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当一个中医外科医生自创了一个新的手术方式,外界会认为这是中医外科崛起还是认为是现代医学的功劳?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医与现代医学的交融,以及创新如何在不同体系中被解读的复杂性。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先拆解几个关键点:

1. “自创的新手术方式”的具体性质:

是纯粹的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创新? 比如,基于经络理论、穴位刺激、特定中药外敷或内服辅助,结合某种独特的器械或手法。
是融合了现代医学知识和技术的中医方法? 比如,一位中医外科医生在深入学习了现代解剖学、生理学、麻醉学、无菌技术后,将传统中医的某些理念(如“开窍”、“活血化瘀”)与现代手术技巧相结合,设计出更精细、更安全的手术路径或治疗方案。
是基于中医理论,但使用了现代医学的器械和技术? 比如,利用现代手术显微镜、激光、内窥镜等,来实现传统中医外科难以达到的精细操作。

2. 外界的认知和评价体系:

中医界的评价: 中医界可能会从“是否符合中医理论”、“是否能体现中医的优势”、“是否能提升中医的临床疗效”、“是否能继承和发展中医流派”等角度进行评价。如果这种手术方式能显著改善中医外科长期以来存在的某些局限,例如手术创伤大、恢复慢、感染风险高等,那么在中医界看来,这无疑是中医外科的重大突破。
现代医学界的评价: 现代医学界通常以循证医学、临床试验、科学数据、解剖生理基础、客观疗效作为评价标准。他们会关注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重复性、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恢复情况等。如果这种手术方式能够通过严格的临床验证,其效果不亚于甚至优于现有的现代医学手术,那么即使其理论根源在中医,现代医学界也会倾向于将其视为医学科学的进步。
公众的认知: 公众的认知往往受到媒体宣传、医生自身表达方式以及术后实际效果的影响。如果医生能清晰地阐述其手术的科学原理和临床获益,并且效果显著,公众更可能关注的是“疗效好、副作用小”的医疗技术本身,而非其所属的医学体系。

3. 创新者的身份定位:

医生如何定义自己? 如果这位医生始终将自己定位为“中医外科医生”,并且其整个医学教育和实践都以中医为主体,那么他创造的新手术方式,在自我认知和中医界的眼中,自然是中医外科的贡献。
医生如何向外界介绍? 如果医生在介绍其创新时,强调其“基于中医理论的独特优势”,那么外界更容易将其归为中医的成就。反之,如果医生更多地引用现代医学的语言和证据来解释和论证其手术的有效性,尤其是在向现代医学界推介时,则更容易被理解为现代医学进步的一部分。

现在,我们来具体分析哪种说法更占优势,以及为什么:

情况一:如果手术方式“纯粹”源于中医理论,且完全不依赖现代医学的器械和技术,但其效果惊人。

中医外科的崛起: 在中医界,这无疑会被视为中医外科崛起的重要标志。它证明了中医理论在复杂外科问题上仍有独特的解决之道,并且能够自成体系地发展出有效的治疗手段。这会极大地提振中医界的信心,吸引更多年轻医生投入中医外科的学习和研究。
现代医学的质疑或忽视: 现代医学界可能会对其持谨慎甚至怀疑态度。如果没有严谨的临床数据和科学解释(例如,如何解释其作用机制在生理和解剖学层面),很难被广泛接受和认可。在一些人看来,如果不能用现代医学的语言和证据体系来解释,其“科学性”就打了问号。

情况二:如果手术方式融合了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知识/技术。

这是一个更普遍也更现实的场景。 绝大多数现代医学的突破,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建立在前人知识体系上的改良或整合。
更可能被认为是“现代医学的进步,中医理念的借鉴与应用”。
为何是现代医学的功劳? 从现代医学的评价体系来看,如果手术的实施需要依赖现代麻醉、无菌、影像诊断、手术显微镜、特定器械等,那么这些“工具”和“平台”本身就是现代医学的产物。手术的安全性、精确度、可操作性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些现代医学技术。即使其核心理念来源于中医,但其落地和实现,离不开现代医学的支持。
为何会提到中医? 一方面,医生自身的身份和表达会强调中医的贡献。另一方面,如果手术的“独特之处”——例如,更符合某些中医的“调理”或“扶正”思路,从而带来更快的康复、更少的副作用——被证明是显著的,那么中医的价值就会被提及。这种情况下,与其说是“中医外科的崛起”,不如说是“现代医学体系吸收了中医的某些有益理念,并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临床技术”。

