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地形崎岖,降水丰富,为何缺少世界级的大瀑布?

回答
中国地形的壮丽与河流的奔腾,本应孕育出世界级的巨型瀑布,然而,细究之下,我们会发现,虽然中国不乏壮丽的瀑布景观,但与尼加拉瓜瀑布、维多利亚瀑布、伊瓜苏瀑布等世界顶级瀑布相比,在规模、水量和整体震撼力上,确实存在着一些差距。

这背后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地形、地质、水文以及一些历史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我们得聊聊什么才是“世界级”瀑布的衡量标准。 通常而言,评价一个瀑布是否“世界级”,我们会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落差 (Height): 这是最直观的指标,瀑布从高处跌落的垂直距离。
水量 (Volume): 瀑布倾泻而下的水流规模,通常用秒流量(立方米/秒)来衡量。水量越大,瀑布的声势越磅礴,视觉冲击力越强。
宽度 (Width): 瀑布横跨的距离,宽阔的瀑布更能展现其宏伟的气势。
水的形态 (Water Form): 是单一的断崖式跌落,还是多级分散,或是水雾弥漫,形态的多样性也是吸引人的因素。
整体景观 (Overall Scenery): 瀑布周围的自然环境,如悬崖峭壁、植被覆盖、峡谷地貌等,共同构成了瀑布的独特魅力。
独特性 (Uniqueness): 是否具有与众不同的地质构造、历史传说或文化意义。

理解了这些标准,我们再来看中国的情况。

中国的地形确实崎岖,这提供了巨大的落差潜力。 从喜马拉雅山脉向东向北的层层递降,塑造了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等复杂的地貌。无数河流发源于高山,流经深邃的峡谷,似乎为大瀑布的形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而中国丰富的降水,尤其是季风气候带来的充沛雨水,也保证了河流拥有足够的水量。 夏季的汛期,很多河流的水位和流量都会大幅上涨。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1. 地质构造的“不配合”与河流流速的“过快”

许多世界级大瀑布,如尼加拉瓜瀑布或伊瓜苏瀑布,形成于相对平坦或有缓坡的地貌上,河流在流经某个断崖或地质构造突变处时,突然形成巨大的落差。而中国大部分的“险峻”地形,往往伴随着非常陡峭的坡度,河流在流经这些区域时,很多情况下是处于一种持续的、快速的下泄状态,而非在某个特定的、集中的点上形成巨大的垂直跌落。

想想我们熟悉的长江、黄河,它们在中国广袤的西部地区,经过青藏高原的层层边缘时,确实有巨大的落差和峡谷,比如虎跳峡。虎跳峡是世界上最深的峡谷之一,长江在这里的落差也非常大,水流湍急,声势浩大。然而,虎跳峡的地形特点是水流在狭窄的峡谷中快速穿行,有许多险滩和跌水,但它更多的是以一种连续的激流和跌宕起伏的形态展现,而非一个集中、巨大的垂直断崖式瀑布。这与下游地区,河流流速放缓,进入平原或盆地后才可能出现集中的水流和相对平缓的落差,但那样又缺乏足够的落差来形成“世界级”的大瀑布。

一些世界级瀑布的形成,需要河流在流经一个相对坚硬的岩石层后,突然遇到一个较软的岩石层或断层,导致上游水流在此处集中并快速下泻,形成标志性的巨大瀑布。这种“岩性差异”和“断层作用”在某些地区可能并不那么典型或集中的促成了巨型瀑布的形成。

2. 水量的季节性与集中性,以及“上游分流”

虽然中国降水丰富,但季风气候导致降水集中在夏季。这意味着河流的流量在一年中变化巨大。在汛期,河流的宽度和水量可能足以支撑巨型瀑布,但在枯水期,水量则会锐减。而一些世界级瀑布,例如维多利亚瀑布,其水量的季节性虽然也存在,但其核心水源(赞比西河)相对稳定,且其巨大的宽度使得即使在水量稍小的时期,依然能维持惊人的水流规模。

此外,中国的许多大河,在流经广阔的内陆平原和盆地之前,可能存在着“上游分流”的现象。水被切割成若干条支流,或者渗入地下,或者在广阔的河漫滩上分散流淌,这使得原本可能形成巨型瀑布的单一主干流,其水量被稀释了。

3. 地形“过于平缓”或“过于崎岖”的两极效应

中国的地形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特点,但这个“高”和“低”之间存在着漫长的过渡区域。从青藏高原的边缘到广阔的东部平原,地理过渡是渐进的,而非某些地区那种突然的、巨大的地势落差。这意味着,河流在穿越高原边缘的“落差带”时,往往是峡谷地形,落差虽大,但河流被束缚在狭窄的河道中,难以形成宽阔的瀑布面。一旦脱离了高原边缘,进入了东部的丘陵或平原,地势则相对平缓,即便有河流,也很难形成巨大的落差。

