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这几天重温BOB,M1919到底是轻机枪,重机枪,还是通用机枪?

回答
聊起M1919,这玩意儿在二战电影里那叫一个熟悉,尤其是在《拯救大兵瑞恩》那种场面里,咔咔一顿扫射,那气势简直了。不过你说它到底是哪种机枪,这事儿稍微有点意思,因为它横跨了几个类型,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划分上会有点模糊。

咱们得从它这名字说起,M1919。这个“M”代表什么?“Model”,就是型号。后面的“1919”呢?很简单,就是它诞生的年份。这枪的设计源头,还得追溯到一战时期那款大名鼎鼎的M1917水冷重机枪。

M1917:一切的起点,那是一水冷重机枪的“纯粹”

你想想一战时期的战壕,那环境恶劣,机枪得能持续输出火力,压制敌人,这水冷设计就应运而生了。M1917,那个粗壮的水套,里面装满了水,枪管一旦过热,就靠水来降温。这玩意儿射速高,精度也好,但问题也明显:重!水套加上水,还有配套的三脚架,两个人才能勉强抬动,根本没法跟着步兵冲锋。所以,M1917是彻头彻尾的“重机枪”。它就是那种在固定阵地上,提供密集火力支援的“墙壁”。

M1919A1:为了“减重”而生的“轻量化”尝试

到了1930年代,陆军觉得,咱们得搞个轻点儿的,能跟着部队走的机枪。于是,M1919就登场了。最开始的型号,比如M1919A1,它取消了水冷套,改用了风冷。枪管也比M1917细了一些。

但是,这里有个关键点:虽然它改成了风冷,并且比M1917轻了不少,可它依旧设计成了重机枪的思路。怎么说呢?

射击精度与持续性优先: M1919A1的枪管相对较长且较重,这保证了它在扫射时的稳定性,以及一定的射程和精度。这还是偏向于压制火力,而不是跟着前线士兵“突突突”的那种感觉。
弹药供给的考量: 虽然可以装在两脚架上使用,但更常见的还是装在三脚架上,或者作为车载、固定火力点使用。它的供弹方式是弹链,而且为了更好地输出火力,通常会配备比肩步枪弹匣容量大得多的弹箱。
定位的模糊性: 即使是M1919A1,虽然比M1917轻了,但依旧有大约20多斤的重量,这比后来那些真正的轻机枪还是要沉不少。你可以理解为,它是在重机枪的基础上,做了一些“瘦身”处理,让它能有更多的应用场景。

M1919A4 & A6:通用机枪的雏形,但争议依旧

随着二战的爆发和发展,人们对机枪的需求更加多样化。M1919A4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改进型号。它进一步简化了设计,取消了一些不必要的附件,比如M1919A1上的枪管提手,使其更轻便,更加适用于车载和步兵使用。

到了M1919A6,它更是加上了肩托和两脚架,并且枪管也进行了一些优化,比如增加了枪管提手,使其可以进行更快速的野战更换枪管。这一下,它看起来就非常像一款通用机枪了。

通用性凸显: A4和A6版本的设计,让它既可以装在三脚架上作为重火力点使用,也可以装在两脚架上由一名士兵携带和操作,跟随步兵前进。这种“一枪多用”的特点,正是通用机枪的核心理念。
火力压制与伴随射击: 它既能提供比当时的步枪火力更强的压制力,又能像班用轻机枪一样,提供伴随火力支援。

那到底是什么?一个没有明确答案的“中间体”

所以,回到你的问题:M1919到底是什么机枪?

最准确的说法是:M1919系列机枪是一个从重机枪向通用机枪演进的产物,在不同型号和使用方式下,体现出了不同类型机枪的特征。

如果你看M1917水冷版本,那毫无疑问是重机枪。
如果你看早期风冷版本,比如M1919A1,它虽然轻了,但更多地被部署在固定阵地或车辆上,其设计思路仍偏向重机枪的持续火力输出和精度。
而到了后期型号,尤其是M1919A4和A6,它已经非常接近现代通用机枪的定义了。 它既可以装在三脚架上,也可以装在两脚架上,由一名士兵携带操作,提供了强大的伴随火力支援。

