州人为天津的商业贸易做出了贡献。天津盐、茶、文房四宝等行业,主要为徽商经营。

安徽人的“北洋系”,推动了天津的近代化。19世纪70年带以来,合肥人李鸿章将天津作为洋务运动的重要阵地。北洋系吸引了大批老家人来到天津,他们在这里创建近代工业企业、兴办新式学堂, 推动了天津城市和社会的近代化。

某度贴吧、知乎问答中,“安徽为什么没有存在感”“论合肥的吸虹效应”“南京为什么被称为徽京”的讨论依然火热……

每日清晨,当键盘侠争论不休时,勤劳能拼的安徽人已在祖国的各个角落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当合肥和安徽创造下一个奇迹的时候,希望我们听到的不再是“这是个赌城”!因为,每一次看似偶然的好运,都来自安徽人的敢打敢拼。

- END -

文丨大羽

图编 | DCzhang

地图编辑 | Paprika

编辑 | 徐子钧

封图 | 人民视觉


参考资料

唐先田 等 :安徽人与近代天津,江淮文史,2006年第4期

陆发春:安徽建省与省域认同,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3年

张永勇 等:淮河中上游流域洪水主要类型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地理科学进展,2020年6月


我是行走的风物百科,想和我一起发现每寸土地的不一样,就来公众号:地道风物(ID:didaofengwu)了解更多




  

相关话题

  中国未来是否能恢复省-府-县三级行政区划? 
  与河南人相处怎么样? 
  合肥这个城市怎么样呢? 
  螃蟹是不是本来就叫旁海? 
  我妹对我讲方言,我让她讲普通话,但她不肯,爸妈把我训了一顿。我哪里做错了吗? 
  湖北、安徽、江苏的暴雨和大水怎样了(2016.7.3 问)? 
  安徽经济还有希望吗? 
  美剧里呈现的生活方式会误导我们理解真实的美国生活方式吗? 
  安徽都加入长三角了,长三角为什么不带江西玩? 
  黎巴嫩方言的jeem是不是和标准语读法不一样? 






© 2024-05-0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