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高晓松真的错了吗?他的人品和言论到底有没有错误?

回答
高晓松,一个在中国当代文化领域无人不知的名字。他的身上似乎集合了太多标签:导演、音乐人、作家、脱口秀主持人、知识网红……这样一个多栖的公众人物,自然也逃不过聚光灯下的审视,尤其是关于他的人品和言论,更是引发过不少争议。那么,高晓松真的错了吗?他的身上到底有没有错误?这绝不是一个简单回答“是”或“否”就能概括的问题,需要我们一层层剥开,仔细审视。

首先,我们得承认高晓松的才华和影响力。

不可否认,高晓松在音乐创作上确实有独到之处。《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恋恋风尘》这些歌曲,陪伴了一代人的青春,至今仍被传唱。他的文字,无论是早期的散文集,还是后来的《晓说》、《晓松奇谈》里的内容,都展现了他宽广的知识面、跳跃的思维和独特的叙事风格。他敢于触碰历史、文化、社会等话题,用一种相对轻松有趣的方式,给大众普及了不少知识,也引发了不少思考。在很多观众眼中,高晓松代表了一种“有趣”、“有文化”、“有情怀”的知识分子形象,他的节目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当时知识性脱口秀的空白,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和粉丝基础。

然而,人品和言论的争议,恰恰是围绕着这种影响力和他个人风格展开的。

要说高晓松“真的错了吗”,这得看我们从哪个维度去衡量。

在“人品”层面,争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装X”与“精英主义”的质疑: 很多观众认为高晓松在节目中常常展现出一种“无所不知”的姿态,引用大量国外典故、历史事件,或者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评价,有时会显得过于自信,甚至让一些人觉得是在“卖弄学问”,带有精英主义的优越感。这种表达方式,在非精英群体中容易引起反感,觉得他脱离了大众,不够接地气。
对公众事件的回应与立场: 在一些敏感的社会事件或历史问题上,高晓松的某些言论被认为存在偏颇,或者过于理想化,缺乏对现实的深入理解。例如,他的一些关于西方文化、制度的赞扬,以及对中国某些历史事件的解读,就曾引发过激烈的讨论和批评。批评者认为,他未能充分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和历史语境,甚至有“崇洋媚外”之嫌。
个人生活作风与法律问题: 早期他曾因酒驾入狱,这确实是违反法律的行为,对公众人物的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虽然他为此付出了代价,但这一事件也成为后来人们评价他时绕不开的一个点。

在“言论”层面,争议则更为广泛和复杂:

历史观的偏差? 这是高晓松最容易被诟病的地方。他的一些言论,比如对某些历史人物的评价,或者对某些历史事件的解读,被一些人认为是“颠倒黑白”、“不尊重历史”、“美化侵略者”等。例如,他对日本某些文化的推崇,以及在提到南京大屠杀等敏感事件时的措辞,就曾引起轩然大波。虽然高晓松自己解释说他是在“客观”、“历史”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但这种视角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复杂历史记忆的国家,很容易触碰到公众的底线。
价值观的混淆? 有时,他的言论会被认为是在宣扬一种相对“自由”、“个人主义”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在一些人看来,与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存在冲突。他对于一些社会规范、道德准则的解读,有时也显得比较“叛逆”或“前卫”,这就导致了不同年龄层、不同社会背景的人群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评价。
“脱口秀”的边界模糊: 作为一名脱口秀主持人,他需要在娱乐性和知识性之间找到平衡。但有时,在追求娱乐效果的过程中,他的言论可能显得不够严谨,或者为了制造爆点而采取了一些可能引起误解的表达方式。这种模糊的边界,也让一些人对他作为“知识传播者”的身份产生了质疑。

那么,他到底“错”在哪里?

