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哆啦 A 梦》是否被过誉?

回答
“《哆啦 A 梦》被过誉了吗?”

这个问题,就像在问“太阳明天还会升起吗?”一样,在很多人的心中,或许早已有了属于自己的答案。但如果真的要去掰扯一番,倒也并非完全是多余。毕竟,任何一个作品,无论它多么经典,多么深入人心,都可能在不同的角度下,引出不同的审视。

首先,我们得承认,《哆啦 A 梦》的伟大之处。它不仅仅是一部漫画或动画,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童年回忆的载体,甚至是一种精神寄托。对于许多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来说,哆啦 A 梦的形象、它的道具、它与大雄之间的互动,都深深烙印在脑海里。它那种“只要有哆啦 A 梦在,就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的设定,给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带来了无尽的想象和希望。

想想那些神奇的道具:竹蜻蜓,让人摆脱地心引力;任意门,瞬间抵达任何地方;时间机器,可以弥补过去的遗憾,也可以窥探未来的奥秘。这些设定,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童年时期最最朴素的愿望?谁不想拥有这样的能力,去改变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去实现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哆啦 A 梦就像那个实现梦想的引路人,让我们相信,奇迹是存在的。

更重要的是,《哆啦 A 梦》传递的那些情感和价值观。它不仅仅是关于道具的奇幻,更是关于友情、亲情、责任和成长。大雄虽然是个“窝囊废”,但他善良、正直,他对静香的默默守护,对朋友的真诚,都让这个角色显得如此真实和 relatable。而哆啦 A 梦,则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包容、引导着大雄,让他学会面对失败,学会坚持,学会去爱。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是多少人向往的?

然而,如果非要说“过誉”,我们也可以从几个角度去审视。

1. 模式化的剧情与人物设定:

不可否认,《哆啦 A 梦》的许多故事都有着相似的套路。大雄因为某件事情惹恼了胖虎或出木杉,然后被欺负或受到打击,跑回去找哆啦 A 梦哭诉。哆啦 A 梦拿出某个神奇道具,让大雄得意忘形,结果弄巧成拙,引发更大的麻烦,最终在哆啦 A 梦的帮助下,事情得以解决,而大雄也从中吸取了一个浅显的教训。

这种模式化的叙事,虽然保证了作品的稳定输出和观众的接受度,但长期来看,也可能让一些观众感到审美疲劳。尤其是对于成年观众而言,那种“永远长不大的大雄”和“永远解决不了的麻烦”的循环,可能会显得有些缺乏深度和新意。

2. 道具的“万能”与现实的脱节:

哆啦 A 梦的道具,几乎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无论是学习上的困难,还是人际关系上的纠葛,甚至是一些看似无解的困境,总有一个神奇的道具能够应对。这固然是作品的魅力所在,但从现实主义的角度来看,这种“万能”的解决方案,未尝不是一种对现实复杂性的简化。

生活中的困难,往往不是一个道具就能解决的,它需要我们付出努力,需要我们承担后果,需要我们学会与不完美相处。而《哆啦 A 梦》过于强调道具的便利性,可能会让一些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对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一种误解,认为总有“捷径”或“外力”能够帮助自己。

3. 情感表达的单一性:

虽然《哆啦 A 梦》触及了友情、亲情等主题,但很多时候,情感的表达方式相对单一和直白。例如,大雄对静香的喜欢,虽然是贯穿始终的线索,但其表现形式大多是幼稚的追求和偶尔的保护。而故事中的反派角色,如胖虎,虽然偶尔也会展现出温情的一面,但其“霸凌者”的形象总是被反复强调。

相比于一些更注重人物内心深度和情感 nuanced 的作品,《哆啦 A 梦》在情感的复杂性和层次感上,可能略显不足。它更像是提供了一种纯粹的、理想化的情感体验,而非对现实生活中复杂情感的深刻剖析。

4. 时代的局限性:

