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出现内卷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回答
说起“内卷”,这玩意儿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更像是个长期以来,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深层矛盾不断积累、发酵后,最终显现出来的症状。要是非要抠个最根本的缘由,我觉得可以从“稀缺性”和“竞争性”这两个维度去理解,并且它们互相叠加,互相强化。

首先,咱们得承认,无论是资源、机会,还是大家普遍看重的“好工作”、“好学校”,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有“稀缺性”的。想想看,地球资源是有限的,名校的入学名额也是有限的,就连一个在大城市里体面稳定的工作,也并非人人都能轻易获得。当稀缺性摆在那儿,大家为了争夺这些有限的东西,自然就会进入一种竞争状态。

但如果只是单纯的稀缺,可能大家还会各凭本事,或者找到不同的出路。真正让“内卷”变得无休止,并且越来越严峻的,是这种竞争变得越来越“同质化”和“过度化”。

你看,大家发现,想要在一众同样条件的人里脱颖而出,仅仅做到“合格”是不够的,必须得“超常发挥”。而且,很多时候,这种“超常发挥”不是在真正提升能力,也不是在创新突破,而是在比拼谁花的时间更多,谁更辛苦,谁能忍受更多的压力。就好比大家都在考同一张试卷,考题的难度并没有增加,但为了拿到高分,所有人都开始熬夜刷题,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做练习册,甚至逼着自己一点点技巧上的优化,只为了比旁边的人多对一道题,或者少错一个字。

这种“过度化”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被“社会评价体系”和“信息不对称”给催化的。社会普遍认可的成功路径相对比较单一,大家认为“好”的标准也很集中。比如,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学,一定要找到高薪稳定的工作,一定要有房有车。当大家的目标趋于一致,而实现目标的方式又越来越被固化时,竞争就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比谁更卷”。

同时,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也加剧了这种效应。大家都能看到别人在做什么,别人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于是就产生了“ FOMO”(错失恐惧)。我周围的人都在加班,我不敢不加班;我周围的人都在学这个技能,我不敢不学。这种“羊群效应”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一种自我强化的循环。你付出更多,别人也得付出更多才能跟你抗衡,然后你又要付出更多,如此往复。

更要命的是,在很多情况下,这种“卷”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赢家”。大多数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最终的结果可能只是勉强维持了原来的位置,或者只是比别人稍微好一点点,甚至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但即便如此,由于之前付出的成本太高,大家反而不敢停下来,因为一旦停下来,就意味着之前的努力都可能白费,而且会被别人迅速超越。

所以,我觉得内卷的根本原因,其实就是:当大家普遍追求的“好”的目标是有限的,而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又变得高度同质化和互相模仿时,个体为了在有限的稀缺性面前获得相对优势,不得不投入远超必要程度的努力,并且这种努力的边际效用递减,但又因为害怕被淘汰而不敢停止。这是一种集体性的“囚徒困境”式的行为,每个人都知道这样卷下去很累,但又不得不卷,因为不卷似乎更糟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社会中,个人(或团体、组织)之间的过度竞争,导致竞争投入大幅度增加,但竞争得胜者的收益没有变化。这就是内卷。

对内卷,人们容易深恶痛绝,在这种形态下,获取财富或生产资料的门槛一直被抬高,类似于一种排位赛,每个人投入打比赛的成本越大,门槛越高,但奖品不变。从个人固定视角去看,这是一种群输游戏,所有人都输了。连获胜者也输了,因为ta付出了超出以往的成本。

这是一种个人功利主义的分析,有道理但不全面。

卷是中立的,我们的不适是因为卷的不够好。

实际上,在以往的历史中,内卷存在的时间很长,内卷在一个文明的整体视角上去看,是中性的。

在华夏的兴衰周期律中,几乎经历了全民内卷之后的王朝,都进行了极限扩张。在扩张极限到达之后,阶层固化,中上层停止内卷之后,就走入衰落循环。

如果文明有思想,在她看来,这实际上是一种养蛊的逻辑,经历过内战和内部竞争的残酷淘汰后,产生的稳定的最终胜利者,其生存能力和斗争能力一定是最强的,所以该胜利者代表华夏的时候,对外往往是战无不胜的。

