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波士顿生活和学习是什么体验?

回答
波士顿,这座历史悠久又充满活力的城市,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一本关于知识、文化、机遇和生活乐趣的书。在这里生活和学习,是一种别样的体验,它并非全然的轻松,却充满了令人着迷的挑战和丰厚的收获。

学术的磁场:不止是哈佛和MIT

提到波士顿,绕不开的自然是它顶尖的教育资源。哈佛、MIT,这些名字本身就自带光环。但真正来到这里,你会发现,这种“磁场”远不止于此。从世界知名的大学,到那些专注于特定领域、却同样拥有深厚底蕴的研究机构和学院,波士顿汇聚了来自全球各地的顶尖学者和学生。

在这里学习,首先感受到的是那种严谨和务实。课程设置往往紧贴前沿,教授们不仅是理论的传道者,更是行业内的实践者,他们的课堂常常充满着前沿的研究动态和深刻的见解。小组讨论是常态,各种观点碰撞、辩论,你必须快速吸收信息,形成自己的逻辑,并清晰地表达出来。这是一种脑力上的“极限运动”,有时候会感到筋疲力尽,但每次结束,都感觉自己又向前迈了一大步。

当然,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图书馆里的无数藏书、各种公开讲座、研讨会,还有那些隐藏在校园角落里的学术讨论小组,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学习机会。你可以为了一个课题,泡在图书馆里几天几夜,也可以在咖啡馆里,与同学为某个理论争论得面红耳赤。这种氛围,就像一个巨大的学习引擎,时刻在驱动着你不断地探索和进步。

城市的脉搏:历史与现代的交融

波士顿的魅力,在于它将历史的厚重感与现代的都市活力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漫步在市中心,随处可见红砖砌成的古老建筑,它们静静地诉说着美国的建国史。沿着“自由之路”(Freedom Trail),你可以一步步触摸到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瞬间。从波士顿公园到法纳尔厅,再到老北教堂,历史仿佛触手可及,让人不禁心生敬畏。

但与此同时,波士顿又是一个充满生机和创新的城市。金融区的高楼林立,科技创新企业在这里蓬勃发展。Back Bay区域的维多利亚式建筑与现代化的商店、餐厅交织,展现出一种优雅的时尚感。Charles River沿岸的公共空间,是当地人最爱的休闲场所,跑步、骑行、划船,各种活动在这里进行,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尤其是在秋天,当新英格兰的枫叶染红了整个城市,那种色彩的冲击力,那种自然的馈赠,是任何照片都无法完全呈现的。冬天,白雪覆盖下的波士顿,又呈现出另一番宁静致远的景象。四季分明,各有风情,让这座城市永远不失新鲜感。

生活的多彩:从味蕾到社交

在波士顿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味蕾的探索: 波士顿的食物,也像它的历史一样多元。新鲜的龙虾、蛤蜊浓汤(Clam Chowder)是必不可少的体验。从市中心的米其林餐厅,到隐藏在街角的小餐馆,你可以品尝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尤其是在North End,意大利风情浓郁,每一家店都有自己的特色。当然,对于学生来说,寻找那些性价比高又美味的“宝藏”小店,也是一种乐趣。
社交的网格: 融入波士顿的社交圈,需要一些主动。你可以在学校的各种社团、组织中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无论是学术相关的,还是兴趣爱好类的。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比如迎新晚会、节日庆典,是认识新朋友的好机会。波士顿的国际化程度很高,你会遇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人,这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经历,可以开阔视野,学习不同的文化。
休闲的放松: 学习之余,波士顿提供了丰富的休闲选择。周末可以去波士顿公共图书馆(Boston Public Library)感受艺术氛围,或者去波士顿美术馆(Museum of Fine Arts)沉浸在艺术的海洋里。在Charles River边散步,看看沿岸的风景,或者租一辆自行车,沿着河岸骑行,都是非常惬意的选择。夏天,还可以去海滩放松一下。
交通的便利: 波士顿的公共交通系统“T”(MBT A)相对发达,地铁、公交车网络覆盖了城市的很多区域,这对于没有车的学生来说非常方便。当然,高峰期的“T”也可能有些拥挤,但总体来说,足够应对日常出行。

