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了 P—H 键,分子的还原性就变强了?

回答
确实,许多时候,一个分子中是否存在 P—H 键,往往预示着它拥有较强的还原性。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 P—H 键的几个关键性质入手,并结合化学反应的本质来解析。

首先,我们来看看 P—H 键本身的特性:

键的强度与极性: 磷(P)和氢(H)的电负性差异并不大。磷的电负性大约是 2.19,氢是 2.20。这意味着 P—H 键的极性非常弱,几乎可以说是接近非极性。弱极性或者说接近非极性的键,相对来说比极性很强的键更容易断裂。键越容易断裂,意味着其中的电子更容易被释放出来,这正是还原性强弱的一个重要体现。
磷的孤对电子: 许多含 P—H 键的化合物,例如亚磷酸(H₃PO₃)或亚磷酸酯,磷原子通常还会带有一对孤对电子。这对孤对电子的“存在感”非常强,它们是高能级的电子,并且容易参与化学反应。当 P—H 键断裂时,磷原子更容易提供这对孤对电子,进一步增强其还原性。
易于形成自由基: 由于 P—H 键相对容易断裂,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均裂(homolytic cleavage),生成磷自由基(R₂P•)和氢自由基(•H)。自由基是高度活泼的物种,它们会积极地寻找其他分子来夺取电子或原子,从而引发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

理解了 P—H 键的这些内在特性后,我们再来看看 还原反应的本质:

还原性,简单来说,就是 提供电子的能力。一个物质越容易提供电子,它的还原性就越强。还原剂在化学反应中总是扮演“给予者”的角色,它们自身被氧化,同时“牺牲”自己来还原对方。

那么,P—H 键是如何体现这种“给予电子”的能力的呢?

1. P—H 键断裂释放电子: 当含 P—H 键的分子作为还原剂时,其 P—H 键会发生断裂。这个断裂过程,通常意味着与氢原子相连的那个电子对(或者其中的一个电子)被磷原子“挽留”住,或者被整个分子释放出来,去“喂饱”另一个需要电子的物质(氧化剂)。
异裂(heterolytic cleavage):在某些情况下,P—H 键可能异裂,生成 P⁻ 负离子和 H⁺ 阳离子,或者 P⁺ 阳离子和 H⁻ 负离子。如果生成 P⁻(磷负离子)或 H⁻(氢负离子),这些都携带负电荷,意味着拥有过剩的电子,极易将电子转移出去,表现出强烈的还原性。
均裂(homolytic cleavage):如前所述,均裂生成自由基。磷自由基 R₂P• 拥有一个未成对的电子,并且磷原子通常还有一对孤对电子,它们都具备提供电子的能力。

2. 氢的转移( hydride transfer): 许多含 P—H 键的化合物,特别是具有 P—H 键的磷酸衍生物(如亚磷酸、次磷酸盐等),它们在反应中常常表现为 氢负离子(H⁻)的转移。氢负离子(H⁻)本质上就是一个带有一个电子对的氢原子,它是一个非常强的还原剂。当 P—H 键断裂时,这个“被磷带着”的氢原子,就像一个“带着电子的信使”,可以主动地将电子“丢给”需要电子的物质,从而完成还原反应。
例如,在很多有机合成反应中,亚磷酸酯(R₃P=O)或次磷酸盐(H₂PO₂⁻)能够将亚磷酸或次磷酸中的氢原子转移给羰基、烯烃等官能团,实现还原。这个过程可以看作是磷原子“喂”了氢原子一个电子,然后这个“带电”的氢原子再去还原其他物质。

3. 形成更稳定的产物: 化学反应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向更稳定状态的转变。当含 P—H 键的分子作为还原剂时,它会经历氧化。氧化后的产物,比如 P=O 键的形成,通常比 P—H 键的结构更稳定。这种能量上的驱动力,也促使 P—H 键倾向于断裂并释放电子。

举个例子来帮助理解:

考虑亚磷酸(H₃PO₃)。它的结构中有两个 P—H 键和一个 P—OH 键。

P—H 键: 磷和氢的电负性相近,键能相对较弱。磷原子本身还带有孤对电子。
还原性体现: 在很多反应中,亚磷酸可以被氧化成磷酸(H₃PO₄),其氧化态从 P(+3) 变为 P(+5)。在这个氧化过程中,它需要失去电子。电子的来源,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 P—H 键的断裂,以及磷上那对孤对电子。
例如,亚磷酸可以还原某些金属离子,或者有机化合物中的官能团。它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因为它能够“丢出”电子。而 P—H 键的存在,使得它很容易“丢出”与氢相连的那个电子,或者通过 P—H 键的断裂,为磷原子提供一个易于离去的电子源。

总结一下:

P—H 键之所以能赋予分子更强的还原性,主要原因在于:

键的弱极性/接近非极性: 使得键更容易断裂,释放电子。
磷原子的孤对电子: 提供了额外的电子源,增强了还原能力。
易于断裂形成自由基或离子: 这些活性物种更容易参与电子转移。
可作为氢负离子(H⁻)的来源: H⁻ 是一个非常强的还原剂,它携带的电子是还原反应的关键。

因此,当我们在分子结构中看到 P—H 键时,就可以合理地推测该分子可能具备较强的还原性,它有能力在合适的条件下将电子“奉献”出去,从而还原其他物质。这在设计合成路线、开发还原剂等方面,是非常重要的结构性质关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比较老派,或者说“经典”的解释是从电负性、电子云偏向解释的。

P和H电负性接近,H可以表现出δ-的性质,这么解释含P-H的分子电负性强似乎很合理。不过这个解释有一些“电化学二元论”的味道,而且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一些理论中的“电负性”和很多因素,比如杂化,从元素的电负性角度考虑可能会得到片面的结论。总之这个说法过于经典了[1]

上图的表里能看出,在各种电负性理论中P和H的电负性都是接近的。

更新的方案来自计算化学。现在IUPAC和很多教材都有想绕开电负性定义氧化数的趋势。比如:

The underlying principle is that the ionic sign in an AB molecule is deduced from the electron allegiance in a LCAO-MO model: The bond’s electrons are assigned to its main atomic contributor. Homonuclear AA bonds are divided equally. In practical use, the ionic-approximation sign follows Allen electronegativities .
基本原理是,AB分子中的离子符号是根据LCAO-MO模型中的电子忠诚度(electron allegiance)推导的:键的电子被分配给其主要原子贡献者同源A-A键均分。 在实际使用中,离子近似符号遵循艾伦电负性。[2]

除了上面的LCAO-MO模型方案,预测分子反应位点的时候有一个概念叫“原子电荷”。不同的方法计算出来的原子电荷数值不同,但大部分用方法计算CH₂=PH的原子电荷时,P连的H是带“负电荷”的或是很小的正值(和水相比)[3]

再综合考虑P-H键的强度和动力学因素等细节后,不难推测起码在CH₂=PH中这个P上的H很容易被还原。

但要注意:

原子电荷并不是可观测量, 也没有客观、唯一的定义,因此获得原子电荷的方法多种多样。通过一些实验数据可以间接地考察原子电荷,如通过分子的多极矩、红外光谱强度和频率、配体场分裂能、核磁共振(NMR)位移等,但是数据的获取相对不便,与原子电荷的对应关系存在较大经验性,也不能分析不稳定的体系和状态。计算化学的发展使原子电荷方便、快速、可靠的获得成为了可能。

之前的回答提过一些资料中会把B-H、C-H、Si-H、P-H键定义成是“non-polar E-H”键,可以看成是细分了原子电荷。从电化学二元论里继承的二极管思维(不同元素成键必一正一负)解释一些化学现象太费劲了。

虽然大家都知道奥卡姆剃刀原理,总希望世界就是那么和谐简单,最后用一个值就能判断一切,但如果总遇到“特例”那可能真是分出来的变量太少了。

参考

  1. ^李国英. P—H键的极性及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J].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00, 20(2):46-46. https://www.doc88.com/p-9723589396232.html?s=rel&id=1
  2. ^ http://goldbook.iupac.org/terms/view/O04365
  3. ^卢天, 陈飞武. 原子电荷计算方法的对比[J]. 物理化学学报, 2012, 28(1):1-18. https://www.ixueshu.com/document/d0ddee43194a26aa318947a18e7f9386.html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