《哆啦 A 梦》诞生于一个特殊的时代,它所反映的日本社会文化、价值观,与当下可能存在一定的距离。虽然它的核心精神——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友情和爱的珍视——是永恒的,但一些具体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在今天看来,或许会显得有些陈旧或不够接地气。

总结一下:

说《哆啦 A 梦》“被过誉”,并不是要全盘否定它的价值。它依然是一部杰出的作品,是许多人心中的经典。它的价值在于它承载的那份纯真、希望和温暖,在于它陪伴我们度过的那些闪闪发光的童年时光。

但如果以更高的标准去衡量,以更挑剔的眼光去审视,那么它在剧情模式化、道具的“万能”性、情感表达的深度以及时代的局限性等方面,确实存在一些可以被讨论的空间。

所以,与其说它“被过誉”,不如说它是“被神化”得有些过度了。它的魅力在于它的“亲民”和“陪伴”,而过度神化,则可能会剥离它身上那份真实的人性光辉,让它变得不那么容易接近。

最终,《哆啦 A 梦》是否被过誉,其实是一个非常主观的问题。如果你依然从中能找到那份久违的感动和快乐,那么它对你而言,就永远不会被过誉。而如果你的审美品味已经发生了变化,开始追求更复杂、更深刻的叙事,那么对它提出一些批评性意见,也未尝不可。

它就像你童年时最爱的那件玩具,即使现在看起来有些褪色,有些粗糙,但只要你拿起它,记忆就会像潮水一样涌来,告诉你它曾经带给你的,是多么纯粹而珍贵的美好。这,或许才是《哆啦 A 梦》最无可取代的价值所在,也正是它能让无数人“不服”它被质疑,但又让他们能理性看待其局限性的根本原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哆啦A梦》代表了70年代理想主义和乐观精神的神作啊,比起现在日本流行的黑暗颓废世界观的垃圾漫画不知道好了多少倍。

user avatar

没有被过誉,而是被严重忽视了。

当然,《哆啦A梦》自有其缺陷和局限性,但与其被忽略的优点相比,实在微不足道。这不是我吹,而是我综合个人的阅读体验和他人的评价之后得出的结论。

题主的问题描述写得很认真,这篇答案将会针对其每一论点一一反驳。

本篇答案完全基于漫画:短篇45卷、大长篇前17卷

一.关于社会问题

1.首先,对于一部儿童漫画来说,社会问题真的那么重要吗?这个问题很难得到答案。一方面,我们希望孩子看漫画看得轻松愉快,亦能丰富知识扩大幻想;另一方面,我们自身又希望能从这些漫画中看到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这是否有些矛盾了呢?要论批判现实,经典文学作品不是更对我们口味吗?

诚然,《哆啦A梦》是特殊的。它从儿童搞笑漫画出发,最后却成了全年龄向漫画。藤子说要让“每一位读者都乐在其中”正是此意。但是对于题主口中的“大众读者”,他们关心的恐怕都只是哆啦A梦口袋里千奇百怪的道具,以及哆啦A梦、大雄、静香、胖虎、小夫几人间的关系。而在这些方面这部作品有多么出众,想必我不用赘述了。

2.而当我们真正开始思考《哆啦A梦》对社会现实的批判,题主提出的问题似乎也不具有太强的说服力。

题主说:

明明現實社會壓迫更常發生在我們生活之中,結果主角們並沒有擺脫課業和長輩樹立的框架,即使使用道具也未必能一輩子脫困。

这句话挺有意思的。题主似乎认为这是《哆啦A梦》的一项局限,我却认为这是其价值精髓。

课业一定要摆脱吗?长辈树立的全都是框架吗?孩子们一定要反抗这些所谓的“束缚”吗?题主默认了这些问题的答案,从而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但实际上这些问题没有那么简单。

《哆啦A梦》确实借大雄之口表达过对学业压力的不满,但那是大雄!看看其他角色,除了一两次(印象中)对作业太多有过抱怨,平常的生活过得还是很嗨皮的。《哆啦A梦》里小学生的生活是怎样的?放学以后,写完作业,又是打棒球,又是看漫画,又是到朋友家玩……他们真的在承受巨大的压力吗?