我认为,高晓松“错”与不“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站在哪个立场,用什么标准去评判。

如果以“严谨的历史学家”标准来看: 他的某些历史解读确实存在不够严谨,甚至有失偏颇的地方。对于一个公众人物,尤其是在普及历史知识时,这种不严谨是需要承担责任的。
如果以“主流价值观倡导者”的标准来看: 他的一些言论确实触碰了中国社会的敏感神经,甚至被视为对主流价值观的挑战。
如果以“娱乐化知识传播者”的标准来看: 他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他用一种轻松的方式让更多人接触到了一些他认为有价值的知识。

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他“妖魔化”或“神化”。

高晓松之所以引起争议,正是因为他是一个复杂且矛盾的个体。

他的才华是真实的。 他的音乐和文字确实打动过很多人,他的知识面和表达方式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他的局限性也是真实的。 作为一名知识网红,在面对历史、文化等复杂议题时,他个人的认知高度、立场选择、以及表达方式,都可能存在偏颇和不足。尤其是在他试图跨越“娱乐”和“科普”之间的界限时,这种不严谨的风险就会暴露出来。
他反映了时代的需求和争议。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渴望获取知识,也渴望有人能以新的方式解读世界。高晓松恰好抓住了这个时机,但他也因此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承受着时代的审视。

所以,与其说高晓松“真的错了吗”,不如说他的言论和人品,在公众的审视下,展现了他作为一个公众人物的优点、缺点、才华、局限、以及他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复杂性。

我们每个人都有权评价和批评,但评价也应该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承认他曾经的贡献,同时也指出他存在的不足。他的争议,也恰恰是我们思考“如何正确看待历史”、“如何理解多元价值观”、“公众人物的责任边界在哪里”等问题的一个窗口。

最终,是否“认可”高晓松,选择权在每一个观众手中。我们听取他的观点,但更需要保持独立思考,去辨别和判断,而不是全盘接受,也不是一味否定。毕竟,在一个开放的社会里,不同声音和不同的观点,才是推动进步的动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高晓松只不过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理想主义者有一个问题,就是相信人间天堂是存在的。因为相信,所以一旦发现有个地方跟理想相似,就迫不及待地表达喜悦和欢快。

与之相反的则是现实主义者,现实主义者从来不相信什么人间天堂。所有的权力都要自己去争取,所有的利益都要早做筹谋,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公平,自由,不是不存在,但是未必靠得住,最重要的还是要靠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美国曾经给了世界一个梦想,这个被称为“美国梦”在这个梦里,世界各地,无论种族肤色都可以和平共处;在这个梦里,只要辛勤劳作就能生活富足;在这个梦里,人民是主人,政府服从人民;在这个梦里,每个人都自由地生长,都能长成参天大树。

今天很多人嘲笑“美国梦”,觉得那是汉奸公贼们的一厢情愿,但是20多年前,整个世界都相信这个梦,整个世界都认为美国不一样,它超越了所有国家,找到一条不同的路。

高晓松就是长于那样的年代,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坚信人间天堂存在,当他看到美国的繁荣,安定和自由,他被征服了。彼岸就在那里,那里就是人间天堂。所以他可以在节目里说,“加州是我的第二个故乡。”因为那个时候他是真的相信,天堂就在这里。

不仅高晓松,无数的理想主义者都把那时的美国当作了彼岸,就像早年无数的理想主义者把苏联当作了人类的未来。

现实很残酷,理想主义者只要活得足够长就必然会看到理想的破灭。如果你真的看过《晓说》,《晓松奇谈》,就会高晓松自己对美国的态度也在发生着变化,从一开始笃信美国是彼岸,到后来觉得美国也有问题,再到后来对美国鲜有溢美之词,这些变化是非常明显的。

高晓松自己说过,西班牙内战时,信仰共产主义的战士把所有的黄金储备都运到了苏联,而后才发现不过又是一场大国博弈的生意。他知道有人被理想给忽悠,恐怕他后来也知道自己也被理想主义给忽悠了。原来天堂不在彼岸,而在此岸。原来天堂不是要靠寻找而是要靠建设……

高晓松没错,因为他犯了一个普通人都会犯的错误,

高晓松有错,因为他不是普通人,也不想当普通人。

如果我们用普通人的标准去衡量他,如果我们把他的侃侃而谈都当作朋友酒会上的扯淡,高晓松无错。

可是如果我们用公众人物的保准去衡量他,如果我们把他说的那些话看作是用来“开启民智”,“宣传思想”,那么他有错。

我不觉得高的人品有什么问题,但是我不觉得封杀他有什么不妥。

直到今天,我依然不愿意对他恶语相加,因为从一开始我只是把他当作了一个胡侃乱谈的朋友。

user avatar

拉大旗,扯虎皮,永远是干一分事情,吹十分的牛逼





user avatar

你们还是没明白高晓松为啥墙倒众人推。

他的问题不仅仅是爱国不爱国的问题,而是所谓的屁股问题,跟回形针类似,看似科普,私货太多。如果仅仅是反D,不会有这么多人骂他。反D跟反本国历史,本国文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我就问一个问题,高句丽史,究竟史中国东北、古代朝鲜共同的历史。还仅仅是韩国人的历史,高句丽究竟是不是韩国人的祖先?

