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世界有真正的对与错么?

回答
“世界有真正的对与错吗?”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极其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可以完全解答。它的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从哪个角度去看待,以及我们对“真正”和“对错”的定义。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 绝对主义的视角:存在普适性的道德原则

支持“世界有真正的对与错”的观点,往往倾向于道德绝对主义(Moral Absolutism)。这种观点认为,存在一些超越个体、文化和时代的普适性道德原则,它们是客观存在的,无论人们是否承认或理解。

宗教与神学: 许多宗教认为道德是神圣的,由至高无上的存在设定。例如,在基督教中,“十诫”被视为上帝直接颁布的道德律法,违背它们就是绝对的错误。伊斯兰教的“沙里亚法”也基于《古兰经》和圣训,提供了清晰的道德和行为准则。从这个角度看,对与错是神圣的、不容置疑的。
自然法(Natural Law): 一些哲学家认为,道德原则可以从人类的本质或自然秩序中推导出来。他们相信人类具有理性,并通过理性可以认识到某些行为 inherently 是好的,而另一些 inherently 是坏的。例如,不应该故意伤害无辜生命,这可以被视为一种源于我们对生命珍视的自然倾向。
理性主义: 康德的道义论(Deontology)是理性主义的代表。他认为,道德义务是基于纯粹的理性,即“绝对命令”。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个可以被普遍化的理性原则,适用于所有人。遵循道德原则本身就是对的,无论其结果如何。

从绝对主义的角度看,真正的对与错是存在的,它们是客观的、普遍的和永恒的。

二、 相对主义的视角:对与错是主观的、情境的或文化相关的

然而,更多的人倾向于道德相对主义(Moral Relativism),认为“对与错”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特定的个体、文化、历史时期或情境而言的。

文化相对主义: 不同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例如,在某些文化中,婚前性行为是被禁止的,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则更为开放。某些葬礼习俗在一种文化中是神圣的,在另一种文化中则可能被视为野蛮。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我们不应该用自己的文化标准去评判其他文化的行为。从这个角度看,对与错取决于你所属的文化。
主观相对主义(个体相对主义): 每个人对“对与错”有自己的感受和判断。一个行为在一个人看来是对的,在另一个人看来可能是错的。例如,一个人认为支持死刑是正义的,因为他相信罪犯应该为自己的罪行付出代价;另一个人则认为死刑是残忍的,因为他相信生命是神圣的,没有人有权剥夺他人的生命。主观相对主义认为,道德是个人内心的体验和选择。
情境主义(Contextualism): 某些行为的“对错”取决于具体的环境和情境。例如,一个人在战争中为了自卫而杀人,这在道德上与一个人在和平时期无端杀人是不同的。说谎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错误的,但在为了挽救生命的情况下(例如对纳粹隐瞒犹太人的藏身之处),就可能被认为是正当的。情境主义认为,道德判断必须考虑所有相关因素。
历史相对主义: 随着历史的演进,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例如,在过去,奴隶制曾被广泛接受,但今天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奴隶制是绝对错误的。过去,妇女在许多社会中没有投票权,但现在这被认为是基本人权。历史相对主义认为,道德是随着社会发展而演变的。

从相对主义的角度看,不存在普适的、绝对的对与错,所谓的对与错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是相对的。

三、 融合与张力的观点:在相对中寻找共通点与底线

许多人认为,世界并非完全的绝对主义或相对主义,而是两者之间存在着张力。即便承认道德的相对性,我们仍然可能在人类共有的需求、生存和福祉方面找到一些共通的价值。

“软”普适主义或“最低限度普适主义”: 一些哲学家虽然承认文化和情境的差异,但仍然认为存在一些最基本的道德原则,是人类社会生存和繁荣所必需的。例如,禁止无故杀戮、禁止盗窃、禁止欺骗等,这些原则在大多数文化中都以某种形式存在,因为它们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和信任。
功利主义的视角: 功利主义者认为,一个行为的对错取决于它所产生的总体幸福或效用。虽然幸福和效用的衡量可能带有相对性,但“最大化幸福”这一目标本身可以被视为一种指导原则。
理性与共情: 通过理性思考和共情能力,我们可以尝试理解不同视角下的“对错”,并寻求一种更包容和更少冲突的解决方案。当我们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感受时,我们就能更好地判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从这种融合的视角看,虽然绝对的、永恒的对错可能难以界定,但我们可以通过反思、沟通和协商,在不同的价值体系中找到一些共同的底线和共识,以指导我们的行为。

