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的公有制还占主体地位吗?

回答
在中国,“公有制主体地位”是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话题,它触及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根基以及政治意识形态的基石。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

首先,什么是“公有制主体地位”?

在中国政治语境下,“公有制”通常指的是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而“主体地位”则意味着在国民经济中,公有制经济占据主导、支配性的地位。这体现在几个方面:

经济规模和控制力: 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企业,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如能源、电信、金融、国防军工、交通等)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和主导地位。它们不仅规模庞大,而且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压舱石”和“稳定器”的角色。
资源配置权: 在很大程度上,国家仍然掌握着对重要资源(如土地、矿产、金融资本)的配置权,并通过国有企业来执行这些资源配置。
就业和税收: 尽管非公有制经济在创造就业方面贡献巨大,但国有企业依然是重要的就业提供者,并且在税收贡献方面也占有相当的比重。
意识形态和政治象征: 公有制主体地位也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含义。它被视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

那么,当前中国“公有制主体地位”是否还占主体地位?

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而是需要看到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和不同层面的理解。

从官方的表述和政策导向来看:

官方一直强调“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并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定为中国基本经济制度。在政策文件和官方讲话中,“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提法是持续存在的,并且被反复强调。

近年来,尤其是在强调“国家安全”和“科技自立自强”的背景下,加强国有经济的战略性和控制力,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以及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等举措,都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国有经济的“主体”作用。例如,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在国家战略项目中的投资和主导作用更加突出。

从经济现实和结构演变来看:

然而,如果我们审视中国经济的实际结构,会发现情况更为复杂:

非公有制经济的崛起: 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包括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私营企业不仅在数量上远远超过国有企业,而且在许多竞争性行业(如制造业、互联网、零售、餐饮等)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提供了大部分的就业机会和GDP贡献。
混合所有制改革: 为了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和活力,中国一直在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这使得许多国有企业引入了非国有资本,改变了原有的纯粹的公有制形式。从股权结构上看,一些曾经的纯国有企业,其“公有”的比例可能已经相对下降,尽管国家可能仍然通过股权、董事会、战略规划等方式保持控股或实质性控制。
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虽然国家在战略领域依然发挥重要作用,但在许多一般性竞争领域,市场的力量更加显著。
“国进民退”与“民进国退”的争论: 过去几十年,关于“国进民退”(国有经济扩张、挤压民营经济空间)和“民进国退”(民营经济壮大、国有经济相对收缩)的讨论一直存在。近年来,对民营经济的关注和支持也在增加,但同时对国有资本的重视和在关键领域的强化也未停止。

所以,如何理解“公有制主体地位”?

1. “主体”的内涵可能在演变: “主体地位”不一定意味着在数量或产值上绝对超过非公有制经济,而更侧重于在战略性、控制性、全局性方面的作用。在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的控制权,以及对国家经济命脉的掌握,是衡量“主体地位”的关键。
2. “公有制”的表述也需细究: “公有制”在中国包含了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但实际上,近年来国家所有制(即国有经济)是体现“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最主要力量。集体所有制经济在一些农村地区仍然有其地位,但在整体经济中的比重和影响相对减弱。
3. “国有资本”与“国有企业”的区别: 随着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许多国有企业虽然在名义上仍然是国有控股,但其经营管理、股权结构和市场化运作方式已经与过去大不相同。

总结来说:

从政策宣示和政治原则上,中国的公有制仍然被定位为主体地位。 并且在国家战略、关键领域,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依然举足轻重。
从经济现实和结构上看,非公有制经济在整体经济规模、活力和就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主体”的地位在某些维度上也在强化。
“公有制主体地位”更多的是一种战略性的、控制性的、在关键领域的“主导”地位,而不是在所有经济成分中“数量压倒一切”的地位。 这种地位的维护,更多是通过国家对战略性资产的控制、对关键产业的引导,以及通过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国有企业的管理来实现的。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一直在探索“公有制”和“市场经济”之间的平衡。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框架下,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又不失对国家经济命脉的控制,是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解决的课题。因此,理解“公有制主体地位”,需要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历史背景和政策演变来解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量回答包括高赞明显是错的,我以前也是那么想的,后来查了资料发现不过是文字游戏。我大概说两点,问题本身在第二点。


更新: @AaA 高赞还艾特我要跟我辩经,知道为什么破产法2006年才推出,而中国第一家全民所有制企业在1986年就破产了吗。就是因为80年代有大量意识形态阻力,说社会主义不能破产。可再情感正义和理论无敌也改变不了事实,最后就迫使各地政府自行推出破产的行政管理条例。

国有资产法第三条写得很清楚了,国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政府从来就不是国有资产所有者,只是基于人大授权处置国有资产,这和全民所有制企业有什么理论区别?官僚资本属于典型的私有制,和国家所有制有什么关系?

