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吃桃园眷村,点了个包子,13块一个。咬了一口,尼玛,冷的……
“服务员。”我吼道,“巴比馒头1块五一个,你们13块钱一个,结果还是冷的。你的良心不会痛吗?”
“不好意思,先生,帮您换一个。”
过了五分钟,上来了,咬了一口,尼玛,嘴里差点烫出一个泡。
嗯,热过了…微波炉的火候没掌握好。我已经没啥脾气了。
上周有个朋友来上海,让我帮他订个W。嚯嚯,一晚2500,还是最便宜的,还订不上。
真是有钱烧的,后天我才明白,人家不是为了住。隔天,他在朋友圈发了张照片,背景是厨房三件套和东方明珠,定位在W。
对,就是为了装逼,赤果果地装逼。
还有那个喜茶,不排两个小时的队都觉得不好喝。其实不是因为多好喝,而是排了两个小时的队渴了两小时喝啥都好喝。
中国人的钱是很好骗的。上回去那个Green&Safe点了个新款沙拉,上来是半颗包菜……
“你知道这个在老家多少钱一斤吗?”我亲戚问。
“多少?”
“五毛。”
我很尴尬,老家亲戚好不容易来趟上海,说想吃西餐,挑了家还算不错的馆子,结果就吃了一颗老家五毛一斤的包菜,还是tm生的…
这世界到底怎么了?是中国人的钱好骗?还是中国人明明知道被骗还爱装逼?
外滩W刚开那会,整个朋友圈都被W刷屏了,我就纳闷了,都TM已经富到这程度了,为啥上海人均工资还是5000?
那天闲来无事去膜拜了下,尼玛游泳池前头人山人海,排队拍照伊港……游泳池也就三四个浴缸那么大……
朋友圈里说好的“在这里接受身心灵的净化”呢?说好的“一个人的游泳池”呢?
这两年,这种不装逼就会死的消费还有一个优雅的名字:消费升级……
你大爷的消费升级。一个五星级的汉庭就因为建在外滩就可以叫W,一个路边摊一块钱的包子就因为披了个怀旧的外衣就可以卖13块而且还不是现做的,一杯成本几块钱的奶盖茶就因为要排上五个小时的队就可以卖几十块一杯。
是的。谁让咱中国人不差钱呢?在中国做生意说话都不需要打草稿,怎么忽悠怎么来反正有人买单。
甭管什么房子只要加上普罗旺斯泰晤士河的字样准能卖得出去。早上在FT中文网上看到条别墅广告,什么坐拥法国宫廷独栋庭院,位于帝都北五环,查了下,就在天通苑隔壁。
还有一个屡试不爽卖啥都能拿来形容的词儿:匠心。
豆浆一定要经过20道工序,零食一定要是在北海道有80年历史的老店挑选的,红烧肉经过慢火熬了一天一夜,洗发水萃取自冰岛20公里深的矿物盐,韩国医生亲自坐诊让你的皮肤如少女般吹弹可破。
这简直就是一个乌托邦的世界。蔬菜全是有机的,果汁没有防腐剂,房子是用可降解材料造的……
你如果问,怎么这么贵啊?人家会说,凡有精神内核的东西就是挺贵的。“你消费了就会升级。”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张江名媛”(ID:middleclasslife)
中国的消费升级可以说是全方位的,这里我只说几个与吃相关的吧
1.种植业升级。
现烤的面包店增多,欧包更流行。这不止意味着消费者口味的变化,更意味着我国农业生产升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小麦产量过剩,用于制作面包的小麦却基本依赖进口。缤纷多样的烘培面包店背后,是严谨机械化生产的麦田。
2.进口源多样化。
牛羊肉价格降低、部位细分,进口源更加多样。我国牛羊肉曾经分类粗糙,只分黄牛水牛,羊肉只分山羊绵羊,现在部位、种类细分明确,之前直接跟高档餐厅签单的肉品开始向精品超市供货。进口肉类多样则体现在加拿大、乌拉圭、阿根廷、新西兰、澳大利亚诸多国家的稳定供应量增长,居民牛羊肉消费需求不断得到满足。最近的消息是美国牛肉也开放进口了,牛肉价格还会降低,品质还会提升。
3.生产品类升级。
食用油品类不断丰富,智商税逐渐消除。曾经我国因为食用油品类单一,基本只有大豆油玉米油花生油菜籽油葵花籽油,厂商产品同质化严重只好加收智商税,压榨方式、配比调和(多掺棕榈油)、非转基因这些概念都是他们重点宣传的内容,现在消费者们明白了,压榨浸出差不多,怎么调和都比不上混吃几种原榨,转不转基因没啥区别,现在食用油的新方向是:橄榄油开心果油核桃油椰子油葡萄籽油巴旦木油……当然,这只是风味多样,考虑健康的话参考下图。