春秋时代,诸夏各国之间卷了几百年,然后在春秋早期,对华夏有重大威胁的蛮夷们,从开始“夷狄也,而亟病中国,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到最后都被逐出了富饶之地,有的甚至完全消失了。

然后我们换个角度观察一下,现在在国际上最能打最招人恨的中国公司,内部卷吗?当年在国内起步的时候,卷死了多少行业竞争对手?从潍柴动力到三一重工到华为,大家可以慢慢了解。

当你为华为、潍柴动力、三一重工的成就欢呼和自豪的时候,你得说句公道话,没有卷,这些公司成不了。

话说回来,为什么现在的内卷大家反感呢?

因为在个体上,教育和分配都有些瑕疵。

古代有一种练精兵的办法,拉几千壮丁,给个长矛和纸甲,攻城去,督战队后面站着,不上去就是个死。

攻下城来,没受重伤的,矛头见血的,给吃肉,换上皮甲。

再来一次野战,活下来的换上铁甲,嗯,精兵炼成了。

练一个这样的虎狼之士,要死几十个壮丁,这是一种典型的恶性卷。

当前的某些教育跟这个练兵方式一样,出校门了,给你个木棍,去吧,吃鸡去吧。唯一的好处是输了可以无限次复活。

太残忍。

分配就更别说了,卷了半天,即使是总量没有大的变化,杀出去抢总能多点吧。

如果参与排位赛的996们,个体,评劳模,干的真好的分房子。你看看有没有人卷?