那么,为什么藤子在作品中不对教育制度进行批判?是他忽略了这个话题?我想,是因为没有必要吧。现在中国的小学生确实饱受学业的所谓摧残,但这并不代表70~80年代日本小学生有着相同的遭遇。

3.自由与反抗——那是西方的价值观,不是日本的,不是东方的。要有反抗精神,但也不能盲目地为反抗而反抗。理解、沟通也是十分重要的。

《哆啦A梦》的风格,用藤子的话说叫“有一点不可思议”,这种风格强调的不是超越、颠覆现实,而是让幻想融入现实。因此《哆啦A梦》的本质是现实的,它反映了人性普遍的弱点,并在大雄这一形象上加以集中体现。出于这一主题,《哆啦A梦》的人物自然不可能如题主所说的打破身边的框架。对此,藤子曾说过这样一番话:

自己有着许多人性的弱点,同时反省着不能这样下去,一直思考着该如何改却又一事无成。即使如此,也是对人应有的样子抱有一个模糊的理想。虽然不可能成为英雄,但也不甘于当个差劲的人。这种不上不下的人虽然有程度差别,但也分有无意识到此点,但是不管是大人或小孩,应该都有不少这种人。或许,《哆啦A梦》中的大雄,就是引起这种人的共鸣吧?

3.《哆啦A梦》对社会的批判是隐性的,是素描式的。藤子从不点破,然而一旦觉察,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沉。这也就解答的题主的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哆啦A梦一伙人能解决环保、战争等大问题,却解决不了社会中的小问题?

因为前者面向儿童,后者面向成人。

显然此处应有例子。我们来看看《哆啦A梦》隐含的画给成人看的东西。

短篇第2卷《撒谎镜子》

《哆啦A梦》初期作品往往轻内涵重搞笑,然而这一篇是例外中的例外。大雄看到“魔镜”中帅气的自己,立刻被这面镜子吸引,不仅总是守在镜子面前自我陶醉,并且按照镜子的指示“打扮”自己……不只是大雄,包括静香在内的一群孩子们聚在一起,永不厌倦的欣赏自己的“美貌”。




小时候看,只觉得大雄静香的表情搞笑。现在笑不出来了——这篇作品,说的是人的自恋。这一话题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因为自拍的兴起而更具现实意义。

短篇第42卷《男女交换的故事》

要说对类似题主所说的“压迫”的批判,《哆啦A梦》也有涉及,并主要体现在静香身上。

静香受到的家庭教育是十分严格的。不仅成绩要优异,而且仪态、生活规律也受到了高度的重视。

但静香其实并不愿受到各种各样的拘束。她充满活力,充满好奇,她不想因为所谓的“淑女”形象而放弃和伙伴们自由玩耍的机会,也不想因为所谓的“优秀”而磨灭自己的天性。(静香自己,大概没有想这么多)一旦避开了他人的目光,静香便会释放自我,做自己想做的事。

这种矛盾,完全可以从静香身上放大到整个社会——这所谓的“淑女教育”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同样是孩子,具有同样的天性,为什么女孩子爬树就不像话?为什么女孩子吃烤红薯就有损形象?藤子让我们看见静香这个“小淑女”的内心世界,也让我们看见当时社会对这些孩子天性的扼杀。

(摘自我的回答:Shi mmer:如何客观评价《哆啦A梦》中源静香这一人物形象?

