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北新干线和东海道新干线在东京站为什么不能直通?

回答
东北新干线和东海道新干线在东京站不能直通,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技术、运营和历史原因。为了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 车辆标准和设计差异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虽然都是新干线,但东北新干线和东海道新干线在车辆设计上存在显著差异,导致它们无法兼容运行在对方的轨道上:

最高运行速度:
东海道新干线 (0系、100系、300系、500系、700系、N700系列): 主要设计用于相对平坦且弯道较少的路线,初期最高时速为210公里/小时,后续型号逐步提升到240公里/小时,再到300公里/小时(部分型号如300系、500系、N700系列)。
东北新干线 (200系、E2系、E3系、E4系、H5系、W7系、E5系、H5系): 考虑到要穿越山区和有更多曲线的地区,其设计更侧重于在复杂地形下的高速运行。特别是后来的E5系(隼)、H5系(隼)等型号,最高运营速度达到了320公里/小时(部分区段)。
影响: 车辆的设计决定了其受电弓、牵引系统、制动系统以及车体结构等。这些差异使得一个新干线系统设计的列车,在另一个系统上运行时可能无法达到最佳性能,甚至存在安全隐患。

动力供应系统(电力系统):
新干线普遍采用高压交流电供电。 但电压等级和供电频率在不同线路或不同时期可能有所差异。
东海道新干线: 主要使用 25,000 伏特 (25kV) 的交流电,频率为 60 赫兹 (Hz)。
东北新干线: 主要使用 25,000 伏特 (25kV) 的交流电,频率为 50 赫兹 (Hz)。
影响: 列车上的受电弓、变压器、牵引电机等电气设备是根据特定的供电频率和电压设计的。如果一辆车在频率或电压不匹配的线路上运行,可能会导致设备损坏、性能下降甚至火灾。虽然日本在不同电气化铁路系统之间存在一些过渡方案(如双频受电弓),但对于新干线这种高速、大功率的系统来说,跨频率运行的兼容性非常复杂且风险高。

车辆限界(车体尺寸):
虽然新干线在轨道轨距上统一为标准轨距(1435毫米),但车体的高度、宽度以及车体与轨道之间的间隙(所谓的“车辆限界”)可能存在细微差异。
影响: 如果车辆尺寸不完全匹配对方的轨道限界,可能会在通过隧道、桥梁或站台时发生碰撞,造成严重事故。

信号系统和运行控制系统:
新干线是高度自动化的铁路系统,其信号系统和运行控制系统(如ATC Automatic Train Control)是为特定线路设计的。
影响: 东海道和东北新干线各自的信号系统和运行控制逻辑可能不兼容。一辆列车需要能够被对方线路的信号系统正确识别、跟踪和控制,这包括速度指令、道岔切换指示等。如果系统不兼容,将无法保证安全运行。

车轴和转向架设计:
虽然新干线都采用无砟轨道,但对车轴和转向架的载荷、转向架的结构设计等方面,可能为了适应不同线路条件(如曲线半径、坡度)而有所优化。
影响: 长期在不匹配的轨道上运行,可能对车辆和轨道都造成不必要的损耗。

2. 轨道和信号系统不兼容

除了车辆本身的设计,运行线路的轨道设施和信号系统也造成了直通的障碍:

轨道设备:
供电系统电压和频率: 已经在上面提到,这是最根本的差异。
道岔设计: 新干线的高速道岔设计非常精密。不同线路为了满足各自的运营需求(如列车类型、密度),道岔的设计参数可能有所不同,直接切换可能存在兼容性问题。

信号系统与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ATC):
如前所述,每条新干线线路都有一套独立的 ATC 系统,用于实时监控列车速度、位置,并根据信号信息自动控制列车。
影响: 如果东北新干线的列车要开到东海道新干线,它必须能够被东海道新干线的 ATC 系统识别和控制,反之亦然。由于系统设计理念、技术标准和硬件配置的差异,这种兼容性通常不存在。例如,信号编码、轨旁设备读取数据的方式可能都不同。

3. 运营管理和安全考量

即使技术上能够做到一定程度的兼容,运营和安全也是关键的制约因素:

最大化运营效率: 东海道新干线是世界上最繁忙的铁路线之一,高峰时段列车班次非常密集。允许外来车辆(尤其是性能参数不同的)进入,可能会干扰原有的精确时刻表,降低整体运输效率。
安全冗余和标准: 新干线以其极高的安全性著称。为了维持这一水平,每一条线路都经过严格的设计和测试,所有运行车辆也必须满足该线路的最高安全标准。跨线运行意味着车辆必须同时满足两条线路的安全标准,这极其困难。任何一个不兼容的环节都可能成为潜在的安全隐患。
维护和检修: 不同车辆型号和线路有不同的维护检修需求和标准。如果列车在非设计线路运行,其维护保养的责任和流程会变得复杂。

