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方腊手下的八大将是真实存在的吗?

回答
关于方腊手下的“八大将”是否真实存在,以及他们具体的身份和事迹,史学界和民间传说中存在着一些讨论。简单来说,在正史《宋史》中,并没有明确记载方腊麾下有“八大将”这样的编制或称号。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那些在《水浒传》等文学作品中被描绘成方腊重要将领的人物就不存在。更准确的说法是,“八大将”这个概念很可能是后世文学创作的产物,是将方腊起义军中一些骁勇善战、地位较高的将领进行艺术加工和归纳的结果。

为了更详细地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探讨:

1. 正史《宋史》的记载:

《宋史》是关于北宋末年历史最重要的史料之一,其中有专门的《方腊传》。《方腊传》详细记载了方腊起义的起因、发展、主要战役以及最终被平定的过程。书中提到了方腊的一些重要人物,例如:

副元帅: 如“领军出征”的“将帅”或“元帅”,《宋史》中提到方腊的副手,但没有固定称谓,比如“副元帅”。
其他重要将领: 史书中会提到一些在具体战役中表现突出、担任重要职务的将领,例如在攻打某些城池时领兵的将领。但这些记载通常是以人名和其所任职务出现,例如“汪国能”、“方百花”(虽然方百花在《宋史》中是方腊的“妻”,但也在起义军中发挥了作用,且在《水浒传》等作品中常被描绘成勇猛的女将)、“童贯”(这是宋朝的将领,不是方腊手下的)、“辛兴宗”(宋朝将领)等等。

关键在于,《宋史》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八大将”的列表,也没有将某些将领冠以“八大将”的称号。 史书的记载方式更注重历史事实的记录,而非文学上的“包装”。

2. 《水浒传》等文学作品的影响:

“方腊手下八大将”的说法,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罗贯中的《水浒传》。在《水浒传》的后半部分,梁山好汉征讨方腊,其中详细描绘了方腊阵营中一些重要的将领。虽然《水浒传》中不一定直接称他们为“八大将”,但书中塑造的这些人物,如:

“四大元帅”/“四大将”: 例如“神机军师”朱武(虽然朱武是梁山好汉,但在一些对阵方腊的战役中,可能被混淆或者被文学作品改编为与方腊军有关联的人物,但朱武本身不是方腊的将领,此处为说明文学作品的改编性)、“混世魔王”程咬金(与方腊无关)、“美髯公”朱仝(与方腊无关)…… 等等(此处为列举《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并非都是方腊将领,旨在说明文学作品的塑造)。

在《水浒传》中,方腊麾下比较突出的将领,常被读者认为是“八大将”的雏形,他们通常各自镇守一方,或者在战役中扮演关键角色。 例如:
“镇殿大元帅”/“金剑先生”王庆(王庆是另一位起义军领袖,并非方腊麾下,这再次说明了文学作品的改编和整合)。
“南离大元帅”/“宝光大师”圆明
“镇国大将军”/“铁棒”栾廷玉
“镇海大元帅”/“青索剑”司行方
“镇恶大将军”/“飞天大圣”石宝
“镇边大元帅”/“青面兽”杜千(杜千是梁山好汉,与方腊无关)
“镇塞大元帅”/“两头蛇”解珍(解珍是梁山好汉,与方腊无关)
“镇江大元帅”/“病关索”杨雄(杨雄是梁山好汉,与方腊无关)

请注意,以上列举的很多人物并非方腊的真实将领,甚至部分是梁山好汉。 这种混淆和艺术加工,正是文学作品为了增加戏剧性和故事性所为。
《水浒传》中,虽然没有直接用“八大将”来概括,但确实塑造了一批如栾廷玉、司行方、石宝、白钦、项充、李忠、高丽、徐宁(后叛变)等勇猛的将领,这些人物在与梁山好汉的对决中,是核心的对手。

3. 历史学者和民间说法的整合:

历史学者在研究方腊起义时,会以《宋史》为主要依据,但也承认文学作品对历史人物的塑造和传播有巨大影响。

“八大将”更像是一种文化符号: 随着《水浒传》的流行,方腊及其部下的形象深入人心。“八大将”的说法,可能是后人在解读《水浒传》时,将其中一些 prominent 的方腊麾下将领进行了一个总结和归纳,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说法,以方便记忆和讨论。
部分人物可能确有其人: 即使“八大将”的称号是后加的,但其中提到的某些人物,例如 栾廷玉、司行方、石宝 等,在《宋史》中虽然可能没有被冠以“八大将”的称号,但他们确实是方腊起义军中重要的将领。史书中记载了他们在攻城略地、抵抗宋军时表现出的勇猛,以及最终的结局。

总结来说:

直接证据:《宋史》中没有明确记载方腊有“八大将”的编制或称号。
文学创作: “方腊手下的八大将”这个说法,更像是在《水浒传》等文学作品的影响下,对其中一些重要的方腊麾下将领的文学化归纳和总结。
历史事实与文学的交织: 文学作品在塑造这些将领时,可能取材于史书的零散记载,并进行了艺术加工和虚构。因此,其中的一些人物确实可能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并且在方腊起义中担任过重要职务,但“八大将”的称谓和其具体列举,更多是文学的产物,而非严格的历史史实。

