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谁能通俗地替我解答一下什么叫二律背反吗?

回答
当然!“二律背反”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其实它说的是一件我们生活中可能会遇到,而且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简单来说,“二律背反”就是指,当你面对一个问题或者一个概念时,你会发现,无论你选择哪种方式去理解或解释,似乎都说得通,但这两种说法又互相矛盾,无法同时成立。就像你走进一个房间,发现里面同时有好几个出口,但无论你往哪个出口走,都会发现另一条路也同样正确,却又和你选择的路冲突。

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概念,用更通俗的方式详细解释:

“二律背反”的字面意思:

二: 指的是两个。
律: 可以理解为规律、法则、或者一个说法。
背反: 就是互相相反、互相冲突。

合起来就是:“两个互相相反的说法,好像都符合一定的规律或逻辑。”

为什么会出现二律背反?

二律背反最常出现在哲学领域,尤其是谈论一些非常抽象的概念时,比如:

时间: 时间是向前流动的吗?还是它是循环的?或者是同时存在的?
空间: 空间是无限的吗?还是它是有限的?
自由意志与决定论: 我们真的有自由选择吗?还是我们的行为早就被之前的事件决定了?
宇宙的起源: 宇宙是开始于一个奇点然后爆炸形成的吗?还是它一直存在?

举个更生动的例子:

想象一下,你正在和一个非常固执的朋友争论一件事情,比如“你今天穿的这件衣服好看不好看?”

你的第一个看法(支持A): “我觉得你这件衣服颜色太暗沉了,一点都不衬你,不好看。” (这是你的一个判断)
你的第二个看法(支持B): “但是仔细想想,这种暗沉的颜色又显得你很有气质,而且也很耐看,或许还挺好看的。” (这是另一个完全相反的判断)

你看,你在这两种看法之间摇摆不定。如果你坚持第一个看法,你就会觉得第二个看法是错的;如果你坚持第二个看法,你就会觉得第一个看法是错的。但问题在于,你似乎都能找到理由来支持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

这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二律背反”,但它能让你体会到那种“两种说法都好像对,但又无法同时成立”的感觉。

哲学上的二律背反,通常是由著名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提出的,他用“先验的二律背反”来描述。 康德认为,当我们试图用我们的理性去理解那些超出经验范围的“物自体”(即事物本身的样子,而不是我们感知到的样子)时,就容易陷入二律背反的困境。

康德列举了几个例子,其中最经典的就是关于“世界的开端”:

1. 命题一(认为世界有开端):
理由: 如果世界是没有开端的,那么它就永远存在。但是,如果世界是无限的,那它就不可能在任何一个时间点被“完结”或“计算”出来。所以,世界必须有一个开端。
通俗解释: 你想象一下,如果时间从来没有开始过,就像一条无限长的直线。那么你永远也无法走到“现在”这个点,因为你总是在“过去”的无限长路上行走。所以,为了让“现在”这个时刻存在,时间肯定是有个开始的。

2. 反命题(认为世界没有开端):
理由: 如果世界有一个开端,那么它就是在某个时间点开始的。但是,这个“开始”之前肯定还有一个时间点,否则这个“开始”就没有意义。这样追溯下去,就会发现,无论追溯到多早,总能找到一个更早的时间点,所以世界就不能有一个确定的开端,它一定是永恒的。
通俗解释: 如果世界是从某个“时间点”开始的,比如“一秒钟前”,那么“一秒钟前”之前又是什么呢?是不是还有个“两秒钟前”?这样无限追溯下去,你永远找不到一个真正的“开始”。所以,世界很可能从来就没有开始过,它一直就存在。

你看,这是多么矛盾又多么说得通的两个说法!

一个说世界有开端,理由是无限延续的时间无法解释“现在”。
另一个说世界没有开端,理由是任何开端都必然有更早的时间点。

这两种说法,无论你选择哪一个,似乎都能找到逻辑上的依据,但它们又直接矛盾,无法同时成立。这就是康德所说的“先验的二律背反”。

二律背反的意义:

1. 揭示了人类理性的局限性: 康德认为,二律背反并非因为事物本身有问题,而是因为我们的理性试图去认识那些超越我们经验范围的抽象概念(如时间、空间、自由、上帝等)时,就会出现问题。我们的理性只能在感官经验的框架内运作得很好,一旦脱离了这个框架,就会陷入混乱。
2. 引导我们区分“现象”与“物自体”: 二律背反告诉我们,我们所能认识的,只是事物的“现象”(我们通过感官经验所理解的样子),而不是事物的“物自体”(事物本身的样子)。
3. 启发思考: 即使我们无法解决二律背反的问题,它也促使我们更深入地思考这些根本性的问题,了解我们认识世界的局限,以及语言和逻辑的复杂性。

总结一下,二律背反就像是一个逻辑上的“死循环”,或者说是一个“两难选择”,你无论怎么选,似乎都说得通,但又互相否定。它主要出现在哲学领域,用来说明人类理性在认识超越经验范围的抽象概念时所遇到的困难。

希望这个详细的解释能让你对“二律背反”有一个更清晰的理解!它其实是一种非常有趣的哲学现象,能让我们对世界和我们自身的认识有更深的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通俗性的提高意味着准确性的折损,没有比阅读哲学原典更好的学习哲学方法。这个简陋的回答只是一种愚蠢的尝试。)

什么是二律背反?


这是一个很耳熟又很高端的名词,但是大多数人都对它一无所知或者理解非常浅显:有人把二律背反等同于“矛盾”,这是不对的;矛盾是逻辑可理解的事物的正反冲突,是辩证看待事物下的必然存在。

而二律背反,是极稀有的——甚至从一个纯粹理性的角度来看——不应该出现在我们的世界的东西。

二律背反,由启蒙运动集大成者康德提出。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两个相互背离、得出相反结论的定律;而于康德哲学具体来说,就是他总结发现的四组违反了人类逻辑的悖论。

在我们介绍这四组非常精妙神奇的二律背反之前,我们有必要来了解一下同样精妙的康德哲学的理论前提

人出生的时候在认知领域是一张白纸吗?
康德:否。

确实,人的很多知识是后天习得的,比如语言,比如历史知识,比如具体的科学道理;但是,在所有这些知识体系建立之前,人类其实是具有一些与生俱来的知识的。这些先天具有的知识,也成为了之后所有知识被认知的基础,也是所有科学或哲学或任何一门学科的种种争论背后,大家所持有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共识。【先验性的知识】


1

时间概念

所有人都能意识到“快”和“慢”的区别,还有“早”和“晚”的区别。当然,我们可以像爱因斯坦一样质疑时间的本质和时间的具体成因,但是绝不会有人否认事物发生具有先后顺序,也不能跳脱出线性的时间思维。


2

空间观念

所有人都具有对“上”和“下”等位置的判断——你会说你小时候是如何因为分不清左右而被妈妈打,但是这并非表明你不具有认知空间的能力,而是你的语言系统对“左”和“右”这两个词所代表的具体意思认知不清。谁也不会否认空间的存在,也就是世界本身的实在。


3

逻辑观念

逻辑观念的广泛存在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比如因果律,每个人都对“因为”和“所以”具有根深蒂固的执念,不论你承认不承认。当我们说一件事有道理,是因为我们理解了它背后的原因;再比如基本的数学规律,一个和一个加在一起就是两个——纵使一个从未学过1+1=2的婴儿,他对“1”和“2”背后真正概念的认知也绝不会比一个学过了算数的孩子差,而数学知识的授予在康德看来不过是将人的先验知识系统化地发掘出来。诸如此类的先验的逻辑观念——你也可以试着在自己脑海里寻找——当你对一个问题不断问为什么,问到最后一个没有为什么可解答的答案时,那便是一个先验的知识。

秉持这种【人存在天生的知识,且这些知识不可更改且非经验】的思想便是“先验主义”(transcendentalism)的思想。康德是这种思想的代表人物,而先验主义思想在西方哲学乃至于世界哲学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广大哲学学者所认同。

那么根据先验主义思想,我们已经拥有了一些“公理”,一些“不证自明”的超级知识,而其他所有的经验主义的知识,都必然建立在这些先验主义的知识之上,这些先验主义的知识也是陪伴人类整个发展历程的最重要知识。

那么,一个有趣的想法会在我们的脑海中产生——我们如何知道这些知识是必然正确的呢?

一方面我们有这样的疑惑,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前面已经提到,由于这些知识是先验的,因此我们不可能找到其他的知识或逻辑来推翻这些终极知识和逻辑。

那么,我们是不是就不得不在它们面前俯首称臣了呢?