再透过现象看本质,不管是国有制还是公有制,都是社会把公共资产信托给政府管理。那么就算是全民还是资本又有什么意义?社会有主导权吗?政府只需要换个思想就能自行处置资产。最近倒是也有个舆论是把国有资产交给人大,事实上这只是权力内部流转问题,而不是所谓意识形态问题。

而更进一步的说,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一种资本循环,发展依赖资本积累。在政企合一体制下不表现为企业利润,而是表现为财政盈余。一旦资本积累赤字,再不能借债生存的政府身上就是财政赤字。事实就是政府只能甩包袱让企业破产,意识形态阻力再大也不过是绕个弯的事。

至于他说的后期那十年的调整,别逗我了真的,那些更多的是应急策略,认识到问题所在和能不能做到是两回事。事实上四三方案后的武汉一米七轧机事件已经产生了冲击,80年代鲁布革冲击波是致命性的。

而且人民公社的自留地一直存在,只是不断反复,农村的包产到户前就已经有了包产到组。最基本的马哲逻辑,资本是排斥劳动的,技术越是进步,相对剩余价值越大,劳动力只会加速失业。

所以关键不是辩经,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看清资本循环的事实逻辑。我只回复这一次,我对辩经不感兴趣,对意识形态感兴趣的朋友看他就对了。

下面是原回答


第一,国有制就是公有制

起初列宁把他的这种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经济结构叫做国家资本主义,对于一国轮他是模棱两可的。直到斯大林把苏联确立成社会主义和一国轮上升到意识形态,国家资本主义就进化到社会主义,国有制就改名成公有制。

国家资本主义在中国主要是指国有控股的公私合营经济,国家完全股权的国有制就是公有制。最初老革命家是非常相信国有制就是马克思理想中的最优越的公有制,认为国营经济就是理想中的终结制度。

《共同纲领》

第三十一条 国家资本与私人资本合作的经济为国家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在必要和可能的条件下,应鼓励私人资本向国家资本主义方向发展,例如为国家企业加工,或与国家合营,或用租借形式经营国家的企业,开发国家的富源等。

《1954年宪法》

第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现在主要有下列各种:国家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即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资本家所有制。

《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

这种全行业公私合营,是我国国家资本主义的最高形式,是使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步骤。
为了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这种和平过渡的办法来达到社会主义的目的,我们对于资产阶级私有的生产资料的国有化,采取了逐步赎买的政策。

《新中国经济的性质与经济建设方针》

什么是国家资本主义?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在适当条件下监督资本家,使资本家为国家服务的一种制度。在适当条件下的监督,就是要减少资本家在国家经济中的破坏性,增加其建设性,没有这种监督,资产阶级不会为人民民主国家服务。所谓适当条件,就是使资本家也愿意接受国家监督,如国家与资本家订合同,他们就愿意接受,不愿意而强制则等于没收。
最困难的问题是什么叫适当?如果对资本家的监督不适当,就可能犯“左”倾错误,或使我们吃亏,所以要研究把握好适当条件,要实行两利政策。

所谓国有资本以前就在用,只是改开后恢复股改和市场化,又叫回国家资本主义符合现实经济结构,但不代表它不是公有制。

而且还把所谓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现代企业制度当做某种政治正确,使得就算是国家完全控股也要从全民所有制变成国有独资,算是一盘棋。也就是说公有制经济被当做政企合一的国营经济,国有经济被当做政企分离的现代企业经济。

我知道还有说公有制和国有制内涵不同,国有制追逐利润,明显也是不懂历史。最典型的中国烟草总公司就是全民所有制,照样追逐利润,国铁前身铁总也是如此。

我就不说80年代国企改革,1956年就开始了真正的改革讨论,只是此时还是局限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要说利润以前就有。

《关于改进商业管理体制的规定(草案)》

中央各商业部门的企业利润,实行与地方全额分成。粮食经营和对外贸易的外销部分的利润,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参与分成,但是对外贸易的内销部分仍旧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分成。供销合作社仍旧实行社员分红、提取公积金和其他基金的办法。现在归地方收入的饮食、服务性行业,仍归地方不变。除了上述几项以外,中央各商业部门的企业利润,都和地方实行二八分成,就是以利润中的百分之二十归地方,百分之八十归中央

