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谁能称得上「最后的明朝人」?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挺能勾起人怀古幽思的。要说谁能称得上“最后的明朝人”,其实这事儿还真不好一锤定音,因为“明朝人”这三个字本身就有很多层含义。

如果咱们把“明朝人”理解为,生在明朝,经历过明朝的统治,并且到死都还保留着明朝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甚至是对明朝王朝抱有某种情感的人,那么这个范围就相当广了。毕竟,明朝灭亡于1644年,但很多人在那个时代出生,直到康熙年间甚至更晚才过世。比如说,1644年出生的一个人,活到1700年,那他可是实打实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明朝时光,对明朝的风土人情、政治社会肯定有切身体会。

但你要是问,有没有那么一个标志性的人物,他的存在就好像是明朝这个朝代最后的绝响,他的经历浓缩了那个时代的悲欢离合?那咱们就得掰开了聊聊了。

从“遗民”的角度看:

很多人会想到那些在明朝灭亡后,依旧坚持不仕清朝的文人雅士,他们被称为“遗民”。这些人往往才华横溢,又深怀故国之思,他们的诗文、著作里充满了对明朝的怀念和对新朝的抗拒。比如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这几位大儒,他们都是明朝的举人、进士,在明朝灭亡后,终生不踏足仕途,转而致力于学术研究,将明朝的学术思想传承下去。

他们可以说是“最后的明朝人”,因为他们代表了明朝士人的气节和风骨。他们的“不仕”本身就是一种对明朝的“忠贞”,他们的学问也承载着明朝的文化DNA。你可以想象,在清初那个社会转型期,他们或许还穿着明朝样式的衣服,说着明朝的典故,心里装着明朝的山河。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延续了明朝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他们的身上,仿佛还带着明朝那份特有的文化气息,直到他们的生命终结,才算是真正地将这份气息带走。

从“时间长度”的角度看:

如果单纯从活的时间来算,那么那些在明朝灭亡前不久出生,但生命一直延续到清朝康熙、雍正年间的人,也可以算是“最后的明朝人”。比如说,如果一个人1640年出生,那么他在清朝统治下生活了六七十年,甚至更久。他经历过明朝的繁华,也体验过清朝的秩序。他脑子里可能还留存着明朝的记忆,比如街头巷尾的吆喝声,比如官府的办事规矩,比如对前朝皇帝的看法。

但是,这样的人很难有一个具体的、名字流传下来的典型。他们更像是历史长河中的普通一员,他们的生命就像是一缕烟,从明朝吹来,在清朝消散,没有留下太多的痕迹,但他们确实是承载了那段历史的活化石。他们的“最后”更多的是指时间上的跨度,而“明朝人”的特质则可能在清朝漫长的统治下,被慢慢同化、稀释了。

从“反清复明”的精神象征看:

还有一类人,虽然人数不多,但他们的存在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最后的明朝人”的象征意义,那就是参与南明政权,或者组织反清起义的那些将领和士人。比如,像一些在南明小朝廷里任职的大臣,或者在沿海地区坚持抵抗的将领。他们明知道大势已去,但仍旧为了“复兴明室”而战斗到最后一刻。

他们的“明朝人”身份,不仅仅是出生地或生活习惯,更是他们政治立场和精神追求的体现。他们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都在为“明朝”这两个字而活。一旦他们失败,被俘,或者战死,那么也就意味着,从政治层面而言,明朝的最后一点星火也彻底熄灭了。

谁是“最后”的那个?

所以,要说谁“称得上”最后的明朝人,这有点像是在问,谁是最后一个活过某个时代的普通人。很难有一个唯一的答案。

如果侧重于精神和文化传承,那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这样的遗民学者,他们的“最后”是他们将明朝的学术和士人风骨带进了清朝,并在清朝的时代背景下延续了这份文化基因。
如果侧重于政治上的延续和抵抗,那些为“复明”事业奋斗到最后一刻的人,他们的“最后”是他们的生命终结也意味着明朝作为一个政治实体最后一点希望的破灭。
如果单纯从生存时间上来说,那么那些在明末出生,一直活到康熙晚期甚至雍正年间的老人,他们都是时间的见证者,他们的记忆里,也许还珍藏着关于那个逝去王朝的片段。

