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当然,碎片化社会嘛。
费孝通的“熟人社会”虽然是从“乡土”这个物理环境里引申出来的,但绝不局限于空间意义。
“熟人社会”的“乡土”,实际上指的是高度稳定且本地化的经济结构。
去过农村的知道,耕种是要高度集体协作的。例如共用灌溉水沟的邻田就要统一规划插秧时间,否则这家是灌了水,但那家却淹了苗。
日本农村直到现代还有臭名昭著的“村八分”惩罚:除了埋死人和救火,其余事情村里不帮忙,这意味着遭受“村八分”惩罚的村民要自己单独去取水取煤取肥。
和判死刑没啥区别。
基于土地的自然经济有着必然的集体化倾向,这是费孝通“熟人社会”的根源。
而这种描述是可以延伸到现代的。
四十年前的大矿区和大工厂,就不是“乡土”了?
同样是高度稳定的收益、高度确定的组织、高度本地化。国企工人子弟可以继承父辈的岗位,这种本地化的坚硬程度和农村没有区别。
一个以家族为单位继承土地,一个则是继承岗位及工人身份(注意和今天的“工人”概念区别),一样的。
所以中国农业时代的熟人社会在工业社会依然得到了保留。单位内部的人际交往非常重要,单位外的甚至没有交际动力,社会身份明显从属于单位,形成清晰的圈层。
离开单位出门要开介绍信的时代,本质依然是个熟人社会。
很多人肯定想:照这么说,改开就打破了熟人社会吧?
打了,但没有完全打。
一,我国是双轨制经济,放给市场的门类会明显打破熟人社会,但还有很多没放的。
不知道评论区会不会有石油子弟?你们自己说说你们几分熟吧。
而且要注意:国有经济板块里的熟人社会,熟的还真就是中基层。因为一把手有可能一纸调令走南闯北,但中基层是稳稳地扎在那的。
这点三线建设子弟应该也很清楚,你们应该有不少快五十年的邻居。哪怕换了小区,哪怕当年的邻居老人已经去世子女都在外地,他们的财产权还在你们身边。
这块一直是熟人社会,很多地方熟到了今天。
二,改开后放给市场的门类,很多是靠地方做起来的,例如家族,例如同一个镇子。
八十年代是我国乡镇企业的繁荣期。虽然进入九十年代后因为特意压缩贷款而批量倒闭,但仍然有大批乡镇企业发展至今。
格兰仕安踏美的雅戈尔福耀玻璃这些大品牌,当年都是集体所有,社办工业的底子,同村人。
他们也是靠熟人社会的一块起家,直到今天,在中高管理层里依然有强烈的地域特征,半个办公室都是同乡很正常。
至于以地方宗族力量起家搞挖沙的和搬运的,到今天已经成为知名的房地产和超市品牌了。
我个人观察:熟人社会的真正大规模瓦解,还得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崛起。
靠大规模增量来瓦解存量,直到临界点。
21年我见了个某省在京的同乡商会成员,他感慨地说到:我们是很抱团的,但搞互联网的那张xx和王x从来就不和我们玩。
我心想:废话。您老人家是从走私做到倒矿,手下亲信全是同乡;这俩人是工科男,拿的投资是美刀,搞的是互联网,起步阶段就无求于您。
早期互联网的投资是外部的,变现的大头也在外部,从业者水平必须超脱乡土限制,工作的成果还在虚拟空间。
于是非常机缘巧合,这个领域明显打破了熟人社会。在长期以各省“xx会”扎堆的北京,互联网圈超然了很久。(贾总除外,他干的实际上不是互联网业务)
当然,现在互联网圈,尤其巨头,已经回归了这种熟人社会,因为他们资本的体量到了,该本地化了,寻找港湾。
但已然固化的互联网给熟人社会踹了重重的一脚。
换个角度说吧。
互联网把资本变现的效率提升了一个台阶,使得大量业务可以脱离地域、家族、地方政务关系而发展。
不是说以上三点不重要,依然很重要。但是以上三点的资源可以用资本的形式直接参与互联网等新经济的变现,人的肉身参与程度在降低。
资本化的程度越高,用人来控制干预业务的需求就越少,熟人社会自然开始大规模瓦解。
我们肉眼能看见的是高度碎片化的众包派遣,外卖员们滴滴司机们;我们肉眼看不到的,是越来越正规的律所、会计事务所、私募基金。