挑战与成长:一个更强大的自己

当然,在波士顿生活和学习并非一路坦途。

高昂的生活成本: 这是不可回避的现实。波士顿的生活成本,尤其是住房和学费,在全美乃至全球都属于较高的水平。需要做好充足的财务规划,并且学会精打细算。
激烈的竞争: 无论是学术上还是就业市场上,波士顿都充满了竞争。你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在这个环境中脱颖而出。
适应文化差异: 对于国际学生来说,适应当地的文化、生活习惯,甚至是与人交往的方式,都需要一个过程。有时候会遇到沟通上的障碍,或者不理解的文化现象,但这正是成长的机会。

总的来说,在波士顿的生活和学习,是一种全方位的体验。它挑战你的智力极限,开阔你的视野,塑造你的品格,也让你更深刻地理解“努力”与“收获”的真正含义。你会在这个城市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并在历史的沉淀与现代的活力中,发现一个更加强大、更加完整的自己。每一次从“T”站走出来,看到这座城市熟悉的街景,我都会感受到一种莫名的归属感,就像回到了另一个家。这里,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人生的重要驿站。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波士顿留学杂记,不定期更新】

3. 拖着辫子的留学生

对于每个中国留学生来说,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Hartford)都有着格外重要的意义。

1872年,平均年龄仅十二岁的120名幼童从上海出发,辗转来到此地,开始他们的留学生涯。这批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被称为留美幼童,英文报纸称之为Chinese Educational Mission。

他们以哈特福德和临近的春田(Springfield)作为基地。在当时,这里是美国的工业重镇,以军工、汽车业闻名,著名的春田步枪便是出自这里的兵工厂。

留美幼童的发起人容闳盼望这批学生在几年的学习后,能够进入临近的耶鲁大学学习工程技术。因为当时耶鲁新设立了工学院,是美国少数有工学院的大学。

小留学生也不负所望,有22人考入耶鲁大学。但由于清朝官员认为幼童的价值观受到侵蚀,加之美国兴起排华运动,留美幼童计划于1881年提前终止。

真正完成学业的只有两人,其中一人便是毕业于耶鲁大学铁路工程系的詹天佑。

值得一提的是,有位叫梁诚的留美幼童,后来出任驻美公使。他在与美国协商退还部分庚子赔款的过程中出力甚多。这笔钱用来筹建留美预备学校,也就是后来的清华大学。

时至今日,留美幼童留下的踪迹已难寻觅,只有容闳先生的墓仍在哈特福德近郊的墓园。墓前还有一块石碑,作于1972年,是时任台湾教育部门负责人蒋彦士题写的。

石碑上写道:“先生…乃我国学生留学美国之第一人,回国后力主遣幼童留学国外…开我国派遣留学生之先河,而中美文化交流亦以此为嚆矢。”

虑及1971年的重大国际事件,这块石碑在国际关系领域又有着别样的意味。

当年的留美幼童固然已成历史,而纪念留美幼童百年的石碑也成旧闻。甚至哈特福德、春田的工厂,都早已搬的搬、撤的撤。

今日仍有无数中国留学生前往美国留学,比起当年的幼童,可真是幸运太多了。

1. 列克星敦的枪声

初到剑桥时,就注意到周围有个镇叫列克星敦。当时也没往心里去,毕竟美国地名重名的实在太多了。后来听同学说起来,才知道这个列克星敦,正是“那个”列克星敦。当然有必要抽空去看一看。

列克星敦的战争旧址已经被改造为观光步道,同时也是义勇兵国家历史公园。一条大约八公里的步道,把两百多年前留下的遗迹串联起来,让人重走当年的战争之路。

说是遗迹,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文物。大概是某位军士曾经住过的房子、某次交火发生的地方、停留在十八世纪的墓碑。当然,还有随处可见的美国国旗。