我个人觉得,如果非要找一个带有象征意义的“最后的明朝人”,我会倾向于那些在明朝灭亡后,以坚定的“遗民”姿态,将明朝的文化、学术、乃至士人的价值追求,用自己的生命和著述,完完整整地传承下去,并且终生未曾妥协的人。他们不是最后死于战场上的战士,也不是最后一代皇帝的子孙,而是那些将明朝的“精神气质”带入新时代,并在新时代里,依然以自己的方式“活”着明朝的人。他们的“最后”不是肉体的消亡,而是他们所代表的那种精神在历史长河中的一次辉煌而沉重的绝唱。

所以,这个问题本身就很有哲学意味。每个人对于“最后的明朝人”的定义,可能会因为自己看重的是什么而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这个问题都提醒着我们,历史的延续并非一蹴而就,总有一些人和他们的精神,在时代变迁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陈上川,字胜才,号义略,生于1626年,广东吴川人。

1641年中秀才,次年父母双亡,随舅父就读肇庆府学。

1646年,清军侵入广东,桂王朱由榔于肇庆称帝,是为永历帝,陈上川投笔从戎,从军报国。

1650年,广东全境大部沦陷,永历帝撤往南宁。陈上川随邓耀、杨彦迪收复钦州龙门岛,隶属于李明忠麾下,协助李明忠保卫高州。

1651年,高州沦陷,李明忠退往龙门岛与邓耀、杨彦迪、陈上川会合。

1652年,李明忠欲前往琼州与张月会合,不料张月已经降清,将李明忠献给耿继茂。李明忠与耿继茂之父耿仲明本是在东江并肩作战的战友,耿继茂以父礼待之,劝李明忠归降可封侯。李明忠仰天大笑:“嗟乎!吾与汝父别皮岛时,肯降心向北,今分藩开府,岂足道哉!大明遗臣,力尽而死,夫复何言!”耿继茂下令将其杀害。李明忠全家八十余口在海上遭遇风暴,全部遇难。

1653年,周腾凤战死。大西军出滇抗清,李定国进攻肇庆,邓耀、杨彦迪、陈上川率领水师从新会、顺德进入西江支援李定国,向永历朝廷进贡银两。

1654年,李定国兵败新会,邓耀、杨彦迪、陈上川收容了很多李定国部的败兵,又返回龙门岛,一面在岛上造船、铸炮、屯垦、制盐,一面不断攻击沿海清军。龙门岛的地理位置特殊,成为了李定国、郑成功两大主力明军联络的中转站。邓耀、杨彦迪、陈上川一面贩卖私盐,一面从事海上贸易,不断为永历朝廷提供资金支援。

1656年,彭兆龙、曹玉、陈选战死,整个粤西除龙门岛外全部沦陷。

1657年,进攻钦州、雷州,斩游击傅进忠。

1658年,攻克雷州,攻钦州失利。

1659年,进攻徐闻失败,部下郭忠先、邓升、柯木、黄长等战死。此时广东的王兴、陈奇策等部抗清力量先后失败,云南的永历朝廷失败,李定国血战磨盘山,前往缅甸,清军开始向粤西明军集中兵力。

1660年,进攻文昌,会合李尝荣等再度攻克雷州,斩守备王臣清,又进攻海陵。李尝荣叛变,周金汤、张孝起殉国。清军五路大军进攻龙门,明军大败,梁信、陆国相、黄赞中、陆见魁叛变。明军分散突围,前往越南莫氏控制下的防城躲避。然而,莫氏也已经投靠了清军。邓耀所部遭到清军和越南军队的夹击,死伤惨重,几乎全军覆没。邓耀化装为僧人,前往广西联络土司,次年被叛徒献出,解往广州,不屈遇害。邓耀死后,杨彦迪、陈上川无法联系到已经撤入缅甸的永历朝廷,于是决定归顺郑成功。

1661年,杨彦迪、陈上川收复龙门岛,继续把这里作为沿海抗清的基地,郑家前往越南贸易的船只都在这里中转,杨、陈所部派出水师保护这条航线,维持着郑家的资金来源。

1662年,攻打雷州,斩守备房星,又在海上截击清朝的巡海使。郑成功因此封杨彦迪为礼武镇总兵。

1663年,进攻雷州失败,三次登陆琼州,又攻打钦州、高州,总兵禢有通战死。

1665年,陈老、黄国琳、黄文起、符德义、陆顺明战死。

1666年,杨彦迪、陈上川与清军水师决战于北礅洋,斩副将江起龙、都司王万国。

1668年,陈大旗战死于雷州。

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战的明军残部大受鼓舞,郑经任命陈上川为总兵,继续扩大海上游击战。