4. 历史发展路径

两大战线从一开始就是独立发展起来的:

东海道新干线 (1964年开业): 作为日本第一条新干线,它奠定了高速铁路的基础。其设计和运营模式影响了后来的所有新干线。
东北新干线 (1971年开始建设,1975年部分开通,1982年全线开通部分区段): 在东海道新干线成功之后,日本开始规划建设连接北部地区的新干线网络。由于东北地区的地形特点和发展需求,其设计在某些方面继承了东海道新干线的同时,也根据新情况进行了优化。

这种独立发展路径导致了各自的技术标准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差异,而没有预设为跨线直通设计。虽然在同一站(如东京站)内,不同新干线线路的站台是相连的,但这种连接仅限于旅客换乘,而非列车的物理轨道路线连接。

总结

东北新干线和东海道新干线在东京站不能直通,根本原因在于它们在车辆标准(尤其是电力系统频率和电压)、信号系统、运行控制系统以及轨道设备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兼容性问题。这些差异是由于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运营需求独立设计和建设的。即便技术上可以通过复杂的改造实现部分兼容,但考虑到运营效率、维护成本和至关重要的安全因素,这种直通并不实际,也违背了新干线系统追求极致安全和效率的初衷。旅客在东京站需要进行换乘,这正是不同新干线线路之间明确的界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首先跨过东京的广域需求极小,历史上只有在1970年代短暂的开过名古屋~青森的临时急行,开了两年就停了。大阪对东北走北陆本线,也不需要绕到东京来。

2.其实最开始东京站设计还是可以直通的,像这样。

以今天的角度看只有8条到发线似乎少了一点,但是当时的饼画的是上越·北陆进新宿站,北有乐町还有成田·中央新干线可以分流东海道,所以能力上似乎还是能接下来车的。

但是在1973年发生石油危机之后,大型基建投资被削减,画不起饼了。

接着1975年山阳新干线博多开通,日本国铁经过计算为了实现5-5运行图(一小时5班光和5班木灵),东海道·山阳就需要用掉6条到发线,另外东海道线路容量也已经十分紧张(1973年时最大密度区段达102对)。那么国铁思考了一下,认为东北过来的车还是不要开进去添乱了,留条到发线给临时运转直通就行了,就变成了这样——