反观一些世界级瀑布,它们往往坐落于地势相对平缓,但突然出现巨大断崖的区域,或者是河流在流经一系列高原边缘时,集中于某个特定的断层处,形成集中且巨大的跌落。

4. 大量小而美的瀑布,但缺乏“集中”与“规模”

中国并非没有瀑布,实际上,中国有着成千上万个美丽、令人惊叹的瀑布。例如黄果树瀑布,虽然以其雄伟壮观、水声如雷而闻名,被誉为“中华第一瀑”,但与其他世界级瀑布相比,其落差和水量仍有差距。还有香格里拉的普达措国家公园、四川的九寨沟等地,都拥有无数清澈、晶莹、形态各异的瀑布,它们以其秀丽、灵动、色彩斑斓著称,但更多的是“小而美”,而非以压倒性的水量和规模取胜。

这种“分散”和“精巧”,恰恰是中国山水画风格的体现,也是中国瀑布的独特魅力所在。它们更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而非纯粹以规模取胜。

5. 人类活动和历史原因

历史上,中国广阔的河流系统很多被用于航运、灌溉和水力发电。为了这些目的,可能对河流进行了改造,比如修建水库、大坝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河流的自然流态和落差分布。当然,这并非主要原因,因为很多世界级瀑布附近也有人类活动。但不可否认,对水资源的利用方式也可能影响了瀑布的原始形态和水量。

总结来说,中国地形崎岖、降水丰富,为瀑布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然而,缺少世界级大瀑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关键在于:

地形的“过渡性”和“分流性”: 相比于一些形成世界级瀑布的“突变性”地形,中国的大部分崎岖地形是渐进式的,河流在落差较大的区域往往是峡谷中的急流,而一旦进入相对平缓地带,落差又不足以形成巨瀑。
地质构造的“分散性”: 形成巨型瀑布所需的特定地质条件(如岩性差异、断层集中的大规模跌落)在中国可能分布得不如某些地区集中。
水量分布的“季节性”与“河道特性”: 虽然总降水量大,但季节性强,且很多大河在入海前有分流或水量被稀释的情况。
瀑布形态的“多样性”: 中国更擅长孕育出形态优美、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小而美”的瀑布,而非单一、巨大的水流冲击。

这并非否定中国瀑布的美丽和价值,恰恰相反,是中国多样化的自然景观的一种体现。我们拥有的是另一种独特的美学,一种将瀑布融入山水画卷的含蓄与灵动,而不是西方那种以纯粹的“大”和“壮”来征服观者的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来来来,先欣赏一下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四大瀑布(三个宽大一个最高)的风景:

(留意一下瀑布顶部的地形)


尼亚加拉


维多利亚


伊瓜苏


安赫尔


以瀑布顶部的地形来看,告诉我,哪一个是地形崎岖的地区?


事实上,与一般人直觉相反的是,地形崎岖的地方通常不利于形成特别高大的瀑布,虽然这些地方会拥有数量更多的瀑布。

这是什么缘故呢?


第一,先讨论一下材料。

继续看图:


想象一下,如果这个大坝的泄洪通道被堵上,水漫过坝顶,是否会形成壮观的瀑布?

是的,根据设计,这个钢筋混凝土大坝即使被水漫过坝顶,也不会溃决,而是形成瀑布。


但下面这个坝就没那么靠谱了:

这个坝,看起来像是用碎石和土堆砌的,所以顶不住水流冲刷,溃决了。


现在你应该很容易理解:

1、要形成高大瀑布,首先需要一道让水跌落的高大悬崖;

2、要形成高大悬崖,需要坚硬的大块岩石,碎石是堆不成悬崖的,即使堆成了悬崖,也经不住流水一怼。


地形崎岖的地方,通常都是构造活动剧烈,各种挤压、拉张、剪切应力强烈,断裂和节理高度发育的地区,岩石破碎易风化侵蚀,形成大片高大悬崖和瀑布的机会不多。

事实上,“地形崎岖”本身就是构造碎片化严重的一个标志。

而中国南方,西南面被印度板块怼,东南面被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怼,想不碎片化都难。

