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挺有意思,可以聊聊,先说说我在单位做课题的事情,最后再谈谈设计院为啥会做一些科研,以及设计院做科研和高校的异同吧。
一、在设计院做科研的经历
在前东家的时候公司就很重视科研这一块,每年大概会立项十几个课题,每个课题经费5到10w不等,大概就是高校里面很小的横向课题,毕竟设计院还是以工程设计为主,虽然重视但也不可能投入大量资金去做纯粹的科研。
有一年看见别人申请课题,于是心想,天天这么画图也看不到个出头之日,你会的别人都会,能有个啥出息,还不如搞点别人没注意到的东西,我那个所当时还没人注意到这一块,于是拉了几个暖通的老总,去别的部门联合了规划和建筑的同事,申请了一个关于“CFD在建筑和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的课题,8w块钱经费,一共完成四项任务:1、省级刊物发表一篇论文;2、完成一篇技术报告;3、公司范围内开展一次讲座;4、实际项目中应用一次。到后面其实大部分都是我做完的,不过挂着老总们的名,钱也都得分点,拿到自己手上也就5w左右的样子,相比于画图其实性价比也算高了。
做完上个课题,去年的时候老总又找我一起做一个分布式能源的课题,申请倒是顺利,这次是6w的经费,可惜课题还没怎么开展的时候我就离职了,只能交接给别人来做。
总体来说做一些课题也算是另外一种的创收的途径,设计院做课题理论层面也没那么高的要求,只要是新一点的方向,能在实际项目中应用基本都差不多了,论文嘛,省级刊物要发太容易了。前两年虽然行情不太好,辛亏有课题支撑着收入才没怎么降,在我们部门奖金一直算是比较高的。
二、设计院为什么会做些科研的工作
大概有以下这么三个原因:
1、保持技术上的优势
前多年市场火爆的时候涌进了太多人,这个行业是竞争越来越激烈了,设计费不断突破底线,如果没有技术上的优势只能拼价格,会死的很惨。
设计人员其实对于新技术的应用,新领域的开拓其实没有太多的进取心,拿同样的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嘛,有课题的支撑起码会多一些促进的作用,多去探索一些新技术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从而保持技术上的优势。
有些高端的项目确实只有一些大院才能搞定,这是无可置疑的事实,技术上的领先是常年累月大量实践项目的积累,短时间的超越确实很难。
2、话语权
企业在这个行业的话语权太重要了,有了话语权就意味着掌握了资源。行业或者区域的设计规范、图集、技术标准由你来制定、行业协会由你垄断、项目评审专家由你来当等等,这些由话语权带来的都是巨大的资源,依托这些资源不知道要产生多少间接的经济效益。
话语权怎么得来的?就是由这些在行业内一言九鼎的专家们、设计和理论水平高超的设计骨干们带来的,只依托平台,水平一塌糊涂,是不可能掌握话语权的。这些专家、资深设计师不能只靠做项目就能积累声望啊,必须在学术上、理论上也有所建树别人才可能信服你。那些个牛逼的专家那个不是著说立说的,论文、专利、著作都是慢慢积累起来的,做一些科研性质的课题就是很好的积累的过程。
3、与政府科技课题的衔接
政府每年由科技厅牵头,会有一批研究课题放出来,这个科研的经费是很客观的(其它地方不了解,我所在的省是这样的)。比如去年我们申报的课题,上面写的经费不少于100w,我们费了半天劲才填完这个经费怎么用,如果申请下来你想想有多爽,还画什么图,花两年时间就做这个课题好了,这性价比不比你做项目高多了。
所以公司组织这些科研活动其实也是为进一步申报政府课题打基础的,每年能申请下来两三个这个回报是挺可观的。
三、设计院做科研与高校有什么区别
其实区别还是挺大的,高校里面做科研的偏重理论,离工程实践总觉得有那么点距离,设计院里就不一样了,你的理论水平高不高、学术水平够不够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研究的东西能不能在我实际的项目中得到应用,能不能提高我的设计水平,这才是设计院里做课题所关注的重点,不能真正的产生经济价值,你就是说的再天花乱坠也没有意义。
设计院做课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与实际项目紧密结合,研究的东西是要真正落地实施的,并不是研究完就束之高阁的东西,这是高校里大多数情况不具备的一个优势。
四、写在最后
设计狗们确实太辛苦了,现在做项目真的性价比很低,如果有这个条件还是看能不能做一些课题的工作,一来多一条创收的路子,二来也能让自己不彻底的沦为画图的工具,多一些脱颖而出的机会吧。
__________________
欢迎点赞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