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行五年从业来答一发,谈一点个人的浅见。
国内的承做越来越像一门手艺活,比较吃经验。既然你分"IPO,非公开,并购重组"三项来问,我也试着分开来讲一下我个人的不成熟的看法。
IPO的关键有两个:迅速判断出项目有没有希望,和对企业问题的处理。
项目判断:我毕业的时候,有个券商的面试题是:你觉得对一个拟IPO企业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我当时的回答是:资产质量,因为所有不合规的问题都可以逐步规范,但是资产质量不行就是真的不行。做了投行五年,觉得这个回答也还算靠谱。比如埋在地里的、养在海里的这类项目,受政策扰动特别大的项目,业绩成长压力比较大的项目,我建议看也不要看了,投进去就是浪费产能。
问题处理:拟IPO企业,我就没见过没问题的。基金尽调投资过的也不顶用,我觉得首先要有能力发现问题,然后要明白哪些问题是必须处理且能处理的,哪些是要和企业一起承担风险的,哪些是要装作没发现但要企业规范的。
比如,企业在申报前一年虚增利润大概几千万,就应坚持要求企业把这笔收入冲掉。再比如,企业有个不甚明显的关联方,报告期内有多次重大交易,就要顶住客户的压力,哪怕换券商,也要把关联方非关联化了。
我听说过我一个朋友的项目,企业出资方面有点瑕疵,但企业明显不配合,项目组没掌握好尺度,瞒着客户往祖坟上刨,结果被先后投诉并换掉承销资格,我个人觉得,有些时候也要装一点傻,同时把风险给客户点出来,并帮客户把证据做实,同时底稿中把所有的保荐风险规避掉,可能更好一些。
个人感觉:IPO的规则确实是一条生死线,但对于真正的高手来说,这条线是有宽度的。
再融资的关键,在于服务态度
一个再融资企业,通常见过世面,找承做券商的时候选择太多了,凭什么找你,你比IPO保荐券商或者其他券商强在哪里?一般来说,哪里都不强,往往是承揽的关系到位或者价格低。
只能尽心尽力的服务周到,和客户证券部领导搞好关系,申报材料和路演材料里把客户的马屁用心用力拍好,花花轿子众人抬,后来有新业务人家才愿意接着给你做,不然分分钟被撬的命。
并购重组的关键,在于对法规的全面深度的了解和应用
如果不是收购控股股东资产,并购重组涉及的方方面面实在太多,一个不注意就前功尽弃。举两个例子:收购合同签订前一周,发现上市公司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且伤害无法消除,项目结束。一个企业,报会后商品市场价格突变,收购合同中未对这个风险敞口进行控制,项目结束。
先写这些吧,有赞接着写。投行业务有个特点:凡是真正有意思有价值的操作,都是不能说出来的。最后,送一句给题主及广大同仁:承作是很难做出来的,正如挖煤很难挖成煤老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