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美南方奴隶制种植园不用工人代替黑奴劳动?

回答
美国南方奴隶制种植园之所以主要依赖黑奴劳动而不是用雇佣工人来替代,背后有多重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原因,涉及经济、社会、政治、法律、以及种族观念等多个层面。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

一、 经济驱动力:低成本与高利润的奴隶劳动力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奴隶并非以工资的形式获得报酬,而是被视为种植园主(奴隶主)的“财产”。尽管奴隶主需要承担奴隶的衣食住行、医疗等基本成本,但这些成本通常远低于自由工人的工资,尤其是在大规模生产的环境下。

无工资成本: 种植园主无需支付奴隶工资,这意味着他们的劳动力成本几乎为零。相对于雇佣工人需要支付的现今工资,这提供了巨大的利润空间。
剥削剩余价值最大化: 奴隶被强迫长时间、高强度地劳动,其劳动价值远超于奴隶主为其支付的“维持成本”。这种剩余价值的差额构成了奴隶主获取巨额利润的主要来源。
资本投资,非消耗性支出: 购买奴隶是一笔巨大的资本投资,但奴隶被视为一种可以增值和传承的资产。奴隶主拥有奴隶的“所有权”,可以买卖、抵押、甚至将奴隶作为财产遗赠给后代,这与雇佣工人的一次性劳动支出性质不同。
规模经济效应: 大规模的种植园(如棉花、烟草、甘蔗等)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维持高效的生产。奴隶制提供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可预测的、且数量充足的劳动力来源,使得种植园主能够实现规模经济,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而获得更高的市场竞争力。

二、 社会结构与权力维系

奴隶制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模式,更是南方社会结构和权力体系的重要支柱。

白人至上主义的意识形态: 奴隶制与根深蒂固的白人至上主义思想紧密相连。奴隶主和其他白人精英认为黑人天生低劣,适合被奴役。这种意识形态为奴隶制的合理性提供了辩护,并使得雇佣黑人成为一种难以想象或被社会普遍排斥的做法。
精英阶层的利益: 南方的政治和经济权力高度集中在少数奴隶主手中。奴隶制保障了他们的财富和社会地位。如果引入雇佣工人,尤其是大量白人雇佣工人,可能会稀释奴隶主的权力,甚至威胁到他们的既得利益。
防止白人贫困工人与黑人奴隶联合: 引入大量的白人雇佣工人可能会引发一个问题:这些贫困的白人工人是否会与黑人奴隶产生同情或联合的可能?为了维护阶级隔离和控制,奴隶主倾向于维持一个黑奴被剥削、白人(至少是某些阶层)享有一定社会优势的体系。

三、 法律与政治保障

南方殖民地和后来的州政府为了维护奴隶制,建立了一整套法律和政治体系来保障奴隶主的利益。

奴隶法(Slave Codes): 这些法律将黑人视为财产而非人,剥夺了他们的一切权利,并严格限制了他们的自由和行动。这些法律使得奴隶主可以随意支配奴隶的劳动,而无需担心劳动合同、工会、工资纠纷等问题。
政治上的强大影响力: 奴隶主在州政府和联邦政府中拥有强大的政治影响力,他们能够通过立法来阻止任何可能威胁奴隶制度的改革或替代方案。
经济利益与政治权力相互巩固: 奴隶制带来的巨额经济利益为奴隶主提供了政治捐款、游说等手段,进一步巩固了他们在政治上的地位,从而能够继续保护奴隶制度。

四、 缺乏替代劳动力供应(在南方特定环境下)

虽然美国整体上存在劳动力市场,但在南方种植园经济的特定时期和地域,寻找和维持足够数量的、可靠的、并且能接受低薪酬的自由工人并非易事。

北方工业化的影响: 北方随着工业化发展,对自由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工资水平也相对较高,使得南方难以吸引足够多的北方的自由工人。
移民工人: 虽然有欧洲移民(如爱尔兰、德国移民),但他们通常对从事高强度、低报酬的体力劳动持保留态度,并且很多移民选择在北方发展工业。即使部分移民进入南方,他们也可能不愿意与黑奴在同一生产线上工作,或者更倾向于寻找独立的小农经济机会。
雇佣工人的不稳定与风险: 相比之下,奴隶是被强制留在种植园的,他们的劳动是稳定且可控的。雇佣工人则可能随时辞职、罢工、或者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这对于依赖稳定劳动力的种植园来说是巨大的风险。

