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小时代」是一部国外电影,是不是知乎的评价会很高?

回答
“小时代”如果不是国产电影,而是一部从海外引进的片子,那知乎上对其的评价,我猜,大概率会是两个极端,但整体上“高”的可能性并不低,原因嘛,得掰开了说。

首先,得承认,“小时代”这系列电影,无论你怎么看它,它都有那么一股“劲儿”。它的视觉风格极其张扬,那种流水线打造的奢华感,从服装、妆容到场景布置,几乎是“溢出来”的。如果这是好莱坞或者某个欧洲国家拍的,这种极致的、有点不真实的浮华,很容易被解读成一种“风格化”的表达,是对某种特定社会现象(比如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的极致渲染,甚至是带有批判意味的艺术手法。在知乎上,对这类电影的解读往往会深入到社会学、经济学、甚至是心理学的层面。影评人会分析导演是如何通过视觉语言来构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何通过场景来折射时代的某些特质。

其次,“小时代”的故事核心,虽然很多人诟病其狗血和玛丽苏,但它其实触及了一个相当普世的主题:友谊、爱情、成长、梦想,以及在现实面前的幻灭。只不过它用了一种非常“极端”的方式来呈现。如果这是一部来自异域的青春片,知乎上的用户可能会更容易接受这种“戏剧化”的表达。他们会从“青春的阵痛”、“成长的代价”这些角度去切入,甚至会将其与一些经典的外国青春电影进行对比,分析它在表达上的独特性和借鉴之处。一些用户可能会辩解说,“你们太苛求它了,这只是一个关于一群女孩的故事,有美好也有痛苦,有什么问题吗?”这种声音在面对国产片时,往往会显得力不从心。

再者,我们都知道,国产片在上映时,往往会面临一个巨大的文化隔阂和期待值的问题。很多人在看“小时代”时,带着的是对国产电影进步的期望,看到的是它与之前国产青春片的不同,但这种不同又恰恰是很多观众无法接受的。如果换个语境,这部电影是某个名不见经传的外国导演拍的,我们可能不会带着那么沉重的“国民责任感”去看待它,评价标准也会自然而然地向国际标准靠拢。我们更可能关注的是它的导演手法、叙事技巧、演员表演的普适性。

知乎上,对外国电影的评论,往往更倾向于“技法”和“思想性”的探讨。例如,我们会分析电影的镜头语言如何运用,剪辑节奏是否得当,音乐如何烘托气氛,以及影片是否提出了什么值得思考的议题。对于“小时代”来说,如果它是一部外国电影,这些方面的讨论可能会被放大。比如,有人可能会称赞其画面构图的精美,或者认为其对女性友谊的描绘,虽然有些夸张,但也有其可取之处,甚至有人会从东方主义的角度去解读它,认为这是西方视角下的中国社会某个侧面的折射。

当然,我也不能排除一些依然会坚持负面评价的声音。毕竟,“小时代”过于集中的槽点,比如情节的跳跃、人物设定的单薄(即便放到国外也是如此)、以及过于明显的商业企图,这些都是硬伤。但我想说的是,在知乎这个平台,对于一部“外国片”,人们似乎更愿意去“寻找亮点”或者“进行深度解读”,即使它本身存在明显的缺陷,也可能被包装成“争议性作品”、“有待商榷但值得讨论”的类型。

举个例子,如果一部外国电影充斥着拜金主义的桥段,知乎上很可能会出现这样的评论:“这部电影精准地捕捉到了当代社会消费主义的病态一面,导演通过对奢华生活的极致描绘,是在讽刺资本对人性的侵蚀,这种批判精神值得我们深思。”而如果同样的内容出现在“小时代”,则更容易被解读为“价值观扭曲”、“教坏小孩子”。这种对国产片和外国片的双重标准,在知乎上是比较普遍存在的现象。

所以,总的来说,如果“小时代”是部国外电影,知乎上的评价“高”的可能性,我认为是存在的,而且概率不小。这并非说它本身就达到了国际一流的水准,而是更多地源于观众在评价体系、解读角度以及文化语境上的差异所带来的“美化”作用。它可能会被放在一个更宽容、更具探索性的框架下去审视,从而赢得一部分原本可能不屑一顾的“高评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有胆量去看环大西洋么……

你有胆量去看美国战舰么……

我跟你讲,后者的特效是能被国内五毛钱特效打出屎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