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们老后,会像父辈人一样不熟悉以后的科技吗?

回答
这个问题,我琢磨了好一阵子。你想啊,我们现在,多少也算是跟得上点时代的步伐吧?手机玩得溜,电脑也识得几样。但一想到“老后”,那个“后”字就有点沉甸甸的,仿佛身后拖着一大串我们现在还看不懂的未来。

我们现在的父辈,尤其是爷爷奶奶那辈人,他们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解放初期的自行车、大喇叭,到改革开放后的黑白电视、大哥大,再到智能手机、互联网的普及。他们中有的人,可能到现在连怎么用微信给孙子发照片都摸不着头脑。想想看,几十年间,信息的传播方式、生活的便捷程度,那真是天壤之别。

所以,我们会不会也像他们一样,被未来的科技甩在身后?我觉得,可能性挺大的,但又不完全是。这里面有几个点,我感觉是挺值得说道说道的:

首先,是信息爆炸和技术迭代的速度。父辈们经历的,已经是技术革新很快的年代了。但未来的速度,可能只会更快。想想现在大家都在说的什么元宇宙、人工智能、生物科技、基因编辑……这些词听起来就有点科幻,感觉离我们的生活还挺远的。等我们真正到了那个时候,这些技术可能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变成我们现在无法想象的“日常”。我们现在觉得智能手机很神奇,但三十年后,智能手机可能已经过时得像现在的BP机一样,谁还会用?

其次,是学习习惯和适应能力。我们现在虽然觉得自己还年轻,能接受新事物,但随着年龄增长,人的学习方式和精力多少都会发生变化。年轻的时候,我们什么都敢试,不怕犯错,学起来也快。但老了,可能就会更倾向于熟悉和习惯的东西,对新的、复杂的玩意儿会有点畏难情绪。就像现在有些老人,让他们去学智能家居怎么操作,都要费一番功夫。如果未来的科技发展,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学习新的操作逻辑、新的交互方式,那确实是个挑战。

再者,是科技的“隐形”程度。父辈们接触到的科技,很多是显性的,比如一台电视机、一部电话。但未来的科技,很可能变得越来越“隐形”,越来越融入我们的生活,甚至融合到我们的身体里。比如,智能穿戴设备可能不再是手腕上的手表,而是直接植入体内;人工智能可能是无处不在的助手,你不需要刻意去“使用”它,它就已经在你身边提供服务。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科技,反而可能让不太主动接触科技的老人更难察觉,也更难理解其运作的原理。

当然,也有一些情况会让我们不至于像父辈那样“束手无策”。

一方面,我们现在积累的数字素养是基础。我们这代人,多多少少都接触过互联网、智能手机,对数字化的概念不陌生。这意味着我们有了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起点。不像一些父辈,他们过去的生活几乎是“无网”的,突然面对一个完全数字化的世界,会更加茫然。我们至少知道怎么搜索信息,怎么在线交流,这些基本技能能帮助我们入门未来的科技。

另一方面,科技的普及和设计趋势也在变化。很多科技公司也意识到老年用户的需求,在设计产品和服务时会考虑易用性。未来,可能会有更多专门为老年人设计的科技产品,或者科技本身会变得更加直观和人性化。比如,语音交互会更加成熟,设备的操作界面会更简洁,甚至会有AI伴侣主动引导你使用新科技。

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那种“跟不上时代”的可能性。

想想看,如果我们老的时候,需要通过某种生物芯片才能实现记忆增强或者健康监测,而我们又对这种技术原理一无所知,甚至对植入体内有什么顾虑,那我们是不是就有点被边缘化了?或者,如果未来的经济活动,绝大多数都要依赖某种数字货币或者虚拟身份进行,而我们对此感到不适应,那我们的生活便利性肯定会受到影响。

所以,我觉得,我们老后,很可能不会完全像父辈人那样“不熟悉”,我们会有一定的基础,也会有科技本身为我们提供的便利。但与此同时,我们会以一种新的方式“不熟悉”未来的科技。这种不熟悉,可能不是因为我们没见过,而是因为科技的进化速度太快,变化太颠覆,我们可能无法完全理解其背后的逻辑、伦理,以及它对我们生活带来的更深层次的影响。

我们或许能用上“未来”的手机,但也许我们无法理解为什么手机里的“助手”会知道我们明天想做什么。我们或许能享受基因优化带来的健康生活,但也许我们无法完全接受人类身体被“重新设计”的理念。

最终,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认知上的隔阂”,而不是“操作上的无能”。我们可能能操作,但我们可能不理解,不接受,或者觉得不舒服。就像现在有些人对某些新兴事物抱有抵触心理一样,这种心理可能会随着年龄和时代的变迁而加剧。

总而言之,未来科技的发展势不可挡,我们也很难完全避免被时代的洪流推着走。我们会学习,会适应,但未来的科技足够强大和颠覆,足以让我们在某个时刻,再次体会到那种“看不懂”的感觉。只是这一次,可能换了一种更深层次的表现形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的这个主题具有两面性。