五、 技术的局限性与劳动密集型生产

在18世纪和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农业生产,尤其是大规模种植园的生产,仍然是劳动密集型的,技术手段相对有限。

机械化程度低: 当时的农业机械化水平非常低,许多繁重和重复的劳动(如播种、除草、收割)需要大量的人工来完成。这使得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
“奴隶制本身就是技术”的论调: 一些观点认为,奴隶制本身被视为一种“技术”,即一种组织和管理大规模劳动力进行农业生产的系统。奴隶主认为这种系统是经过实践检验的,能够最大化生产效率,并对任何可能破坏这一体系的技术或模式持怀疑态度。

六、 道德与心理因素(对奴隶主而言)

尽管经济利益是主要的,但一些奴隶主也可能受到一些心理因素的影响,虽然这些因素不构成反对奴隶制的主要原因,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他们的决策。

对黑人的刻板印象和歧视: 如前所述的白人至上主义,使得奴隶主认为黑人无法像白人一样有效地组织和管理生产,也无法成为可靠的、自主的工人。
习惯与传统: 奴隶制在南方已经存在了几个世纪,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和生活方式。改变这种根深蒂固的模式需要巨大的社会和心理上的转变。

总结来说,南方种植园之所以没有广泛采用工人代替黑奴劳动,是因为:

经济上,奴隶劳动力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低成本和高利润潜力。
社会上,奴隶制是维系白人至上主义和精英阶层权力结构的基础。
法律上,奴隶法为奴隶主提供了法律保障。
劳动力市场上,自由工人的供应和稳定性无法与奴隶制相比。
技术上,农业生产的劳动密集型特性放大了对劳动力的需求。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奴隶制成为南方种植园经济的“最优解”(从奴隶主的角度来看),并抵制了任何可能引入自由工人作为替代方案的尝试。直到内战爆发,废除奴隶制成为现实,情况才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汤姆叔叔的小屋》里面,故事的开端是谢尔贝先生炒股失败欠了一大笔钱,不得不卖掉一个孩子和管家老汤姆抵债。

假如谢尔贝先生手下都是自由黑工的话,他就只能破产遣散员工完事了。

奴隶贵是贵点,但是可以变现嘛。

user avatar

谢邀,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所以我勉强回答一下吧。


按问题一条条来解答。


1,首先计算蓄奴成本的时候,不要忘记,黑奴是一种人形牲口,他们不光工作、生活的人身自由权利是掌控在主人手里的,就连生育权利也同样是——所以,黑奴之间结合所生下的孩子,也生来就是主人的牲口财产,可以随意转卖(废奴主义者们声讨最多的就是这种让黑奴骨肉分离的行为。)


不谈道德层面,从经济效益来看,这是十分划算的,主人像照料牲口一样照料黑人,然后等到产出小牲口再卖出,凭空就能从中赚取巨大的利润——这种经济优势,是白人自由雇工无论如何也无法企及的。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虽然1807年美国议会通过了一项从1808年1月1日起禁止把奴隶输入美国国土的法令,但是美国本土黑人数量仍然增长非常快,到内战开始之前,南方的黑人人口几乎和白人人口相当了(南方总人口900万,黑奴接近400万)。


2,实际上,黑人奴隶制,对南方普通白人来说是一种致命的经济打击


因为黑奴的低成本优势,非奴隶主的白人根本没有经营庄园的能力,黑人奴隶会带来一种财富上的马太效应,大奴隶主大地主越来越富有,普通白人越来越贫穷,棉花价格一路上涨催动奴隶价格不断高涨,普通白人被大庄园主从最肥沃的土地上挤走了,也很难从价格不断上涨的奴隶市场上买得起奴隶。