二.关于家长老师

《哆啦A梦》重在表现孩子们之间的感情,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忽视了亲情这条主线。跟《超能力魔美》比可能比不上,但在藤子所有作品中也是数一数二的。

@燃烧的南瓜 在文章【完整版】黑白漫画里的暖色亲情:《哆啦A梦》的父母心 中将《哆啦A梦》的亲情线梳理得非常清晰,从中可以看出题主质疑的问题其实并不存在。不过,为了使每一位读者能尽快了解这一点,我还是针对题主的说法做一下反驳。

1.首先,为什么大家不让家长知道自己的冒险?这是多么正常的儿童心理!大雄一伙人在大长篇中的设定是小学四年级,这个年纪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小世界。他们渴望冒险,渴望闯荡,而家长往往会以安全等等为由给他们泼冷水。大人无法理解小孩子的浪漫。回想一下,谁小时候没有一段富于冒险精神的时光呢?

2.题主又提到各位妈妈们教育上存在的问题。我有点无语……谁规定了漫画里家长的教育方式一定要是完美无缺的?短篇第3卷《换妈妈的孩子》说道:

——看来,父母也是人啊。
——有时他们因为误会而生气,甚至也会发脾气。
——人毕竟不是神仙嘛。

我不知道题主的槽点在哪里,就不展开了。

3.题主认为孩子和家长之间的矛盾和交流都太浅。

主角們間有意外或麻煩,真正會出手相助的都是哆啦A夢本人,反觀大人們就很少做到這點,要不然就解決問題的方式相對片面許多。

呃……首先,必须依靠哆啦A梦这个未来机器人解决的问题,你觉得家长们真的解决得了吗……况且很多情况下家长们都不在场,怎么解决问题……

再者,家长们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并不像题主说的那么片面。题主提到大雄吃饭吃不下的那一话,觉得妈妈可以少给大雄添饭。那为什么妈妈没有那样做?因为怕大雄营养不够,因为觉得大雄没有形成节约的意识。少添饭能解决这两个问题吗?

妈妈对大雄,既是严母,也是慈母。我们总看到妈妈批评大雄时的凶狠模样,却往往忽略了她温柔的一面。短篇第16卷《爸爸也撒娇》中,失落的大雄向妈妈撒娇,妈妈很体贴地安慰他鼓励他。短篇第25卷《离家出走的大雄》中,仅仅数日不见,妈妈就担心大雄得像要疯了,甚至开始求神保佑……然而该严厉的时候妈妈也绝不含糊,用她强硬的态度让大雄完成了曾以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大长篇《大雄的海底鬼岩城》)。

4.爸爸的出场并不像题主说的那么寒酸,建议题主再看看漫画,这里就不为这个问题纠结了。

5.《哆啦A梦》对老师的塑造确实比较单薄,偶尔出场要么是让大雄罚站,要么是批评大雄的成绩。不过要说他认为“萬事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还说他是官僚,我实在无法赞同。

很显然,题主认为老师就应该顺应孩子的天性,而不能过度看重学习。且不论前面提到的,理想是一回事,设定又是一回事,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不是很正常吗?就这一点来看,这位老师尽职尽责。就算是过了头,也只能说他有些迂腐,怎么就和“官僚”扯上联系了呢?况且漫画哪里体现出老师认为读书至上了呢?

并且,在少数几话中,老师的形象还是得到了丰富。比如短篇第9卷《令人感动的话筒》中,老师为了鼓励大雄说出名言:“为什么眼睛长在前面?是为了不停地前进。”再比如短篇第23卷《真人录像》中,大雄独自留下做卫生,老师对大雄的夸奖让他得意了好久。可见,老师不仅关心成绩,也关心孩子的心理。


三.关于故事多样性

本人对《哆啦A梦》动画了解不多,不过题主如此执着于批判大山版中后期有些让人不解。个人觉得水田初期的人物塑造也好不到哪去,《伴我同行》在这方面烂到极点(不服来辩)。至于大长篇,确实是藤子去世后水平一落千丈——其实自《铁人兵团》以后就有点走下坡路了。