熟人社会的交际关系可以货币化了,熟人社会就消亡了。
所以,是的,我们已经半只脚踏进陌生人社会了。
不过不用担心新社会形态的社会关系网问题,因为这些社会关系都高度货币化了,是交易关系。对于喜欢自称社恐的小胖友,这大概是冰冷前景里一小块难得的慰藉。
八十年代,那会我还小,才几岁,生活在这种楼上:
这种就属于那种筒子楼,一共没几层,每家每户的空间也很小,做饭洗菜洗衣服也都去公共区域,那会没有洗衣机。每家每户也没有独立的卫生间。
当然这个房子是经过改造的,原先在楼下有一个很大的洗衣服洗菜的空间,那会还不是用自来水,而用的是压水井。
八十年代的娱乐活动很少,尤其是85年之前,有电视机的都没有几户,我记得父亲单位买了电视机后,就把电视机放在广场,单位所有的人都集中过来看,类似于这样
所以为什么当时是熟人社会,是由于你必须出去洗衣服,洗菜,那会也没有电脑,电视机也收不到几个台,能看的也有限,并且大家都是集中在一起的,所以大家互相交流,这才有熟人社会。
说一个可能大家忽视掉的观点:熟人社会的消亡并不是从现在开始的,而是从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有一个很大的飞跃,有样东西彻底改变了中国,这是很多人忽视掉的:单元楼
单元楼,又称单元房,在中国大陆特指每户有私人厨房和厕所的居民楼户型,与筒子楼和团结户相对。
有了单元楼,你就不想要出去洗衣服洗菜,也不用出去做饭,上厕所洗澡了。
其实没有人愿意搞什么熟人社会,是被逼的,即便是八九十年代也是如此。
九十年代只是一个“陌生人社会”的起点,对于老一辈人来说,其实就已经开始过陌生人社会了,而对于当时还比较年轻的一辈人,比如我,还是熟人社会。
因为当时已经不满足于看电视什么的了,比如说游戏厅之类的,又是一个比较“熟人社会”的地方,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2000年初的网吧,网吧实际上是游戏厅的升级版。
当互联网和电脑在全国普及后,陌生人社会真正到来了,你们看到的是网吧一家家的倒掉,亦或者过去人满为患的KTV也没什么人去了。
所谓的熟人社会,是当时生产不足导致的,没人想搞什么熟人社会。即便是在八九十年代。
啊嗐,这个问题,60后年轻的时候就已经被老一辈指责过了。
90年代那会儿中国发展迅猛,社会变化剧烈,第一批通过读大学和经商以及其他各种各样手段进城的农村年轻人开始定居在城里。这时候的城市市场经济已经开始繁荣,熟人大院儿不再是城市唯一的组织形式,城市里邻居之间互相不认识很正常,这时候老人就已经开始展开了对这一代年轻人的批评,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总之就是那几套嗑,什么人心不古世态炎凉之类的。
现在60后都当爷爷了,也没见中国崩溃嘛,反而开始逼逼叨叨骂00后了。
归根结底,人是群居动物,社交是人类的刚需,只要人类还没有在基因层面发生改变,就永远需要社交。所谓改变只不过是人的社交组织形式变了,不跟邻居社交了,可还是要跟其他关系中的朋友社交,只不过不住在一个小区而已,也没见大家酒喝的少了,串吃的少了。
老人总是对世界的变化充满恐惧,总觉得会有一些翻天覆地的变化让自己失去掌控,但其实根本不会。变化永远都有,但都是表面的,出门坐什么样的车,用什么工具交流,哪个国家强哪个国家弱,但其实根本没有什么本质的变化,人类还是人类。老人没有错,年轻人也没有错,这些都是大自然新陈代谢的正常反应。
引用一个苏联笑话:
有社会关系网,但不是所有人都有社会关系网。
而且是阶层越差的越没有社会关系网。
当一个人觉得自己似乎生活在原子化状态下0社交0关系也生活的很好时,应当说这个人已经被排挤出当地社会主流圈子之外了。
事实上,目前的大趋势就是无论升学还是升职,关系网,或者说关系网代表的利害关系、社会信用背书、被传统、惯例的规训水平,都是越来越重要的。硬指标大家都能做,但是这些软指标却是决定一个人行为可预测程度的关键。
