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阿里巴巴抄袭「你今天真好看」? 第1页

  

user avatar   xiong-mao-qian-zh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是熊猫签证APP的创始人。过去的两年里,我和一群志趣相投的伙伴从零开始,打造了熊猫签证这款帮助用户线上简单办签证的产品。最近,就在我们刚刚为成功办理第十万本签证而庆祝时,突然发生了一件噩梦般的事。

前天,我陆续收到来自各方的询问:“你们熊猫签证系统跟飞猪合作了?它这个在线签证中心不就是你们的产品吗?”疑惑之余,打开了他们转来的文章,看完只觉震惊和荒唐——阿里爸爸,这次轮到我被你盗窃了?!

这是一篇飞猪“在线签证中心”上线的新闻。其中,“多国签证办理流程在线化”、“OCR识别极速填表”、“在线自拍签证照”、“进度跟踪”、“一键上门取件”等字眼刺痛了每位同事的心。因为这不仅是从2015年12月,我们成立熊猫签证项目组以来就已经确定的产品方向,更是它如今最引以为傲的地方:熊猫签证是首款提供线上办签证全套流程的工具APP。飞猪新上线的“在线签证中心”以及这些一模一样的功能,我们早在2016年就已经完美实现。

犹记得一年多以来,为了实现OCR识别信息读取技术,我们争取到了Adobe图像专家的支持并拿到一个图像检测专利;为了攻克拍证件照时人像抠图不稳定、自动填申请表系统疏漏等难题,技术组的小伙儿们直接把床搬到了公司;为了让用户更流畅地使用顺丰一键取件功能,产品组的同事尝试了不下20种方案和长达半年的沟通。所有努力和付出,都是为了让这款凝结了我们所有心血的在线办签产品再牛逼一点儿。如今,熊猫签证经过一年半的打磨,无论是从功能的完善程度还是流程的通畅程度,已经离我们的目标越来越近。

所以今天当我们看到飞猪“在线签证中心”的新闻,感到异常愤怒。它与熊猫签证的功能高度雷同——从在线拍证件照、OCR识别信息填表、进度跟踪到一键上门取件,无一不是一模一样;且在线拍照模块的引导、设置上无限趋近。

几个月前,知乎上就曾爆出过阿里健康剽窃两个初创团队“今天你真好看”、“小鲤鱼育儿”的产品,据被剽窃团队呈现的截图对比,是完整的从UI设计到功能的抄袭(阅读链接:今天你真好看小鲤鱼育儿)。两件事的共同套路是:阿里的人主动提出合作意愿,在未签合同的情况下向他们索要技术文档等关键资料,两个初创团队都提供了。之后,阿里的人便表示不再继续合作了。

而飞猪之所以没有对熊猫签证进行像素级的抄袭,是因为我们未将技术文档提供给飞猪团队。事实上,阿里的一位投资总监曾在9月就主动找上门来,称“飞猪有几十亿的产业资金专门用于投资旅游行业”。9月26日,我作为CEO抵达北京与其会面,在两位投资人的参与下当面进行沟通。两个多小时的沟通中,这位投资总监表现出了强烈的投资意向,后来加微信索要BP。10月11日,阿里投资总监又将一位飞猪签证业务负责人拉入群聊,以业务合作的名义向我们索要技术资料、供应链资源等材料

让我们回顾一下时间线:飞猪的在线签证中心正式上线于10月28日,距离其负责人与熊猫团队讨论合作、投资的时间仅仅相隔一个月左右。那么问题来了:30天后产品就要上线了,负责人怎么可能会在这个时候和同类产品聊合作投资?飞猪又怎么可能会投资一个和自己产品一模一样的产品?搬石头砸脚的事谁都不会干,更何况是背靠互联网巨头的阿里飞猪。可惜这些问题,当时我们毫不知情。谁会想到,一家有着“诚实正直,言行坦荡”价值观的大公司,会玩弄如此令人不齿的商业套路?阿里爸爸,也许你的企业使命就是“打压中小企业,让自己没有难做的生意”吧。