1674年,进攻钦州失败,周肇良、朱四、雷头目战死。

1676年,施学楹战死于钦州。

1677年,杨彦迪、陈上川与冼彪联手进攻钦州。

1678年,韩有献收复海口。杨彦迪、陈上川三次进攻雷州,又攻钦州不克。与冼彪会合之后攻克吴川,斩千总袁其忠。清军反攻,明军总兵叶可昌、守备王樟昌战死。杨彦迪、陈上川又攻打琼州。

1679年,冼彪兵败,杨彦迪、陈上川攻打澄迈、感恩。

1680年,杨彦迪、陈上川与谢昌、韩有献会合,进攻琼州、澄迈、文昌。

1681年,三藩之乱平定,清军得以全力镇压沿海明军。李积凤、冼彪战死。海口守备黄世贤反正,投靠杨彦迪、陈上川,收复澄迈、定安,但很快被反攻的清军打败,周胜、陈曾战死。杨彦迪、陈上川败走海上,韩有献退入黎峒。

1683年,台湾郑氏降清,宁靖王朱术桂自尽,明朝彻底灭亡。韩有献投降,谢昌远走柬埔寨,后来为当地人所杀。杨彦迪、陈上川所部成为了真正的遗民孤军,依然苦斗不屈,张如龙攻打梧州,斩都司陈龙启。但是,龙门岛已经不可能再守了,最终两人决定率领这支最后的三千明军、五十艘战船前往越南南部,依附越南阮氏。部将方云龙、朱权不愿离开故土,继续坚守龙门岛,1690年,龙门岛沦陷,方朱二人殉国。

阮氏将杨彦迪、陈上川的部队安置在了南部边境与柬埔寨接壤的地方。1686年,杨彦迪被部下黄进杀害,陈上川总领全部的南渡明军。阮氏封其为胜才侯,嘉定都督。嘉定是越南阮氏新从柬埔寨手中夺来的土地,当时还十分荒凉,陈上川率领明朝遗民在此筚路蓝缕,屯田贸易,建设起一座繁荣的城市。中国、日本甚至欧洲的商人都来此贸易,嘉定渐渐成为越南首屈一指的都市。1862年,法国殖民者将嘉定改名为西贡。1975年,越南战争结束之后,这座城市改名为胡志明市。

1720年,陈上川去世。在他94年的人生中,于北部湾坚持抗清37年,在嘉定领导华人建设家园37年。当地华越百姓对其极为尊崇追念,奉之为神,立庙设祭,代代不绝。陈上川的三千部下在嘉定一带繁衍生息,成为了今天的明乡人的祖先。

陈上川的祠堂中,有这样一副对联:

耻作北朝臣,纲常郑重;
宁为南国客,竹帛昭垂。

————————————————————

比较遗憾的是,能找到的资料实在还是太少了,这篇回答中提到的很多人甚至只有战死时才在清军的捷报上留下名字。有很多人的经历或许是气壮山河的故事,但是现在都无从查考了。

比如说谢昌,他的父亲是尚可喜的部将,他却为什么成了海上明军的一员?他去了柬埔寨之后又有怎样的冒险?这中间有怎样的故事,都不得而知了。

陈上川的兄长在海南经商,杨彦迪和陈上川多次登陆海南,经常得到当地黎族的接济,这中间应该不无关系,可惜也无法考证了。

黄世贤为什么会在连郑氏都快要灭亡的时候选择反正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又去了哪里?

张如龙怎么会在主力部队即将前往越南时出现在深处内陆、距龙门岛有四百公里之遥的梧州,对这座重镇发动攻击?

杨彦迪究竟是因何遇害的?

方云龙和朱权是如何做到在大队人马离开的情况下继续在龙门岛坚持七年的?

