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黄河在地质历史上入渤海多,还是入黄海多?

回答
黄河,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蜿蜒万里,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而它最终的归宿,也随着漫长的地质岁月,在渤海与黄海之间进行着此消彼长的变迁。要说黄河在地质历史上究竟是“入渤海多”,还是“入黄海多”,这个问题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充满了动态的演变和复杂的地理因素。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渤海和黄海的地理概念。渤海,是位于中国华北地区的一个内陆边缘海,三面环陆,形状如同一个巨大的口袋,北、西、南三面濒临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东面通过渤海海峡与黄海相连。而黄海,则比渤海范围更广,它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和朝鲜半岛之间,北接渤海,东邻朝鲜半岛,南界东海,是太平洋的一部分。

从这个地理概念上,我们就能初步理解,黄河的河口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入渤海多”还是“入黄海多”。

早期漫长的地质历史:黄河的“游荡”

在非常古老的地质时期,比如新生代早期,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黄河水系尚未完全形成,或者说其流路与今天大相径庭。那时候,中国东部地区的地理格局与现在也不同,一些山脉的隆升、盆地的沉降,都在不断地塑造着地表。

我们知道,黄河在漫长的历史中,其河口位置的变化是异常显著的。这背后涉及到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比如地壳的沉降与抬升,以及气候变化带来的降水和河流径流量的改变。

关键时期的转折:从“南徙”到“北归”

黄河历史上最著名的“大改道”发生在公元1194年(金章宗明昌五年),当时黄河在今天的河南省决口,改由淮河故道入海,这被认为是黄河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南徙”。在此之前,黄河长期是从渤海湾地区入海的。

那么,我们回到“入渤海多”还是“入黄海多”的问题。从更宏观的地质历史来看,我们需要审视的是黄河在不同地质时代,其主要入海口的位置。

黄河入海口的变迁可以概括为几个大的阶段:

数百万年前(新生代新近纪晚期至第四纪早期): 这一时期,华北平原仍在发育和抬升之中,黄河的早期河道可能更为复杂,一些支流可能分流,最终入海的方式也可能多样。一些研究认为,早期黄河可能曾向东或向东南流,但具体入海口的位置,以及是汇入今渤海还是今黄海的雏形,尚需要更精细的地质证据。

古代至公元1194年之前: 在这长达千年的时间里,黄河的主流长期稳定在华北地区,主要通过 渤海湾 入海。例如,在汉唐时期,黄河的入海口主要在今天的山东省境内,但更偏北一些,靠近渤海湾。可以说,在这一漫长时期内,黄河是 明确地“入渤海” 的。

公元1194年至今(“南徙”与“北归”的交织):
南徙时期(1194年 1855年): 黄河在1194年改道后,其下游河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先是沿着古老的淮河河道东流,最终在今天的江苏省淮安以南注入黄海。这一时期长达近700年,黄河的入海口 明确地变成了黄海。
北归时期(1855年至今): 1855年,黄河在今天的河南省兰考县境内再次决口,改道向北,重新回到了北宋以来它长期占据的下游河道,最终在山东省垦利县(今垦利区)注入渤海。这一时期至今,黄河的入海口 又回到了渤海。

地质历史“入渤海多”的证据与考量:

如果我们站在更宏观的地质时间尺度上,并且考虑到渤海本身在地质发展中的演变,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支持“入渤海多”的线索:

1. 华北平原的形成与演变: 华北平原是黄河泥沙淤积形成的巨大冲积扇,其整体向东和向东南倾斜,这种地貌特征自然会引导河流向那个方向流动。而渤海湾,作为华北平原的东缘,是河流出山的天然去向。
2. 地壳构造运动的影响: 在地质历史上,华北地区的构造运动,例如郯庐断裂带等,对区域地貌的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运动可能使得某些时期黄河向北(渤海方向)的路径更为通畅。
3. 长期稳定的河道: 在1855年改道之前,黄河在很长一段地质时期内,都保持着其下游向北、注入渤海湾的流路。这段时期虽然不如地质时间那么漫长,但相较于“南徙”时期,它在“黄河入海口”的主流路线上占据了更长的连续时间。