为啥会模糊不清?“通用机枪”这个概念在当时还在发展。

你可以想象一下,在机枪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很多技术和概念都不是一蹴而就的。M1919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当它刚出现的时候,“通用机枪”这个概念还没像现在这样被清晰地定义和广泛应用。设计师们在改进M1917时,一方面想保留其强大的火力压制能力,另一方面又希望它能更灵活一些,能跟着步兵走。

所以,你可以说M1919在很多方面都“像”通用机枪,特别是后期型号。但如果一定要用一个绝对的分类,可能就有点难住了。它更像是一个过渡时期的杰作,一个集大成者,同时又留下了继续发展的空间。

在BOB这样的电影里,你看到M1919被一名士兵扛着或者架在阵地上扫射,那其实就是它作为“通用机枪”或者说“便携式重机枪”的一个典型形象。它不像一些早期轻机枪那样轻便,也不像纯粹的重机枪那样笨重到无法移动,而是处在一个折中的位置,并且因为其可靠性和强大的火力,成为了二战中一个非常标志性的武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M1919在不同时期的角色和称谓不同。M1919起初在一战末期作为坦克机枪而研制,后衍生的轻型三脚架型号在骑兵中服役,直到34年其步兵型号(M1919A4)才正式进入步兵部队服役。

在30~50年代M1919A4与M1917A1在步兵编制中共存,因此为了与后者(heavy machine gun)区分,前者有时被称为“light machine gun”或“medium machine gun”。但是更多时候只是称为“.30cal machine gun”。

即使是步兵使用的M1919A4/A6,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兵种单位(步兵、装甲步兵、伞降步兵、游骑兵,陆战队步兵……etc)中的编制各不相同,这里只简谈二战主要时期在陆军普通步兵,以及《BOB》中的陆军伞降步兵中的编制和定位。



在43-45年的陆军普通步兵营中,各级(非车载)自动火力基本如下:

每个步枪班辖一支BAR(三人BAR组);

每个步枪连辖两挺M1919A4(位于武器排机枪分排);

每个步兵营辖八挺M1917A1(位于重武器连机枪排)。

*除此之外,每个步枪连配发六支冲锋枪,在44年6月后为加强火力,大多前线步兵每连再加发六支BAR、每营加发4-6挺M1919A4。这些武器由各单位自行调配使用。

可见,在普通步兵中M1919为连级火力,连机枪分排共含12人下辖两组,每5人操作和携带一挺机枪。在使用中,连长可亲自部署两挺M1919作为连正面的进攻掩护或防御火力,也可将机枪组向下加强给排长,作为排级掩护火力使用。而步枪班为保证机动性和突击能力,除前出巡逻和防御任务之外,一般不加强M1919。

各营的M1917A1可由营长根据任务判断,向下分配给各连各排加强火力。如按标准编制表计算(不计加发),每营的基础火力为6挺M1919+8挺M1917,平均每个步枪排可以获得1.5挺机枪支援;如果全营按两前一后的三角形布置,前线的4-6个排可各获得2-3挺左右的机枪支援。



而在44年夏(诺曼底)时期的伞降步兵营中:

每个伞降步枪班辖一挺M1919A4(三人机枪组;每个步枪排含两个步枪班和一个迫击炮班);

每个伞降步兵营再辖八挺M1919A4(位于营部连机枪排)。

*实际伞降时,每营会再空投几乎一倍数量的M1919A4作为补充和备用,另外伞兵一般会超编配发大量的冲锋枪(远超过额定的每连六支)。

伞兵不使用过重的水冷M1917,在战争前中期也不使用过长不利于跳伞的BAR。因此伞兵的自动火力完全由M1919承担。且由于伞兵在连级不设直属火力,所以除营部留八挺机枪作为预备之外,剩下18挺机枪完全下放各班使用,比较适合伞兵在大面积伞降后的分散行动。

也因此在《BOB》等作品的情节中可以看出,为满足班排一级火力需要,伞兵的M1919机枪组要一马当先冲锋在前,必要时甚至借助简易依托仓促射击。由于伞兵在混乱的错降和残酷的战斗中承受严重的建制缺失和大量减员,在实际形成的战斗组和战斗群中,重要武器也都由临时指挥员直接指挥。