陈上川是幸运的,他活了下来,并得以青史留名,为后世钦敬,更多的人是无名英雄,默默地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

我曾经在丁启光的传里看到这样一句话:

“清兵至,将议款,有家丁控马止之,不听,自沉于河。”

时间大约是1644年末1645年初,地点是河南北部,当时在豫北的明军主要指挥官,我总共查到了71人。

文官有:

兵部尚书丁启睿

前兵部尚书张缙彦

代理河南巡抚桑开第

给事中史应聘及其弟史应选

监军蔡元吉、郭载騋、巩皇图、胡演、钱千秋

知府解居易

知县李昇、郁英、张永琪

举人丁魁南、郭爌、余正绅

武官有:

都督同知丁启光、刘承印

襄卫伯常应俊

总兵李际遇、马儒齐、黄明先、鲁宗孔、郭光复、宋燮、苏见乐

副总兵郭从宽、刘铉、黄启明、王士永、一把撒、夏五岳、贾应逵、骆和箫、刘方侯、盛时龙、申吉、白维屏、张一方、刘景林

参将刘承训、乔嵩

游击滕和齐、于起范、冯可嵩、傅有功、黄承国

都司马崇仁、卫士龙、李定国(你丫也配叫李定国?)、马国贞、秦衍祉、王启宸、李向洗、吉士栻、曹淯、杨维屏、路子敬

守备李豪、张嵩

本地豪族王彦宾、张显龙、郜童、李之焕、都攀桂、李青、夏石亨、范以忠、郑国安

刚招安的土匪许四。

这71人中,最终只有刘铉、秦衍祉拒不降清,被叛徒刺杀,张永琪弃官归隐,许四兵败殉国。除了这4人之外,其他67人全都选择了降清。

可就在这些高官大员们一边暗算大顺军,一边和其他明军火并,一边商议如何把国家卖一个好价钱的时候,丁启光的一名家丁站了出来,劝丁启光不要求和,应该坚决抗清。苦谏不从之后,这名家丁投河自尽。

对于整个明末的历史进程,他什么也没有改变,但是对于他自己,他付出了全部。一个人该鼓起多么大的勇气,才能在这种时候挺身而出?

虽然历史不会留下无名小卒的名字,但是这些无名英雄的事迹不该被凐灭。

————————————————————

在陈永华,也就是小说里我们熟悉的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的传中,我又找到一条。

兄子绳武,以兵官从国轩败耿精忠惠安塗岭。经西征,调赞画参军,与锡范主文武事宜。东宁亡后,子孙入漳州深山,二百年不剃发。咸丰九年,有金龙者,年八十矣,诣太平天国李世贤,奉书说英吉利领事图厦门,被执送清死。
user avatar

从具备足够文化和政治意义的角度,那么朱术桂大概可以称得上“最后的明朝人”

王夫之这类遗民,虽然自认明人,但心理上的文化认同更多一些,政治上他们自己也清楚,大明早已亡国,自己不过是缅怀故国,遗民毕竟也突出一个“遗”字。

而朱术桂由于大明宗室的特殊身份,他在东宁投降前的殉节行为就具备了一定的文化和政治意义。首先他是隆武朝承认的宁靖王,国姓时期留在郑军后,作为宗室代表观礼军国大事,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明朝的政治权威。郑经时代虽然郑氏在事实上已不再尊奉明室,但对外依然打着大明诏讨大将军的旗号(对大陆势力很少使用东宁国主的头衔),并且很多时候依然在使用永历纪年,那么理论上说他就依然活在明朝治下,并且是明朝在台湾政治存在的一部分。

之后郑克塽选择投降的时候,绝大部分人包括残存的明宗室都选择默认,那实际上就放弃了自己身为明人的身份认同,甘为清臣。此时身为大明正牌郡王,大明衣冠和宗室东渡代表人物的朱术桂选择殉死,无疑宣示自己不认同清的统治,至死都要身为明臣。而他的死也确实成了一个符号性的事件,续台湾县志和福建通志的记述都是明朱术桂自经,自此之后,大明衣冠在华夏之内再无实际意义上的存在。

话又说回来,这也不过是明朝灭亡的最后尾音而已,真正的绝响是1662年永历昆明被杀、李定国呕血而亡、郑成功忧愤而死,李来亨投火自焚是遗韵,朱术桂自尽则是这乐谱上最后一个句点。

最后附一段朱术桂自尽的记载,确实有一个时代最终结束的感觉,“常言:『台湾有变,我再无他往,当以身殉』!已而清师克澎湖,克塽议降。术桂告其剩妾曰:『我死期已至,汝辈可自便』!佥对曰:『王能全节,妾不失身;王生俱生,王死俱死。愿赐尺帛』!遂各冠笄,同缢于中堂。术桂大书绝命词于壁;次日,冠裳束带,佩其印绶,拜辞天地、祖宗,招耆旧从容饮别,以家财分赠之。又书五绝一首,结帛于梁,自经而绝。

user avatar

朝鲜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