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电视剧《小舍得》大结局?

回答
《小舍得》这部剧,从头到尾都像是在看一场高考前的“战前动员”,虽然节奏不算慢,但每个家庭、每个人物身上的焦虑感却层层叠加,压得人喘不过气。所以,当它最终落幕的时候,很多人应该是长舒了一口气,但回过头来细品,这结局,真的“舍得”放下吗?

我觉得《小舍得》的大结局,与其说是给观众一个交代,不如说是一种开放式的“告一段落”。它没有那种特别戏剧化的大团圆,也没有那种让人拍案而起的“恶有恶报”,而是选择了一种相对写实、也相对温和的方式,让每个角色在经历了风风雨雨之后,各自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关于几个核心家庭的处理:

南家(南俪和夏君山): 我觉得他们这对是最典型的“夹缝生存”型父母。一边是自己教育理念的坚持,一边是对女儿教育现状的担忧,加上中间还有两个家庭(夏君山和前妻、南俪和爸爸妈妈)的责任,他们俩一直处于一种“两难”的状态。大结局里,他们选择让欢欢从“鸡娃”的漩涡中抽离出来,回归到更自然的成长轨道,这个选择我个人是很认同的。毕竟,欢欢本身就没有那股特别强烈的学习驱动力,一味地逼迫只会适得其反。他们夫妻俩能放下对“名校”、“高分”的执念,回归到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关注,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舍得”。夏君山在处理和前妻关系上,也显得更加成熟,没有再过多纠缠,把重心放在了当下。南俪最终能放下和父亲、继母之间那些微妙的关系,和自己的原生家庭和睦相处,这也很不容易。他们的结局,更像是找到了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不再是那种剑拔弩张的“战场”,而是回归了家庭的温暖。

田家(田雨岚和颜子悠): 这对母女可以说是全剧最令人心疼的,也最能体现教育的“内卷”有多么残酷。田雨岚的“妈妈式焦虑”几乎达到了极致,她把自己的遗憾和野心全都投射到了子悠身上,导致子悠的精神压力巨大,甚至出现了心理问题。大结局里,子悠选择主动放弃奥数,走出那条被母亲规划好的路,这可以说是对田雨岚最直接的“反抗”和“拒绝”。而田雨岚呢?她在那场事故之后,似乎也终于意识到自己逼迫的后果,虽然依旧爱子悠,但不再是那种病态的控制。她开始尝试理解和倾听女儿的声音,这是她性格中最大的改变。颜子悠最终选择退学去尝试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虽然前路未知,但至少是她自己的选择,这比在应试教育里“窒息”要好得多。这个结局,对于田雨岚来说,是一种痛苦的“放手”,但对于子悠来说,却是重生的开始。我总觉得田雨岚的改变会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但至少在这个结局里,我们看到了希望的火苗。

米家(米桃和米爸爸): 米桃一家代表的是那些“底层”的努力型家庭,他们没有好的资源,只能靠着一点点微薄的优势和拼尽全力的努力去争取机会。米桃从一开始的优等生,到后来因为跟不上而倍感压力,再到最终因为家庭原因被迫放弃学业,她的经历太真实了。结局里,米桃能够进入一所技校学习护理,这不算是什么耀眼的成绩,但对于她和她的家庭来说,已经是一种努力后的回报,而且是她自己可以掌握的技能。米爸爸虽然依旧辛苦,但能看到女儿走上了一条相对稳定的路,想必内心也是欣慰的。他们的故事,没有轰轰烈烈的冲突,只有润物细无声的坚持和牺牲,结局也算是给这份坚持一个交代。

一些值得细品的细节和整体评价:

关于“舍得”这个主题: 整个剧最想表达的就是这个主题。所谓“小舍得”,就是要学会取舍。南俪夫妇舍弃了对名校的执念,田雨岚舍弃了对女儿控制欲的执念,米桃一家舍弃了对“高学历”的遥不可及的幻想,转而追求更实际的未来。这些“舍”的背后,都是对孩子成长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对家庭关系更健康的考量。

教育的本质回归: 很多观众觉得结局有点“平淡”,没有那种大快人心的反转。但我认为,这恰恰是该剧的优点。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漫长而潜移默化的过程,很少有戏剧化的瞬间。它更像是“静待花开”,需要耐心和引导。结局里,大家都没有一夜之间“顿悟”,而是在经历了痛苦和反思后,选择了一条更适合自己的路,这才是现实生活中更可能发生的改变。

人物弧光的变化: 几个主要角色在结局里都有不同程度的成长或转变。南俪从一个全职妈妈到重新找回事业,再到和解原生家庭;田雨岚从一个被焦虑控制的母亲,到开始学会倾听女儿;夏君山从一个乐天派丈夫,到在家庭责任和夫妻关系中找到平衡;颜子悠从一个被压抑的孩子,到开始勇敢选择自己的人生。这些人物弧光,让角色更加立体和真实。

当然,也有一些让我觉得略有遗憾的地方:

田雨岚的转变是否过于迅速? 虽然剧中有展现她精神崩溃的节点,但她那种根深蒂固的教育观念和控制欲,是否能在短时间内有如此大的转变,我个人持保留态度。也许更漫长一些的反思过程会更有说服力。

一些配角命运的交代是否过于模糊? 比如钟老师的后续,还有一些同学的去向,并没有太多的涉及,这让整体的格局显得稍微集中了一些。

总的来说,《小舍得》的大结局,没有给你一个标准答案,而是让你自己去思考“舍与得”的意义。 它试图告诉你,在教育这件事上,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得更多”,而是“舍得下”那些不必要的欲望和执念。欢欢去跳舞了,子悠去尝试创业了,米桃开始学护理了,这些选择,无论大小,都是她们“舍得”之后,为自己赢来的可能性。

这部剧最终想要传递的是一种“和解”——与孩子和解,与自己和解,与家庭和解。当硝烟散尽,当内卷的洪流稍稍退去,我们看到的,是回归平静的生活,以及在平静中,每个人为自己和家人所做的更审慎的选择。它不是一个完美的结局,但它是一个真实的,充满希望的开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强行美好结局:中产阶层皆大欢喜,底层平民接受命运。

而如果身处现实生活,就是宝藏老师的钟益,被虐了整部剧,最后领了坏人卡滚粗了白莲花的视线。没有一丝翻身的机会,这才是意难平。

user avatar

不看结局 我只能说 欢欢要是我的孩子 我还给她办成人礼?办完成人礼开开心心的当学渣吗?就是惯的 很想问前面夏君山那些亲自辅导的那颗着急的心呢?直到最后夏君山还在惯着她 大家都觉得夏君山是完美男人 我觉得他是最没原则的人

user avatar

大家发现没有?

现在的国产剧,尤其爆款,我们已经在它里面看不到主角去坐公交、搭地铁,更别提自行车儿了。因为,这些交通工具是换不来商品代言的。这也就导致,真正反应咱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剧越来越少,因为不赚钱。

广告是表面,其实也是本质,资本超权限介入,使电视剧的多样化、生活化、批判性、现实意义集体归零,大部分人被完全禁声。

这也是现在编剧被诟病不接地气的最主要原因,因为接地气的接不到代言,没有市场。

写了也白写。不如写些空中楼阁填饱肚子先。


《小舍得》就是这样环境下的产物,因为要接车的代言,为了保证车子品牌的出现频率,他的主角一般一家两辆车,这就从根本决定了《小舍得》不小。

或者说,它所谓的“小”舍得,对普通人来说其实挺“大”,挺贵的。

比如:为了小孩升学,300万学区房,说买就买,虽然是父母凑的。可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您真有钱。

比如:为了小孩继续跟奥数大神上课,3000的红酒说买就买,虽然是咬咬牙,可普通人300块,都是肉疼了。

在这样的设定下,我真的没法共鸣。让我和这样的生活剧共鸣,就像那些心疼日薪208万明星的粉丝一样,荒谬到家。

结局,也没什么好说的,大团圆,集体洗白。

渣男被原谅,小三被原谅,把成年人的焦虑强压在孩子身上的妈妈被原谅。我真的建议,以后同类电视剧,都叫《原谅大会》好了。

再说说,被主要讨论的“贩卖焦虑”。

一个事实需要清楚,这类题材上,电视剧起到的作用永远是贩卖焦虑。

这是电视剧的结构决定的。

一部电视剧40集,前三十多集都在讲“焦虑”,最后两集开始说“别焦虑”。没用。前三十多集早已潜移默化深入人心。

导演门儿清。

所以,看看《小舍得》的冠名,xx做题,xx网校。

指望电视剧指责“贩卖焦虑”,纯粹痴人说梦。它就是来让你焦虑的。


《小舍得》的“小”,压在普通人身上,就是一座山

在正文开始之前,骗子想先问读者一个问题:
我们判定一部反映社会整体现状的电视剧,合格的标准是什么?
这隔着屏幕,我就替大家回答了:

它的故事和人物一定具有普遍适用的特点。
相信这个回答,没人反对。因为只有普遍适用,这部电视剧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才会被大家夸赞一句「真实」。

「真实」,也是《小舍得》目前好评中最高频率出现的词语。但骗子一点都感觉不到这部电视剧的真实,只觉其虚伪。

多虚伪?