主要谈谈漫画。

《哆啦A梦》一开始的定位是搞笑漫画,这在杂志的宣传标语上体现得很清楚。所以初期的作品往往搞怪的成分比较多,甚至因此会忽略人设、剧情。而随着《哆啦A梦》的爆红,藤子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作品。1977年左右是《哆啦A梦》变化最大的时期——巧的很,这也是《超能力魔美》、《时光巡逻队》、《新小超人帕门》开始创作的时期。从此以后,《哆啦A梦》逐渐摆脱了搞笑漫画的劣根性,化“滑稽”为“幽默”的同时不断丰富作品的内涵。

转眼间进入80年代,《哆啦A梦》风格逐渐趋近成熟,又发生了一件重大事件——大长篇的创作展开了。在大长篇中,人物形象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剧场版的胖虎”让人印象深刻,短篇中刻画略显不足的静香在《大雄的海底鬼岩城》等一系列名作中得到了补充。

这一风格的转变,在我的文章哆啦A梦的辛酸感情史中有例子佐证。

对于笑点,各人有各人的喜好。但对于人物形象,中后期作品要远远强于前期作品,这是显而易见的。

至于故事的多样性,这确实是每一部国民漫都会面临的问题。藤子本人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他说:

成为漫画老手后,就会有些绘画和思考点子的技巧了,这是这时最大的危机。不由得就会想去做一些轻松的活,这样一来,很快就会在固有的习惯中摔倒。这也是我对自己的警戒。漫画应该是一篇一篇在痛苦和烦恼中画出来的。

实际上,藤子也努力践行着这一准则。诚然,他并未完全突破自己固有的习惯,但我们见证了他的思考与探索。一方面,在较为低龄向的漫画里,他不断创造着新的道具,轻车熟路地画着轻松愉快的漫画;另一方面,在中高年级的漫画中,他不断赋予着作品新的内涵,向着自己心中的理想状态进发。单行本中选出的漫画,大多是后者。

最近动画正在经历一次重大的变革,“八铲子”导演希望通过改编漫画中的名作来打响头炮。那么,制作组选出的名作是哪些呢?除了《大象与叔叔》(1973)是前期作品,大多数作品都属于中后期:《我是迷你哆啦A梦》(1987)、《天花板上的宇宙战争》(1978)、《鲁滨逊漂流装置》(1983)、《活的森林》(1981)……如果说我的观点没有说服力的话,这一事实该是不可否认的。


四.价值观

1.首先我实在不明白,一部儿童漫画将是非分清楚有什么不对。小学阶段,孩子的三观尚未形成,需要各方的引导和教育,这应该是一个基本的共识。题主认为让孩子好好学习是不完善的,可是孩子如何接纳那所谓“完善”的观念呢?在不懂事的孩子眼里,这不就等于让他们大玩特玩了?这对孩子的成长真的好吗?再说,偷窃、抢劫、杀人这样的犯罪行为,要怎么来洗白呢?

2.更重要的是,《哆啦A梦》的价值观真的那么简单吗?真的是“什麼事都要黑白看待”吗?

我们不妨看看藤子的《异色短篇集》。在《我的孩子是超人》一篇中,获得超能力的小男孩肆意伤人杀人;《超级无敌究极超人》,则是更让人恐怖的成人版。这些超人们为什么做出如此伤天害理之事?正是他们非黑即白的观念,使他们将自己的犯罪合理化,高尚化。可见,藤子本人是批判这种价值观,批判这种教育方式的。他又怎会将这种观念传递给读者呢?

《哆啦A梦》真的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吗?不,如果不依靠哆啦A梦的道具,大雄会一直被欺负。大雄用哆啦A梦的道具惩罚胖虎和小夫,那叫报仇,不叫报应。大长篇批判战争和过度开发,那叫后果,也不叫报应。《哆啦A梦》真的是“努力就会成功”吗?不,大雄爸爸一直坚持自己的梦想,可到最后都没成为画家。《哆啦A梦》真的是学习至上吗?不,短篇第25卷《大雄的结婚前夜》中说:“他是一个能够期盼别人幸福,并且同情他人不幸的好青年,这是身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条件。”藤子本人则说:“我相信没有一无是处的孩子。”《哆啦A梦》真的对差异不具有包容心吗,真的存在歧视吗?不,短篇第12卷《迁入幽灵城》故事背景就在德国,塑造了一位酷酷的德国小姐形象,不同于过去所有日本女性的魅力;大长篇《大雄的日本诞生》中说:“谈到祖先,全世界的人可能都是亲戚。”;大长篇《大雄与铁人兵团》中说:“(神所说的天堂)不应该是机器人的天堂,而是宇宙中所有生物的天堂。”


