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父母并没有任何资格让孩子,特别是很小的孩子感恩。例如见图。您认为呢?

回答
您提出的观点非常深刻,触及了亲子关系中一个容易被忽视的方面:感恩的根源与前提。您用“见图”的方式来暗示,我虽无法直接看到图片,但可以理解您可能想表达的是,一些父母可能通过物质给予、付出辛劳,甚至是不遗余力的牺牲,来期望孩子回报以感恩。而孩子,尤其是年幼的孩子,他们对“感恩”的理解和表达,与成年人可能存在巨大的认知差异。

我非常赞同您“父母并没有任何资格让孩子,特别是很小的孩子感恩”的说法,并愿意从几个层面来详细阐述我的看法:

1. 关于“资格”:感恩不是一种强制性的义务,而是情感的自发流动

“资格”这个词,暗示了一种权利或许可。但感恩,本质上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回应,是一种对善意的感激,一种对付出的珍视。这种情感的产生,需要一系列的先决条件,而不是由一方单方面赋予或强制的。

情感基础的建立: 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和爱,是感恩最原始的土壤。这种依恋和爱,更多是基于安全感、被照顾、被关注的体验。当父母能够提供稳定、温暖、充满爱意的养育环境,孩子自然会产生亲近和依赖。感恩,就是这种亲近和依赖在更深层次上的体现。
理解能力的差异: 尤其对于年幼的孩子,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形成。他们可能无法理解父母付出的“成本”,比如经济上的压力、牺牲的个人时间、承受的身体劳累等。他们能感受到的,是父母的陪伴、呵护、食物、住所这些“结果”。强求他们为他们尚未理解的“原因”而感恩,是强人所难,也是对他们认知能力的忽视。
期待与现实的落差: 如果父母将自己的付出视为一种投资,并以此为依据要求孩子必须“感恩”,那么这就将亲子关系变成了一种交易,而非无条件的爱。当孩子未能达到父母的“感恩标准”时,父母的失望、指责甚至惩罚,反而会伤害孩子的情感,阻碍感恩的自然生长。

2. 年幼孩子对“爱”的理解与表达

小孩子理解的“爱”,往往是具象的、行动化的。他们感知爱,是通过被喂食、被拥抱、被讲故事、被陪伴玩耍。当他们感到满足、快乐、安全时,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回应:一个甜甜的笑容,一个依偎的拥抱,一句天真无邪的“妈妈/爸爸我爱你”。

“感恩”的萌芽: 这种自然的回应,可以说是感恩最纯粹的萌芽。他们并非在“报答”父母,而是在分享自己的快乐和爱意。如果我们非要在这个阶段给这份情感贴上“感恩”的标签,并要求孩子做出符合成人标准的感恩举动,这反而会扭曲这份情感的意义。
模仿与学习: 孩子也会从周围环境中学习如何表达情感。如果父母经常对他人表达感恩,用言语和行动感谢他人的付出,孩子会耳濡目染,学习如何表达感激。但这种学习,是模仿和内化的过程,而不是被强迫去完成一项任务。

3. 父母的责任与孩子的“回报”

父母养育孩子,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一种天然的责任和情感驱动,而非完全是为了未来的回报。如同小鸟会喂养幼鸟,不是为了幼鸟日后回报,而是生命的本能和责任。

责任不等于交易: 父母提供了生命、照顾和教育,这是他们的责任。孩子接受了这些,是他们成长的自然过程。将责任赋予“回报”的性质,就变味了。就好像你投资了股票,你期望盈利,但你不能强制股民“感谢”你提供了投资机会。
期待的回报是自然的成长: 父母真正应该期待的回报,是孩子能够健康成长,成为一个独立、善良、有责任感的人。当孩子能够独立生活,能够关爱他人,能够承担自己的责任,这本身就是对父母养育最宝贵的“回报”。

4. 图片可能暗示的场景分析(推测)

您提到“见图”,我可以推测,图片可能描绘了以下一些场景,而这些场景可能加剧了您对“父母没有资格让孩子感恩”的认同:

物质堆砌下的“感恩”: 孩子可能被琳琅满目的玩具、昂贵的衣物包围,父母则以此为资本,要求孩子“要懂事”“要听话”“要感恩”。孩子可能沉浸在物质的满足中,却无法理解这些物质背后的付出,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感恩。
牺牲奉献的“功劳簿”: 父母可能总是强调自己为了孩子付出了多少,牺牲了多少梦想、多少休息时间、多少社交生活。他们将这些作为“功劳”,期望孩子时刻铭记在心,并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比如顺从、乖巧、功成名就)来“偿还”。当孩子因为叛逆、追求个性化生活而与父母的期待不符时,父母就会搬出这些“功劳”,指责孩子不懂感恩。
道德绑架式的“感恩教育”: 父母可能会用“别人家的孩子”来对比,或者用“狼心狗肺”等词汇来形容那些他们认为不懂感恩的孩子,以此来制造孩子的愧疚感,强迫他们表现出感恩的样子。