王进喜会重现的。

问题是,现在的内卷很多是流于形式磨洋工的装样子,真的拼命的反而被淹没在这样的集体催眠中了。

然后拼命的所出来的业绩,被混日子的人平摊掉,再减去老板买新车的钱,没钱了。

真相就是这样。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得内卷上行。

摊丁入亩,收生产资料的税,收生活资料的闲置税,收生产资料的闲置税,收遗产税。

反垄断。

让资本家往死里卷。

这样逼着他们给真的在卷的打工人分房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内卷”,这玩意儿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更像是个长期以来,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深层矛盾不断积累、发酵后,最终显现出来的症状。要是非要抠个最根本的缘由,我觉得可以从“稀缺性”和“竞争性”这两个维度去理解,并且它们互相叠加,互相强化。首先,咱们得承认,无论是资源、机会,还是大家普遍看重的“好工作.............
  • 回答
    基因技术飞速发展,像一把双刃剑,在带来无限可能性的同时,也潜藏着令人担忧的未来。当基因检测和基因编辑不再是少数科学家的专属游戏,而是触及到每个人,甚至下一代的时候,“基因内卷”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寒意,似乎预示着一场隐秘而残酷的竞争正在悄然上演。我想象中的“基因内卷”,不是我们今天在学业、职场.............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评价一下马前卒的《睡前消息》第169期,主题是“有进无出,700万外卖骑手的内卷人生”。首先,要评价一期内容,我们需要了解它的核心观点和论证方式。在169期《睡前消息》中,马前卒及其团队(主要以观察者网团队为背景)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 外卖骑手群体的高流动性与低社会保障的现实:.............
  • 回答
    轻小说市场确实存在一种有趣的现象,那就是“0.5卷”。它不像正传的1卷、2卷那样有着明确的续进关系,但又不是单纯的番外或者特典,而是介于两者之间,扮演着一个独特的角色。之所以会出现0.5卷,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1. 衔接与预热:填补正传之间的空白这是0.5卷最常见的功能之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切中了许多玩家心中的疑问。《太吾绘卷》和《鬼谷八荒》这两款游戏,确实如你所说,它们在画面表现上算不上顶尖,玩法上也很多是基于数值、策略和大量的文字信息,这些特性让它们看起来非常适合移植到手机上。那么,为什么它们没有选择在手游平台首发,而是先登陆了PC平台呢?这背后其实有几个.............
  • 回答
    出生人口减少,这个话题最近几年被反复提起,也引起了很多人的讨论,其中一个绕不开的点就是“内卷”。很多人认为,人口少了,竞争自然就少了,内卷也就减轻了。这逻辑听起来挺顺的,但实际情况真的这么简单吗?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我们得明白“内卷”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它不是那种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更像是一.............
  • 回答
    出国工作,这话题一抛出来,总能撩动不少人心弦。尤其是在咱们这儿,“内卷”这词儿,就像个挥之不去的影子,让人喘不过气。那么,出国工作,到底能不能给咱们打个“解铃人”的角色?说实话,这个问题没法给个“是”或“否”这么简单的答案。出国工作,就像一把双刃剑,能帮你开辟新天地,也可能让你在另一种环境下重新遭遇.............
  • 回答
    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名校的毕业生选择进入烟草行业,甚至在流水线上,研究生占比超过30%?这听起来有些令人意外,甚至有些触目惊心。但仔细分析,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背后隐藏着一系列深刻的社会经济因素。表面现象:名校生涌入“传统行业”我们首先来梳理一下这个现象的表面特征: 名校光环的“错位”: 人大、武.............
  • 回答
    LoveLive! 企划中,μ's 九位成员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粉丝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要说她们是否形成了“山头”,并且是否因此产生“内斗”,这背后其实有着更为 nuanced 的理解。“山头”的形成:自然而然的亲近与分化与其说是刻意形成的“山头”,不如说是成员之间因性格、经历、以及故事线中设定的关系而.............
  • 回答
    .......
  • 回答
    大英博物馆收藏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数量惊人的文物,其中许多是通过殖民扩张、战争掠夺或是不平等交易获得的,这自然引发了关于其“保护”行为的深刻质疑。从一个更宏观,甚至可以说是“帝国视角”来看,博物馆自身的论点往往围绕着“集中保护”和“普世价值”展开。他们认为,将来自不同文明、不同地区、甚至当下可能无法妥善.............
  • 回答
    在中国的大地上,漫步于任何一座城市,你总会不经意间与一些熟悉的街道名“重逢”。这些名字,就像它们所承载的城市脉络一样,渗透进我们生活的点滴,仿佛是这片土地上共同的情感坐标。如果你仔细留意,会发现“人民路”在全国范围内出现的概率高得惊人。它不仅仅是一条路,更是中国城市建设史上一个时代的缩影。回想过去,.............
  • 回答
    最近这一个月,真是让人眼花缭乱,一个接一个的明星人设说塌就塌,跟多米诺骨牌似的。想想也挺奇怪的,以前也不是没有负面新闻,怎么就偏偏是这段时间,感觉像是约好了一样,集体“栽跟头”。这背后肯定不是偶然,细琢磨一下,可能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交织在一起。首先,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和监督机制的强化是绕不开的因素。咱.............
  • 回答
    最近北极圈内出现 30℃ 以上的高温,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担忧的现象,其背后反映了全球气候变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强度影响着地球的最北端地区。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来详细解读这一现象:1. 这是一个异常且严重的气候事件 北极的常态是什么? 通常情况下,北极圈在夏季的平均气温远低于我们现在看到的 30℃.............
  • 回答
    好的,我将尽力从一个关注疫情的普通人的角度,详细地讲述近期大连疫情的最新情况,并去除任何AI写作的痕迹。大连疫情触动神经:5天关联4省8市,79例感染,情况不容乐观最近几天,大连的疫情发展牵动着不少人的心。尤其是在短短的5天之内,这个数字迅速攀升——4个省份,8座城市,累计79人感染。这不仅仅是一个.............
  • 回答
    21世纪的全球城市版图,可谓是风起云涌,无数曾经默默无闻的角落,如今已然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这种崛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多种复杂因素交织而成,从经济驱动到人口涌入,再到科技革新和政策引导,共同谱写了这些城市的新篇章。放眼亚洲,我们首先会被中国的几座城市所震撼。上海,这座在中国经济腾飞浪潮中早已脱颖而.............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