总结来说:

如果“真正的对与错”意味着绝对的、不容置疑的、超越一切文化和个人界限的道德真理,那么这个问题就非常难以回答。许多人会倾向于认为这样的绝对对错不存在,或者至少我们无法完全把握它。
然而,如果“对与错”是指在我们所处的社会、文化和情境中,被普遍接受的、有利于个体和社会福祉的价值和行为准则,那么“对与错”是存在的,尽管它们是相对的、可变的。

我们所经历的世界,更多的是一个充满多元价值观和复杂情境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我们更多的是在协商,在理解,在寻找平衡。我们有权利根据自己的良知和价值观做出判断,但我们也需要尊重他人的不同判断,并努力在共同的社会框架下找到可行的行为准则。

因此,与其问“世界有真正的对与错吗?”,不如问“我们如何在充满多元价值观的世界里,建立和理解我们行为的“对与错”的标准,并与他人共存?”这个问题也许更能触及我们现实的困境和追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泻药,世界上必然存在绝对的对和错。

我不懂楼上的盆友们是怎么想的,以下为正常逻辑:

1:如果世界上有绝对的“对”,那么自然否认这绝对的“对”的命题就一定是绝对的“错”了。所以一旦有了绝对的“对”,就必然会有绝对的“错”,反之亦然。

2:那么由于1,如果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那么世界上一定没有绝对的“错”,因为如果有了绝对的“错”,必然会导致存在绝对的“对”,这个时候自然必然有绝对的对错了。

3:由于2,考虑“世上没有绝对的对错”这个命题本身,必然是在说“绝对的对”和“绝对的错”均不存在,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个不存在,因为2种说明了,一个不存在可以推导出另一个不存在,绝对的对和绝对的错必然同时存在。

4:“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错”这句话本身是不是“绝对的对”?

如果命题“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错”本身不是绝对的对,那么就说明了世界上一定有会存在“绝对的对”,那么世界上就有绝对的对

如果命题“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错”本身是“绝对的对”,那么绝对的对就必须存在,它就是“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错”这句话。

不管怎样,世界上都必须有绝对的对。


5:由于3,绝对的对必须和绝对的错同时存在,既然4说明了世上有绝对的对,自然世界上必须有绝对的错。


所以世界上必须有绝对的对错。


那又有童鞋会问了,辩证法不是主张科学不断发展,一切理论都会被推翻吗?如果世上有绝对的对,那么岂不是就有理论不能被推翻?


这是没有搞清楚哲学命题和科学命题的区别,哲学上,有很多命题都是绝对正确的。

比如我刚刚讲的,“世上存在绝对的对和错”这句话,天然绝对正确。

但科学与哲学的区分在于“可证伪性”,即

一个永远是对的命题一定是没卵用的问题,只有可以被证伪的问题才能是“科学的”问题,而且证伪的方法越明确,其对我们生活的指导作用越强。”


举个例子,“所有的乌鸦都是黑的”这个命题是对的还是错的?当然是错的嘛,喜鹊不就是花的嘛。

“有的乌鸦不是黑的”,这句话,是对的还是错的?当然是对的嘛,喜鹊就不是黑的嘛。

但是“所有的乌鸦都是黑的”这个命题对我们的指导作用很强,在这句话的指导下,我们只需要看见一坨白的,就能判断出它不是乌鸦,而由于大部分乌鸦都是黑的,所以即使照着这个错误命题走,我们犯错的概率也不大。