关系网越密集的人,做出极为出格(以他的社会圈子来看)事情的可能性就越小,在办事之前考虑利害关系就越多,被传统和惯例的规训水平就越高,行为就越可预测。
特别是在当下这个舆论处决盛行的时代里,所有人为了自保都会更加看重那些“有关系”的人,原因就是行为可预测。推荐信,本质上是一种担保函,是推荐人用自己的社会信用担保被推荐人不会做出十分出格事情的证明/背书。
如果能理解这个,那就很好理解为什么在打拳诬告小作文之风泛滥的今天,这种推荐信不仅不会消亡,反而会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事实上都不用00后,我们这些95前高中的时候都在参加学生活动,扩社交圈子寻志同道合之士。立志搞学术的人高中没交到几十个不同学科的博士苗子,都不好说在学术圈的淘汰赛里能走多远。更别说看人脉的商界/政界了。
当然不是了,都是从小看美日影视作品长大的,他们也没消灭熟人社会吧。
城市化浪潮中人口流动带来的熟人社会解体,城市化完成和阶层固化后自然就重构熟人社会。
这个社会目前是以小区和社区为主体,基于房价直接划分出不同门当户对的家庭居住在固定区域。
因为市民所需的公共服务是以社区为单位提供,社区服务的质量又与社区的土地价格相绑定。
这里的关键不是新市民,而是他们的下一代,也就是乡土情节。新市民背井离乡来到一座城市,那种不信任感是本能赋予,自然诞生陌生人社会,附近被屏蔽。
新一代年轻人可能流动被降低,固化在一定阶层范围内。小区内的孩子一起成长,社区内的同学共同长大,一种新的社区文化在这个过程里自发诞生。
我相信有国企大院里生活过的会很明显,自发形成一种排外文化和“近亲”结合的家族倾向,不少新市民家庭的熟悉往往是陪孩子在楼下嬉戏过程中。
就算是古代的熟人社会,还有一种社会文化就是同学文化,经常表现为朝堂党派斗争。只是古代流动弱,同乡往往也是同学。除了社区中小学的强化外,另一个最重要的同学会是大学,也是最后一次较低成本获得“熟人社会”和扩展社交资源的机会。
人类始终是社会性动物,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越是社会化大生产越使人际关系获得更为广泛的紧密连接。而阻碍人际关系交往恰恰是私有制和权力异化的成果,让本来应该紧密连接的社会退化成陌生人社会,越是紧密而广泛的交往越是封闭自我。
人们恐慌于家庭原子化解体和陌生人社会失去的附近,只是工业化城市化短暂的不能适应,是互联网新技术发明下的放大。我们目前还没能力终结私有制,所以客观上承认家庭和社区包干制对社会稳定的必然性,这个过程随着人口流动的降低会逐步明晰。
人的归属感和安稳需求得到满足后会向兔子一样快速繁殖,正如人自身的贪性会无节制扩张一样,社区内部的紧密同盟和关系网也很难避免。目前对这个未来也没什么好办法,只能靠组织强有力的渗透外部刺激。
谁跟你说熟人社会消亡了。
只是这些年城镇化速度较快,尤其是大城市引入了大量新移民,导致了很多人游离于城市之外,其实熟人社会一直都存在。
不完全是。
我的博士导师之一在20世纪八十年代曾经跟费孝通本人讨论过,当时虽然户口制度依然没有松动,但是中国城镇化建设已经初见端倪,所以费本人也讨论过文化的发展性(所以高票里说乡村文化不适合中国国情的和已经过时了,应该是对费老的理论并不是很熟悉)。到了90年代,通常认为——我们中国目前实行的是双轨制混合式社会结构,总体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难区分。
