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济南刚刚开展的中国首例人体冷冻试验? 第1页

  

user avatar   deng-bo-y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实验只负责冷冻,不负责复活。

现阶段,研究者做的只是用已知的知识体系中,对细胞损伤最小的方式,把志愿者捐献的遗体低温冻存了起来。



有人认为,现在长期低温保存器官目前没什么突破,所以更别说“复活”了。但是长期低温保存器官理论上是可行的。通常,断指再植的窗口期是8小时,山东2002年就曾经把低温保存81天的断指成功的给伤员再植了回去。但是,复活什么的,这确实不是近代的人类能够解决的问题。

那么,肯定有人会好奇,“几辈子见不到影子的目标,现阶段有没有投资研究的价值?”

按照知乎惯例,我决定讲一个故事。

前几天,作为一坨勤勉而又没有地位的高校社会化后勤企业临时猿工,我周末在超市搬砖。搬砖的时候,我看见一位熟悉的老专家来买午餐便当。我跟他寒喧了几句,问他“这么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大周末的来加班忙什么”。他说他要写一篇生物类似物的临床试验规范的文章。他多年的经验告诉他,未来的业内会有许多这方面的需求。于是我跟他聊了几句,话题转到了如今流行的癌症靶向药物上。

我对癌症靶向药物的评价是负面的,前几天在观察者网发表过:

以当前社会热点经常涉及的癌症靶向药为例,笔者认为该药对患者心理的作用跟吸毒差不多。用药可以极大的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让病人逃避死亡的恐惧,享受生的甜美。

但是耐药一出现,病人情况迅速恶化,不比毒瘾发作可怕?所以病人一但出现耐药,会不顾一切寻找新药,直到用尽一切选择。有的癌症靶向药出现耐药性的中位数时间是10个月,厂商“用药一段时间即可免费”的赠药方案字里行间都是“从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出现耐药就只能再换一种,理论上说每种药使用一年出现耐药,只要发明出50种药,病人就能活50年?不!可!能!靶向药只能为病人提供一到两年的生命延续,如果能像百度百科上说的让病人生存五年,投入以百万美元计,能找出这么多耐药的替代方案,可以在《新英格兰医学》这种级别的刊物发表论文了。

我向老专家表述了自己的继往观点,又对老专家说,几年前,时任卫生部末代部长陈竺先生在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传达过如下精神:

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要全面开展儿童白血病等20种重大疾病保障试点工作。那就是卫生部建议的,而且我本人直接领着专家,一个病一个病地细细研究。我也想全覆盖,但问题是,必须要考虑到成本效益问题,就是我们说的“卫生经济学”。我们不可能把钱用到那些实际上治不太好的病上,比如有的癌症到了中末期,即使做移植,对健康的效益还是很低的。所以我们挑选的病种都是儿童病、妇女病,加上一些特困的群体会因病治贫、因病返贫的病种,这些又是费用可控、疗效确切的病种。


针对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问题,陈竺表示,如果说群众为了看一个大病花费很高,但由于医学的不确定性又治不好,最后人财两空,心里肯定会不平衡。一定要改革掉以药补医的弊端。如果一个医院生存、医生收入是依靠从最弱势的群体身上赚钱,医患关系能好吗?

所以我认为,让没有支付能力的人了解到,世界上存在超出他承受能力的医学方案,不能治愈疾病,只是费效比低下的让晚期病人多活一阵子,这是很残忍、很缺德、很破坏社会和谐的。建议不要发展、不要宣传这些广大屁民都承担不起的医疗技术,不要用社保和慈善让人产生咬一咬牙就能扛住的错觉,为治不好的病花一大笔钱。不然群众为了看一个大病花费很高,但由于医学的不确定性又治不好,最后人财两空,心里肯定会不平衡。最后破坏社会和谐。

老专家涵养很好的听我把话讲完,回答到:

“多数人承担不起的技术还是要发展的。多数人承担不起,说明里边有很高的商业价值。有商业价值,就会有许多人去研究。研究的人多了,说不定就能想办法降低价格,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受益于技术的进步。更多的人能承担的起这项技术,就会有更大的市场,就会有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科研中。假以时日,科研成果量变带来质变,就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人,这是实实在在能救人一命的。虽然我受的学术训练不如现在的博士们,写东西比较吃力,但是我还是要做这项工作……”

以下是高能预警。




即将出现血腥的重伤员画面。








请酌情阅读。






平日里,一说山东医疗,大家的印象就是挖掘机学校广告一般的朴实刚健特色:

血汗工厂先进省,工伤大省,各种规格的钢筋、钢管用各种姿势各种插,最后都被医生成功取出,伤员顺利出院。(山东一所副部级世界一流大学供图)


工伤事故频发,医生们熟能生巧,剁手剁的这么碎,还能接起来……(山东潍坊解放军89医院供图)


作为男女分桌坐先进省,山东同时还是小媳妇喝农药先进省,山东医疗还有一项特色……

山东如今能研究低温医学这项前沿科技,正是我们这个社会经历飞速变革与进步的标志。生活在21世纪的人类,已经40多年没有看到宇航员到达月球,旅行时乘坐的喷气式飞机和高铁都是50多年前就投入商用的,住在跟一百年前没有多大区别的房子里,沉醉在原理比大家的爷爷还要老的IT技术进步中。勇敢的挑战未知的知识领域,展现给人们不一样的世界,这才是21世纪应有的面貌。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博士生做鼻中隔手术死亡? 
  病毒为什么会有潜伏期?其意义是什么? 
  如何看待美国一移民拘留中心被曝「滥摘」女性移民子宫? 
  感冒时会眼睛疼。感冒症状好后眼睛也不疼了。是什么情况?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讲,《扁鹊见蔡桓公》中的蔡桓公最有可能得的是什么病? 
  我免疫力不高,顶多就是合格;但为什么周围身体好的人感冒次数都明显比我多? 
  “上火”从科学上讲是什么? 
  如何预防冬季流感? 
  千人千方,辩证治疗的中药怎么搞双盲? 
  学/行医的你们,你还记得你们经历的第一个死亡病例吗?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现在部分 20 多岁的年轻人已经开始担心他们 40 多岁将遭遇「中年危机」?
下一个讨论
如果在太空中引爆一颗沙皇炸弹,以现有的技术水平,我们可以在最远多少公里/光年的距离观察到这一事件?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