更详细的分析:

1. 科学语言与范式: 现代医学有一个非常成熟和统一的科学语言和评价范式。任何创新,如果想在主流科学界获得认可,就必须能够用这种语言来解释,并且通过其验证方法来证明。即使一位医生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医,如果他要让自己的手术方式被广泛接受,他必须能够回答现代医学提出的问题,例如:
“这个手术的解剖学基础是什么?”
“其作用机制在细胞和分子层面如何解释?”
“临床试验的对照组是什么?疗效和安全性数据如何?”
“与其他现有手术相比,它的优势在哪里?”

如果他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无论其原始的灵感来源是什么,其成果都会被视为医学科学的进步。

2. “崛起”的定义: “中医外科的崛起”通常意味着中医外科作为一个独立的、能与现代医学分庭抗礼甚至优势互补的体系,在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上取得显著进展。如果一个新手术方式,仅仅是改进了某个具体病症的治疗,即使效果很好,也可能不足以支撑“崛起”的论断,除非它代表了一种普遍适用的、能解决中医外科普遍性难题的新思路或新方法。

3. 融合的价值: 很多时候,真正的进步并非“谁的功劳”那么简单,而是不同体系的融合所带来的“价值”。如果一位中医外科医生,通过深厚的传统医学功底,洞察到中医理论在解决某些外科问题上的独特视角,并巧妙地将其与现代医学的技术优势结合,创造出了一种更有效、更安全、更人性化的治疗方案,那么这种融合本身就极具价值。

“是现代医学的功劳”的逻辑: 这种观点会强调,如果没有现代医学的解剖学知识、无菌操作、麻醉技术、缝合材料、影像引导等,这个“新手术方式”可能根本无法实施,或者极其危险。因此,其可操作性和安全性由现代医学保证,其价值也因此被归于现代医学体系的进步。
“是中医外科崛起”的逻辑: 这种观点会强调,如果没有中医外科医生对疾病本质的独特理解、对人体功能运行的认识、以及基于这些认识的创新思维,即使拥有现代医学的技术,也未必能设计出这样的手术。因此,其“创新性”和“方向性”是中医的贡献。

我的看法:

在当今社会,一个自创的新手术方式,更倾向于被认为是 “现代医学的进步,其中融合了中医的智慧或理念”。

原因如下:

现代医学的“基础设施”: 任何现代意义上的“手术”都离不开现代医学提供的基本技术和保障,如无菌环境、麻醉、止血、缝合、术后管理等。这些是现代医学体系的基石。
科学证据的必要性: 现代医学界和公众更倾向于接受基于客观证据的陈述。即使中医理念是创新的源头,也需要用现代科学语言和方法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融合的趋势: 事实上,现代医学的发展也一直在吸收和融合不同文明的医学经验。很多“新疗法”的出现,都是在现有体系上进行的改进、优化或跨界整合。

如何才能让中医外科的“崛起”更被看见?

如果这位中医外科医生能够:

1. 清晰地阐述其手术背后的中医理论逻辑,并将其与现代解剖生理知识相连接。
2. 通过严谨的临床试验(对照组、统计学分析等)证明其手术的优越性,并发表在权威的医学期刊上。
3. 培养一批能够独立操作和推广这种手术的继承者,形成一个有生命力的临床实践群体。

那么,即便外界最初将其归为现代医学的进步,随着中医理论在其中作用的日益凸显,以及其对中医外科整体发展的影响,人们也会逐渐认识到这是中医体系自身创新能力的体现,从而为“中医外科的崛起”增添有力注脚。

最终,一个真正伟大的医学创新,其价值在于“疗效”和“安全性”,而其“归属”则更多地取决于其如何被阐释、验证和推广,以及医生本人如何定位自己。但从当下主流的科学认知体系来看,对融合性创新的解读,往往会更侧重于提供实现这些创新的“硬技术”和“评价体系”的学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医可能永远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知乎第一中医黑陈子杨。