这个这种双轨制混合式的社会结构,中国和西方的学者已经论证的很好了,如果了解社会科学的话,看看论文就知道了——并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因为新的社区总会形成,比如90年代流行的部队大院,职工家属区,甚至就算是现在的新房子和小区,小区业主,大部分人也会对邻居略知一二。所以,熟人社会依然存在。其熟人社会存在的基础不完全是地域,也有文化方面的原因——因为我们的体制强调“关系”,某些地方,有关系,万事方便。没关系,寸步难行。可能孩子上学,找关系;介绍男女朋友认识,讲究知根知底——要关系;找工作,也有关系户。这种文化上的倾向,都是熟人社会的表象。
但由于,文化是抽象的概念,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文化不可以被持有(这个概念非常重要,发现不了解的人太多),且熟人文化并不会平均的表现在每一个现代人的身上,比如某些80后,90后,00后,在网络时代中,会更倾向虚拟社区文化。他们找男女朋友不在通过老一代的介绍,而是在网络用Soul,探探等交友软件,他们并不跟邻居打招呼,对邻居相对较为陌生——但是每天刷知乎;他们找工作觉得不要关系,可以用网络猎头,或者直接参加各种考试。这种网络陌生人文化确实广泛存在——但是依然无法有效打破“熟人社会”体制。
(5年前)东方和西方的社会学者普遍认为,中国是多元文化并存,既熟人社会体制+网络陌生人体制同时存在,又称之为双轨制度。
很惭愧的是,这五年我并没有在跟进这方面的理论论文了,是否有学者研究这一方面的变化,就不得而知了。
免责声明:我写的东西可能都是错的——只有上帝或者老大哥知道世界的真相~!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朋友处不懂,索性称社恐。
「熟人社会」在很长一个阶段(几百年单位)内,不会消亡。
我常喜欢说一句话:
「人类首先是一个动物,其次才是一个人。在思考人类行为前,先尊重他作为动物的本能。」
人类作为群居动物,经过了上万年的演化,其偏爱群体性的本性,因为不可能在短时间剧烈的社会变化而突然发生逆转。在讨论消失前,需要先尊重人类的这一群居动物的本性。
「熟人社会」的定义为:指人与人之间有着一种私人关系,人与人通过这种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一张张关系网。「熟人社会」便是建筑在人类是一群居动物这一本质的基础上。
「熟人社会」意味着我们要与他人发生联系,产生羁绊。而这正是群体,万年前远古人类得以生存到今天。或许现在社会的发展让大家感觉可以不依靠「熟人」,但是从心理层面来说,无法摆脱人与人的联系这命运,可能让所有人意外。
其实从生活中也可以看出,军队和监狱的一个惩罚就是关禁闭。剥夺了与周围人的联系,对监狱的犯人来说是一个严重的惩罚。
于此类似的还有监狱的“单人间”。与大家的感觉不同,监狱的单人间其实是一种惩罚,并不是一种优待,其实是对犯人的精神和肉体的折磨。目前普遍认为,单独关押是对犯人的心灵是有害的。还有婚姻生活,一个人婚后生活没有夫妻间的沟通与表达,每天独守空房,或者缺少被关爱久了,焦虑不安和想逃脱的本能反应就会逐渐加重。
这一现象已经被心理学证实。如果人与人已经失去普遍的联系,将对人的健康造成影响,非常危险。研究发现,孤独的心理状态会让一个人的死亡风险提高26%,而长期孤独会削弱人的免疫系统,导致孤独者更容易过早死亡(Knowles et al.,2015; Cacioppo & Patrick, p.77)。
但是目前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物理上「熟人社会」或许看起来消失了。毕竟我们不像以前一样,认识邻居。但是作为群居生活的本性的「熟人社会」并不会消失。只不过「熟人社会」将不会以你认为的形式出现。你可以不认识邻居,不和小区的人打招呼,但是无法摆脱「熟人社会」。因为人无法失去与他人的私人关系的联系,作为个体你可以去拒抗,但是从社会整体的角度,无法改变。
为什么,你会认为00后比90后还偏激?