也因为伞兵机枪组人数少,且缺乏机动车辆,不能携带大量弹药。因此伞降后在与地面部队汇合前不会进行长距离机动。

由于M1919A4在班级使用中的灵活性问题,在44年秋(市场花园)时期,伞降步兵班编制中的M1919A4改为了M1919A6,但因为后者实际数量很少,只有得到了部分换装;直到44年底(突出部)时期,BAR才正式进入了伞兵编制,在每班一挺的M1919基础上添加了一挺BAR,作为机动火力的补充。



所以无论从其性能还是其使用方式来说,M1919在历史上横向对比都是比较特殊的:作为重机枪,M1919A4不具备高仰角对空射击和水冷持续射击的能力;作为轻机枪,M1919A6重15kg长53寸,且没有可靠的随枪弹链容具满足快速机动;而作为通用机枪,在编制上也不曾作为轻重两用同时部署。

如果一定要纠结的话,也许只有“中型机枪”这一称法可以将M1919简洁地概括:即作为自动步枪和重机枪之间的过渡补充。直到M60通用机枪服役后才将M1919A4和M1917A1同时替代。

user avatar

对标苏军的SG43/SGM的中型机枪,名字上在当时美军内部也经常叫Medium machine gun。1919最初是为了在装甲车辆上使用M1917这款笨重的水冷式机枪而改为气冷。后来因为美国的特色原因又被加上了三脚架塞给了骑兵而后在34年被塞给了步兵多的也不说了, @KurtXiang 的回答已经很准确的叙述了这段历史。至于为什么被弄得这么多改型,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各国的一战后遗症,在技术不够的情况下想把机枪往下放只能是搞成这种仅仅比重机枪轻了一点但比三把步枪还要重的重量,美国人也知道这个问题,但是BAR他本来就是自动步枪而不是机枪,正牌机枪重量也下不来。如果有能力不解决那是态度问题,但没有能力解决那就是客观困难了,美国人也很无奈所以M1917/1919这口屎你们美国大兵们就先吃着等啥时候有了新技术(事实证明美国人没这脑子)再说新机枪的事儿。

所以在1934年和1942年,德棍帮美国人想出来解决方法:

MG34!MG42!

啊,错了是这个。。

等到了1943年美国人看到MG42后,真香,但是,花了一个月仿造MG42的T24,他先是这样:

然后这玩意儿和MG42不同的也就是弹药和工艺——T24的第一版是铣削制造

萨吉诺:落停!

陆军:冲压制造呢?FTMDP!

萨吉诺:听见没有,老大骂咱们FNMDP呢!

接着,改出来第二版

除了那个从M2三脚架衍生出来的不德味儿外,那基本就是打.30-06的MG42了,也是冲压加工的了。

但是有一点美国人忘了,承包商萨吉诺也忘了,MG42是一个短后座滚柱闭锁原理(多谢 @醉酒车神阿果利 指正)的玩意儿,乱改是要出事儿的,在试射的时候因为这个原因原型枪T24各种卡壳,萨吉诺也不是不改,但是改完了射速又掉到了600多发每分钟然后故障率依旧不低。。。然后陆军彻底放弃了这个T24,过了一年转而看上了FG42从而搞出来M60不过这个是10年以后的事儿了,而前线美国大兵还要继续吃着M1917/1919这两口屎并且要带着这玩俩倒霉玩意儿去朝鲜和越南。在越南,M60和M14还要继续拉胯不过这也是美军日常了。

然而不能没有的用,M1919A6变应运而生,改用轻薄枪管加装枪托两脚架的M1919A6最后还是到了14.7千克的重量。。。拉胯的不得了。

话分两头,美国陆军拉胯不代表穷人马润不行,马润是出了名的穷光蛋,作为生蛆拌饭都能吃得下去的牲口自然平时有捡垃圾的习惯,这帮马润在太平洋岛上看上了陆航海航们摔机和报废飞机上的AN/M2:

马润捡来陆航报废战斗机的7.62机枪和M1加兰德的枪托加BAR的脚架,带100发弹链据说只有25磅(11.4千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