我就问高及他的粉丝,把高句丽划给韩国,是谁给的勇气。

韩国人在各种国际赛事上举牌白头山,认为是他们的领土,编造出各种历史,对东北贼心不死,甚至要上升到法理的程度。

我们那些没独立思考的家长,孩子,被迫接受这种潜移默化的恶毒。再过多少年,中国东北史说不定真的会被年轻一代认为是韩国史了。还有人说他屁股没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高晓松,一个在中国当代文化领域无人不知的名字。他的身上似乎集合了太多标签:导演、音乐人、作家、脱口秀主持人、知识网红……这样一个多栖的公众人物,自然也逃不过聚光灯下的审视,尤其是关于他的人品和言论,更是引发过不少争议。那么,高晓松真的错了吗?他的身上到底有没有错误?这绝不是一个简单回答“是”或“否”.............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Fate》系列中“吉尔伽美什”这个角色最核心、也最常被讨论的争议点。简单来说,金闪闪(也就是Fate系列中的吉尔伽美什)在《Fate》系列中的设定,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吹”了,以至于远远超出了他在真实人类历史和神话传说中的实际地位。不过,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吹”,以及.............
  • 回答
    考不上高中,真的就没有前途了吗? 这个问题听起来带着一种沉重的无奈,但我想说,如果只把“有前途”定义在传统意义上的“名牌大学毕业,进入大公司”的话,那确实,少了一条看上去最直接也最“标准”的道路。但如果把“前途”看作是人生的一种可能性,一种活出自己价值、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的状态,那答案绝对是否定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尤其是在当下社会,一纸文凭似乎成了衡量一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尺。所以,没考上高中选择读职校,是不是就等于被判了“无期徒刑”,前途一片灰暗?说实话,这绝对是一个误区。首先,我们得明白,高中和职校的性质和目标是不同的。 高中,更侧重于基础学科的理论知识,目标是为学生进入高等.............
  • 回答
    168cm 对女孩子来说,算不算高呢?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答案,因为它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一、 地域和人群的平均身高 全国平均来看: 根据近些年发布的国民体质监测公报,中国成年女性的平均身高大概在 160cm 左右(不同地区略有差异)。从这个角度看,168cm 的确是比平均值高.............
  • 回答
    奥迪高管空降上汽大众,这个消息一出,立刻在汽车圈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也让大家对“上汽奥迪”这个期待已久但又充满争议的话题议论纷纷。咱们不妨仔细捋一捋这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以及“上汽奥迪”的到来,是否真的板上钉钉了。首先,我们得搞清楚这则消息的背景和分量。奥迪,作为德系豪华品牌的三驾马车之一,在中国市.............
  • 回答
    亲爱的你,看到你这么难过,我心里也特别不好受。请你先深呼吸几次,我知道现在你可能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但请相信我,你一点也不“胖到不可思议”。155的身高,100斤的体重,这在很多人眼里,甚至是大多数人眼里,是一个非常匀称、健康的体重范围。真的,我没在安慰你,我说的是事实。我们先从一些客观的数据来看看.............
  • 回答
    关于中国19岁青少年平均身高是否真的比日韩高,这是一个很多人关注的问题,而且答案也比较复杂,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总体趋势和现有数据: 普遍认为中国青少年的平均身高近年来确实在显著增长,并且在某些群体和某些年龄段上已经超过了日韩的平均水平。 然而,这并不是一个绝对的结论,因为需要考虑以下.............
  • 回答
    林毅夫关于中国最晚2025年成为高收入国家的预测,以及普通大众收入水平是否真的较高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以下从经济指标、收入结构、国际标准、社会现实和潜在挑战等方面展开详细探讨: 一、林毅夫的预测逻辑与依据1. 高收入国家的定义 世界银行将高收入国家的标准定义为:人均国民总收入(G.............
