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马前卒睡前消息169期:有进无出,700万外卖骑手的内卷人生?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评价一下马前卒的《睡前消息》第169期,主题是“有进无出,700万外卖骑手的内卷人生”。

首先,要评价一期内容,我们需要了解它的核心观点和论证方式。

在169期《睡前消息》中,马前卒及其团队(主要以观察者网团队为背景)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

外卖骑手群体的高流动性与低社会保障的现实: 他们展示了外卖骑手数量庞大,但很多人并非长期职业选择,而是因为其他出路不畅,进入这个行业作为一种过渡或无奈。
残酷的“内卷”现象: 通过各种数据和故事,揭示了外卖骑手为了生存和获得更多收入,不得不接受平台设定的高强度工作、严苛的评价体系、以及不断压缩的配送时间。这种竞争使得个体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陷入“有进无出”的循环。
平台算法的“黑箱”与对骑手的规训: 指出平台算法的算法决策透明度低,对骑手的调度、派单、考核和罚款都起着关键作用。这种算法如同一个看不见的管理者,将骑手牢牢地锁定在高效运转的机器中,剥夺了他们的自主性和议价能力。
“零工经济”的另一面: 将外卖骑手现象置于“零工经济”的大背景下,批判这种模式下劳动者缺乏稳定雇佣关系、缺乏社会保障、缺乏工会等集体谈判权的困境。
社会层面的反思与呼吁: 最终,节目不仅仅是描述现象,更是在呼吁社会对这个庞大劳动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并对平台经济的监管和劳动者权益保护提出反思。

接下来,我们从几个维度来详细评价这期节目:

1. 选题的价值与现实意义:

高关注度与普遍性: 外卖骑手是中国社会中一个非常庞大且日益重要的群体。他们的工作状态、生活压力、以及所代表的“零工经济”现象,是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期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讨论的议题。这期节目抓住了社会热点,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揭示劳动者困境: 节目成功地将一个看似平常的职业,剥开了其背后残酷的劳动剥削和内卷现象,让公众看到了这些“看不见的”劳动者的艰难处境,引发了同情和思考。
社会问题诊断: 外卖骑手的困境并非个例,而是许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面临的共同挑战。节目通过对外卖骑手的分析,间接揭示了平台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如监管滞后、劳动者权益保障不足等。

2. 论证方式与内容呈现:

数据支撑: 节目通常会引用各种数据来支撑其观点,例如骑手数量、平均收入、工作时长、差评率等。这些数据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案例与故事: 节目通过采访或引用外卖骑手的故事,让抽象的数字变得有血有肉,更具感染力。这些鲜活的案例能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图文并茂的呈现: 《睡前消息》的视频形式,通过画面、动画、图表等多种方式来呈现信息,使得复杂的问题易于理解,观看起来也比较生动。
批判性视角: 节目始终保持着一种批判性的视角,对平台经济的运作模式、算法的背后逻辑以及相关部门的监管进行了审视,体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3. 潜在的优点(以及一些可能的解读):

唤醒公众意识: 节目的最大功劳在于将一个被忽视的群体推到公众视野前,让更多人意识到外卖骑手并非简单的服务提供者,而是面临巨大压力的劳动者。
推动社会讨论: 通过节目引发的讨论,可能有助于促使社会各界,包括政府、平台企业、劳动者自身以及公众,去思考如何改善外卖骑手的工作条件和权益保障。
技术与人性的张力: 节目巧妙地展示了技术(算法)在优化效率的同时,如何加剧了对人性的压迫,揭示了技术发展与社会伦理之间的张力。
“新工人阶级”的代表? 有些评论可能会将外卖骑手视为“新工人阶级”的代表,他们的困境反映了在平台经济时代,传统劳动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而新的保障机制尚未建立。

4. 可能存在的局限性或受到争议的方面(这是对任何批判性媒体内容都应有的审视):