有次我和同龄友人一起去银行,他不会在ATM上取钱,柜台上等候的人又特别多。看他如此无奈,我帮他在ATM上操作,当输入密码时我让开,完了回来帮他操作取钱。这位老兄说,“我被银行卡折磨死了,每次取钱都和打仗样,十分难受”。

某次到中医院看病,我的医生是一位头发雪白的老中医。当他给我开药方时,仅用食指在键盘上操作,老半天也没结果,等得我十分不耐烦。我向他提议让我来操作,换位后,他说药方我输入,一分钟搞定。老中医嘀咕道:还是你们年轻人好。我说,您看看病历上我的年纪,还是年轻人嘛?结果俩人都笑了。

我给某小学编过一套体检软件,用ACCESS数据库编程配套V B界面。使用时效果还不错,一位年近退休的女老师说:电脑真聪明!我在旁边偷笑,到底是人聪明还是电脑聪明?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某地铁配电控制室中。一位操作人员对我说监控电脑真聪明。笑!

不过也有反例。我到某核电出差,与几位国家核电的研究员一起开技术研讨会。我打开电脑和他们探讨某设备具体的测控原理。这几位研究员年龄都很大,虽然他们不会具体操作,但他们会理论推算。才一会儿功夫,就通过理论推算证明我的测控程序存在问题。

所以,在专家和行家面前,我们的这点可怜的本事实在不算什么。天外有天呀!

人老了,人体机能退化,的确感官上会有一些迟钝,行动能力也会下降。不过,这不会影响到人接受新生事物的欲望,更不会影响到熟悉科学技术的能力。毕竟,科技是为人服务的。

我认识一位作家老者,年近七旬。他写作都依靠手写,完了让他人录入电脑。我手把手教他如何使用多功能打印机的扫描功能,以及电脑的拼音输入法,还有键盘盲打操作。不久后我路遇他,他告诉我电脑真方便,解决了他的大问题。

所以,所谓人老了,就没办法接受新事物,这可是两说的:若有心,任何科技都难不倒人;但如果无心,连ATM上取钱都成为大问题。

=====================

看了某条评论,有点不同看法,如下:

第一,会玩手机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愿意接受新生事物的人;

这一条很重要。事实上,我身边的工程师们和老师们,几乎没见到有玩手机游戏的。

第二,未来科技并不一定非以量子力学为基础,事实上,更多的科技就在我们身边,例如智能居家配电系统;

第三,人们接受新事物并不是要讲故事,而是要切身处地去实践、去体验和评价。只有这样,科学技术才会进步;