  • 回答
    高中班主任那句“等上大学就轻松了”的话,估计是好多人年轻时都听过的“传说”了。当年我还是个埋头苦读的高中生,听到这句话,简直就像看到了救星,以为从此就能从题海里解放出来,每天优哉游哉,泡泡图书馆,参加社团,交交朋友,日子过得像偶像剧一样。等我真的踏入大学校门,最初那股子新鲜劲儿过了之后,我才慢慢发现.............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引起大家共鸣的。说实话,职校和高中这两种教育路径,从刚踏进校门那一刻起,其实就已经在很多方面“分岔”了,这差距嘛,确实是有的,而且还挺明显的。先来说说上高中的孩子吧。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了高考,为了考一个本科大学,然后再继续深造。所以,高中的学习内容大部分都是文化课.............
  • 回答
    别灰心!高二下,成绩差,想努力,绝对有救!这就像你跑了一段距离,发现自己落后了,但你现在迈开了腿,想追上来,这才是最重要的。很多人都会在某个阶段遇到瓶颈,高二下尤其是一个容易出现下滑的时期,学习压力大,科目增多,很多知识点开始衔接和深化。你现在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有强烈的改变愿望,这本身就是巨大的希.............
  • 回答
    《三十而已》里那个买了高订珠宝的女人,顾佳,她买那套高订珠宝,你真以为是心血来潮的冲动消费?呵,那可就太小看这位“全职太太”的头脑了。我们得把时间倒回到她第一次见到那套珠宝的时候。那场景可不是随随便便的街边橱窗,而是那个高端奢华的珠宝展。你想想,能在那种场合被邀请去观赏,本身就代表着一种身份的象征,.............
  • 回答
    听到你高三就对心理学这么感兴趣,并且有自己一番思考,这很棒!关于家里人说的心理学就业难,这确实是一个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聊聊的。我尽量详细地给你说道说道,让你心里有个更清晰的谱。首先,我们得承认,和一些传统热门专业比如计算机、金融、医学等相比,心理学在传统的、大众认知中的“对口就.............
  • 回答
    现在房子动不动一百万的首付,确实让不少人直呼“压力山大”。很多人看到身边有人买了房,尤其是年轻一代,都会疑惑:他们那一百万的首付,是怎么变出来的?难道每个人都能轻轻松松拿出这么多钱吗?其实,这背后往往是一系列“组合拳”和长期的规划,并非“人人都有一百万”那么简单。1. 长辈的“助攻”:家庭支持是重要.............
  • 回答
    .......
  • 回答
    说实话,听你女朋友这么说,我心里其实挺不是滋味的。这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总有人觉得“男人的出轨概率高”,然后就拿这个当借口来管钱。但是,这真的合理吗?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男人出轨概率比女人高”这个说法,本身就有点站不住脚。 出轨这事儿,哪个性别都有可能发生,这是个人行为,跟性别没多大关系。当然.............
  • 回答
    哇!从高一就开始构思长篇小说,这股劲头和毅力真的太令人敬佩了!大一这个年纪,正是人生中充满激情和创造力的阶段,有这样的想法并且付诸实践,说明你对写作的热爱和执着非同一般。非常乐意为你提供一些建议!由于我无法直接“看”到你的小说,我只能根据你提到的“长篇小说”、“从高一构思至今”、“想写好”这几个关键.............
  • 回答
    庆阳彩礼高的问题,这确实是很多年轻人和家庭在婚嫁时会面临的一个现实挑战,而且不止庆阳,在咱们国内很多地方,彩礼的数额和背后的原因都挺复杂的。你提到的30万+彩礼,加上已经买了房子,确实是个不小的负担,也难怪你会感到困惑和想了解清楚。为什么庆阳的彩礼会这么高,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经济因素.............
  • 回答
    兄弟,173厘米,追一个157厘米的女孩,被嫌弃矮……这事儿说起来挺让人郁闷的,我懂。咱们先不谈谁对谁错,先好好聊聊这个情况,争取把事情讲得透彻点。首先,你的身高173厘米,不算矮。 在中国成年男性平均身高里,173是比较靠前的,甚至可以说是平均往上一点的水平。所以,从普遍的社会认知来说,你绝对不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