我们与曾被剽窃的“今天你真好看”以及“小鲤鱼育儿”团队一样,与千千万万的初创团队一样,有朝一日自己的心血被互联网巨头复制,尽管不甘心却又无能为力。大家都说创业艰辛,作为一名女性创业者,我深有体会;但再没有比辛苦的成果被白白拿走更让人感到悲凉的事了吧?在这个抄袭并不新鲜的时代,没有创新就没有市场,有了创新又要被大佬剽窃,这就是创业公司的生存困境。而无奈之后,我们只好将此次事件当作一个创业阵痛来对待,苦笑着自嘲:人家肯抄是给你面子,说明你的产品还有点价值!

我非常清楚,发出这篇文章,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被阿里团队轻描淡写地公关了。但我更想通过这篇文章告诫所有初创团队的兄弟姐妹们:创业不易,远离阿里!请谨慎面对来自阿里的邀约和投资意向,切勿在签约前轻易提供产品的技术文档和重要数据信息,以免遭到剽窃!

当然,越过抄来抄去的小插曲,我们还有更长远、更重要的路要走。毕竟别人只能剽窃你的产品,无法复制你的迭代思维和经验。抄袭是走捷径,有时候捷径走多了就成了习惯。对企业来说,最可怕的莫过于失去创新的能力。

无论如何,阿里飞猪,你这只飞在风口的猪,吃相真是难看。


user avatar   satanzhangd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曾经看到过一句话,说的是:2.6亿老年人,至今没能进入互联网时代,而2021年上半年,我朋友圈子里议论最凶的不是明星八卦,而是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何时出炉。到了5月11日,靴子落地了。

千百条数据中,一行字尤为瞩目:60岁及以上人口占18.7%,65岁及以上人口占13.5%。

与中国发展速度一同狂飙猛进的,是人口年龄。60岁及以上人口26402万人,这个群体在网络和纸媒没有太多声量。低调,安稳,是老年人平安度过余生的底色。

信息化和老龄化,长期并存交织。《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20年3月,网民数量发展至9.0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64.5%,然而,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却只有6.7%。

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甚至不懂得怎么用手机扫码买下一块豆腐。

几个关键词可以概括,脱节,失速,加剧。互联网世界是割裂再缝合的。在虚拟的一侧,我们已经在月球上规划城市天际线;在现实的一端,我们仍需要在流动摊点排队购买煎饼果子。一定程度上说,当今社会早已步入文明和繁华,而在暮色四合之际,回望身后,也有一些人被数字的洪流裹挟着踽踽前行。

生活中并不鲜见这些场景:老人站在公交的投币口,颤巍巍地数着手中的硬币;站在地铁口的自动售票机前,圆瞪双眼辨识密密麻麻的站点信息;向收银员递过去几张边缘磨得发毛的票子,却被一句彬彬有礼而拒人千里的“对不起,不设找零”将现金挡了回来;要去大城市探望儿孙,却不懂得如何用智能地图导航……

似乎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电子设备和软件是专门设计给80后、90后甚至00后的。任何新生事物,只要他们会使,就等于所有人都会使了。

这个“规定”对于老年人来说,有点像是站在一台倾角在25°以上、时速10公里的跑步机。他们虽然已经在努力前行,然而自己还在不断后退。

有时候,我们也会畅想未来,二十年后,是否就能实现人机交互的大发展?水银泻地一般的VR、AR和脑机接口,哪怕是走在旷野和荒漠里,也像是在小区中散步一般,处处可以歇坐休息,时时都有清凉饮料供应,永远不会担心迷路,一个彻底消除电量焦虑的梦境。

然而,真有那么一天,你我还能跟得上趟吗?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政府牵头,更需要科技厂商们参与。

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的学习能力显然无法应付科技的迅猛更迭。为了少犯错,少损失,他们宁可一成不变。