最后,南方只剩下了三个阶层:拥有一切的白人庄园主、破产或接近破产的普通白人、毫无工作积极性的黑人奴隶。


在1850年代,从事采矿、交通、建筑、伐木和制造业的奴隶只占奴隶总数的10%;家奴和从事其它非农业劳动的奴隶占15%,其余占75%左右的绝大多数奴隶是从事农业劳动的:55%种植棉花、几乎全部水稻、甘蔗和大麻及一大部分粮食作物都是由奴隶劳力生产的


1831年,托克维尔(就是写了《旧制度与大革命》的那位)旅行美国的时候,是这么写的“(俄亥俄)河的左岸人烟稀少,时而看见一队奴隶在半荒芜的田野里懒洋洋地走着。……你会觉得这个社会正在沉睡。但是右岸,从远方传来嘈杂的哼哼者,你可以知道人们正在忙于劳作;田地里长着茁壮的庄稼,……舒适的迹象显而易见。”


俄亥俄河左侧当时是蓄奴制的肯塔基州,右侧是俄亥俄州,仅仅一河之隔,经济表现就如此明显,蓄奴州的普通白人经济情况显而易见。


如果客观来看的话,这些穷困的普通白人应该去反对使他们的劳动丧失了竞争力的奴隶制度。但是,很遗憾的,越是如此,那些破产或者接近破产的白人,就越是反对解放黑人——因为种族优越感就是他们仅剩的最后东西了,他们并没有足够的远见来洞察奴隶制的真相,反而认为必须维持这种虚幻的种族优越体制。


越穷困的人,越难以看到自身穷困的根源,也缺乏改变自身处境的远见和勇气,最后只能死抱着自己仅剩的优越感不放,这是世间常理。


在南北战争当中,这些穷困的南方白人大多数是坚定站在南方政府一边和北方作战的。


3,战后,因为内战所造成的毁灭性效果,南方的庄园制经济濒临崩溃。虽然后面进行了重建与恢复工作,但是南方的衰落却一直持续,直到今天仍然是美国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


这种经济崩溃,主要是是——战争当中大量白人男性死亡;黑奴也因为奴隶制的废除而不再可以任意支配,当然最重要的是,世界已经适应了没有美国棉花的经济秩序。


在南北战争开始之前,南方奴隶主十分自信,认定英法的经济离开南方的棉花就活不下去,所以只要他们坚持到底,英法就会干涉北方,帮助他们独立,但是现实证明他们错了,南方依赖西欧市场高过西欧依赖南方。


黑奴问题导致了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这场战争使得美国的棉花出口变得极不稳定,英国纺织业断了口粮,不得不转向印度和埃及。


作为距离印度产棉区最近的港口,孟买成了印度棉花的交易中心,孟买商人们纷纷去乡下鼓动印度农民改种棉花,印度就这样从一个棉布出口大国转变成了棉花种植大国和出口大国,同样也间接地让美国南方断却了最大的经济收入来源。


仅仅几年之间,世界棉花生产和出口的秩序就完全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等到美国内战结束,这个世界经济格局也不会再次改变,美国南方庄园制的美好时代也只能一去不复返了,庄园主们则逐渐走向了萧条和破产。


======================================


最后,为了预防有人给黑人奴隶制洗地,宣称黑人在奴隶制瓦解之后过得更差了,我再说明一下另外一个问题。


没错,在奴隶主们以对待牲口的热心来对待黑人的时候,他们确实待遇过的不错,至少比北方那些失业工人过得好,甚至比有些人在内战之后过得还好;但是这种待遇,是建立在棉花价格不断上涨、役使黑奴有利可图的基础上的


但是长期来看,棉花价格不可能一直上涨下去,经济危机也一定会发生,到了棉花生产过剩的时候,奴隶主会怎么处理这些黑色牲口呢?是会贴钱继续养殖吗?还是会和1929年的农场主一样对牲口计划死亡?