如上图这时的设计还是有一条到发线共用的。国铁分割以后,JR东海表示现在东海道的车增发的更多了,为了保证正常运转,不可能跟你东日本共用到发线,当然别提直通了。

官僚和JR讨论一番以后决定,取消直通线,由两家JR自己“开业以后自行判断”是否需要直通,就变成了东海道单独3面6线,东北1面2线的场景。

当然两条到发线肯定是没法大量接车的,所以1997年上越新干线开通时候东日本又从既有线挪了两条到发线,把中央本线赶到了地上三层,就形成了东京站今天的格局。

至于两家JR自行判断的结果,那就是不直通了呗~当然2027年中央新干线开通以后说不定是有可能再恢复直通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东北新干线和东海道新干线在东京站不能直通,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技术、运营和历史原因。为了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 车辆标准和设计差异这是最核心的原因。虽然都是新干线,但东北新干线和东海道新干线在车辆设计上存在显著差异,导致它们无法兼容运行在对方的轨道上: 最高运.............
  • 回答
    日本新干线以其极致的准时、舒适和高效,早已成为国人乃至全球出行者的首选。然而,在这条黄金线路——东京至大阪之间,我们却能看到另一个“繁忙的景象”:航班密集,甚至不乏宽体机的身影。这似乎与新干线“一家独大”的印象有些出入。那么,为何在如此发达的新干线网络旁,航空业依然能在这条线路上占有一席之地,并且是.............
  • 回答
    新干线E5系和E6系列车,作为东北新干线和北海道新干线上的主力,其设计之初确实将目标运营速度设定在了360公里/小时。然而,我们最终看到的量产车型的最高运营速度是320公里/小时。这其中涉及到技术、经济、安全以及线路条件等多个复杂层面的考量,并非单纯的某个技术难题无法克服。技术与成本的权衡:360公.............
  • 回答
    二战后的世界格局,的确呈现出一种有趣的现象:一些在战后初期境况相对艰难的国家和地区,比如我们熟悉的东亚的中国、日本、韩国、台湾等地,却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那些本应拥有更好基础的国家。要理解这一点,不能简单地用“更好”或“不如”来概括,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复杂的历史.............
  • 回答
    新加坡和东京,这两个亚洲巨头,在国际舞台上都以其高品质的生活和有序的城市管理而闻名。谈到“干净”,这往往是一个多维度的问题,涉及到街道整洁、空气质量、公共设施的维护,甚至居民的卫生习惯。要在这两个城市之间一决高下,我们需要深入探究一些细节。新加坡:以“花园城市”的严谨著称新加坡的“干净”是一种近乎极.............
  • 回答
    让高明远和林耀东在陌生的新城市碰头,然后看谁能最终说了算,这绝对是场好戏。不过,光看谁“凶”谁“狠”,那可就太小看这两个家伙了。要我说,这得看他们各自擅长的“道”和新城市的具体情况。先说说高明远。这人是个实打实的“经营者”,他玩的是“钱”和“人”。他在《扫黑风暴》里,那套“绿藤市黑恶势力教父”的打法.............
  • 回答
    理解奥斯曼帝国晚期爱琴海东岸和马尔马拉海南岸希腊人的身份归属,需要将历史视角拉长,回溯至罗马帝国晚期乃至拜占庭时期,而非简单地将其视为“原住民遗存”或“新移民”的二元划分。这是一个复杂而层叠的历史进程,涉及到人口迁徙、宗教认同、文化演变以及政治变迁等多重因素。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一个基本事实:这些地区.............
  • 回答
    谈到“新”与“旧”,脑海中立马会浮现出许多画面,它们不仅仅是时间上的对比,更是一种意境、一种传承,甚至是一种生命的流转。“新”可以代表什么? 新生的生命,比如初生的婴儿。 想象一下,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小小的身体,皱巴巴的皮肤,却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他们的眼睛像两颗晶莹的露珠,好奇地打量着这个世界.............
  • 回答
    .......
  • 回答
    要说东汉和西汉算不算一个朝代,这得看你怎么定义“一个朝代”。如果从中国历史的宏观脉络来看,它们都属于“汉朝”,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毕竟,从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到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中间虽然经历了王莽的新朝,但汉家江山的正统性以及其政治、文化上的连续性,使得后人习惯性地将这两个时期并称为“汉朝”。所以,.............
  • 回答
    发改委这次抛出的振兴东北1.6万亿计划,确实是下了大功夫,也触及了不少实处。过去我们听到振兴东北的口号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但这次计划的规模和具体的政策导向,让人感觉这次是动了真格的,想要解决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首先,我们得看到这1.6万亿的“蛋糕”是怎么分的。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撒钱,而是围绕着几个关键点.............
  • 回答
    在中国东北,一个惊人的发现搅动了古人类学界。科学家们在此地发掘出了一批距今约 14.6 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并将其命名为“龙人”(Homo longi)。这一发现的意义非凡,它可能彻底改写我们对早期人类演化和迁徙的理解,尤其是它与我们——智人——的关系,更是备受瞩目。首先,我们来谈谈“龙人”与智人的.............
  • 回答
    孙立人与新一军,究竟能否“荡平”东北?这是一个充满历史想象空间的问题,也是一个需要我们深入剖析才能得出相对清晰答案的课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新一军很能打”的简单认知上,而是要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双方的实力对比、以及战略目标等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新一军的含金量。孙.............
  • 回答
    如果新中国在建立时,其版图囊括了外蒙古、外东北(包括库页岛)和外西北,那将是一幅截然不同且极富想象的历史画卷。这并非简单的疆域扩张,而是一种地缘政治、经济结构、民族构成乃至于国际关系都可能发生颠覆性重塑的局面。一、 辽阔的疆域与多样的地理环境:首先,最直观的变化是国家面积的急剧膨胀。外蒙古、外东北和.............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要说2021年9月以来东欧那波疫情的爆发,真是一件让人扼腕叹息的事情。那个时候,全球疫情虽然还在反复,但很多地方好像已经看到了曙光,疫苗接种率也逐渐上来,大家都在憧憬着“后疫情时代”。结果东欧这一下,硬生生地给全球的复苏蒙上了一层阴影,也把很多国家推到了风口浪尖。首先,我们得看看当时东欧那边的情况。.............
  • 回答
    关于苏联在二战后为何不直接将东欧新建的社会主义国家吸纳为加盟共和国,而是选择组建华约,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意识形态主张以及对苏联自身内部稳定和国际形象的权衡。简单地说,直接吞并并非最优解,甚至可能带来更大的麻烦。首先,我们得理解当时苏联的战略目标。在经历了惨烈的卫国战争后,苏联最迫切的需求.............
  • 回答
    这事儿,要从头说起,四川省政府同意在成都设立东部新区,这可不是件小事,背后牵扯的利益、规划、以及对未来的影响,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这事儿为什么重要?咱们得明白,成都作为四川的省会,地位那是杠杠的,但一直以来,发展的重心多少有点偏向西边和南边。东部新区一成立,那就是把“目光”投向了过去相对“薄弱”的.............
  • 回答
    好的,我们就来聊聊柯震东12月10号那个关于他新剧采访的“复出”消息,试着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下。背景铺垫:那个名字背后的沉寂与争议首先,提到“柯震东复出”,这本身就带着一个很强的历史包袱。毕竟,他的名字与曾经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紧密相连,是无数人心中的青春符号。然而,随之而来的涉毒风波,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