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开车回家过年,为什么有人开 800 公里没事,有人 200 公里就累倒?

回答
开车回家过年,距离的长短固然是一个因素,但决定一个人能否轻松应对长途驾驶的,远不止于此。同样的公里数,有人能一路歌唱,有人却可能寸步难行,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生理、心理和客观条件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

一、生理因素:身体的储备与调节能力

睡眠质量与时长: 这是最直接也最重要的因素。
出发前睡眠充足: 如果在出发前一晚能保证79小时的高质量睡眠,身体精力充沛,大脑反应敏捷,自然更能应对长时间驾驶。
睡眠不足或质量差: 如果出发前就熬夜、失眠或睡眠质量不高,身体本身就处于疲劳状态,哪怕只开200公里,也会迅速感到疲惫。
身体健康状况:
基础疾病: 患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颈椎病、腰椎病等)的人,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或者在驾驶过程中情绪波动,都可能加剧不适,导致疲劳感倍增。
近期身体状况: 如果近期生病、感冒、肠胃不适,身体免疫力下降,即使是轻微的劳累也会被放大。
身体的耐受力: 每个人的身体对疲劳的耐受程度不同,有些人天生体力好,恢复能力强,对长时间的单调活动更能忍受。
年龄:
年轻人: 通常精力更旺盛,但如果缺乏长途驾驶经验,可能会因为初次体验的紧张、不适应而感觉疲惫。
中年人: 可能面临身体机能下降,容易受到疲劳影响,但通常经验丰富,懂得如何调整。
老年人: 身体机能普遍下降,更容易感到疲劳,需要更频繁的休息和更舒适的驾驶环境。
饮食与饮水:
出发前后的饮食: 过于油腻或辛辣的食物可能引起肠胃不适,影响精神状态。
驾驶过程中的饮食: 合理补充水分和能量(如水果、能量棒)能帮助维持体力和精神。长期缺乏水分会导致脱水,引发疲劳、头痛。
驾驶姿势与习惯:
座椅调节: 舒适且符合人体工学的座椅调节,能有效缓解长时间驾驶带来的腰背酸痛和疲劳。
驾驶习惯: 过于激进的驾驶方式(频繁急刹车、急加速)会消耗更多体力和精神。平稳驾驶更省力。

二、心理因素:情绪、专注度与经验

驾驶前的心理状态:
期待与兴奋: 对回家过年的期待和兴奋感,有时会让人忽略身体的疲劳,甚至产生“打了鸡血”的感觉,能够支撑更长时间的驾驶。
焦虑与压力: 对路况不熟悉、担心堵车、赶时间等焦虑情绪,会消耗大量的精神能量,使人更容易感到疲惫。
专注度与注意力:
专注能力: 长时间驾驶需要高度的专注。有些人天生注意力集中能力强,能长时间保持对路况的感知。
注意力分散: 玩手机、听过于刺激的音乐、与乘客过多交谈,都会分散驾驶员的注意力,增加疲劳感。
枯燥感: 长时间行驶在相似的道路上,容易产生枯燥感,导致精神麻痹和疲劳。
驾驶经验:
经验丰富的老司机: 通常懂得如何分配体力和精力,知道什么时候需要休息,如何应对各种路况,对疲劳的感知和应对能力更强。他们可能已经发展出了一些自动化的驾驶技能,减少了认知负荷。
新手司机或缺乏长途经验: 可能会因为对路况、车辆操控的不熟悉,以及对未知情况的担忧,导致精神高度紧张,更容易疲劳。
对疲劳的认知与管理:
自我感知: 有些人能敏锐地察觉到自己身体发出的疲劳信号,并及时采取措施(如休息)。
忽视信号: 有些人则容易忽视这些信号,或者因为责任感、想尽快到达目的地而强撑,导致疲劳加剧。
休息策略: 合理的休息策略至关重要。有些人会选择定点休息,有些人会根据自己的状态随时停车休息。

三、客观条件:环境与路线

路况:
畅通路况: 在高速公路、路况良好的国道上行驶,驾驶相对轻松,疲劳感较低。
复杂路况: 山路、隧道多、弯道多、城市拥堵路段、泥泞或冰雪路面,都需要驾驶员付出更多的注意力和体力,更容易感到疲劳。
天气条件:
恶劣天气: 雨、雪、雾、大风等天气会极大地增加驾驶难度和精神压力,迫使驾驶员更加集中注意力,更容易疲劳。
高温或低温: 极端温度会影响车内舒适度,也可能影响驾驶员的体能。
驾驶时间段:
夜间驾驶: 夜间光线不足,能见度低,且人体生物钟趋于休息,更容易感到疲劳和困倦。
白天驾驶: 通常精力更充沛,驾驶相对容易。
驾驶环境(车内):
车辆舒适度: 座椅的舒适性、悬挂系统的滤震性、车内温度和空气质量都会影响驾驶员的舒适度。
噪音: 过大的车内噪音会影响驾驶员的休息和专注度。
娱乐系统: 合适的音乐或有声读物可以缓解枯燥感,但过于嘈杂或信息量过大的内容反而会分散注意力。
驾驶路线的熟悉程度:
熟悉路线: 熟悉的路况能减少驾驶员的思考和判断,降低精神负担。
陌生路线: 需要不断查看导航,注意路标,增加精神消耗。

总结来说,为什么会有人开200公里就累倒,而有人开800公里没事?

