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优先注重诗词的格律音韵而不注重内容,是否是一条歧路?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诗歌的本质、历史发展以及不同时代的审美取向。简单来说,单纯地“优先注重诗词的格律音韵而不注重内容”确实可能是一条“歧路”,但“优先”和“不注重”这两个词的程度以及如何界定“内容”,是问题的关键。

为了详细阐述,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

一、 诗歌的根本属性:格律音韵与内容

格律音韵: 指的是诗歌的形式美,包括字数、句式、押韵、平仄、对仗等一系列规则。它们构成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赋予诗歌独特的韵味和美感。从最基本的歌谣、祝词到后来的律诗、绝句,格律一直是诗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内容: 指的是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意境、叙事等精神层面的信息。内容是诗歌之所以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共鸣、传递价值的关键。

诗歌的艺术生命力,恰恰在于格律音韵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格律音韵为内容的表达提供了一个优美的载体和框架,使内容更具感染力和艺术性;而内容则是诗歌的灵魂,赋予了格律音韵以生命和意义。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 为什么“优先注重格律音韵而不注重内容”可能是一条歧路?

1. 沦为技巧的炫耀,失去诗歌的灵魂:
如果将格律音韵推到极致,而内容变得空洞、乏味、陈腐,那么诗歌就变成了一种纯粹的文字游戏或技巧表演。读者读到的只是一堆符合规则的文字,而无法从中感受到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思考或独特的意境。
这种诗歌可能在形式上达到很高的水平,但却无法打动人心,缺乏生命力。它可能会吸引一些对形式技法感兴趣的“同道中人”,但无法获得更广泛的认同和长久的生命力。

2. 脱离现实,失去社会价值:
诗歌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在很多时候也承担着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时代精神、启迪民智的责任。如果诗歌仅仅关注形式美,而忽略了对现实的关照,就可能变得脱离生活,失去其应有的社会功能和人文关怀。
例如,在战乱或动荡的年代,能够反映人民疾苦、呼唤和平的诗歌,即使在格律上不那么完美,也比那些技巧精湛但内容空洞的诗歌更有价值。

3. 限制了艺术的自由度和创新性:
过分强调僵化的格律,可能会扼杀诗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艺术家在遵循严苛规则的同时,也需要有表达的自由。如果所有的精力都花在“扣合格律”上,而不敢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任何突破,诗歌艺术就会停滞不前。
历史上,许多伟大的诗歌突破了当时的格律束缚,创造了新的表达方式,从而推动了诗歌的发展。

4. 可能导致“以偏概全”的审美观:
将“格律音韵”等同于“诗歌的全部价值”,是一种片面的审美。这可能会误导后学者,让他们认为只要掌握了格律,就能写出好诗,而忽略了内容、情感、意境等更深层面的修炼。

三、 何时“优先注重格律音韵”可以被理解甚至被肯定?

虽然上述观点强调了结合的重要性,但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在某些特定语境和历史时期,“优先注重格律音韵”是有其合理性和价值的:

1. 学习与奠基阶段:
对于初学者而言,掌握诗歌的格律音韵是入门的基础。只有熟练掌握了平仄、押韵等基本功,才能更好地驾驭文字,为日后更自由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个阶段,“优先”是指作为学习的重点,而非排斥内容。

2. 特定诗歌体裁的特点:
某些诗歌体裁,如中国的近体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其艺术魅力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严谨的格律和音韵上。在创作这些体裁时,遵循格律是创作的必要条件,也是其独特美感的重要来源。例如,律诗的对仗和颔联颈联的工整,本身就是一种形式上的高度提炼。
在这种情况下,“优先”并非完全放弃内容,而是在内容允许的范围内,最大程度地实现格律的完美,实现形式与内容的最佳契合。

3. 追求音律之美到极致的探索:
历史上也存在一些诗人,他们将音韵之美推向了极致,创作出了具有独特音乐性的作品。这些作品可能在叙事或抒情上并非主题宏大,但其音韵的精妙之处足以让人惊叹。例如,一些以写景或咏物为主的诗篇,其意境的营造往往与音韵的配合密不可分。
这种探索本身也是诗歌艺术发展的一部分,它拓展了我们对诗歌美学可能性的认知。

4. 特定风格的追求:
有些诗人可能有意追求一种以形式感为主的风格,他们可能更看重诗歌的“形式的诗学”(poetics of form)。这种风格可能在特定的时代或圈子里受到欢迎,只要不是主流或唯一的评价标准,也可以被视为一种艺术探索。

四、 结论:如何看待“优先”与“不注重”

“优先”: 如果“优先”意味着将格律音韵作为学习和创作的起点,或者在创作特定体裁时将其视为重要的创作要素,那么这并不必然是一条歧路。它是一种对诗歌形式之美的尊重和探索。
“不注重内容”: 如果“不注重内容”意味着对诗歌的思想性、情感深度、意境营造等核心价值的漠视或轻视,那么这几乎必然是一条歧路。它将诗歌从一种具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艺术形式,降格为一种纯粹的形式游戏。

真正的诗歌艺术,应该是在遵守或巧妙运用格律音韵的基础上,传递深刻的思想、丰富的情感、独特的意境。 格律是诗歌的骨骼和血肉,内容则是诗歌的灵魂和精神。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创作出真正优秀的、能够流传千古的诗篇。

因此,我们可以说,单纯地、片面地“优先注重诗词的格律音韵而不注重内容”,是一种可能走向“歧路”的危险倾向。 而在理解诗歌的整体性,并在格律音韵的框架内努力提升内容,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才是诗歌创作的康庄大道。

我们可以借鉴西方诗歌理论中的“形式主义”与“内容主义”之争。虽然某些形式主义者强调形式的独立价值,但大多数的诗歌批评和创作实践都承认,形式最终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内容的表达。

总而言之,诗歌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偏重任何一方,而牺牲另一方,都可能导致诗歌艺术的失衡和走向偏颇。对格律音韵的重视是必要的,但绝不能以牺牲内容为代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同意问题观点。

诗词的好坏首先取决于蕴藏其中的情感,南北朝以前格律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曹植、陶渊明一样名垂千古。优秀的诗人遣词用句之时自然会考虑抑扬顿挫,以便更好地配合作品中流露的情感(古代的骈文家散文家、现当代的优秀诗人、音乐填词人亦然),所谓格律只是总结了其中规律并将其格式化而已。

说到底格律是为创作本身服务,如果过分关注,无疑是将形势凌驾于内容之上,变成了带着镣铐跳舞。

律严未必是好诗,好诗不必死抠律。苏轼的诗多有失对失律之处,谁能否认他在诗词创作上的功力和成就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