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恐龙灭绝的时候不是应该地球上所有生物都灭绝了吗,那后面的动物是怎么来的?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会有疑问,感觉好像是“恐龙灭绝了,地球上的东西都没了,然后又突然冒出了新的动物”,这种理解其实是有点偏差的。恐龙确实是那个时代非常强大的主宰,但地球上并非只有恐龙。

首先,要明确一点:恐龙灭绝的时候,并不是所有地球生物都灭绝了。

恐龙灭绝的这场大灾难,在科学界普遍认为是由于一颗巨大的行星(小行星或者彗星)撞击地球,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比如,撞击产生的尘埃和碎片遮天蔽日,导致阳光无法到达地表,植物大规模死亡,食物链断裂,温度骤降等等。这确实是一场规模空前的生物大灭绝事件,消灭了地球上大约75%的物种,包括了非鸟类恐龙、海洋中的大型爬行动物(如蛇颈龙、沧龙)、许多海洋无脊椎动物、菊石类生物等等。

但是,这场灭绝并非“一锅端”。总有一些生物因为某些原因,幸运地逃过了这场浩劫,或者说,它们自身的生存习性和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让它们在灾难中得以幸存。

那么,这些幸存者都有谁呢?

1. 早期哺乳动物: 这是最关键的一环。在恐龙统治的时代,哺乳动物早就已经存在了,但它们通常体型很小,可能是类似老鼠或者鼩鼱大小,主要生活在地下或者夜间活动,以昆虫、植物的根茎或者种子为食。它们可能因为体型小、新陈代谢快(能够更好地适应寒冷),或者生活在相对隐蔽的环境中,从而躲过了大部分的灾难。更重要的是,它们的生活方式和食性让它们对食物链的依赖性相对较低,并且能在短暂的危机后找到可替代的食物来源。
2. 早期鸟类: 没错,鸟类就是从恐龙演化而来的!在白垩纪晚期,也存在着一些原始的鸟类,它们可能是从小型、会飞的兽脚类恐龙演化而来的。这场灭绝对它们来说也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但飞行能力让它们有机会寻找食物和更安全的栖息地,一些小型的、能够适应不同食物来源的鸟类也得以幸存。
3. 一些爬行动物: 并非所有的爬行动物都灭绝了。例如,一些体型较小的蜥蜴、蛇、鳄鱼以及某些龟类,可能凭借它们的生活习性(例如冬眠、穴居、或者对环境变化的耐受力)幸存了下来。
4. 昆虫、两栖类、小型鱼类和一些无脊椎动物: 很多这些群体本身就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繁殖能力,并且分布范围广泛。它们中的一些分支,可能在恐龙灭绝事件中也受到了严重打击,但总有一些个体或者群体能够找到生存空间。

灾难后的“真空”与物种辐射

恐龙灭绝留下了巨大的生态位空白。想象一下,地球上的顶级掠食者、大型植食动物几乎一夜之间消失了。这就像一个巨大的棋盘,突然移走了大部分的棋子,留下了很多空位。

这时候,那些幸存下来的生物,尤其是哺乳动物,它们就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机会来了: 没有了体型庞大的恐龙争夺食物和空间,哺乳动物开始变得不再需要躲躲藏藏。它们有机会冒险出来,寻找食物,占据曾经被恐龙占据的生态位。
体型增大: 随着食物资源的增加,一些哺乳动物开始变得越来越大,出现了很多我们现在熟悉的巨型哺乳动物的祖先。
多样化发展: 幸存下来的哺乳动物,它们本身就具有多样化的生理特征和生存策略(例如胎生、哺乳、恒温),这使得它们能够快速地适应和分化,演化出各种各样的形态,占据不同的环境。比如,一些开始适应树栖生活,一些开始适应草原生活,一些又发展出更强的奔跑能力,还有一些则回归水生。
我们现代动物的祖先: 很多我们今天看到的哺乳动物,比如马、牛、象、狮子、老虎,以及灵长类动物(包括我们人类的祖先),都是在那场大灭绝之后,由那些小小的、不起眼的早期哺乳动物,经过漫长而精妙的演化逐渐发展而来的。

简单来说,恐龙灭绝就像是一场“大洗牌”,但不是彻底的“清零”。幸存下来的生物,特别是哺乳动物,它们抓住这个历史性的机遇,在没有了庞然大物的竞争之后,开始爆发式地发展和演化,最终填补了空缺的生态位,塑造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动物世界。

所以,后面的动物并非“突然冒出来”,而是从那批少量幸存下来的物种,经过数千万年的演化,“一步一步”演变而来的。这其中,早期的哺乳动物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恐龙灭绝的时候不是应该地球上所有生物都灭绝了吗”,那当然不是了。

  • 约35亿年来,地球大气上部、海中和海底、岩石圈上部和上地幔存在大量的极度耐环境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能够承受极度恶劣的环境,并处在地球构造的掩蔽之下。
  • 这意味着,将地球原地炸碎再在引力作用下掉回来的威力,都无法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灭绝。
  • “恐龙灭绝的时候”发生的希克苏鲁伯陨石撞击之类灾害,威力局限于“点燃大火暂时烧毁全球植被,掀起的灰尘和火灾释放的烟雾遮挡阳光、引起持续数年的大饥荒”,这根本就不可能将地球上所有生物灭绝。

“它们为什么没有和恐龙一起灭绝呢”,因为希克苏鲁伯陨石或其它涉及这次灭绝事件的小天体的质量和速度不够大,不可能消灭地球上的所有动物,其实就连恐龙也没有被这次灭绝事件全部消灭,鸟是恐龙。

体型较大、不能长时间飞翔也不能躲在水或泥沼里的动物,在撞击发生后的大火中很可能被烧死。那之后,在饥荒条件下,无脊椎动物和冷血脊椎动物比温血的非鸟恐龙更能忍耐。由于海洋浮游生物的生物量暂时减少,大型温血海洋生物可能在撞击时还活着但在饥荒中饿死。小型温血动物尽管代谢率较高,其需要的总食物较少,撑过饥荒的机会也比非鸟恐龙要大。

地球大气对灰尘、烟雾的清除速度远高于20世纪的某些估计,在阳光照射量增加到植物可以生长之后,动物便可以慢慢恢复。

地球历史上屡次发生过“除了一些生命力极强的物种,大片地区内大部分动物被消灭了”的状况,残存的物种可以在数百万年内频繁地种化、恢复生物多样性,并在一千万年内将灭绝事件的影响基本填平。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