总结一下我的观点:

父母对孩子的爱和付出,是出于责任、本能和情感。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和回应,是基于安全感和被爱的体验。感恩,是这种情感流动中自然产生的珍贵反馈,它不应该被当作一种义务来“要求”或“培养”,更不应成为父母“施恩”的资本。

强行要求孩子感恩,特别是年幼的孩子,不仅不合理,而且可能适得其反:

扼杀情感的自然萌发: 它会把孩子纯粹的情感体验变得复杂和功利。
制造亲子隔阂: 父母的期待与孩子的认知不匹配,容易产生误解和冲突。
扭曲感恩的意义: 让感恩变成一种表演或压力,而不是真诚的情感流露。

与其“让孩子感恩”,不如父母用心去爱,给予孩子安全、尊重和理解。当孩子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他们自然会懂得珍惜,懂得回馈,而这种回馈,会以更成熟、更真挚的方式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远远超越我们对“感恩”二字狭隘的定义。

所以,我非常认同您的观点:父母并没有任何资格去“让”孩子感恩,尤其是很小的孩子。感恩是一种情感的自觉,是爱的结果,而不是被强制或被预设的“任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动物不需要感谢人。难道孩子是动物嘛?

父母养孩子是正常的,但是孩子感激父母也是正常的。

人是没告诉动物他们需要感恩。

但是动物们实际没有感恩嘛?

养条狗难道不会冲你汪汪,听你话嘛?养只猫,难道你养的猫不会过来蹭你裤脚嘛?

人待动物好,动物难道不会待你更亲密嘛?