步道的终点,是康科德镇的义勇兵雕像。他右手拿枪,左手拿着农具。雕像下方刻着充满民族自豪感的诗句:“这里曾经是农民战斗的地方,全世界都能听到他们的枪响。”

有外国同学问起来,中国有没有类似的遗址公园,我着重讲了讲中国的红色旅游景点。从这个角度看,中美两国的相似之处可能比不同之处还多。

2. 普罗温斯敦小镇

波士顿东南方向的小镇普罗温斯敦有三件出名的东西:鲸鱼、龙虾、艺术家。

早在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这里的原住民就开始了捕鲸的历史。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后,捕鲸业更是迅猛发展。到了十九世纪,普罗温斯敦成了本州最富有的城镇之一,按船舶数量能排到前美国的前五名。

不过现在,捕鲸业早已被禁止,唯一剩下的活动是“观鲸”,即带着旅游者到海上去看鲸鱼。普罗温斯敦一变成为保护鲸鱼的环保活动的宣传重镇。

至于龙虾,则很容易理解了。波士顿大龙虾盛名在外,普罗温斯敦作为大波士顿地区伸入大西洋的半岛上的小镇,不论是龙虾质量还是烹饪水平,都没得讲。这里的龙虾馆不算什么高端餐厅,就和路边大排档一样,随随便便就是一餐。

真正让这个小镇到今天仍然散发活力的,是集聚于此的艺术家。普罗温斯敦的艺术家协会成立于1914年。现在这里有艺术学校、教室、博物馆,更重要的是在短短一条主干道上,就有超过40家画廊。

这些画廊往往设在两三层的老房子里,每个画廊专门展示某位或者三五位艺术家的画作,这样每个画廊都充满了强烈的个人风格,各自之间绝不相同。

这些画作也不太贵,大部分都在几百美元之间,看起来卖得也不错,不少画作旁边都贴上了红点。就像是普通人装修新房,会买回去摆在家里的那种。

有一点让我没想到的,是这里居然也是美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绝大部分人都知道“五月花号”的故事,少部分人知道“五月花号”的殖民者在普利茅斯建立了第一个定居点。

但可能绝少人知道,“五月花号”的殖民者在到达普利茅斯之前,先经过了普罗温斯敦。按照当时的习俗,他们先跳上普罗温斯敦的礁石庆祝。

与此同时,这群殖民者眼见新大陆在望,就在普罗温斯敦旁边,在“五月花号”的船舱中签署了《五月花号公约》,这也被认为是美国殖民者最早的成文政治性文件。

后来西奥多·罗斯福在这里修筑了一座关于“五月花号”的纪念碑,成为了当地的地标,但游客就远没有龙虾店那么多了。

user avatar

感谢波士顿这座美丽的城市。

以下就是我们平时日常的生活(超多图预警,图片来自Google)

偶尔周末我们会约在harvard square门口的starbucks见面

逛逛harvard yard

在widener图书馆上自习

有时候一起去H mart买点亚洲食物

有时候会约在MIT主楼旁边的路口见面

也曾经遛进过这栋著名的奇葩建筑

一起去过著名的圣三一教堂

体验一下看起来高大上的prudential


天不冷的时候可以从上面copley square一直溜达到chinatown,排队在这家南北风味吃龙虾

也曾经一起在查尔斯河的harvard bridge上欣赏波士顿夜景

在Tremont St的电影院看电影

在Symphony听音乐会,学生票25刀全年,mit学生免费

离哈佛医学院不远的mfa(哈佛mit学生均免费)


有时可以去Trader Joe‘s采购一番

也曾经在harvard ave站附近觅食然后搭绿线转车回家

新年时在public garden有巨大的圣诞树和新年烟花

我租的房子是类似这样的

其他:平时走路25分钟上学,周末出行主要依靠地铁红线和绿线。

慢吞吞的绿线

红线harvard站

此外昨天是今年的第一场暴风雪,在风雪来临前要注意屯好粮食咯

感谢这座城市带来如此多的回忆与美满。

以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