2020年11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公开发布。

工信部印发《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方案决定自2021年1月起,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为期一年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

助老、适老这件事,不能再拖了。

而想让老年人一同分享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援手由科技厂商伸出,是解题的关键。

工信部公布的首批“适老化”和“无障碍”名单中,就网罗了115家热力值极高的主流网站和43个高频使用的app,涉及媒体、交通、社交通讯、电商购物、搜索引擎、金融、医疗等领域,堪称网络时代的“引水入户”工程。

互联网出行平台火速响应,上线“一键叫车”、“老年人电话叫车”功能,针对视力障碍人群推出的“无障碍出行”则覆盖主要城市74座,使携带导盲犬的乘客不再有被拒载的苦楚。

到了医院开门的时间节点,也正是早高峰期间,老年人去医院取药,也能靠网约车顺心直达医院药房。

而各大通讯交互平台,也都推出“屏幕共享”和“远程协助”功能,将老年人与子女千里连携。子女只需要抽空和父母连线,就能通过手指轻触直连老人的电脑,消除“病灶”,避免了叫人上门维修的不必要花销。

国产智能手机品牌随之跟进,在手机中搭载“简易模式”、“屏幕共享”和“远程守护”功能,大大降低了老年人掌握新机核心用法的学习成本。

适老化与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春蕾初绽,却已满山红遍。

对于老年人来说,行走在互联网时代,也如同在冰窖中前行,处处是黑暗和冰冷。在这黑暗与冰冷中的微弱光辉,是由智能手机照亮的。离开家门后,地铁长廊里、医院药房外、银行柜台门口、郊野公园候车处,它可能是唯一的、指引回家方向的光。

学会用智能手机,就等于学会上网。

除了在产品层面做适老化改造,大公司中,贝壳找房还在公益层面做了许多工作。

贝壳找房从2019年起开始发力“我来教您用手机”公益行动,通过定期开展的培训和实操课程,逐个社区地扫除盲点。培训课堂和到店咨询双管齐下,帮助老年人掌握手机基础用法——尤其是与生活相关的功能。公益教学持续开展,已遍及全国14个城市的352个社区,累计开展手机学习课程超过3500节,参与量多达11万人次。

贝壳教给老年人的操作方法是更为本源的模式与套路,是一种标准制式,而非专门与特例。大量的重复教学,对贝壳员工的耐心提出严苛的挑战。这场教学,既是泛读,也是精讲。

可以想象,在未来,一键报警、亲友代支付、老年人健康档案管理等更多适老化服务的提供和接入,也将逐步建立。科技绝不仅是算法与机械,它还是进步的思维与心怀弱者的温情。有人说,技术的进步是在黑暗中踩在坚冰上前行。正因如此,才要向黑暗和冰冷回敬以冷冰冰的代码。然而科技的内在应该是温暖的,因为不讲人情的科技是速朽的。

现在,真正通向科技新纪元的道路,也许正在搭建中了。




  

相关话题

  你见过哪些奇葩的新闻? 
  如果有人做法求雨并发到了网上获得了一定关注度,结果真下了大暴雨还淹死了人,做法的人要不要负法律责任? 
  2013 年火过一段时间的 Leap Motion,为什么现在没动静了? 
  如何理解马云说的「把地主杀了,不等于你能富起来」这句话? 
  如何看待知名游戏策划人的微博言论? 
  为什么国内技术社区的影响力越来越弱呢? 
  如何看待中国工程师被指控窃取苹果商业机密(自动驾驶相关)被逮捕? 
  市场监管总局称「互联网行业不是反垄断法外之地,所有企业都应严格遵守反垄断法律法规」,释放了什么信号? 
  程序员涨工资大多数靠跳槽吗? 
  如何看待蒋凡遭阿里合伙人委员会除名,职级从 M7 降为 M6 ?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乔瑟夫·乔斯达(二乔)的一生?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中国帮助印度搞基建?





© 2024-05-1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