只是,《哆啦A梦》没有把这种包容性声嘶力竭地喊出来而已。

3.题主提到社会对同性恋、动漫、电玩的歧视,又提到应试教育等问题。说得很好!可是,这与《哆啦A梦》又有什么关系呢?还有,为什么题主如此热衷于批判教育和“大人的压迫”,难道凡教育就为“应试”,凡尊长就叫“压迫”吗?难道生而为人,就只有反抗一条路,只有自己才是正确的吗?难道理解与沟通不是另一种解决之道吗?难道一部作品与自己的价值观有差别,就是“制式、封闭、不多元”的吗?这种看法,本身不就是封闭的吗?

五.欧美动漫和日本动漫

看到这一部分,我对题主的身份倒是很感兴趣。虽然题主用着汉字,网名也是中国名字,可是思想却完全是西方思想,甚至可以说,是完全西化的思想,西方至上的思想。

个体意识、多元价值、反对权威……好不好?好!《哆啦A梦》有没有?有!那为什么题主反而批判《哆啦A梦》?

我想,大概是题主的眼界,被欧美动漫所局限了。《哆啦A梦》的表现方式与欧美动漫差别太大,于是题主就选择性地将其忽略了。也有可能是题主本身对日本动漫抱着极大的偏见。

还有,西方文化(狭义,指欧美现代文化)只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无论如何优秀也总会有残缺。何况西方环境与日本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题主却直接以西方文化作为衡量标准,去评判日本文化作品,自然得出了“西方儿童动漫更加优秀”这样的结论。但世界上还有一种文化叫中国文化,它与日本等国文化共同构成了东方文化(狭义,指Oriental culture)。这种文化曾让无数西方学者倾心不已,托尔斯泰就曾经对中国寄予厚望。

不过有一点确是事实——日本儿童动漫一直没有注入新的活力。藤子不二雄A曾经感叹道:

……绝大部分儿童漫画都是游戏之类改编的漫画,真正漫画家原创的差不多可以说只有《哆啦A梦》了。所以这样一来,藤本君去世以后,这个大坑要怎么填才是最大的问题。……现在孩子们的生活我感觉是一种很悲惨的状况,真的很可怜。

写在最后

自诩为《哆啦A梦》研究者的我,总是期待能看到与众不同的观点,在思维的碰撞中加深自己对这部作品的理解。非常感谢题主给了我这次机会。如果不是您提出这个问题,我可能永远不会认真地思考它。但随之而来的是失望——洋洋洒洒的问题描述漏洞百出,我没能从此获得对《哆啦A梦》更客观的评价,反而坚定了我原来的,也许是错误的观点——

没有被过誉,而是被严重忽视了。


更多关于《哆啦A梦》的内容在这里:

哆啦的小壁橱——一起聊《哆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哆啦 A 梦》被过誉了吗?”这个问题,就像在问“太阳明天还会升起吗?”一样,在很多人的心中,或许早已有了属于自己的答案。但如果真的要去掰扯一番,倒也并非完全是多余。毕竟,任何一个作品,无论它多么经典,多么深入人心,都可能在不同的角度下,引出不同的审视。首先,我们得承认,《哆啦 A 梦》的伟大之处.............
  • 回答
    《哆啦A梦》是否有结局?如何评价这些结局?关于《哆啦A梦》是否有“官方”的、被广泛认可的结局,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层面来解读。1. 从漫画原著来看:没有明确的“完结”藤子·F·不二雄老师的原著漫画(1969年开始连载,1996年藤子老师去世)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大结局”。漫画的.............
  • 回答
    谈到《哆啦A梦》,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儿童动画片”。没错,它的确是风靡全球的儿童节目,但如果仅仅这么定义,未免有些太过简单了。《哆啦A梦》之所以能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它的定位远不止于“子供番”。首先,从故事的核心来看,它讲述了一个来自未来的猫型机器人,为了帮助一个无可救药的四年级小学生——野比大雄,.............
  • 回答
    同时喜欢战锤40k和哆啦A梦?这就像有人同时给你端上了一锅翻滚的混沌血肉盛宴,旁边又放了一盘刚出炉的铜锣烧。一开始,你可能觉得这两种爱好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一个是在黑暗的未来,人类文明在无尽的战争中挣扎求生,充斥着血腥、牺牲和信仰的狂热;另一个是在充满奇思妙想的现代,一个圆滚滚的猫型机器人,用他的百.............
  • 回答
    哈哈,你说的那个我好像有点印象!是不是一本厚厚的,封面是哆啦A梦坐在一个堆满各种神奇道具的书架前,旁边还有一本翻开的道具介绍手册的那种?我小时候特别喜欢翻看这种关于哆啦A梦道具的图鉴或者百科类的漫画。你说的那个“道具百科”的漫画,我记得好像不是单指一部具体的大长篇,更像是把哆啦A梦在各种短篇里用过的.............
  • 回答
    您好!您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实际上您可能记错了《哆啦A梦》中的一个关键情节。大雄并没有和胖虎的妹妹(胖妹)结婚。在《哆啦A梦》的原作漫画和动画中,野比大雄最终的妻子是出木杉英才。您提到的“大雄和胖虎的妹妹结婚”的情节,可能是一个误解,或者是您记成了其他故事或者某个特定的剧场版中的某些情节。不过,我理.............
  • 回答
    哆啦A梦里的神奇道具,哪个不让人心生向往?但细想起来,有些玩意儿,就算科技发展到飞起,恐怕也只能停留在漫画里了。今天咱就来掰扯掰扯,那些在现实中“不太可能实现”的硬茬儿。1. 时光机:时空的潘多拉魔盒,不是开玩笑的这玩意儿估计是哆啦A梦里最具代表性的道具了。想回到过去,修正错误?想去未来,看看自己发.............
  • 回答
    哆啦A梦的同人创作,在我看来,就像是无数颗隐藏在漫画和动画里的闪光点,被粉丝们拾起,然后用他们自己的方式,重新点亮。这事儿啊,其实就像大家一起玩一个特别大的、充满想象力的过家家游戏,只不过这个家是藤子·F·不二雄老师搭建的哆啦A梦世界。说起来,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哆啦A梦风靡全球的时候,粉丝们就.............
  • 回答
    野比大雄,这个名字在我们脑海里浮现出来的,大概率是一个永远考不好试、经常被胖虎欺负、遇到麻烦就哭着喊“哆啦A梦救我!”的普通小学生。但如果真的要深挖一下,这个看似“没用”的男孩,身上其实有着不少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甚至可以说是闪光点的地方。首先,大雄最突出的特质,恐怕就是他那不可救药的懒惰。这几乎是贯.............
  • 回答
    《哆啦A梦:伴我同行》这部电影中,成年大雄身上出现的“Minotauros”这个词,准确来说,并不是他身上实际穿戴的某个品牌或标志。这个意象的出现,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承载了作者对大雄成长历程和内心世界的解读。首先,我们得理解“Minotauros”(米诺陶洛斯)这个名字的由来。在古希腊神话中.............