这就像一场马拉松,有人是天生跑得快又擅长配速的选手,可以轻松完成;而有些人可能刚开始就跑得太猛,或者身体素质不佳,200公里就已经气喘吁吁了。

具体来说,200公里就累倒的人,可能集中的因素是:

出发前睡眠严重不足。
本身有某些慢性疾病,在驾驶过程中被诱发或加重。
对疲劳的信号不敏感,或者因为其他原因(如赶时间)强行坚持。
驾驶经验不足,对路况不熟悉,精神高度紧张。
驾驶当天身体感觉不适,精神状态不佳。
行驶的路况、天气非常糟糕。

而能轻松开800公里的人,则可能是因为:

出发前得到了充足的高质量睡眠。
身体健康状况良好,耐受力强。
有丰富的长途驾驶经验,懂得如何调整节奏和休息。
心理素质好,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不被路况或时间压力过度影响。
对疲劳有良好的认知,并能主动采取有效的休息措施。
驾驶的路况和天气都比较理想。

所以,下次你觉得长途驾驶特别累的时候,不妨从这些角度审视一下自己的状态和客观条件,找到真正的原因,才能更好地应对和享受回家的旅程。安全驾驶,量力而行才是最重要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有些人开车,是以“第三人称”视角去开车的,隔三差五就看一眼后视镜,前方的车况清晰,后方的车况也清晰,精神力保持高度集中,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能化解,虽然只有2只眼睛,但是在他的脑海里,周围的车况他了如指掌,仿佛是在以“第三人称”视角开车。后车想要超车,油门轻轻一配合,是不让后车超,还是允许后车超,都会给后车一个清晰且明确的反馈,有的时候,轻轻松一点油门,给双方一个安全距离,把对方车辆让过去,再补油恢复车速,既和谐又安全。


而有些人开车,只知道眼盯前方,只会看自己车道正前方的那一辆车,只会跟着前车走,上高速不看时速表而是看油耗表,只知道“让速不让道”的皮毛而不知道精髓,只知道保持车速占住车道有路权,只知道基本常识而不会灵活变通,与大车齐头并进,逼迫其他车辆贴头超车,他会反思自己的车速问题吗?当然不会!他会说中国人开车就是没有素质,只会贴头超车给他造成了危险。眼睛只盯正前方,简单、枯燥、无趣,眼皮合拢直犯困。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有些人精力多,而有些人精力少。而开车所消耗精力的速度是不同的,有些人开车费精力,而有些人开车省精力。

因此,有些人能一口气跑800km,而有些人则必须每跑一段就要去服务区休息一下。

当菜13司机们还在考虑如何避免撞到别人车的时候,正常人已经开始考虑该如何避免被菜13撞到了。

这就是区别。

user avatar

除了先天天赋上的原因。

个人觉得有几个点可以显著减缓长距离驾驶疲劳。

首先是一辆好车。能保证途中坐姿和视野的舒适,隔音、路噪和风噪也是硬指标。音响也很重要。最好是动力足够,能想超车就超车,点一下就过去。然后灯光系统要够亮,这点开夜车时非常重要,能减少你不少的注意力。当然还要是开自己习惯的车,没开惯的车也会很累。

然后就是人。出发前要休息好,然后做好各种准备。准备一套舒服的衣服鞋子,鞋子非常重要。饮料能随手拿到,吸烟的要准备好车内吸烟的方式。能不带人就不带人。一来车内相对封闭,人多会造成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然后就是可能需要你尬聊,然后你也不能在车里肆无忌惮,还要顾及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最可怕的就是,一车人在睡觉,就你一个人在开。

最后就是出发前不说做路书吧。大概要有个简单大概的规划,比如在那几个服务区下去加油放水接接地气。

总之就是,人舒服,车省心,提前做准备。

user avatar

就看神经绷不绷得住

user avatar

开高速很少犯困,因为确实开的稍微快了些,在速度允许的范围内,我基本是一路超车。

超车,精力一定是非常集中的,

还要盯紧导航上的限速提示,防止超速被拍。

所以开高速对我来说,就跟玩赛车游戏差不多。

我玩游戏时候精神头特别足。

user avatar

跟开车时精神紧张的程度相关,越紧张越容易疲劳。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