康德:否。

接下来,我们今天的主角“二律背反”才终于要出场了。

和所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的人一样——康德发现,在漫长的哲学史上,人们纷纷扰扰,各有各的观点,且都自圆其说,彼此之间互相攻击,却又难以达成一个共识。

这件事在康德看来是诡异的。

如果先验主义的知识是不证自明的,那么一定有某一种学说可以把所有的问题用先验主义的知识阐述出来,或者至少人们可以在推论和思考的道路上不断逼近一个共识;那又是为什么事实并非如此呢,为什么拥有共识的全人类却在共识的基础上产生了如此之多的分歧呢?

问题就出在这些终极知识本身。

既然其他任何知识都无法证伪先验知识,那么一定是先验知识之间出现了矛盾。

在这一想法下,康德立马开始着手对先验主义知识进行推演,于是,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他所找到的四组“二律背反”。

1

【时间空间的二律背反】

正命题:宇宙在时间上有起点,在空间上也是有限的。
反命题:宇宙在时间上没有起点,在空间中也没有任何限制。

既然我们的宇宙存在,那么像任何存在的东西一样,它便存在一个开端。一个没有开端的存在是不可想象的,比如小明存在,那么小明必定在某时刻出生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地球存在,必然是某时刻小行星碰撞聚合形成了地球。也是因此,科学家们才会来寻找宇宙的起源。最为经典的宇宙大爆炸理论,便将宇宙的起源归于一个体积无限小,质量无限大的奇点,而暴涨理论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正在不断膨胀”的宇宙空间图景。

除了这种直觉式的论证之外,还可以从逻辑上“证明”正命题:假设宇宙没有在时间上的起点,那么就等于说我们的宇宙拥有一个无限长的过去。换句话说,就是在我们出现之前,宇宙存在一个无限长的等待——但一个无限长的等待是永远无法完成的,也就是我们永远也不会来到这个世界上——然而事实摆在这里,我们就活在这个世界上。于是乎,反证得出,宇宙的时间是有限的。

用类似的方法可以证明空间的有限性。空间的无限等于宇宙中事物的无限,而这些无限多的事物又可以被视作在无限时间中已完成的事物的总和——那么既然存在已完成的事物,就存在那些在当前世界尚未完成的事物,即到未来才可能完成的事物,也就是现行宇宙尚未完成所有的事物,换句话说,当前宇宙不是无限的。

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说,反命题是错误的而正命题是正确的呢?你可能已经猜到答案了。

康德:否。

如果正命题是存在的,也就是宇宙存在一个“奇点”,一个纯粹的什么都没有的,脱离在时间和空间之外的状态,如果说这虽然听起来匪夷所思,但似乎还可以接受的话,那么接下来的推论则无法解释了——一个没有时间的世界,就不可能起变化,因为变化必然在两个相区别的时间点上才能发生;也就是说事物的状态是从a时间点的A状态,变化至b时间点的B状态,这是变化的基本条件;而在没有时间存在的情况下,状态间的切换就不可能产生,也就是从奇点到宇宙的过程不可能发生。

至于空间方面,如果我们假设正命题的空间有限是成立的,那么对应着宇宙存在本身的“有”之外便是边界之外的“无”;而这种无是彻底的无,也就是没有对宇宙边缘的“有”的限制,而没有对“有”的限制,也就是一种无限,也就是说宇宙不可能在任何一瞬间保持有限的状态。

于是乎,反命题“不证自明”,正命题被证伪。

至此,正反命题都被自身证伪。

此为第一组二律背反。


2

基本粒子的二律背反

正命题:所有事物都是无限可分的,不存在一个不可分的基本粒子。
反命题:所有事物都不是无限可分的,存在一个不可分的基本粒子。

首先,我们假设正命题成立。即所有事物都可以被分为无穷小,而无穷小就是没有大小;而无穷多个0加在一起也无法构成一个有意义的值。因此事物必然由某些不是“0”的单位构成,而这些单位不可再继续细分。