  • 回答
    要说《哆啦A梦》里最“逆天”的道具,那真是各有千秋,但要让我挑一个最能颠覆现有世界观、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我可能会选那个叫做“任意门”的东西。你看啊,它长什么样?就是一扇普通的门,粉红色的。但它的魔力可不在于外观。这扇门,一旦打开,你站在里面,脑子里想一个地方,哪怕是世界的尽头,宇宙的深处,只要是你能.............
  • 回答
    很多人问我,在日本,地位最高的动漫是不是《哆啦A梦》?这个问题说起来有点复杂,因为它涉及到“地位最高”这个概念的衡量标准。如果从“国民度”、“历史积淀”和“文化影响力”这几个维度来看,《哆啦A梦》绝对是站在金字塔尖的。国民度:《哆啦A梦》在日本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几乎每个日本人都从小看着哆啦A梦长大。.............
  • 回答
    这真是一个绝妙的联想!如果说我们身处一个“观测者世界”,并且我们能造出“黑体”,那么黑洞确实就像是哆啦A梦的百宝袋一样,拥有近乎无限的存储能力。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个有趣的设想,看看它有多么令人着迷。首先,我们得明白“观测者世界”和“黑体”这两个概念在咱们这个语境下的含义。在物理学里,黑体是一个理.............
  • 回答
    这是一场光怪陆离的对决,一个来自温情脉脉的漫画世界,一个则是吞噬星辰、炼化宇宙的仙侠史诗。哆啦A梦级科技文明对战《遮天》级修仙文明,这就像是用一台精密的瑞士军刀去对付一颗正在膨胀的恒星,两者之间的维度差距,可能比我们理解的要大得多。但如果我们硬要将这两者置于同一张棋盘上,那场面一定精彩纷呈,也一定充.............
  • 回答
    聊到《哆啦A梦》,很多人可能都会好奇,为什么它的名字里要加上这个英文“A”呢?其实这背后挺有意思的,远不止是简单的音译或者什么神秘代码。它牵扯到日本的语言习惯、创作者的考量,以及最终在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传播时的不同选择,最后定下来的这个特别的译名,可以说是集多种因素于一身的结果。首先,我们得回到《.............
  • 回答
    《哆啦A梦》这部漫画和动画作品,陪伴了无数人的童年,但若细细品味,其中蕴藏的细节之丰富,足以引发无数讨论。它绝非仅仅是“有个会拿出神奇道具的猫型机器人”这么简单。一、哆啦A梦的“故障”与“局限性”:很多人以为哆啦A梦是无所不能的,但事实上,他并非完美。 对老鼠的恐惧: 这是最广为人知的“故障”。.............
  • 回答
    在《哆啦A梦》这个充满奇思妙想的动画世界里,除了核心的哆啦A梦、大雄、静香、胖虎、小夫以及他们身边常出现的家人朋友,还有一些出场时间并不多,但却因其独特的性格、令人捧腹的事件或深刻的寓意而让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的角色。以下是一些我认为出场时间短暂却印象深刻的人物,并尽量详细地讲述他们的故事: 1. 出.............
  • 回答
    《哆啦A梦》这部陪伴了无数人童年的经典作品,绝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儿童动画片。它所蕴含的深意和想要传达的信息是丰富而多层次的,既有对童年纯真美好的描绘,也有对成长、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核心主题:希望与成长的温暖陪伴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哆啦A梦》最核心地想告诉我们的就是:即使面对困难、挫折和不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想象力的对决!要判断哆啦A梦与漫威宇宙超级英雄对打的胜负,我们需要详细地分析双方的实力、能力以及可能的策略。这是一场“科技奇幻”与“超级英雄史诗”的碰撞,结果很可能取决于具体遇到的英雄和哆啦A梦使用的道具。首先,我们来分析哆啦A梦的“武器库”:哆啦A梦的强大之处在于他那神奇的四.............
  • 回答
    在《哆啦A梦》的奇妙世界里,充斥着各种令人垂涎的道具,其中一些道具如果拿到现实世界,绝对拥有巨大的合法赚钱潜力。以下是一些我认为潜力最为巨大,并且可以详细展开的道具: 1. 复制镜道具描述: 这个镜子可以精准地复制任何放入其中的物品,并且复制品与原件一模一样,无论是外观、材质还是功能。合法赚钱潜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