煽情与情绪化? 虽然节目力图展现事实,但为了引发关注,有时可能会在叙事中融入一定的情感色彩,这可能被一些人解读为煽情。不过,对于劳动者权益的讨论,适度的情感唤醒也是必要的。
“全盘否定”的风险: 批评平台经济的某些方面是必要的,但也要警惕一种“全盘否定”的倾向。平台经济也确实为一些人提供了就业机会,提高了社会运行效率。评价时需要保持辩证的态度。
信息来源和片面性: 任何媒体都可能存在信息来源的局限性,或者侧重于某些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对于节目中呈现的数据和案例,观众也需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思考。
解决方案的提供: 节目更多地聚焦于问题本身,虽然呼吁关注和反思,但对于具体的、可操作的解决方案,可能提及不多。这是许多深度报道类节目普遍存在的特点。
“马前卒”个人的立场: 马前卒及其团队的观点往往带有鲜明的立场和批判性,这既是他们的特色,也可能被视为某种程度的“预设立场”。评价者需要认识到这一点。

总结:

马前卒的《睡前消息》169期,以“有进无出,700万外卖骑手的内卷人生”为主题,是一期具有高度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节目。它成功地通过数据、案例和批判性分析,揭示了外卖骑手群体在平台经济下的生存困境和“内卷”现实,引发了公众对外卖骑手群体以及“零工经济”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

这期节目在内容呈现上力求客观、数据详实,同时通过生动的故事增强了感染力,并始终保持了对社会问题的批判性视角。它不仅展现了媒体的监督职能,也为社会问题的讨论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角度。

然而,在评价任何媒体内容时,我们也应保持一种审慎和辩证的态度。理解节目可能存在的侧重点和立场,并结合自己的认知进行独立判断,是更有益的。这期节目在唤醒公众意识、推动社会讨论方面功不可没,其对于外卖骑手困境的深入剖析,也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和探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一个故事:全世界营业额第一的企业沃尔玛在美国有个总是被人提出来骂的地方,就是虽然沃尔玛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全美国最大的雇主(wiki上说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私人雇主),但是它的员工里面领社会福利或者救济的比例是500强里面最高的。因为沃尔玛紧贴着社会最低工资给底层员工发薪水,导致这些员工必须同时申请福利才能养家糊口。这个等于是政府/社会出资补贴沃尔玛,然后沃尔玛的低价商品的很大一部分买家也是福利群体。这个闭环里,社会买单,资本家挣了大钱。如果不分家,今天的沃尔玛家族的几兄妹加起来还是世界首富。后来亚马逊也学了这招,当然,最低工资不是付给码工的。

ps:其实麦当劳也有类似的问题,但是美国社会有个看法是快餐店的工作是给小孩子们(高中生打工)或者有些人困难时临时救急用的,性质和沃尔玛这种全职工作不太一样。

上面这个故事看起来是不是很熟悉?对,其实就是外卖骑手的美国版。如果想洗地的话当然可以说这些外卖骑手为了钱自愿接受美团的条件,但是这么大的一个没有五险一金的群体,必然意味着全社会在分担那些不合理的社会成本(包括养老和医疗成本),而这个成本就转化为美团或者说资本家的利润。

但是沃尔玛好歹没有把社保问题扔给国家,所以,要说剥削,还是我们的人民资本家技高一筹。

回到解决方案,增税不是方案,方案应该是强制美团给这些骑手提供五险一金,哪怕是个低配版的也好。你不能说就业市场你情我愿就可以这么剥削,否则器官买卖市场还是你情我愿呢。

user avatar

马逆已经快吧一些东西排到人脸上了,就看你承不承认了。

对于一个可以为底层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与不错的收入机会的行业其实不必过于指责。问题的核心就那六个字输出负外部性。而且更怕可怕的是信托基金。真正的我死后管你洪水滔天。人家还没死呢就已经打算坐船跑路了。

以前我们天天讲剥削没人信,现在只能说事实最教育人啊。

ps 说到信托基金这不就是秦可欣拖梦给王熙凤的祭田吗,老祖宗的智慧领先世界啊。

user avatar

问题可以分为两种,第一世界问题和第三世界问题。所谓的民主,自由,人权,这都是第一世界问题。而生存,医疗,饥饿这些都是第三世界问题。互联网上的用户,经常以第一世界视角看待第三世界问题。

外卖骑手惨吗?惨!但还是有非常多的骑手满意这份工作的,因为比其他工作好很多。最近这系列问题我觉得群众进步最大的就是,没出现大规模要求骑手内部抵制外卖平台的声音,毕竟这属于典型的何不食肉糜。

平台的问题我之前就说过,外卖行业是属于很特殊的在缩短外送时间上,平台、骑手、用户都得利的行业,在这点上的共识其实相同,但是付出的成本却不同。平台的成本远远低于骑手和用户。