“入黄海多”的视角:

然而,也不能忽视“入黄海”的时段。虽然1194年1855年的“南徙”时期,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显得非常漫长,但从整个地质演化的角度来看,这个时期相较于地球的历史,仍然是相对较短的。

结论与 nuanced 的解读:

将这个问题放在 更宏观的地质时间尺度 上来审视,并且考虑到黄河在上一次大规模“南徙”之前, 长期稳定地 从华北平原北部注入 渤海湾 的事实,我们可以倾向于认为: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长河中,黄河的主流(或者说其主要的冲积扇形成区域)是偏向于渤海方向的,或者说,黄河的河口位置长期以注入渤海(或渤海湾)为主。

这意味着,从“地质历史”这个概念的尺度来衡量, “入渤海多” 的说法更符合整体的趋势,尽管历史上曾有过长达近700年的“入黄海”的显著时期。

需要强调的是,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的、可以用简单数字来量化的答案,因为它涉及到对“地质历史”的划分尺度以及对黄河“主流”概念的界定。但如果我们要从一个更长远、更整体的视角去看,黄河对渤海及渤海湾的塑造和泥沙贡献,在总体上可能更为显著和连续。

黄河的每一次改道,都是地球动力学、气候变化以及河流自身演化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就像一个顽强的生命体,在广阔的大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而它与渤海、黄海之间的关系,也正是这传奇中不可或缺的篇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只能说最近一万年,入渤海多。再往前,那是真说不清楚。

在地质历史上,黄河入海是距今15万年前左右的事情,那个时候黄河贯穿了三门峡,三门古湖消亡,黄河开始入海。黄河进入之前,今天华北平原是一个洼地,古地形象一个沿西南-东北方向向渤海开口的长口袋。但是黄河贯穿三门峡以后,冲积扇把这块长口袋划开两半,黄淮海平原的南部形成一个大湖,但是当时的淮河还没有形成,也就是今天江苏-安徽交界地区还是一个分水岭,黄河的冲积扇进一步推进之后,逼迫湖泊东移和南移,最终把这个大湖基本填满了,沿着冲积扇缘的南部低洼地区形成了淮河,最终切开苏皖高地流入黄海,这个时间大概在晚更新世前期或中期——但是具体啥时间我也没查到。

理论上从此时起黄河就可以忽南忽北了。但有个问题是由于第四纪冰期期间冰川的前进及消退,海平面进退幅度很大,渤海的水深最大也只有83米,渤海海峡在海平面低于55米时就已经关闭,海平面低于-80米时,黄海甚至也大范围成陆。所以海平面比较低的时候(末次冰期期间海平面最低达-130~-150米)渤海只能叫渤海平原,黄海甚至也可能是黄海平原。

当黄河和太行山前诸河水系(今天的海河水系)在华北平原塑造巨大的冲积平原之后,重新在渤海平原上汇成一条大河再拐过山东半岛上成山头的时候,这条老黄河(也许称黄-海河更合适)入的是黄海甚至东海。另外,在末次冰期的间冰期,气候转暖湿,黄河水量增大,黄河徙夺淮河也应当是有可能发生的——我们也不清楚会不会徙夺会持续到海平面下降,河道下切的阶段,从而使黄河持续地从山东半岛以南入黄海和东海。在北黄海和南黄海的海底地层当中,上面两个方向都能够探测到一些古河道的声学遗迹,沉积物也有来自黄河流域的特征。还有人甚至认为在东海100~150米水深初的巨大地形是黄河-长江共同塑造的一个巨型三角洲。

当今这个海平面,大概是距今1万多年前达到的,大概距今1.2万年是-50m,距今7千年大致相当于当前海平面。这1.2万年里,黄河入渤海更多一些,因为在江苏苏北沿海和里下河地区的沉积显示的黄河长时间注入黄海并注入大量泥沙大幅度塑造海岸线的,只有两次,一次是9千至7.5千(也有文献认为在9.5千至8.5千年前),另一次是历史时期公元1128~1855年,这两次在南黄海形成了比较明显的三角洲或三角洲遗迹。其他时段即使黄河泛滥进入淮河,其持续时间也很短。比较好玩的是,在1.2万年前的较低海平面时期,黄河是在山东半岛顶端的北黄海中形成了一个古三角洲。