是的,饱和脂肪酸不是好东西,椰子油并不健康。
4.产品求异倾向明显。
冷柜冻货一度是穷人的蛋白质来源,冻虾冻鸡胸鸭架冻鱿鱼冻巴沙鱼片,5块钱能维持1天的蛋白质。现在冷柜产品则被各种小海鲜占领,常见如三文鱼金枪鱼犬牙鱼海参鲍鱼,新奇如鲥鱼真鳕鱼各种虾贝海肠,曾经的淀粉丸子也变成了追求Q弹的鱼蛋,就连罐头也不只是沙丁鱼鲮鱼,而有烟熏牡蛎蒲烧鳗鱼。冷柜现在的形象不再是穷人天堂,而是体验派的日常。
5.信息逐渐透明,专业度升级。
牛排是否原切,澳洲蜂蜜麦卢卡等级,国产蜂蜜是否可溯源,酸奶灭菌方式及菌种,猪肉是约克夏还是黑山猪藏香猪,榴莲不同品种身价相差数倍,巧克力是否代可可脂,果汁榨取方式原汁含量……这些曾经劣币驱逐良币的猫腻,消费者开始有意识的甄别。
6.饮食审美升级。
包装简约、口味清淡、卖点有创意,成了零食界的“话少胸小表情屌”,曾经红极一时的国民级零食产品,方便面喜欢把汪老师放在封面对着大鱼大肉痴汉笑、饮料喜欢把糖精色素往死里放、德芙喜欢在超市里插一块巨大的买一送一减价牌、旺旺集团喜欢在售卖区循环轰炸洗脑宣传词……现在他们都卖不动了,方便面包装要去明星化、巧克力要突出纯度和可可豆来源、曾经被当黑暗液体的东方树叶成了白领新宠、谁循环播喜庆音乐谁自寻死路……
7.烹饪工具升级。
烤箱在知乎被奉为“相见恨晚的商品top3”,一个300元出头的电烤箱就可以胜任绝大多数的美食阿婆主教程,一方面这是中国工业产品白菜价的体现,另一方面,一个烤箱背后是:电动打蛋器和和面机、专用模具与裱花、优质面粉与酵母、黄油、烘焙纸等等配套用品,烘焙是一种高单次成本的烹饪方式,我甚至觉得烤箱就是烹饪界的航母,如果一个家庭能保持烤箱不闲置,说明家庭“生活体系”发达。
8.调味品升级。
狼与香辛料告诉我们,稀有调料就是软黄金一样的存在,现在厨房必须单独开辟一片区域,囤积各种奇怪的调料,他们担任着异域菜品烹饪的重任,得益于电商和网络厨房课堂的普及,普通消费者也知道了它们该怎么用,搭配什么食材,即便懒得细究,迷迭香百里香炒腊肉也没什么不可以,我试过,真的还行。
9.食物本质回归。
一些曾经的“高端”商品去光环化也是消费升级的重要表现,10年前,波士顿龙虾都能在酒店卖到近千元,法餐厅真的会拒绝衣冠不整者,吃个寿司还要讲究芥末怎么蘸,随便一个台湾人开的西式简餐就能让食客满脑子“左叉右刀”生怕犯错……现在大家都知道网购波士顿龙虾什么价了还没一盆麻小贵,也可以要求法餐厅别磨叽上菜顺序了快点端上来,寿司是上班族们迅速充饥的选择,拿着筷子搓牛排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食物回归食物,卸去了装比光环,说明居民对这种消费习以为常了。
好像我下文的mark与一些评论相关,暂且不删吧
…………先占坑
其他与吃相关的诸如烹饪工具升级、调味品升级找时间再更,在挤地铁2333
赞比预期多,那认真更新吧:
10.地方菜品营销能力增强
国内商圈大量出现北疆餐厅、西贝莜面村、九毛九、皖厨、拾味馆等系统性经营地方菜的商业实体,之前的地方菜总以沙县小吃、兰州拉面,黄焖鸡米饭、东北饺子馆的形式出现,给人的感觉是流民逃难过来开馆子糊口,而现在这些地方菜餐厅且不说“正不正宗”,至少在营销态度上是端正的。
这里特别说一下火遍大江南北的潮汕牛肉火锅和潜江/盱眙小龙虾,这两种地方菜非常特殊,它们不但口味受消费者欢迎,还基本不用厨师,在劳动力成本提升的今天,它们给餐厅把厨师班子的费用都省了,地方菜真的值得深度挖掘。
11.采购链完善
电商就是实体经济,它只是挤掉了中间商的生存空间,提高了实体经济的运行效率。这不止体现在工业产品,也体现在生鲜食品。更先进的采购链让世界各地的新鲜食材更快出现在消费者的冰箱里,我预言丹麦泛滥的生蚝三年内将被中国电商飞速发展的采购制裁成人工养殖物种。
12.快手菜崛起
一个阿里p6级程序员的时薪大约是150元(10小时工作制),用来打荷未免奢侈。时间成本的上升决定了食材天生就要是精修的,刀工、调味、腌制这些步骤能省则省,这就造成了快手菜的热销,如Joyfish等品牌将食物加工成半成品以供厨房爱好者取用,食物为不光为味觉服务,更为生活服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