因此督工说给企业加税,虽然简单粗暴,但是找到了矛盾核心。

可为什么这份工作有那么多缺点还是有这么多人愿意做呢?本质上是城市化速度比产业升级快,导致劳动力结构畸形。发展的问题要用发展来解决,外卖行业固然要约束平台,但一系列如滴滴司机,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等行业真正要如何解决劳动职工的待遇问题,却不是某个法规所能解决的,还是要产业升级,拥有更多的高附加值,提升全社会待遇。

user avatar

很多人所津津乐道的,东亚社会的“高效率”、“便利性”,本身就是某种“内卷”的结果。

其背后,是一群“经济动物”之间的超限战。

如果你不认同996,那就请对比你生存状况更糟糕的体力劳动者,多一点宽容和理解。

一分钱一分货,世界上本没有什么”高性价比“。你所感受到的“高性价比”,是有别的群体用自身劳动的“低性价比”为你转移了成本。

人类天性懒散,系统的熵增过程,也是自发的。

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具有抵抗自身熵增的能力;生命抵抗熵增,需要外来的“负熵”供给。

你心安理得所享受的那种秩序、整洁、便利、高效,实际上是无数“帝国的燃料”、“人肉电池”用996式的奉献、自我禁欲的克制、自我审查的规训,为系统(社会)贡献负熵(秩序感);牺牲自己,抵抗系统的熵增。

user avatar

作为人工智能从业者,我只想从技术角度谈一谈。

我个人是非常不看好机器人取代外卖小哥的。督工明显还没意识到这背后的难度。

一方面是环境。外卖小哥面对的环境非常复杂,比工业机器人和仓储机器人复杂百倍。要适应各种路况,环境的不确定性等等。先说路况,两条腿或者四条腿比任何轮子都能适应复杂路况,可以爬高下低跳跃奔跑,翻越各种障碍物,而且人还会使用工具,借助单车、电动车、地铁、高铁多种交通工具来优化路线。这都是只有轮子的机器人无法比拟的。飞的机器人 如无人机,看似很美好,其实带来的问题更多。双足机器人最接近人类,最好的就是波士顿动力,一个机器人几百万美元的成本。另外的环境不确定性,人类已经非常熟悉交通环境,都一样经常出交通事故。现在的城市并没有为机器人专门设计,机器人必须与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甚至动物共处,就中国城市这人口密度,环境实在太复杂(相比美国大农村)。

一方面是成本,所有智能里运动智能是最难取代人类的,人类有206块骨头,76处关节,639块肌肉。一个骨干都是精妙的中空结构,波士顿动力为了在金属上实现相同的中空结构,每一个结构都要经过复杂的机械加工,每一块骨头都价格不菲。每块肌肉都是一个驱动器,对于机器人来说不是电机就是液压。这些高精度高功率的驱动器都价格不菲。还有传感器方面,为了应对前面提到的复杂环境,最简单的方案就是往机器人上堆各种传感器,微波,红外,超声波传感器甚至激光雷达,这些都不便宜。此外还有维护,在中国用外卖小哥,生病受伤都不用企业负担,但机器人坏了都要修的,一样一大笔钱。

一方面是技术,上面说的种种复杂路况和环境不确定性问题,都不是现阶段弱人工智能能够解决的,因为复杂环境带来的极端情况(corner case)根本无法穷尽,随时都可能出现机器人没有见过的情况。现阶段深度学习的方法主要是靠记忆和相关性,没有见过的情况深度学习就处理不了。因为情况无法穷尽,数据也就无法准备,机器人永远会被各种意外情况困住。而强人工智能,现在看仍然遥遥无期。

总结,我不看好任何依赖实体和运动智能的人工智能技术取代外卖小哥。简而言之,人类这点看似平凡的(人人都有的)运动能力和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其实最难被取代。

最容易被取代的倒是那些依照某种规则,做一下简单判断的白领工作,如会计、信审员等。或者是单纯依靠视觉或者听觉做判断的职业。

user avatar

我觉得很多外卖需求是被逼出来的,是加班太多没时间去楼下吃或者回家做,假如加班能少加一点,外卖需求是会大大减少的。

外卖这种模式的可行性是建立在人力资源的廉价和劳动保障的不足上的,假如人力资源的价格涨了、劳动保障提高了,外卖的成本会大幅提高、外卖的需求也会大大减少;如果你相信我们国家会不断向前发展,那很显然外卖这个行业的发展空间很有限。