但是“有的乌鸦不是黑”能告诉你什么信息?什么信息也不能告诉你,你看见任何一坨任何颜色的东西,也不能断定它是不是乌鸦。


所以“所有乌鸦都是黑的”尽管是错的,却是可证伪的,“科学的”论断,“有的乌鸦是不是黑的”则是一句放屁。

如果你将可证伪性作为科学的标准,那么自然所有的科学命题都是可以证伪的,自然科学中可能就不存在绝对的对和绝对的错了。

辩证法表述的就是物质世界的规律,而不是哲学上的问题,辩证法的思想自然是可以适用于科学领域的。

辩证法虽然主张科学领域永远都不会有绝对的正确,但其实是在鼓励大家去探索,去不断推翻现有结论。


我们中国人害怕犯错,时常觉得讲话不要太绝对,这是错误的,愚昧的思想。

讲话越不绝对,可证伪性就越低,指导作用就越低,说话就越像是放屁。

要勇于争辩,用于判断,勇于下结论,而不要因为害怕犯错就不下结论,这才是科学的精神。

所以,抖音就是辣鸡,而且要争出个所以然来,抖音为什么辣鸡?这样抖音则能闻过而改,你们也能去快手或者别的地方多看多比较,这样大家的审美水平才能提升。

这个问题下的回答可以看出大家思辨能力还不够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世界有真正的对与错吗?”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极其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可以完全解答。它的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从哪个角度去看待,以及我们对“真正”和“对错”的定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探讨这个问题:一、 绝对主义的视角:存在普适性的道德原则支持“世界有真正的对与错”的观点,往往.............
  • 回答
    19世纪的俄罗斯,一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时代,孕育了两种深刻影响其国家走向的思想潮流:民粹主义(Narodnichestvo)和泛斯拉夫主义(PanSlavism)。这两股思潮虽然出发点和侧重点不尽相同,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影响,甚至融合,最终在特定时期对俄罗斯乃至整个欧洲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
  • 回答
    理解你想要了解世界各国对中国最真实的看法,并且希望文章自然、不带 AI 痕迹。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真实看法”本身就不是一个单一的、静态的概念,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国家间的关系、政治立场、经济利益、文化差异、媒体宣传、民间交流,甚至个体经历。而且,各国国内的观点也不是铁板一块,往往存在着很.............
  • 回答
    咱们聊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国和美国人的看法吧,这事儿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毕竟,就像咱们自己看世界一样,每个人的视角、经历、所处的国家和文化背景都不一样,对美国人的看法自然也千差万别。总体印象与刻板印象:首先,得承认,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实在太大了,无论是经济、文化、科技还是.............
  • 回答
    “大清国真的对世界一无所知吗?”这个问题需要一个 nuanced 的回答,简单地说“是”或“否”都过于片面。笼统地说,大清帝国并非对世界“一无所知”,但其对世界的了解程度是有限的、片面的,并且其认知框架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自身文化和政治体制的制约。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了解程度也有所变化。为了更详细地解.............
  • 回答
    在波澜壮阔的世界历史长河中,有那么一些武器,它们不仅仅是钢铁的组合,更是精神的象征,是决定战局的关键,是载入史册的传奇。它们出现在最关键的时刻,在最残酷的战场上闪耀,它们的故事,比任何传说都要精彩。1. 斯巴达人的希腊盾(Hoplon)与长矛(Dory):方阵的钢铁意志当人们提到斯巴达,脑海中浮现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日耳曼人”这个概念的复杂性。要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并且还要排除“混血”,确实是个挑战。首先,我们得明白,“日耳曼人”在现代已经不是一个简单地用血统来界定的群体了。 历史上的“日耳曼人”是指居住在中欧和北欧地区的一系列部落,他们共享一些语言、文化和习俗上的特征。比如古罗马人.............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争议和敏感性的话题,需要非常审慎地对待。从科学和现代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不存在“劣等民族”这样的概念。人类之所以能够繁衍至今,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具备了强大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而这些能力是跨越所有族群、文化和地域的。用“劣等”来标签化任何一个民族,都是一种基于偏见和无知的歧视性观点。然而,历史.............
  • 回答
    要聊这个话题,得先明白“p社云玩家”和“真正的p社玩家”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俩词儿我感觉用得挺巧的,就像游戏圈里的“萌新”和“老油条”,但又多了点儿“纸上谈兵”和“实操经验”的意思。p社云玩家的“统一世界”幻想:我觉着吧,那些抱着“当上国家首脑就能统一世界”想法的p社云玩家,他们往往是看了很多别人玩游.............