所以,当人们提到“方腊八大将”时,通常是在讨论《水浒传》中所描绘的那些与梁山好汉激战的方腊阵营中的主要将领,而不是一个有史料支撑的官方军事编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历史上的方腊军

1.邱氏。方腊的妻子,宣和三年四月,与方腊一起在青溪被宋军所捕。

2.毫二太子。方腊的儿子。《泊宅编》注云:“毫二太子,其子之号。”这个称号应是宣和二年方腊起义自称圣公后,立子为太子时才出现的。原名或许叫方毫。宣和三年四月,与方腊一起起被宋军所俘。

3.方肥。方腊起义后任宰相之职,宣和三年四月,与腊固守帮源.为宋军所俘。

4.方七佛。又名七佛子,方腊起义军的重要将领。起义后于宣和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攻下杭州,宣和三年正月率军六万,向秀州进发,十九日攻下崇德县,进而包围秀州。统军王子武聚兵固守。二十四日(也有二十八日的说法),宋援兵王寨、王士言部赶来,内外夹击。七佛退守杭州。二月七日,在清河堰与宋军大战六天,不胜。十八日,焚烧杭州官舍、学官、府库与寺庙等。次日退出杭州。三月一日,再次攻打杭州。中四月,方腊被俘后,仍与方五相公在浙东坚持战斗。最后下落不详。

5.方五相公。起义将领。宜和三年闰五月,与方七佛在浙江 东坚持战斗,最后下落不详。

6.陈箍桶。方腊起义的“谋主”。曾率六七人攻占缙云,名台词“杀徽、严以示威,长驱渡江,结人心,以人长安尔。”还有名字来历“天下之势,犹桶板耳,能箍则合,不能箍则离。”后被童贯杀害。

7.郑魔王。起义将领。宣和三年,守衢州,四月一日,率万人与宋将刘光世激战,被俘。——原著里用妖法害死了三娘的就是他。

8.卢迈,也称八大王。宣和三年攻经州,歼灭鲍琢率领的地主武装,二月十九日与宋将刘延庆激战,刘攻占歙州后,卢迈腹背受敌,退兵青溪,凭险反抗,四月,被韩世忠所俘。

9.胡将。起义将领。宣和三年五月,在风池谷与宋将刘光世激战中死亡。

10.吕将。太学生。方腊攻占杭州后,吕将曾向方腊献策,未张“真据金陵,因传檄尽下东南都县,收其税赋,先立根本,徐议攻取之计,可以为百世之业”。然后就不知道了……

11.佛母。这是外号。姓名不详,从称号看,似为女将,不过鉴于宗教性质,恐怕是糊弄人的,后来被俘。

12.李德。将领。在婺州武义一带活动。

13.俞道安。也称俞大翁。,与吕师囊配合,攻取诸县。宣和三年率军攻取乐清,渡瓯江,抵菰田,管界巡检使陈华率郡兵300迎战,俞道安依山壅水为固。乘陈半渡误,决水灌之,官军大败,陈与乡豪李徽等死。遂即从东部向温州进攻.温州统制遣裨将张理与李振出门,渡蘄接(一作按)桥,俞道安军锋甚锐,只得据桥为阵,桥断增溺死。军至帆,遭遇宋将夏祥,七月,与宋军主力在黄岩永宁山激战中死亡。

14.朱氏,其名不详。起义将领。曾用计杀死孙琛,攻下东阳县城。

15.求日新。起义将领,在东阳一带山区活动。宜和三年五月十七日,被宋将姚平仲所杀。

16-- 18.江蔡、董举、王国。起义军将领,在武义、永康一带活动。宣和三年二月至五月,分别与武义的禁卒项德战斗了一百多次,最后集中精锐队伍,在黄姑岭下一举击毙项德,粉碎了他与宋将会合攻占永康的计划。

19--20.管孙众,青溪管村人;方世宗,青溪帮源人。宣和年间,参加方腊起义,方腊起义失败后,他们继续坚持战斗,于靖康几年组织群众,再度起义,不久失败被杀。

21.洪载,或称洪再。起义将领。宣和三年,攻占龙泉,下松阳,据共城,分兵攻遂昌。松阳人赵育才、邓赢组织乡兵在孟山抵抗,洪载粉碎了他们的反抗,杀死了赵育才,“以舟载百余人,绦帛帕首,带镜于上,日光照耀,自龙泉山间乱鸣钲鼓,顺流南下,诸邑泊城中望风而遁“,是年二月占领处州,“劫取大家财,散以募众”,队伍迅速扩大,号称40万,曾连续三月派人攻打地主武装的据点一- -丽水东岩。(方腊军赚钱的重要手段,顺便《夷坚志》等笔记里还有只要给方腊钱就能免祸的记载,不过夷坚志是志怪小说,可以不信),方腊被俘后,宋军主力前来进攻,载欲逃海,不成,便投降宋军,且“纳赂于监军童贯,得美官"”;一说,闾丘观奉诏命招安洪载,“以义感之,成约而反”;一说洪载坚守处州宋军无法攻下,姚舜民访得其母妻,令洪载老朋友范渊“往谕祸福,载即解甲来降”三说虽异,洪载最后投降宋军则是一致的。

而吕师囊这些人实际上只是响应方腊的人,不属于方腊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