不知道各位中医粉有没有听说过一个词,叫“疠气”。

我们知道,中医的致病机制主要是六淫,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这些疾病大概与气候变化都有一定的关系和规律。

按中医理论,如果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使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的时候,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这时候,六气由对人体无害而转化为对人体有害,成为致病的因素。


但随着中医学的发展,渐渐发现现有理论不能解释全部疾病,尤其是传染病与季节的关系并不密切,于是提出疠气这样一个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内经》。

“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但对病因的认识却长期局限于气候反常的“非时之气”,所以很难有发展。


等到明代吴又可的《温疫论》发表,才算是正式提出这个概念。

“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他称这种异气为疠气。这是对“老祖宗都是对的”的一次挑战,也是中医发展的突破。

甚至对于疠气的形容,也是“无形可求,无象可见,况无声复无臭”,而且也能认识到,疠气有多种多样,一气一病,即感受某种异气,便导致某种疾病。

就现在来看,这些在当时能达到这样的认识水平是很可贵的。


但医学的发展的还是需要技术支持,我们没有点出显微镜的科技树,就不能到细胞的层次,没有向微观延伸的余地,所以关于“疠气”学说没能更进一步。

直到微生物学(西方)的出现发展,“疠气”学说才算有了解释。




放在现在也是一样,

我们现在真正是用现代手段研究发展中医的人太少,

而依附中医这颗大树吸血的人太多,

小到医生水中医论文谋晋升,大到中医疗法治癌症,

都是披着中医的皮干着行骗的事。


本来理论就落后,现在研究也落后,你凭什么,去自创新的手术方式?凭你会发帖?凭你会提问?

user avatar

你是针灸还是拔罐

user avatar

中医现代化最有意思的就是,对于中医黑来说,好的就不是中医,坏的就是中医。

对于中医粉来说,好的就是中医,坏的就不是中医。

就比如,同样都是中医药系统做出来的中药提取的化合物药物,葛根素和青蒿素,在不同人眼里就是不同的分类。其实这俩都是一类的。

中医黑不会看葛根素,丹参多酚酸,天麻素等一大堆中药化合物是不是中药,但他们特别强调,青蒿素必须不是中药。

我知道的就是小夹板固定术,原来上学时,有个美国留学生,托尼(他真叫托尼),我们一块做过中医双语角,他就是来学小夹板固定术的。在美国,骨折基本就是钢钉钢板,回不过来弯的那种。

你说小夹板固定术算中医算西医?

很多治疗小关节紊乱的小针刀手术算中医西医?

我认为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医怎么发展。

外科手术不清楚,关于中医中药,中药三期临床是必须的。中医的建模也在逐渐完善。

当年一系列中药化合物,上市的时候审批不严格。我听说很多药物需要再验证,也从z字头变成h字头(就比如银杏达莫注射液,据说h字头比z字头审批严格)

就算大家最后认为中医发展后的东西不属于中医,但这份荣誉也是属于中医人的。

其实我们并不关心中医在我们这代人能不能完整传承,我们更关心我们这代人能不能做到去伪存真,与时俱进。

研医验药,这就是我想说的。(说废医验药的就算了,对于只知道感冒发烧的非医学专业人士来说,大家似乎不知道医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大家都关注到药,直接跳过诊断。但临床医生面对的病人是需要采集症状体征,辅助检查,而不是扒着患者脑袋看看他脑门写着什么病。)

相关回答

user avatar

中医外科,分两种。

一种是中西医外科,就是采取全套现代医学技术的外科。

一种是传统中医外科,比如,华佗给曹操开刀那种。

对于第一种来说,显然,既然你用的是现代医学的技术,中医只负责写在标牌上,那取得的进展自然算是现代医学的。

术前术后中药,手术是LC,你说这玩意算中医外科吗?