最起码的,无人机、自动驾驶和机器人都在不断向前发展,成本越来越低,外卖这个行业前景如何不去说,外卖员这个职业的前景是很清晰的。

user avatar

比起担心外卖员失业,我更担心外卖员不能失业。

关于“无人机取代外卖员”我想提出另一种更大的可能:外卖寡头会裹挟大量就业人口,将自己打造成“大而不能倒”的组织反过来制衡政府。阻碍无人机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倒是小事了。

第一,裹挟大量就业人口是与政府谈判的筹码。

相信大家都知道就业率对社会稳定有多么重要,也知道政府在管理细节上做得多么差。

对政府来说,GDP可能不考核、有问题可以甩锅,但失业率一上来,怎么也逃脱不了干系。而大企业不仅提供GDP,还能提供就业,帮政府“管好”一群人,不用贿赂也能形成政商默契。

滴滴起初也作为黑车平台被限制,但被有了“核武器”,带来大量就业,才让政府放弃出租车利益群体,转而给他们发牌照。(虽然那时候的滴滴还是进步的一方)

这次疫情一来,以“发工资”为名的经营贷款好办理多了。我们又没有发达国家那样的社保体系,要“直升机撒钱”也是通过这些企业最为合理。有个道听途说的例子,这次疫情家乡关了间大的外企工厂,但政府要求就业人数和GDP如常得上报,税务方面的窟窿都好说。

只要企业足够大,就能“大而不能倒”。

第二,平台垄断的是双方信息交流渠道,但更关键的是垄断骑手(即供给端),而非消费者。

消费者确实会形成消费习惯,但这个习惯的迁移成本相对来说比较低,更别说平台逐利后也开始蚕食消费者利益,消费者也想换平台。但只要垄断了骑手,消费者就没有选择了。

之前滴滴出事,相信很多人都尝试过使用其他软件,但为什么都回来了呢?因为其他平台几·乎·打·不·到·车!房屋中介也是,要和房东/卖家说我们平台大,但更重要的是垄断房源,租客/买家只能找你买。

对平台来说,只要企业对外输出“负外部性”不被打破,就能够源源不断将骑手吸引进来,消费者就别无选择。而裹挟了大量就业人口的企业,就有了“核武器”——马逆都说了,700万就业,你敢让我倒?

所以平台何必发展无人机呢?无人机又不好垄断,你搞个时速100的,别人就能搞个时速200的,消费者和商铺补贴几天就转移平台了。有些店家自己弄一台,慢点也不怕,近一点就好了,服务我门口的小区,不跟你平台玩了。

有人问,垄断骑手不怕被无人机取代吗?不怕,因为当场失业的骑手比平台更怕!地上跑的,骑手们会很自觉帮平台把“威胁”废掉的;天上飞的,难免掉下来几架吧?到时候发几篇《无人机砸到或差点3岁女童》,民众就会同仇敌忾把无人机给禁了。

因此我更担心外卖员不能失业,不能去更好的岗位。

只要垄断了骑手,我丝毫不怀疑平台能把人类的价值压得比无人机每天那4度电费还低。

更说明我们社会不能提供比外卖员性价比更高的岗位,那就不是交通安全问题那么简单了。


169期从“就业堰塞湖”的角度理论上更能引起政府重视,毕竟牵扯稳定。但从历史来看,政府真就不爱管。农民工在建筑工地不危险吗?我们改善他们生活了吗?

只是单纯改善现阶段外卖骑手处境的方法,也不是没有,像滴滴、共享单车那样,搞个培训准入,政府直接把进入通道关上,只允许平台聘请专送,不允许“不安全”的众包,打压那些总是搞出车祸的“黑骑手”,骑手们不卷了,有条件搞集体罢工,就有的议价空间了。只希望不要变成以前的出租车那样动不动坐地起价、拒单,让人怨声载道的群体。

话说回来,这样虽然会抑制市场活力、降低就业率,但这种事政府反而最积极了,不花纳税人的钱解决问题,还能创收,更重要的是,又多了一项审批权,精分般的魔幻现实。

骑手们的就业?别问,问就是干自媒体去了。

可能权力像资本一样,只要能扩张,无所不用其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