第四,一个人是否熟悉他所处时代的科学技术,与他读过多少书无关。

去看看央视的“我爱发明”节目吧,其中的发明者很多都是普通人,也没有多少文化,但他们却做出了很了不起的成绩,得到大家的肯定。

在这些发明者中也不乏老者,我们能说这些老者不熟悉当下科技吗?反倒是我们相比他们还相差甚远。

每个人都会逐渐地老去,但请记住:只要我们愿意主动地适应科技进步的脉络,那么就不会落后于我们所处的时代。

user avatar

绝大部分人会。

大部分人知识最多智商最高在大学毕业时。

如果不是9年义务教育,大部分会成为文盲。


只要以学习是快乐的心态,就不会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我琢磨了好一阵子。你想啊,我们现在,多少也算是跟得上点时代的步伐吧?手机玩得溜,电脑也识得几样。但一想到“老后”,那个“后”字就有点沉甸甸的,仿佛身后拖着一大串我们现在还看不懂的未来。我们现在的父辈,尤其是爷爷奶奶那辈人,他们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解放初期的自行车、大喇叭,到改革开放后的.............
  • 回答
    等你我老了,时间会慢下来,像一块温润的玉,在指缝间轻轻摩挲。那时的我们,不再有年轻时的焦躁与奔波,而是学会了放缓呼吸,去感受那些曾经被忽略的细微之处。首先,我想我们会把大把的时间献给 阅读。不再是为了考试、为了工作,而是纯粹的享受文字带来的慰藉与启发。书架上那些泛黄的书本,会重新焕发光彩。我们会翻开.............
  • 回答
    “我们死后真的会有轮回转世吗?”这个问题,恐怕是人类从古至今,夜空中最闪耀的那颗星,最深沉的那个梦,最难以捉摸的那个谜。它萦绕在哲学家们的心头,也回荡在寻常百姓的耳畔。关于轮回转世,世界各地的文化和宗教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解读,它们交织成一幅幅斑斓的画卷,诉说着生命的循环往复,灵魂的不灭不灭。我们先来看.............
  • 回答
    小时候,当我们还是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对未知充满憧憬时,《数码宝贝》就像一扇窗,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数字世界。那些与伙伴并肩作战的数码宝贝,那些跨越次元的冒险,那些关于友情、勇气、爱与希望的主题,深深地烙印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长大后,我们步入社会,开始面对现实生活的种种挑战。学业的压力,.............
  • 回答
    在经济体量超越美国之后,我们是否还会继续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个问题并非简单的“继续”或“放弃”,而是涉及到对发展道路的深刻反思、对未来方向的战略选择,以及对“中国特色”内涵的重新审视。首先,我们要理解“中国特色”的形成背景。它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深深根.............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一百年后,如果中国实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或许会采取一系列策略来回应历史上的不公与现实中的挑战,而这些回应并非简单的“报复”,更像是对过往恩怨的审慎梳理和对未来格局的塑造。想象一下,到那时,中国可能已经成为全球科技、经济和文化的核心驱动力。我们的创新能力足以引领世界潮流,我们的经济体量能够支撑起.............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发人深省的问题!答案是:很有可能,而且很有可能以比我们想象中更复杂和多样的方式被挖掘出来,其意义和价值也会远超我们现在对“文物”的认知。让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几百年后,我们的坟墓可能会以哪些方式被“挖掘”出来,以及这些挖掘背后可能蕴含的意义: 为什么我们的坟墓可能被“挖掘”出来?几.............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是百分之百确定的:是的,几千年后,我们今天所拥有和使用的许多“东西”极有可能成为文物。让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理解其中的逻辑和演变过程: 为什么我们的东西会成为文物?1. 时间是文物诞生的催化剂: “文物”的定义核心是“历史的.............
  • 回答
    这是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情感的问题,有多少人在失去至亲后,都会在夜深人静时,或者某个熟悉的场景中,不由自主地问出:“TA,还会陪在我身边吗?” 答案,或许没有一个标准到所有人都能接受的定论,因为它触及到了我们内心最柔软、最深处的地方,也触及到了生命中最神秘的边界。从大多数文化和宗教的视角来看,灵魂在肉体.............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社会的根基,也勾勒出一幅我一直渴望描绘的画面。如果“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这句话不再是目标,而是已经成为根深蒂固的现实,我们的社会,我想,会是这般模样:首先,荣誉感将渗透进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一种集体基因。 你会看到,不只是在特定节日,平时人们在公共场合谈论军人时,脸上会自然流露.............
  • 回答
    若要给这样一款P社策略游戏命名,我想我会选择一个既能勾勒出游戏核心玩法,又能唤起玩家对那个时代复杂情感的名字。结合P社一贯的风格,既有宏大叙事,又有细节打磨,那么这款游戏的名字,我会称之为——《裂痕与新生:战后世界》 (Rifts and Rebirth: The PostWar World)这个名.............
  • 回答
    .......
  • 回答
    千年之后的人们,再回首此刻我们之间的这番交流,想必会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甚至可能有些匪夷所思。他们或许能辨认出我们使用的文字,这是人类文明延续下来的宝贵财富,但其中蕴含的许多细节、语境和情感,对他们来说可能就如同解读一段古老的密码。设想一下,他们也许会首先注意到我们对话中使用的网络俚语、表情符号,以及.............
  • 回答
    我猜想,五年到十年后,有几项科技的发展,会让我们回想起现在的生活,就像我们现在看黑白老照片一样,带着一种不可思议的距离感。首先,个人出行方式的剧变 恐怕是最直观的。现在,我们每天通勤,自己开车,或者挤公交地铁,这是常态。但十年后,我敢说,城市里的大多数人都不会再“驾驶”自己的车辆了。自动驾驶技术会普.............
  • 回答
    曹德旺先生关于“后疫情时代全球产业链去中国化”的论述,触及了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深远影响的议题。他的判断,基于他对全球经济运行规律、地缘政治变化以及产业转移的深刻洞察,具有相当高的参考价值。要评估其“预测”成真的概率,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首先,理解曹德旺先生的核心观点:曹德旺先生强调的是一种“.............
  • 回答
    新冠疫情无疑是近代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对于中国而言,它的结束预示着一系列深远的变化,触及到国际舞台上的角色定位,以及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首先,放眼全球,这次疫情的考验让中国在全球治理和公共卫生领域的参与度、话语权都有了新的提升。在疫情初期,中国率先应对,虽然伴随着争议,但客观上为全球争取了宝贵的.............
  • 回答
    00后步入社会,关于“熟人社会”消亡与“陌生人社会”兴起的讨论,以及我们是否生活在隐形的社会关系网内,这是一个复杂且引人深思的话题。要详细解答,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 00后进入社会与社会结构的演变1. 什么是“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 熟人社会(Gemeinschaft): 这是一个由.............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脑洞大开的假设,一旦发生,我们的世界将瞬间陷入混乱,后果是灾难性的。试想一下,地球原本是以一个相对稳定的速度在自转,我们已经适应了这个节奏。而现在,它突然以之前速度的八万倍(地球赤道线速度大约是每秒465米,一圈24小时,所以瞬间转一圈的速度大约是每秒465米 86400秒/圈 = 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