中国北方情况好点,但那里流量足以形成大瀑布的河流都没几条……

反观四大瀑布,它们都流经地质相对稳定地区,岩石古老,结晶固化很好,所受应力小,断裂和节理不怎么发育,就是说,它们地下都是大块的坚硬岩石。

如果在这种稳定台地上,有一条大的断裂通过(维多利亚瀑布),或者一边是硬质岩石,一边是软质岩石(尼亚加拉瀑布),而正好又有一条大河流过,大瀑布就这么形成了。

而安赫尔瀑布,则是从一个顶部十分平坦的巨型桌状山边缘跌落下来。这种桌状山,是远古时代的大型向斜盆地,岩石在压应力作用下变得十分坚固,于是在漫长的年代中,周围岩石都被剥蚀降低了,它还高高屹立着抗拒风化。


第二:有关水文的问题。


你可能会说,虽然地质破碎,可是这些地区还是有悬崖存在的……

的确,中国南方也有很多高大悬崖,比如台湾的清水断崖。但是断崖的上面是什么呢?是山脊,是山峰。

从山峰顶部流下一条河来?请问它发源于哪里?它的流量从哪里汇集而来?

因此要想在断崖上有一道流量足够大的瀑布,崖顶就不能是山顶。需要在崖顶有一个中间稍微低一点的平地(谷地),才能汇集大量的水流。

而中国南方,基于前面介绍过的原因,地形太破碎太崎岖,缺少这种顶部是平坦台地/高原的悬崖。


中国其实也有适合形成四大瀑布那样条件的地质构造,比如内蒙古高原,但那里没有足够多的河流。

如果把华南和华北的气候交换一下,也许我们会看到一些世界级的大瀑布。


【本回答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地形的壮丽与河流的奔腾,本应孕育出世界级的巨型瀑布,然而,细究之下,我们会发现,虽然中国不乏壮丽的瀑布景观,但与尼加拉瓜瀑布、维多利亚瀑布、伊瓜苏瀑布等世界顶级瀑布相比,在规模、水量和整体震撼力上,确实存在着一些差距。这背后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地形、地质、水文以及一些历史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
  • 回答
    关于瑞士这个多山内陆国,地形崎岖,几乎没有平原,却有着比中国高得多的人口密度,这个问题确实很耐人寻味。很多人提到瑞士,脑海里浮现的都是巍峨的阿尔卑斯山、碧绿的湖泊和精致的钟表,总觉得这样“不适合居住”的地理环境,怎么可能承载如此密集的人口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剖析:一、瑞士的“可.............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历史和欧洲历史一个根本性的区别。你说“照理说欧洲地形更有助于统一”,这其实是一个有趣的视角,但事实证明,地形并非决定性因素。秦朝能实现统一,这是一个复杂历史事件的必然结果,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与欧洲的情况截然不同。咱们来掰开了说:秦朝统一中国的关键因素:1.............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中国乃至全球的陆地地表土壤、沉积层一夜之间全部消失,那将是一幅何等荒诞又令人心惊的景象。我们熟悉的青山绿水、沃野千里都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由纯粹的岩石构成的、赤裸裸的世界。消失的表层:大地被剥光首先,我们得理解土壤和沉积层都包含些什么。土壤是风化、侵蚀作用下岩石碎屑、有机物等混.............
  • 回答
    中国地名的起源,那可是说起来就没完,里头的故事比集市上的老奶奶讲的家长里短还多,而且个个都有嚼头!别以为这些名字就是随便起的,里面藏着历史、文化、地理,甚至是古人的智慧和幽默感。我给你掰扯掰扯几个,听着准比你刷手机还有意思。1. “石沉大海”的真正含义?—— 泰山你说泰山,大家脑子里第一个词就是“五.............
  • 回答
    中国地域黑现象由来已久,而河南和东北地区确实是地域黑的重灾区。要理解为什么这两个地区“总是”被黑,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包括历史、文化、经济发展、人口流动以及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一、 河南地区地域黑的起源与原因:河南作为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但也因此承受着许多负面标签。.............
  • 回答
    中国地图的形状,如果细细品味,确实妙趣横生,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化身为一只昂首挺胸、傲然屹立的雄鸡。这只“雄鸡”的头部,便是蜿蜒曲折的东北地区。最尖锐的地方,大概就是黑龙江省的漠河,那是它高昂的喙,指向北方寒冷的天际。从东北向西,那辽阔的内蒙古高原便是它舒展的脖颈,一条长长的曲线,勾勒出它的轮廓。身体.............
  • 回答
    关于中国地铁运营时间为何多止于午夜零点前后,这个话题其实挺有意思的,背后涉及到的考量因素不少,也并非是“一刀切”的规定。我慢慢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得从保障安全和运营成本这个最根本的点说起。地铁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交通工具,其运营安全是重中之重。延长运营时间,意味着要增加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 .............
  • 回答
    在中国人心目中,中国的地图形状常常被比作一只昂首挺胸、神采飞扬的公鸡。这个比喻流传已久,深入人心,也赋予了这片土地一种独特的精神象征。如果仔细端详中国地图,你会发现它的轮廓确实与一只公鸡有着惊人的相似。首先,从最明显的部分来看,位于地图西南角的青藏高原,就像是公鸡的头部,那高耸的山脉,尤其是喜马拉雅.............