禹河古道是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大改道之前的黄河河道。按禹贡之说是“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底 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讷,至于大任,北过降水, 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北行”,但至大陆泽后分九河入海本身就是有违常理的。

个人认为以黄河多沙善淤,变迁无常的德行,禹河古道应该不是夏的河道,而可能是商周时期形成并开始被堤防约束的。上面的三角洲叶瓣也显示在夏(3400年前)、商末(3000年前)黄河均有改道。可能黄河在下游入海处多次抢夺海河水系诸河流的入海口,以至于有九河之说。

参考资料:

邵时雄 等,黄淮海平原地貌结构特征及其演化,地理学报,1989年09期

马骏强,早_中全新世黄河泥沙对长江下切古河谷的影响及其输移机制初探,华东师范大学,2017

李凡 等,南黄海埋藏古河系研究,海洋与湖沼,1991年06期;

王颖 等,河海交互作用与黄东海域古扬子大三角洲体系研究,第四纪研究 ,2012年6期

薛春汀 等,晚更新世末至公元前7世纪的黄河流向和黄河三角洲_薛春汀,《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4年01期

林文荣,南黄海辐射沙脊群南缘晚第四纪钻孔地层及沉积环境演化,南京大学,2017

张宗祜,九曲黄河万里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黄河,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蜿蜒万里,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而它最终的归宿,也随着漫长的地质岁月,在渤海与黄海之间进行着此消彼长的变迁。要说黄河在地质历史上究竟是“入渤海多”,还是“入黄海多”,这个问题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充满了动态的演变和复杂的地理因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渤海和黄海的地理概念。渤.............
  • 回答
    水户黄门在日本历史上的地位,如果非要找个中国历史上的对应人物,那最贴切的比喻大概是集包拯(公案)与康熙(勤政)甚至乾隆(南巡)的某些特质于一身的传奇人物。但要说“相当于谁”,其实并没有一个完全贴合的点,因为水户黄门,也就是德川光国,他的影响力更偏向于文化与精神层面,而非直接的政治或军事功绩。让我们详.............
  • 回答
    咱们这儿聊聊黄河的事儿,得有人能想出这么个大胆的主意,黄河都成“地上河”多少年了,那真是让人头疼。你说挖条运河改道,把那高高的河床铲平了,再给它弄回去,这脑洞开得可真够大的!不过,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事儿有多难,又有多不可行。第一步:挖条运河,改变黄河的脾气要说挖运河,这可不是小工程。你想啊,黄河.............
  • 回答
    好的,我来试着为您讲述一下元明时期内蒙古巴彦淖尔至包头、呼和浩特一线黄河以北河套地区的概况,尽量避开AI写作的痕迹,用更生动和细节化的笔触来描绘。元明时期河套北部的风貌:草原的脉搏与农耕的萌芽想象一下,穿越回几百年前,那时的河套平原,也就是如今的巴彦淖尔、包头以及呼和浩特的一部分黄河以北地区,与我们.............
  • 回答
    好的,咱们就聊聊这件大事儿,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吨黄金,还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要想把这笔巨款变成实实在在的钱,而且是多多益善,这事儿得好好琢磨琢磨,不能光想着怎么搬回来,还得想怎么卖个好价钱。首先,这吨黄金从哪来的是关键。你说无人飞船,那说明是合法途径,这省事不少。不像某些电影里挖矿出来.............
  • 回答
    这确实是很多海贼迷津津乐道的一个梗,也从侧面反映了黄猿作为海军大将的实力和行事风格。仔细拆解一下,黄猿在香波地群岛“一个海贼新人都没捉住”的说法,背后其实有几个层面的原因,既有剧情设定的考量,也有角色塑造的需要:1. 目的是“震慑”,而非“清扫”:黄猿出现在香波地群岛的任务,核心是处理“天龙人事件”.............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黄易在武侠小说界的地位,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争议的话题,尤其是在金庸、古龙这两座巍峨的高峰之后。如果非要给他一个相对的排名,说他“仅次于金庸古龙,强于梁羽生和温瑞安”,这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要说“仅次”这个词,可能就有些绝对了。咱们得细细道来。首先,我们得承认金庸和古龙这两位是武侠小说的“双子星”.............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假设性问题。如果世界格局发生如此颠覆性的变化,即发达国家集中在非洲,而其他地区则普遍是发展中国家,那么我们的审美观很可能会受到这种社会经济和文化主导地位的深刻影响,并可能发生相应的转变。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审美观的形成并非是纯粹的、脱离于社会文化背景的“自然”过程。事实上,.............