如果奴隶制某一天展现出了“好”的一面,那么它在未来的某一天就一定会展现出最恶劣的一面。




“”

user avatar

奴隶的意义不光是劳动者,同时还构成了美国南方最重要的一种资本。简而言之没有廉价剥削的劳动力就没有种植园,而美国公民又不廉价。

美国南部的土地虽然不如中西部河谷肥沃,但是相对于建国前100年的人口总量来言仍然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加上俄亥俄地区,密西根地区等新获取的土地,白人公民可以轻易的以极低的成本获取足以支撑全家生活的耕地,所以在北方各州雇工佃农现象几乎不存在。

以1860年全国的统计数据来言,全国绝大部分农场都是一家人打理得过来的20-100英亩的自耕农规模,超过500英亩的农场不过1.31%。(实际上能细化数据的话突破150英亩的农场都寥寥无几)在这个大环境下自耕农是唯一合理的组织形式,因为任何自由民雇工都不需要给地主打工,自己攒一笔路费去密西根俄亥俄地区随时变身地主。这个时候殖民时代残留下来的黑奴制度的意义就凸显出来了;黑奴的意义是在于用暴力制度来异化一些人的劳动,从而在奋斗靠双手的大环境下允许一小撮人急速积累资本。

从技术角度上来讲,没有拖拉机的那个年代一家人就算生10个男孩牛马重犁四地轮作休耕放牧全用上能耕种的极限也就是160英亩。(放到江南已经是大地主了)能够突破这个资本规模极限的唯有靠剥削他人,既然白人公民没人愿意当雇工,那么只能靠剥削黑奴了。上图可见85%的南方公民都不蓄奴的,都是以自耕农形式组织的。(但是把他们当穷人就是大错特错了,只有2.8%的家庭耕地不到10英亩,这个成分在天朝已经是富农-小地主了,美国19世纪基本上全民大地主成分,生活水准向江南士绅看齐,所谓的南方穷白人只是相对穷而已,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富人了)

北方的农业结余逐渐以钾盐,农具,出口粮食等方式逐渐累计成食品加工,机械,化学等产业链。南方资nu 本li 家zhu因为有奴隶制这个作弊器则不用苦哈哈的去搞工业,他们将绝大部分出口结余从新投资到了奴隶和土地之中。

可见上图南方几乎一半的资本累计都是以奴隶的形式存在的;以马哲四异化分析的话,维系奴隶制度暴力机关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能异化劳动和时间的资本。这个期间南方白人人均拥有的资本量,硬通货等都是远超北方的。这个年代北方苦哈哈的搞工业还要和英法直接竞争,关税因为参议院被南方控制(南方要搞出口搞自由贸易)一直提不上来,北方资本家挣点利润真的是困难。南方奴隶主们靠奴隶制度和全球贸易走捷径变成全球最富有的一批人。(在查尔士敦,威尔明顿,新奥尔良等出口重镇仍然可以见证奴隶主们当年奢华的生活方式)不过北方在这个过程中点亮几个像军工这样的产业,等到南北方在关税问题上总摊牌爆发内战的时候南方有李将军逆天改命也打不过北方。

奴隶制在南方固然有分化底层让白人鄙视黑人的政治意义,但是必须要指出的是所谓的南方穷白人绝对生活水准也是远超其外国人的;不应该过度解读奴隶制的社会维稳作用,南方绝大多数白人仍是以非常稳定的富足自耕农形式而组织的。奴隶主阶级因为在文化政治方面上有着远超他们人数和财富的影响,所以长期垄断了对蓄奴制和内战的解读。内战后全面废奴最显著的意义是对南方大庄园出口经济造成了毁灭性打击,旧奴隶主空有数千英亩土地,但是失去了奴隶这项资本后,一家人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是不可能利用如此多的土地的。棉花价格和市场本身反倒不是那么重要; 烟草种植在19世纪末迎来了远超当年棉花的爆炸性利润,但是奴隶制解体后的南方庄园就算有烟草加持无论是规模还是资本积累都不能和19世纪初比了。毕竟美国的大环境一直是人力稀缺耕地过于丰富到乃至于不能算资本。

消灭奴隶制后的南方旧奴隶主虽然亡羊补牢的尝试用Jim Crow和sharecropping等制度继续锁死黑人,但是黑人在这个时代有了了大举向北方工业城市迁徙的自由;南方在经历了痛苦的人口流出后终于走上了自耕农工业化的正轨。经过两次大战的刺激和调整后,南方获得了和北方类似的产业链,现在虽然在金融等需要积累的产业被北niu方yue吸血但是整体大有赶超北方的趋势。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