我们先来看看《小舍得》几个孩子样本的选取:

颜子悠:

从小到大,学习成绩永远名列前五名,爱好广泛,喜欢踢足球、喜欢研究昆虫,并且小小年纪就会用蚂蚁撩妹逗夏欢欢开心。妈妈是公司管理层,根据「送大神红酒」这集推测,月薪保守估计1W+,爸爸是富二代,每天的任务不是玩,就是在去玩的路上。爷爷是年入几百万加的工厂老板。姥爷是前任设计院副院长。

夏欢欢:

成绩中等,爱好广泛,性格开朗,能跳会唱,艺术天赋极佳,佳到小学就被电视台看中被拉去当小主持人。妈妈是公司高管,根据「变经理奖金被扣」这集推测,月薪保守估计2W+。爸爸是行业顶尖设计公司的王牌设计师,月薪肯定不会低于2W+。姥爷是前任设计院副院长。

米桃:

比颜子悠还要强的学霸,回回考试拿第一,根据「钟益台词」「择数测算智力140」可知,是天才型选手。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三个孩子,即便是生活条件最差的米桃,都不是普通孩子,人姑娘是班主任和校长眼里的学霸,数学老师口中的天才,别人家父母、孩子羡慕嫉妒恨的对象。颜子悠,情商智商双高的学霸,富三代。夏欢欢,天生的艺术生,未来主持人,家境殷实……

骗子写到这就想问了,是我产生错觉了,还是真的现在就「颜子悠」「夏欢欢」「米桃」每家都有了?人均小天才?
要不然为什么大家都指着《小舍得》,赞「真实」呢?

离谱,离谱,离谱。
离谱的离谱,要说三遍!

我们再看看《小舍得》的主线,孩子上学。

剧中,为了贩卖…哦不体现当代小孩「小升初」困难,专门设置了「进择数」这样的桥段。
首先难进择数的是颜子悠,本来金牌班录取十人,后来改成了八人,颜子悠的成绩刚好和另一位同学并列第八,老师又是田雨岚刚刚得罪的钟益,这下可把田雨岚急坏了,求爷爷告奶奶。终于,通过继父南建龙的关系,把心肝儿宝贝送进了金牌班。


「求爷爷告奶奶」,这就是这部电视剧最虚伪的地方。
「托关系」「走后门」这样影响公平的事情,不可否认,很「现实」,但剧中的表现方式实在让人作呕。

对于南建龙托关系这件事,作者完全采用了「美化」的方式来展现。

南建龙为了孩子能够进择数金牌班,所以去找了他以前的老部下,现任的区长。并且,为了表示「南建龙的难」,作者特意设定了「两个孙子二选一」,以及一段前尘往事,来构建南建龙对于老下属的愧疚。当然这件事后续澄清是单方面误会,但却不影响作者对于「走后门」这样违反规定行为的洗白和美化。

有了「南建龙对不起老下属」「孙子二选一」这样的设定,原先「老院长一句话,区长就把他孙子送进了金牌班」这样典型的具有批判性的新闻条目,就变成了「老人家不顾脸面,求见昔日下属,只为孩子受教育」这样的狗血电视剧煽情桥段。
这样减弱电视剧本身批判性的「美化」,在《小舍得》中比比皆是。

颜子悠难,颜子悠难,颜子悠难完夏欢欢难。

让我们看看作者又是怎样接着美化一家人为了夏欢欢「走后门」的。

老院长南建龙再一次,撇下自己的老脸,讲出了当年的真实情况,作者这次更绝,借着大家对于「好心办坏事」「多好的院长啊」的感叹,再次将走后门美化。本来的「老院长一句话,孙女又借特权进择数」变成了「555555多感人啊」。

田雨岚则是去求自己的公婆,通过捐赠桌椅的方式,为夏欢欢换得择数入学机会。本来的「为孩子行特权,家长变相受贿,向学校赠桌椅」变成了「可叹小姨为侄女,不惜无奈舍脸求公婆」。

夏君山为了女儿能进择数,去求自己之前看不上眼的老板,做自己瞧不上眼的设计。本来的「老总亲自下场施压,只为下属女儿行特权」变成了「设计师为女儿受教育,不惜践踏设计理想」……

不知道大家看呕了没有,我真的写呕了。

就这还「真实」,简直虚伪到了极点。

特权之所以为特权,就是它是无视普通人,无视公平,侵犯我们的基本权益的存在。颜子悠、夏欢欢进去了。没进去的也许就是你的孩子。

为这样的「真实」叫好,实在滑天下之大稽。

最后,我们再聊聊《小舍得》的「舍得」与「小」。
择数路断了,南俪、夏君山只好另寻他路,终于在父母支持下花300W+买下了学区房。

田雨岚这边呢,为颜子悠找了奥数大神,每天上演谍战剧,但她把孩子实在逼得太紧,导致孩子长期精神紧张,注意力衰弱,以至于跟不上奥数大神的课,变成了后者放弃的对象。所以,为了讨好奥数大神,田雨岚特意买了将近三千加一瓶的红酒。嘴里还不住的强调「儿啊,这可是你妈我小半个月的工资」。

小!半个月!的啊,三千加啊。

大家瞧瞧,这说的是人话吗?

这「舍得」是真「舍得」,如果说它「小」,那我只能说它重新定义了「小」。这样的「小」,300W的学区房、3000的红酒,它对于普通人来说可是一座山,一座大山。

这样的「小」,它不是生活,而是有权有钱人士的卖惨大会,令人作呕。

说这样剧的真实,和那些整天心疼日薪208W的明星有什么区别呢?

在此,请作者没事多出门走走吧,呼吸呼吸2021的空气。

完。




公众号「骗子影评」,快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