不可能。
熟人社会就是人多,暴力价值高。
都2022年了,如果你暴力价值高那你大概率会在某地踩缝纫机。
谢邀
有个笑话是:无论你跟一个陌生人是通过陌陌/soul/微博/学习强国等任意陌生社交平台认识的,如果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加微信。
哪怕所谓的元宇宙时代到来,熟人社会都不可能消失。
因为人类进化到今天这个地步,基因当中已经铭刻着“群体动物”的符号。
人类能够成为地球霸主,实际上本身从肉体而言并不一定具备比凶兽更强大的优势,但正因为人类懂得群体合作,彰显出人多力量大的原理,最终迸发出其他种群所没有的凝聚力。
这就是人类的社会性。
社会性意味着必然少不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那么交流频率高的对象自然就不会是陌生人,而是“熟人”。
尤其在面临人生选择时,很少有人会不去征求熟人的意见,这是本能。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网上一些称呼,哪怕彼此都是陌生人,都要想方设法营造出熟人氛围。
“老铁”“家人们”“集美们”,不胜枚举。
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人类实现机械飞升,完全抛弃肉体之后,陌生人社会将成为现实。
但至少,这跟00后无关。
00后不知道,但10末/20后一样有熟人社会。跑到大城市发展的父母生下的孩子基本可以确定是原子人。
但本地人的同学、世交,构成了坚实的人脉网。学阀圈、生意圈也更加稳定。师医公国企等稳定单位依旧是熟人社会。
未来的大中城市,必然是一小撮熟人社会,以及更多的原子人。虽然原子人做题能力大概率更强,但很难像熟人社会圈那样过得额外支援
不会。
1
如果你家里有人在做生意,或者有亲戚做生意,或者有权力有地位,就会发现,这些人人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熟人关系。
去医院看病,找最好的医生,托个朋友关系就能办到。
要买个房子,托个朋友就能拿到打折的房子,便宜不少钱。
搞个装修,托朋友又能便宜一大截,货好服务好,不太容易被坑。
给小孩子报兴趣班,熟人关系能避免掉坑趟雷。
熟人关系在相互帮助的基础上,可以降低不少交易成本。
更为重要的是,熟人关系更为可靠,这在做事中明显提高了效率,这是极大的方便。
为啥越有钱或越有权的人对自己的名声更为看重,因为名声越好在熟人关系中的价值更高,是一种无形的资产。
熟人关系中名声比钱更重要。
所以只要生意人和有权的人存在,熟人关系就一直会存在,而且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2
可能有人会说,为啥我遇到的亲戚说话嘴欠很混蛋,为人自私自利,熟人关系就没多少正向价值?
那是因为上面的熟人关系圈子的交际规则是价值交换。
大家都是聪明人,所以那些简单糊弄人的事就别拿来显眼了,复杂到别人识别不出算你自己的本事。
大家也都是明白人,知道多一个合作的人力量更大。
但是对于不能提供价值交换的对象来说,是会被无视的,毕竟没人愿意做亏本生意。
所以得让自己有价值,或者最起码看起来有潜力,是个潜力股。
对于普通人的熟人关系来说,就是不一样的存在。
为什么亲戚在过年的时候会奉上扎心的问候,朋友之间自私自利的人多一些,主要还是钱太少,需要把身边所有的要素都拿去变现。
钱不够或权不够会直接影响人的朋友关系价值观。
3
当然了上面的说话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个例一直都存在。
法治社会,是“陌生人社会”的基础。
《乡土中国》这本书出版的时间是1948年,1948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只有10.64%。总共也就48个城市。也就是说乡土社会在1948年占据绝对主流。
而住建部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3.89%,城市数量达687个,城市建成区面积达6.1万平方公里。2019年,我国城镇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比重均接近90%。
按照概率粗略地说,每10个新生儿出身,大概有6个出身在城镇,而非乡村了。