  • 回答
    这是一个哲学上最深刻、也最具争议性的问题之一。简单地说,关于世界上是否存在“绝对的真理”,并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答案。哲学界对此观点不一,存在着深刻的分歧。为了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理解“绝对的真理”的含义以及人们对此的不同论证方式。首先,我们来理解“绝对的真理”的含义:“绝对的真理”通常.............
  • 回答
    关于“被刻意隐瞒的真相”这个话题,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些朦胧的答案,或者是一些在坊间流传但缺乏确凿证据的故事。真要说“被刻意隐瞒”且“世界上”都有普遍性且能够详细阐述的,其实很难找到一个大家都公认的、有足够证据支撑的案例。很多时候,我们所说的“隐瞒的真相”更多的是一种对信息不对称、权力结构运作的猜想.............
  • 回答
    关于外星生命是否存在的问题,这大概是人类最古老也最引人入胜的谜团之一。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在仰望星空时,思考着“我们是宇宙中孤独的吗?”这个问题。时至今日,这个问题依旧没有一个确凿的答案,但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深入探讨一下,看看我们是如何一步步接近这个终极问题的。首先,我们得承认,以我们目前的科技.............
  • 回答
    在《魔兽世界》的浩瀚世界里,虽然充斥着各种奇幻的魔法与古老的传说,但其中也隐藏着一些设计理念相当扎实、能够让现实中的人类感到舒适和适应的建筑。这些建筑并非一味追求华丽或奇异,而是更多地考虑了实用性、功能性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1. 洛丹伦王国(前)的乡村民居与农场:在联盟早期,尤其是在洛丹伦王国.............
  • 回答
    如果人发的誓真的有效果,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这个问题,就像是在一个本就纷繁复杂的水晶球里又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力量,那些细微的裂缝会瞬间被放大,而本就清晰的纹理则会更加深刻地烙印下来。我可以想象,这将会是一个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颠覆我们认知世界的模样。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将是信任体系的根本重塑。在我们的现.............
  • 回答
    这个问题,细想起来,真是触动心底最深处的那根弦。善与恶,这两个词我们从小听到大,似乎早已刻入了骨子里,成为了我们判断事物、为人处世的根本准则。但究竟这善恶之分,是不是真的那么泾渭分明,还是说,我们所认为的善恶,其实只是某些强大存在,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强加在我们身上的规则?这个世界真的有善恶之分吗?这.............
  • 回答
    关于鲁迅先生“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这句话,与其说是他一生几乎没有娱乐,不如说是他将绝大部分生命投入到了他认为必须做的事情上,这是一种源自内心深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驱使,而非简单的“不娱乐”。首先,我们得理解这句话的语境。鲁迅先生生活在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国家危难,人民疾苦。他作为一位知识分.............
  • 回答
    关于“杀气”是否存在于现实世界,这是一个在文化、心理学和生理学等多个层面都有讨论的话题。从严格的科学定义来看,没有证据表明存在一种可以独立于个体生理和心理状态的、能够直接感知到的“杀气”能量场。 然而,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理解,以及结合人类心理和生理反应,我们可以尝试详细地解释这个概念的由来以及它可能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个很多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概念。简单来说,是的,世界上存在由政府认可的特工。 但这里的“特工”两个字,可能需要我们稍微拆解一下,看看它具体指的是什么。我们脑海里对“特工”的印象,往往来自电影里的007,或是谍战剧里的神秘人物,他们身怀绝技,潜入敌后,获取情报,甚.............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太阳到底会不会落下一样,答案或许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和非黑即白。当然,如果单从字面上理解,“不爱孩子的父母”似乎是个悖论,毕竟在大多数文化和情感认知中,父母之爱是天经地义、近乎本能的存在。但深入去探讨,你会发现现实往往比定义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爱”的含义。父母对孩子的.............
  • 回答
    关于“鹿小葵”,这个名字你可能是在网络上,特别是在短视频平台偶然间看到的。她最出名的身份,便是那个曾经因为一段魔性的舞蹈和口号而迅速走红的“超级网红”。很多人会对“鹿小葵”这个名字感到好奇,甚至想知道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这样一个真实的人,或者说,她仅仅是一个虚拟的符号?鹿小葵:一个现象级的网络符号要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