《关于改进工业管理体制的规定(草案)》

第二、适当扩大企业主管人员对企业内部的管理权限

一、在计划管理方面减少指令性的指标,扩大企业主管人员对计划管理的职责
国家计划只规定年度计划。关于季度、月度计划,那些企业应该由主管的部、局规定,那些企业应该由企业自行制定,都由各主管部门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决定。

二、国家和企业实行利润分成,改进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企业的利润,由国家和企业实行全额分成。分成的基数根据各工业部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领取的四项费用(技术组织措施费用、新种类产品试制费用、劳动保护费用、零星购置费用),加上企业奖励基金,再加上百分之四十的超计划利润,把各部所领取的这三笔收入与工业部门在同一时期所实现的全部上缴利润,以部为单位,分别算出比例。

第二,我国现在公有制既是主体也不是主体,公有制经济更多的表现为支柱和战略支撑作用。

从全国来看,国资,民资,外资的工业产值成三分天下态势,不存在严格意义的谁是主体地位,表现为今天复杂的内外循环态势。尤其是民营经济为我国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就业、90%以上的市场主体数量。

某种程度上看民资反而更加重要,国资发源于苏式重工业,多处于基础工业和上游制造业,需要下游产业配套。1998年以后国家开启国债投资基建,把国有企业重新拉活,国有资产总额快速上升。

根据该文作者推算,到2018年底,全国非金融类企业的资产总额大约为5377772亿元。其中,国有控股企业资产总额为2198139亿元,占全国的40.9%;外资企业为507176亿元,占比为9.6%;私营企业为1341347亿元,占比为24.9%;全部民营企业为2672907亿元,占比为49.7%。贸易顺差中国资也只占到一成多,民资和外资对半分,是外循环主体

由于国资多为基础工业,资产总额庞大是可以理解的,所谓的支撑作用就体现了。国有企业掌握基础产业和国家基础重资产,加上农村集体经济掌握的农村土地,结合起来就是他们认知中的主体地位和基础地位,也是内循环主体地位。

光是基础还不够,前面说了升级的重点是民营经济。从产业配套角度看,越往内地国资占比越重,越靠近沿海民资比重越重,对应外资比重也重,有买办倾向是必然的。

从大趋势看,民资早期从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升级到资本密集型产业,主要配套也是与外资,形成出口创汇的外循环主体任务。如果要恢复内循环,必须要重新把国资与民资的产业配套恢复,让民资重新成为民族资本而不是买办资本。

因而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公有制经济都是中国的主体和支柱,或者说是才是真正的民族资本。从后发国家普遍的工业化现代化历史看,国家资本普遍替代民族资本发展本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搞资产阶级革命,是有效抵御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全球化有效途径。

user avatar

很多人连所有权是什么,都不知道,就大谈公有、私有。这种谈论毫无意义。恰如连东南西北都没搞清楚,就争论往南走还是向北走。最后,走到哪儿去,都不清楚。

所有权的核心,有三大属性:排他、转让、使用。

假设你有一个苹果,别人想吃就吃,这个苹果还是你的吗?当然不是,连小孩都知道,我的东西,只有我能动,别人都不可以。别人想吃,必须经过我的同意。这样才能算自己的东西。任何人都可以动,那就不是自己的东西。

这个叫排他,能够排除所有人的干预、抢夺,不管是观念上,别人的抢夺会有负罪感,被社会谴责,还是事实上,不可能轻易实施抢夺,都是对所有权的保护。没有排他,就没有所有权。

第二个是转让,也称流通。还是这个苹果,如果你只能吃,就算不想吃,也不能给别人,那就不算有所有权。特别是死后,都不能交给子孙的,要被强制收回的。

第三个就是使用。这个属性,非常容易理解,也是我国社会环境下,普遍意义上的所有权。还是这个苹果,你可以吃,可以削着玩,拿来雕花榨汁,还可以拿来当球踢。这个属性具有比较强的迷惑性。比如这个苹果,你只能拿来种苹果树,不能吃不能玩,那么你拥有所有权的部分,不是这个苹果,而是这个苹果中,除了果肉以外的苹果籽。当然苹果籽,你也没有完全的所有权。

各位如果要分析公有私有,还是按照以上思路,先搞清楚什么是所有权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