任何理论都有假设和前提,
乡土中国的假设和前提是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不足11%的旧中国。
而现在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3%的时代了,全国大半人口都住在城市中。
乡土反而成了少数派了。
乡土社会中熟人社会的经济基础,其实被小农经济捆绑着的。
本质上大家都是靠天吃饭,地里刨食(这就是生产力地下),所以不得不互帮互助,又因为聚居在一起,所以彼此之间的人情往来频繁,从血缘到地缘高度重合,生活和农业生产也都处在同一个区域内,所以才出现所谓的熟人社会。
而进入城市后,尤其是一二线外来人口较多的城市,五湖四海的人互相之间不认识,而市场经济下,大部分外来人口都是出卖自己的体力劳动或者脑力劳动,来换取一定的货币作为报酬,通过一定的货币去购买相关的服务和生活必需品。
这其中货币起到的媒介作用,其实代替了乡土社会中熟人社会的“以物易物”。
而计划经济时代的国企生活区的“熟人社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生活、生产被体制内的工人或者干部编制绑定住,所具备的住房资源、生活物质都依赖于单位分配,而单位为了集中管理国企员工,往往是设立厂内生活区(又称大院)管理,同住一个筒子楼的邻居往往都是单位同事,又因为当时因生产力不足建设的单位宿舍往往狭小,比如一个楼层的人可能要共用厕所(厨房),纵向上都受到一个单位的经济管辖,横向上的生活联系加强,所以熟人社会成立。
而一线二线大量的外来人口,因为体制外企业人员流动速度很快,体制外企业存活期能超过5年的都不多,所以横向上生活联系少,纵向上邻里之间也不是同一单位的同事,内在联系小,这就是社会结构原子化。与其说是和周边人打交道,不如说是在市场经济下找到一个合适的生态位,以获取更多的货币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
而小农经济下种田的收益和进程打工收益相比,根本没法比。
所以从1980年起,从各地农民涌入城市,掀起了几次民工潮。这笔账谁都会算,算是符合经济理性的基本规律。
杨超越不是说过吗?种100斤玉米只能买3斤猪肉,不如养2头猪!
可见小农经济下,没有农业产品定价权以及销售渠道控制权的基础上,谷贱伤农的事情时有发生。
农民涌入城市,城市自身也在扩张。
不光一二线城市,其实三四线城市扩张照样厉害。
三十年前的城郊就是现在的市中心,而远郊就变成开发区。
农民进城相当于我向城市而来,郊区变市区相当于城市向我奔来。
自然而然,农民的进城出路多,也就不必拘泥于所谓的“熟人社会”哪点人情世故了。
按照贺雪峰在《南北中国》的研究。
哪怕是乡村,现在的社会原子化现象也非常浓重了。
南方宗族靠着单姓村+族产收租还能靠宗族内部利益稳定一下熟人社会,但是相比于二十多年前社会原子化也明显加强。
北方和长江流域就更加明显了。
但是根据现在的最新政策乡村振兴来看,
对于乡村农民的再组织化和改造小农经济,正在进行时。
具体的政策,目前也在探索阶段,不过和1948年《乡土中国》的“熟人社会”的概念和内涵,应该是大不相同了。
如果我们死了,陌生人将我们埋葬……”可见,“陌生人社会”是一个人人各司其职的社会,一个信仰法律与契约的社会,这样的信仰让陌生人之间彼此建立起了基本的信任
消亡?呵呵,下列事件也就是2020年的事儿,真当互联网人的记忆仅有3秒呢?!
“大G女进故宫事件”神反转:副院长“背锅”,没露宝宝啥事了!
近几日闹得沸沸扬扬的“大G女开车进故宫”事件终于迎来了大结局,不过这个大结局让所有人都看得目瞪口呆,很多网友表示:早就知道事情会出现反转,但是没想到会出现这样的神反转,搞了半天咋就突然没露小宝啥事了呢?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事件起因
1月17日,露小宝发布了一条状态:赶着周一闭馆,躲开人流,去故宫撒欢儿~。这条状态一经发布迅速引起广大网友的转发和热议,闭馆时间去故宫撒欢?这个露小宝到底是什么通天人物?
事情曝光之后故宫迅速做出回应:经核查属实,深表歉意,严格管理,杜绝再次发生!言外之意便是说,这件事是真的,露小宝确实开车到故宫里撒欢了。但是此时的故宫博物院还没有意识到这件事情的严重性,本以为一个道歉就能掩盖过去此事,没想到各大媒体甚至是央视都点名让故宫博物院严查此事,找出相关责任人!
