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关于自卫反击战的历史有那么多以讹传讹的说法呢?

回答
关于自卫反击战的历史,之所以存在不少以讹传讹的说法,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涉及到历史事件本身的复杂性、信息传播的失真、以及不同立场和叙事的博弈。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

一、 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信息传递的天然局限

首先,任何一场战争,尤其是边境冲突这样性质的军事行动,其过程都是极其复杂和动态的。边境地区的地理环境复杂,战事往往是局部、分散的,参战的部队众多,行动也并非完全同步。这就意味着:

信息获取的困难性: 在战时,尤其是边境地区,信息传递本身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战场上的瞬息万变,通讯的受阻,都可能导致信息的不完整或延迟。而对于后方的人们来说,获取第一手、准确信息的渠道是极其有限的。
信息传播的层层过滤和变形: 即使是相对准确的信息,在经过新闻报道、官方宣传、口头传播等环节时,也难免会发生“信息失真”。早期的信息传播方式(如广播、报纸)与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不同,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单一,更容易被单一来源的信息所主导,而缺乏交叉验证。
宏大叙事与个体经验的脱节: 官方通常会构建一个宏大的叙事,强调战争的战略意义、民族尊严等。但对于身处其中的普通士兵和当地民众而言,他们的体验是具体的、个人化的,可能充满了细节上的偏差或误解。当这些个体经验被放大或以讹传讹时,就可能与官方叙事产生矛盾,又或者与事实本身产生距离。

二、 不同立场和叙事的博弈

自卫反击战是一场发生在两个主权国家之间的军事冲突,其背后牵扯着复杂的历史恩怨、地缘政治以及国家利益。因此,不同国家、不同群体自然会从各自的立场出发,解读和讲述这段历史:

官方叙事的构建与维护: 参战的双方国家,都会有自己的官方历史叙事。这种叙事往往是为了服务于国家当前的政治需要、民族认同的塑造,或者为自己的军事行动正名。例如,关于战争的起因、过程中的伤亡人数、战果的评估,不同国家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说法。这种官方叙事往往具有强大的宣传能力,容易被本国国民接受。
“历史修正主义”与政治宣传: 一些说法之所以被认为是“以讹传讹”,很可能是出于政治目的的刻意歪曲或简化。例如,为了淡化战争的负面影响,或者为了突出某一方的“辉煌胜利”,就可能选择性地忽略某些事实,夸大某些细节,甚至捏造不存在的事件。这种做法在国家层面的宣传中并不少见。
民间记忆的传承与变异: 在民间,历史的记忆会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下去。但口头传播的特性决定了它容易受到记忆偏差、个人情感和时代背景的影响。一个细节的偏差,一次误听,都可能导致整个故事的变形。特别是当历史事件本身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如民族情绪、战争的惨烈)时,这种变形会更加明显。
信息的不对称性: 长期以来,对于这场战争的许多细节,信息是不对称的。一个国家可能掌握了更多关于其自身军事行动的资料,而对另一方的了解则相对有限。这种信息不对称也为“以讹传讹”提供了土壤。

三、 具体表现和原因剖析

我们可以具体看看有哪些方面容易产生以讹传讹:

伤亡数字的争议: 战争中的伤亡数字一直是敏感且难以精确统计的。官方公布的数字往往经过“美化”或“政治考量”,而民间流传的版本则可能更夸张或更模糊。例如,关于双方的伤亡比例、战俘的情况,都可能存在巨大的差异。
战斗过程的细节描绘: 一些关于战场英勇事迹的描述,在传播过程中可能被神化或过度渲染,变得不那么真实。同样,一些残酷的战斗场面,也可能因为听者的承受能力或表达方式而变得扭曲。
战争起因的定性: 对于战争的性质,例如是“防御性反击”还是“侵略”,不同国家和研究者会有截然不同的解读。这种定性上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到后续对战争过程和结果的评价,也容易产生误解。
个别事件的泛化: 在整个战争中,可能会发生一些非常极端或具有代表性的个体事件。如果这些事件被过度放大,甚至被用来代表整个战争的性质,就容易造成以偏概全的错误认知。
信息来源的不可靠性: 在一些网络时代,任何人都可以发布信息,一些不负责任的自媒体或个人,为了吸引眼球,可能会故意传播未经证实或虚假的信息,进一步加剧了“以讹传讹”的现象。