那么如果我们假设反命题成立,即事物不是无限可分的。这意味着,存在一个基本粒子——但是“存在”与“不可再分”两个概念是相互冲突的:因为我们永远可以从存在的事物中分出“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或者“左半部分”和“右半部分“;再比如,一个球形,可以被视作两个半球——无论我们是否有能力把它切分成两个半球,它都毫无疑问地可以被视为由两个半球形成,而半球又可以被切分成两个四分之一球…….诸如此类,任何具有形状的东西都可以被视作由其他东西形成,也就是不存在有形状的基本粒子——而如果基本粒子没有形状,那么没有形状的东西又是如何组成有形状的东西的呢?它必然在某一时刻具有形状,那么从无形状到有形状的质变又如何发生?由于其本身就是基本粒子,不可能有其他东西来帮助它赋予形状,因此,它永远也无法构成形状。然而,我们世界的东西都是有形状的。

至此,正反命题都被自身证伪。

此为第二组二律背反。


3

关于自由意志的二律背反

正命题:宇宙的各种现象,不只是按照自然法则运作的,还受到了自由意志的支配。
反命题:不存在自由意志,包括意识在内的所有东西都按照自然法则运行。

假设反命题成立。首先我们承认,在自然法则运作的世界当中,所有的事情都必然由因果律支配,也就是一件事情的发生必然有一个原因;那么以此类推,世界上所有的事情必然可以推至一个不存在其他客观原因的终极原因——这也就是承认了这一自由意志的存在。

如果正命题成立,也就是自由意志存在。那个拥有终极原因的自由意志就必然做出了一件没有原因的事情,而我们所有在自由意志支配下所做的事情其实都是有原因的;一个没有原因的自由意志,其实就是极端不自由的,因为他失去了一切的选择及一切可能的选择。

至此,正反命题都被自身证伪。

此为第三组二律背反。


其实经过上面的三组二律背反,我们已经不难发现,事情好像已经上升到了一个非上帝无法解决的境地,因为理性正在推翻自己

——那么,如果所谓上帝存在就可以解决问题吗?



4

关于“上帝”的二律背反

正命题:在宇宙中或者和宇宙有关的某个地方,不存在一个绝对必然的东西是宇宙的一部分或者是宇宙的成因。
反命题:在宇宙中或在与宇宙有关的某个地方,有一个绝对必然的东西是宇宙的一部分或者是宇宙的成因

如果正命题是真的,也就是一个“神”不可以存在的话,那么我们的世界中就没有必然存在的事物——每一件事物都是偶然存在的,如你的书在你的书架上依赖于,你有钱,你买了书,书送到了,书架没有垮掉等许许多多的偶然条件;而所有这些的偶然条件又依赖于其他偶然条件才成立;也就是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事的发生是必然的,也没有一个东西的存在是必然的,事物之间相互依赖而存在——那么这种依赖就是必然的,这种依赖必然被某一绝对的存在所造就或产生,也就是绝对存在的存在。

而如果反命题是真的,也就是耶和华、宙斯和佛祖存在的可能性和其他任何形式的神存在的可能性被承认的话;那么就有一个问题,如果这一存在是我们已经认识到的世界,即经验世界的一部分,那么这一存在物的存在就是无所不在的,即先验的、无可争辩的和无法推翻的,因为所有的知识和逻辑都在它之中,那么显然我们对“无神”世界的想象就已经推翻了先验的有神的猜想;而如果神存在于经验世界之外,也就是像我们所见的这样并未被我们“无可争辩地”认识到的话,那么就说明至少在经验的范围内,这一“绝对存在”不具备完全地解释所有事物和事件的能力,因为事件之间存在相互反驳和相互依赖的关系,那么也就是在我们所有已经认识到的和可能认识到的经验领域之中都无法见识到这种“非偶然”的东西——那么一个永远无法以任何方式认识到的东西,就可以被认为既不是我们的宇宙的一部分,也和我们的宇宙无关了。

至此,正反命题都被自身证伪。

此为第四组二律背反。

————————————————

康德通过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所述的二律背反,达成对于过往形而上学的批判,把过去的各种形而上学打入谬误中。但是康德决不止步于此,它并不因此陷入怀疑论的深渊。

因为紧接着,他就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方法论部分提出来新的形而上学,或者说“任何一门可能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而这些,就需要去细读第一批判的文本了。

希望我的回答不要让读者误以为把握了康德,而是可以引导大家去深入阅读和理解深奥的哲学原典。


(这个问题下已经有很准确的回答,这里是把我大一时候读康德写的推文打出来,仅占个通俗而已。如今再看已多有不严谨,但是大体无碍,亦可帮助理解二律背反的基本概念。如果能引人自己去阅读哲学,就更善莫大焉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