在央视新闻中,白岩松仗义执言:放车进故宫的人应该投案自首!这不是炫富而是炫权!他的言外之意就是故宫方面有人利用特权把露小宝放进去的,同时也允许露小宝开车进入故宫,而放车进故宫的人应该“投案自首”!
露小宝一直是众人攻击的对象
自从露小宝发布的那条状态被曝光以来,露小宝就是所有人的攻击对象,从2011到2020年期间所有的黑历史和各种炫富行为都会万能的网友给扒了出来,就差来一个人肉搜索了!很多人很好奇露小宝是怎么从一个普通的空姐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一个“富婆”呢?一个空姐竟然有三个硕士学习经历,同时还拿到了哥伦比亚大学的硕士学位!2011年还是一个傻白甜空姐,2012年以后就开豪车、戴千万名表、买各种名牌包包、住千万别墅,露小宝的开挂人生让所有人惊讶!
神反转:副院长和保卫处处长停职,没露小宝啥事了
1月21日凌晨不到一点,故宫博物院院长发布了一份道歉信,这封道歉信很长,但是重点内容就那几个:闭馆日当天有200余人的活动,车辆太多停到了临时停车场,车碾压的是现代材料不是历史青砖,副院长和保卫处处长停职!
这封道歉信让所有人目瞪口呆!原来剧情也可以这样“编排”,很多网友表示这个剧情比电视剧都精彩!搞了半天,我们所有人都误会露小宝了,人家是正常开车进入故宫的!这样的大结局让所有人都接受不了,更理解不了!如果真的有大型活动,为何一开始不说而是承认露小宝的错误?如果没有犯错,那么为何还要让副院长和保卫处处长停职?
我们广大群众需要的是一个真相,不是一个敷衍的道歉。难道真的是我们所有人都错怪露小宝了?
所谓熟人社会最底层的逻辑是人的价值,社会现代化程度越低普通人的价值越大,这个价值大多数时候是暴力价值,说白了就是打架的时候人多。
随着现代化程度提高,普通人越来越没有价值,法治让暴力价值趋近于零,暴力已经专属化了,普通人不能拥有暴力价值,更不能拥有集体暴力能力。
所以普通人的熟人社会随着个体价值趋近于零,肯定会逐渐消亡,只有至亲靠血缘维系关系,但隔一代就会大幅度递减。
不过在依然保有价值的个体里,熟人社会不但不会消亡,甚至还会强化,强到用姻亲的方式强化,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多,越来越明显,年轻人越来越接受。
有价值的人的子女非常清楚不要把价值转赠给价值为零的人,都知道要做加法不做减法,这样的观念打小就潜移默化的形成了。
所以我认为,在越来越没有价值的人群里,会逐渐形成陌生人社会,彼此不会做无用功,不会费力变熟。
而有价值的人群里会变着花样增值,并通过某种形式上的隔离保护自己的价值,形成更紧密的熟人社会。
不用等00后进入社会,大城市现在差不多就是陌生人社会和规则社会了。
住在小区的居民,很多人基本不认识几十年的老邻居,几十年都还是点头之交,各种隐私彼此都不打听。
一个单位的同事,除了关系跟铁的几个之外,其他都是公事公办,即便聚餐团建也是礼貌招呼,巴不得快点结束。
亲戚拉了个群,平时偶尔晒个娃沟通一下,有开心的事情分享一下,仅此而已 。
出去办事也基本不用托熟人,仔细看办事指南,按规定准备好材料,一半的事情可以网上办理,柜台办理的也几乎不会刁难 。
当然,办事有熟人还是极好的。比如看病,要优质医疗资源最好还得找同学,否则治疗可能看运气,态度可能不热情。
比如考驾照,按规则办事拿驾照没问题。我考完办手续,发现窗口的是高中同学,然后热情程度翻倍,我都不用各窗口跑。
但无论如何关系是个好事,假定亲戚朋友里有医生,有律师,有理财经理,有警察,各种办事一定会更顺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