  • 回答
    黄昆:塑造固体物理学版图的巨匠,以及他在固体理论中的璀璨成就在中国乃至世界固体物理学的星空中,黄昆先生的名字无疑是熠熠生辉的。他以其深邃的洞察力、严谨的逻辑以及不懈的探索精神,为我们揭示了固体物质内在的奥秘,并为后世科学家铺就了通往理解和改造物质世界的道路。评价黄昆先生在固体理论中的成就,绝不能仅仅.............
  • 回答
    在星际争霸这个游戏的圈子里,提起黄旭东和孙一峰,那可不是一般的玩家,他们俩可以说是这个游戏的活化石,更是这个圈子绕不开的传奇人物。先说说黄旭东,大家更喜欢叫他“毒奶色”。这个外号的由来,本身就说明了他的独特性。黄旭东最早是以星际争霸职业选手的身份出现在大众视野里的,虽然说他算不上是那种横扫千军的超级.............
  • 回答
    .......
  • 回答
    如果马谡在街亭能全歼张郃,那他日后的地位,用“扶摇直上九万里”来形容一点不夸张,甚至能重塑三国蜀汉武将的权力格局。至于能不能比肩关张赵马黄(这里可能您是指马超,但为了叙述完整,我先按您说的来),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很可能超越他们中的一部分,甚至成为蜀汉后期最耀眼的将星。我们得先拆解一下“街亭之战”的重.............
  • 回答
    .......
  • 回答
    黄河,我们民族的母亲河,流淌了数千年,也带来了无数的泥沙。正是这堆积如山的泥沙,让黄河在漫长的岁月中,河床不断抬高,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说的“地上河”。那么,黄河现在还是“地上河”吗?我们能否通过挖河底的方式,强行改变它的命运呢?这个问题,其实比听起来要复杂得多。黄河:曾经的“地上河”以及现在的状况首先.............
  • 回答
    黄河,这条奔腾不息的巨龙,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蜿蜒数千年,它的存在,早已超越了单纯一条河流的范畴,而是深深烙印在中国地理、文明和民族的灵魂深处。一、 塑造华夏文明的摇篮与根基:从地理上看,黄河中下游地区,特别是黄河中下游的冲积平原,是整个中国文明的最初发源地。数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 回答
    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古代的航运条件究竟如何?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它牵扯到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交通运输以及文明的传播。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抛开现代的视角,深入历史的长河,一点点去挖掘。首先,我们得承认,与长江相比,黄河的“航运能力”从来都不是那么得天独厚的。黄河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那就.............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情感和最古老的记忆,要说清楚,得从历史、文化、以及我们民族精神的源头讲起。黄河为何是母亲河,长江为何不是?首先得明白,“母亲河”这个称谓,它不仅仅是指一条大河哺育了多少人口,更饱含着一种孕育、起源、文化传承的象征意义。 文明的摇篮,一切的起点: 中华文明,可以说最.............
  • 回答
    关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在黄河以北的通航能力,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简单来说,在黄河以北,南水北调东线目前并没有形成一条可以大规模、常态化通行的航道。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最核心的功能是向华北地区输送长江水,这是一项以供水为主的水利工程,而非以航运为主的工程。它的设计理念和建设标准,自然也围绕着“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