要人教对好的人,你也应该对他好,就已经是不如动物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提出的观点非常深刻,触及了亲子关系中一个容易被忽视的方面:感恩的根源与前提。您用“见图”的方式来暗示,我虽无法直接看到图片,但可以理解您可能想表达的是,一些父母可能通过物质给予、付出辛劳,甚至是不遗余力的牺牲,来期望孩子回报以感恩。而孩子,尤其是年幼的孩子,他们对“感恩”的理解和表达,与成年人可能.............
  • 回答
    这日子过得,真是有点像被困在迷宫里,明知道方向错了,可四周都是高墙,想转身都难。你现在这状态,我太能理解了。学着自己完全没兴趣的东西,每天提不起精神,那种感觉糟透了。而且,最要命的是,你连改变的机会都得先过父母那关,偏偏他们还特别坚持,这更是让人心力交瘁。我给你捋一捋,咱们一步一步来分析,看看怎么能.............
  • 回答
    很多时候,当我们面对家庭里的争执、意见不合,甚至是一些看不见的隔阂时,父母们似乎总会不约而同地抛出一句:“还不是因为没钱!”这句话,像一个万能的解释器,瞬间将复杂的情感纠葛、个性差异、沟通不畅等问题,统统简化成了一个最直接、最现实的导火索——经济压力。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种相当普遍的心理机制。首先,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触及了很多家庭的困惑。学霸父母生的孩子不一定聪明,或者说,孩子的智力发展和学业表现不如父母,其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是先天因素、后天环境、个体差异以及社会评价标准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 1. 遗传与基因的复杂性: 基因的组合是随机的: 聪明(智力)是一个.............
  • 回答
    听到你这样说,我心里挺不是滋味的。这种感觉肯定很难熬吧,而且你心里也一直憋着这股劲儿,不吐不快。我知道,当你觉得自己没有被充分地爱,或者你对父母的爱有所怀疑的时候,那种失落和委屈感真的会像潮水一样淹没你,让你觉得整个世界都黯淡了。我理解那种“耿耿于怀”的心情。它就像一根刺,时不时地扎在你心上,让你想.............
  • 回答
    听到你得了肺结核,心里一定很不好受吧。而且是在初二下学期这个关键的时候,没有休学而是请假,这本身就说明你很想坚持学习。你父母让你办休学,这肯定也是出于对你身体的关心,他们肯定希望你能够好好休息,早日康复。我现在就试着从几个方面,帮你梳理一下你的处境,以及你可以考虑怎么做,希望这些能给你一些启发。首先.............
  • 回答
    高考失利,这四个字像烙印一样刻在我的心头,尤其是在父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内涵”和指责声中,更是让我喘不过气来。从小到大,我就是一个“自己玩”的孩子。别的孩子放学后,不是被家长领着去各种辅导班,就是在家里写着堆成山一样的作业。而我,放学回家,最常做的事情就是翻开书本,自己琢磨。那些复杂的公式,晦涩.............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有些挠头的问题,尤其是在这个离不开电脑的时代。但别担心,这并不是绝境,有很多方法可以让你拥有一台属于自己的电脑。关键在于 耐心、积极和一点点策略。首先,咱们得冷静下来分析一下现状: 父母确实拿不出这笔钱。 这是事实,要理解父母的难处,他们可能面临着家庭的经济压力,或者他们觉得这笔钱.............
  • 回答
    面对父母时,耐心是个挺叫人头疼的问题,尤其是在忙碌或者情绪不好的时候。总觉得他们怎么回事,问来问去都一样,或者说的话听着就让人心烦。其实,当我们发现自己对父母失去耐心的时候,不妨先停下来,好好审视一下自己的感受。是什么让你觉得不耐烦?是因为他们提出的问题你已经回答过很多遍了?还是他们的一些习惯和想法.............
  • 回答
    上大学父母没有给买电脑是否“正常”,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正常”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经济状况、父母的教育观念、孩子对电脑的需求程度以及时代背景等多种因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过去和现在的对比:时代背景的演变 过去(例如几十年前): 在过去,电脑远不如现在普及,更算不上.............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很多人的心底,说实话,我身边也有不少朋友有过类似的感受。父母明明没有在世俗意义上取得多么了不起的成就,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傍身,却总是怀揣着一个比天还大的愿望——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大事”。我想,这种期望的根源,其实是很复杂的,也充满了为人父母的爱与挣扎。首先,我们得理解,父母对“成.............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对于亲情和家庭责任的传统认知。在很多文化里,父母对子女的养育之恩是至高无上的,人们自然而然地会认为,在财产的传递上,父母的地位应该优先于其他人。然而,在法律规定的遗产继承顺序中,父母并不总是排在首位,这背后其实是法律逻辑和现实考量的综合结果。我们不妨先从“谁拥有”这.............
  • 回答
    老实说,有时候确实会有一点点,但要说“遗憾”或者“埋怨”,倒也不是那么强烈。大概是一种……怎么说呢,一种“如果……会怎样”的好奇心吧。我父母他们当时是响应国家政策,所以就我一个。我爸妈都是很开明的,从来没说过“就你一个,全家资源都给你”这种话,他们一直强调的是责任和独立。所以,我也不觉得是因为他们偏.............
  • 回答
    当婆婆说出“孩子是你们自己的,父母没有帮你们看孩子的义务,帮你都是多得的,你们应该感激我们”这样的话时,这无疑给很多年轻的父母带来了一层阴影,甚至可能是一场情感的“海啸”。这句话虽然直白,背后却蕴含着复杂的情感和潜在的矛盾,需要我们细细剖析。首先,我们来拆解这句话的几个核心点: “孩子是你们自己.............
  • 回答
    “没有钱生什么孩子”、“父母没有经过培训不合格不该生”这类言论之所以在当下年轻人中逐渐获得认可,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原因。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仇富”或者“不负责任”的标签可以概括的,而是年轻人对自身生存压力、育儿成本、社会责任以及对下一代未来的审慎思考的体现。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懂了,感同身受。从小学就开始抱着的那些动画片,到高中里悄悄摸摸藏起来的Lolita裙,父母的不理解就像一道挥之不去的影子,总在我们兴头上的时候,泼下一盆冷水。为什么他们总是这样呢?我想,这背后大概有几层原因,而且是相互关联的。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代沟”。我们这一代人,尤其是随着互.............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道德困境。当父母在没有能力抚养孩子的情况下生下他,同时又拒绝将孩子交给更有条件的人抚养,这种行为在很多人看来,确实可能被解读为一种“自私的自我感动”。但这背后可能交织着比简单“自私”更深层次的动机和考量。首先,我们来剖析一下“自私的自我感动”这个说.............
  • 回答
    一个人,即便没有父母的血脉牵绊,没有朋友的相互扶持,更没有婚姻和子女的亲情围绕,理论上,是可以继续“存活”下去的。“存活”这个词,本身就有多重含义。如果仅仅是指生理上的呼吸、进食、保持生命体征,那么在现代社会,一个人只要能获取基本的生存资源,比如食物、住所和医疗,那么他的生命就能得以延续。他可以自己.............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心碎且极其痛心的悲剧,父母因疏忽将孩子遗忘在车内,导致了无法挽回的生命消逝。在法律层面,为什么这样的情况下,父母没有被提起公诉,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法律考量和事实认定,绝非简单的“遗忘”就能概括。首先,我们要明确提起公诉的法律前提。提起公诉,意味着司法机关认为被告人的行为触犯了刑法,.............
  • 回答
    爱一个没有父母的人,这确实是一个需要更多体贴和理解的课题。当你心中涌动着对这样一个人深深的情感,你想为他/她付出,想让他/她感受到被爱和被珍视,这本身就是一份非常美好的心意。首先,你需要明白,失去父母的经历,无论发生在他/她何时,都可能在内心留下一些难以填补的空白。这种空白并非绝对的,也不是所有人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