后面这种需要好好讨论。


传统中医有没有外科,有的,这个诸多文献有记载,否认不了。

我是不赞成“古代中医没有外科”“失传了就没有”这样的论调的,咱们得实事求是,不实事求是不就和那啥没区别了吗。

但这种传统外科是普遍存在的,在各个文明的幼年都有的。比如当年玛雅文明开天窗,比如中世纪各国做阉割。


这种传统甚至是古老的外科,能用是能用的,但输出不稳定,属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

(比如当年的阉割术,那一套流程下来,是有效的,也是可以用现代医学理论去解释的。)

当年华佗想给曹操开颅,你首先得知道里面的结构吧,动哪儿不能动哪儿心里得有数吧。

外科不同于内科,不管发展到那个阶段,解剖都是基础,解剖是客观的,你有一个心一个大脑,这就是客观。


那传统中医解剖行不行呢?

太行了。


洗冤录 卷三·论沿身骨脉及要害去处原文
  夫人两手指甲相连者小节,小节之后中节,中节之后者本节。本节之后肢骨之前生掌骨,掌骨上生掌肉,掌肉后可屈曲者腕。腕左起高骨者手外踝,右起高骨者右手踝,二踝相连生者臂骨,辅臂骨者髀骨,三骨相继者肘骨,前可屈曲者曲肘。曲肘上生者骨, 骨上生者肩 ,肩 之前者横 骨,横 骨之前者髀骨,髀骨之中陷者缺盆,缺盆之上者颈。颈之前者颡喉,颡喉之上者结喉,结喉之上者颏,颏两傍者曲颔,曲颔两傍者颐,颐两旁者颊车,颊车上者耳,耳上者曲鬓,曲鬓上行者顶。顶前者囟门,囟门之下者发际,发际正下者额,额下者眉,眉际之末者太阳穴。太阳穴前者目,目两旁者两小,两小 上者上(脸)〔睑〕,下者下(脸)〔睑〕,正位能瞻视者目瞳子,瞳子近鼻者两大 。近两大者鼻山根,鼻山根上印堂,印堂上者脑角,脑角下者承枕骨。脊骨下横生者髋骨,髋骨两傍者钗骨,钗骨下中者腰门骨。钗骨上连生者腿骨,腿骨下可屈曲者曲 ,曲上生者膝盖骨。膝盖骨下生者胫骨,胫骨旁生者 骨。 骨下左起高硕者两足外踝,右起高硕者两足右踝。胫骨前垂者两足 骨, 骨前者足本节,本节前者小节,小节相连者足指甲,指甲后生者足前跗,跗后凹陷者足心,下生者足掌骨,掌骨后生者踵肉,踵肉后者脚跟也。

你说这玩意能是在家憋着想出来的?


你要说传统中医外科,如果一直发展下去能成什么样咱不敢说,但自从把五脏和经络的概念虚化以后,外科活还可以干,手术还可以做,辫经就彻底没法辩了。

本来原始的五脏概念是应该并入现代医学器官概念的,但近代这事被走歪了,肝不是肝了。

这么一走歪,对中医内科还好,对外科属于动摇根基——你用中药治肝病可以说你那个“肝”和西医的不一样,我这打开肚子看到的还能说不一样吗?


已知:中医西医理论不一样。

已知:打开肚子我看到个器官。

已知:我是个中医,理论上中医的肝脏不是西医解剖学的肝脏。

请问,我看到的这个右上腹的实质性器官是啥。

不是肝还能是啥?!

但是,按理论来说,这就不是liver,中医概念里没有这个。

到底是不是一个人?

你们中医内科辫经动动嘴皮子,为了私利把五脏虚化概念化,我们中医外科打开肚子没法干活了。


那行,咱们不辫经,咱们只做手术总行吧。

也不行。

现代外科三大基础,无菌,麻醉,输血。

现在做手术,绕的过去吗?

绕不过去。

那么传统中医外科又会陷入一个尴尬——

“假如现在华佗给奸雄开颅,他要不要把刀煮一下?不煮,那是纯正的传统中医外科,但会死人,你煮,这玩意还是不是传统中医外科”


感谢评论区的 @爱科学 的补充。

嗯,输血的血,和中医的血又不是一回事……


综上,中西医结合的外科没法算,传统的中医外科没法干……

有一些中医的手法正骨复位之类的,确实可以跳出“纯不纯”“能不能”这两个坑,但这个算不算术式实在是难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