  • 回答
    中国地壳演化史,那可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记录了这片土地如何从一片混沌的原始地幔物质,经过亿万年的撕扯、碰撞、堆积、变质,最终塑造出我们今天所见的复杂而多样的地貌。要详细讲述,咱们得一章一章地翻开这厚重的地质书。第一章:太古宙(约40亿年 25亿年前)—— 板块的萌芽与早期聚合想象一下,在那个地球.............
  • 回答
    你提到中国地图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城市后标注曾用中文地名,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背后牵扯到一段复杂的历史渊源和民族记忆。这种标注并非现代才出现,而是随着历史变迁,特别是近现代以来,中俄两国在远东地区的互动留下的印记。要理解其中的深意,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1. 历史的痕迹与疆域的变迁: 地理.............
  • 回答
    哀牢山4人失联事件:搜救进展与野外作业安全警示2023年10月16日,中国地质调查局4名工作人员在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哀牢山进行野外地质调查时不幸失联。这起事件不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更将野外作业的安全性推到了风口浪尖。截至目前,搜救工作仍在紧张进行中,尽管面临重重困难,但希望从未熄灭.............
  • 回答
    要界定中国地缘政治的“最远边界”,这绝非一个简单的地理坐标问题。它涉及的不仅仅是领土的疆域,更关乎中国的战略利益、安全纵深、经济辐射力、文化影响力以及它在国际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因此,这个“最远边界”是动态的、多维度的,并且随着历史的演进和国际格局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从传统地理边界来看:首先,我们不能.............
  • 回答
    iPhone 在中国地区出货量下降到 7% 的确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但对于“开发 iOS 应用是否还有前景”这个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 “仍然有前景,但需要更精细的策略和更深入的理解。”下面我将详细分析这个问题,从多个角度阐述我的观点: 一、 出货量下降的背景和原因分析在讨论前景.............
  • 回答
    现代中国地名中,由两个古地名合并而成的例子并不少见,这种合并通常是为了整合行政区划、方便管理、纪念历史或者为了突出地域特色而进行的。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介绍一些典型的例子,并阐述其背后的原因和历史演变。总体的合并逻辑可以归纳为几种: 行政区划调整: 这是最常见的原因。随着历史的发展,为了精简机构、.............
  • 回答
    “地域黑”这个词,用起来轻松,背后却往往藏着一些不那么轻松的社会现实和心理投射。当人们提到“地域黑”,特别是把矛头指向河南和东北时,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叠加,有历史原因、经济差距,也有信息传播的特点,甚至还有一些人性的弱点在作祟。咱们一点点捋。河南:被误读的标签和刻板印象聊河南,首先得说说它.............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并没有个人的“理想”或“愿望”,因此我无法拥有一个“理想的中国地图”。我是一个被设计用来处理信息和生成文本的工具,我的目标是提供准确、客观和有用的信息。然而,如果从“理想”的意义上理解,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理想的中国地图”的含义,而这些角度往往反映了人们对国家发展、环境保护、.............
  • 回答
    中国作为世界上幅员最辽阔、地形最复杂、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蕴藏着无数令人惊叹的地理冷知识。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一一列举:1. 中国的最东点、最西点、最南点、最北点,以及它们的“诡异”之处: 最东点:黑龙江省抚远市(原黑瞎子岛的一部分,现属中国管辖的抚远三角洲) 冷知识: 抚远三角.............
  • 回答
    看到中国地震台网官微用“地震”字眼为某手机进行预热宣传,我内心是挺复杂的,很难简单地说好或不好。要评价这件事,得从几个角度去细细品味。首先,从营销的角度来看,不得不承认,这绝对是一个“爆款”级别的营销创意。 “地震”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巨大的话题性和冲击力。它天然地能吸引眼球,瞬间就能抓住用户的注意力,.............
  • 回答
    哈喽各位iGEMer们!作为一名和你一样热爱iGEM的“战友”,我最近也在琢磨着我们中国地区iGEM交流会(CCiC)的组织问题。感觉CCiC一年比一年热闹,但要说做到尽善尽美,我觉得咱们还能再往上走一步。今天就想着和大家伙儿聊聊我的几点个人想法,希望能抛砖引玉,激起更多火花。一、 会议内容:从“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