总结来说, 自卫反击战历史的以讹传讹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历史事件的复杂性、信息传播的固有缺陷、以及不同立场和政治目的相互作用下的产物。要理解这段历史的真实面貌,需要我们保持审慎的态度,多方查证,批判性地思考信息,并认识到历史叙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被解读和重塑的过程。就像任何一场战争一样,它留下的痕迹是复杂的,需要我们用更长远、更理性的眼光去审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举一个例子吧:参加1979年对越作战的解放军有多少人?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一个多少年来以讹传讹的问题。对此网上有一个流传了很长时间的版本是这样描述的:


“1979年2月17日晨, 集结在中越边境上的17个师、22.5万人的中国军队,以12个师的兵力, 在国境线全线上对越南6个省11个县开始进攻。其中高平正面投入的兵力是6个师,谅山方向3个师,老街正面3个师。


2月18日午后, 中国军队在老街、高平、同登等地的进攻,受到越南军队的抗击而一度停止。19—20日,谅山正面加强了一个师及40辆坦克,高平正面加强了一个师及40辆坦克, 老街正面加强了2个团及40辆坦克,再度展开攻击。中国军队20日占领老街,包围同登。其后,中国军队猛攻同登、高平,24日占领同登,27日占领高平。双方在谅山的战斗最为激烈。中国军队在陆续投入8个师的兵力之后,于3月4日占领谅山。”


根据上边这个版本,在许多年里,有数量众多的网友就以这个22.5万人作为79年解放军出兵越南的数字,频频加以引用,传播相当之广。那么,这个数字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根据笔者调查,这个数字最初进占中国网络是来自于一本90年代出版的很多人都熟悉的报告文学——《中越战争秘录》。先看一下这本书上的原始文字是怎么说的吧:


怎么样,看清楚了吧,22.5万人的这个数字实际的源出是日本人平松茂雄所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中越战争》一文。令人奇怪的是,很多人偏偏把日本人写我军的东西当成信史,莫非抗美援朝志愿军出兵多少中国人说了不算,一定要让美军战史说了才算吗?显然这个逻辑是极其荒谬的。如果说有不少人不知内情跟着人云亦云倒也罢了,应该谴责的是最初把这一数字搬到网上的人,不知怀着什么样的自我麻醉心理,只写数字,不写出处,以致谬种流传,误导后人。


那么,参加1979年对越作战的解放军究竟有多少人呢?


实际上,仅陆军师就有来自10个野战军的27个师,加上广西、云南军区的2个独立师、6个边防团、4个独立/边防营。还有配属作战的2个炮兵师另1个炮兵团、3个高炮师另1个独立高炮营、2个铁道兵师、4个工兵团、2个通信团、3个舟桥团、2个防化团、3个工程兵团,广州军区后勤第20分部和昆明军区后勤第23分部下辖的8个兵站、22所野战医院、11个医疗所及至少15个以上的汽车团营级单位。


除陆军外,空军以空7军为主力参加边境威摄巡逻任务,辖有空军航空兵13个师、1个航校、3个独立团、10个大队、1个电子干扰分队;海军组成南海舰队217编队,配属海军航空兵第8师、第12师,在北部湾和西沙海域执行巡航任务。


总起来算,参加79年对越作战的解放军总兵力达到了55万多人,还有一个更精确的数字:558952人。其中,东线部队有32万多人,西线部队有23万多人。在1979年2月17日开战的第一天,东西两线投入战斗的就有22个陆军师、6个边防团、2个炮兵师另1个炮兵团,还有高炮、通信、工兵、防化、舟桥、后勤等大量单位,总人数在30万人以上。战中又有7个陆军师陆续赶到战区投入作战,2个铁道兵师、3个工程兵团和一些工兵、后勤单位也相继进入越南执行任务,还有在国内执行对空防卫任务的高炮等部队。更不要说广西、云南地区参战支前的民兵、民工等保障人员亦有数十万之众,参战军民总数已达到了上百万。如此规模的人力投入,已成为了新中国建立以来继抗美援朝战争后最大的一场对外战争,岂是一个外来户日本人写得什么“集结在中越边境上的17个师、22.5万人的中国军队”所能比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沈听雪的历史文集”,搜索微信号shentingxue2017

非常感谢网友支持,会继续推出精彩文章让大家欣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