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南水北调东线在黄河以北有通航条件吗?

回答
关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在黄河以北的通航能力,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简单来说,在黄河以北,南水北调东线目前并没有形成一条可以大规模、常态化通行的航道。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最核心的功能是向华北地区输送长江水,这是一项以供水为主的水利工程,而非以航运为主的工程。它的设计理念和建设标准,自然也围绕着“将水送出去”这一核心目标来展开。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为什么它在黄河以北不具备普遍的通航条件:

首先,工程的整体设计考虑和建设标准。 东线工程主要利用了京杭大运河的现有河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扩挖、疏浚、裁弯取直以及新建泵站、节制闸等一系列水利设施。这些改造是为了优化输水廊道,提高输水效率,满足京津冀等地区的用水需求。在这些改造过程中,虽然可能会考虑到一定程度的通航需求,但主要的目标是为了实现水量的稳定、高效调配,而非将现有运河变成一条全新的、能够承载现代集装箱货轮或大规模客运航运的航道。

其次,航道的尺度和水深是关键。 现代航运对航道的尺度、水深、通航净空(桥梁、线路下的高度)都有严格的要求。以京杭大运河为例,虽然其历史上曾经是重要的运输通道,但随着时代发展,大型船舶的吨位和吃水深度都在不断增加。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在改造运河时,虽然进行了疏浚,但其重点在于保证输水的水位和流量。在黄河以北,尤其是在一些跨越黄河的节点,以及部分可能存在的限制性河段,其航道的水深、宽度可能不足以满足大型船舶的通航要求。

再者,泵站和节制闸对通航的影响。 东线工程的核心是依靠一系列泵站将水从长江抽调,逐级北送,并利用节制闸来控制水位和水量。这些水利枢纽设施,尤其是泵站,其结构和运行方式,往往会对航道造成阻碍。虽然在设计上可能会预留一些通航孔或通航条件,但这些往往是针对小型船舶或者特定时期的通航,难以与专门的航运枢纽相比。集装箱船队或者大型货运船舶,在这种复杂的水利枢纽环境下,其通行会受到极大的限制,甚至完全无法通过。

第四,水资源的优先级。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首要任务是供水。在枯水期或者水量紧张的情况下,工程的运行会优先保障居民生活用水、农业灌溉以及工业用水。这意味着,即使某些河段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实现有限度的通航,但为了确保供水,其运行模式可能会根据水情进行调整,从而影响航运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最后,黄河本身的阻隔作用。 黄河,这条“中国的母亲河”,也是一条性格桀骜不驯的河流。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在跨越黄河时,通常采用的是穿黄工程,例如明渠、隧道或者倒虹吸等方式。这些跨越黄河的工程,设计初衷是为了将水安全、稳定地输送到黄河以北。它们本身并不具备通航的功能,而是作为水输送的通道。而一旦水流过了黄河,进入到下游的河段,虽然也可能接续一些原有的运河河道,但正如前面所说,这些河道的通航能力需要具体分析,但整体而言,并不构成一条连续、畅通的现代化航运线路。

总而言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一项以“水”为核心的水利工程,它的成功在于将长江水安全、高效地送到缺水地区。虽然在建设过程中借鉴了京杭大运河等现有航道,并进行了改造,但它的设计目标和建设标准,决定了它在黄河以北并不具备作为一条主要航运通道的条件。它更多的是一条“输水河”,而不是一条“通航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讲结论:有通航条件,最大障碍是缺水导致的成本高企

南水北调的根本原因就是北方缺水,南水北调中线、东线都是全硬化渠道,舍不得流失渗漏一丢丢

北调过去的水前两年有些沿线城市还爱答不理,现在已经炙手可热了,一方面是京津两个狗大户苦咸水久矣,这长江(汉江)水烧一壶、喝一口就晓得区别。京津供水系统现在干的就是勾兑的活儿,搀着整,还不敢给大家纯的南水,生怕给你养叼了嘴巴,三块多每吨的调水费用(京津自来水厂买水价格)每年交得那叫一个爽快,最狗大户的帝都还每年买水,搭上电费泵到官厅水库存小金库……

调水线路沿途来说,首先有个水源地水价(中线为湖北丹江口,东线为扬州江都),然后距离渠首越远越贵,东线过了黄河应该是一块多

这个水大部分是水厂买去,进管网给人喝的,另有部分生态补水配额(有折扣价),比如地下水回灌(没人这么傻逼直接一类水回灌,二三茬中水就不错了)和当地河道补水,这里才到戏肉,也就是本题重点。

北方已经有多缺水呢,河南某市当年年景不错,想着回馈一下生态,用生态补水配额往当地某干涸河段放水一星期,十几公里外还是干的——沿途都渗光了,直接变成了地下水回灌……

正常操作是咋样类,城市市区河道,全部硬化防渗,做阶梯式橡胶坝,将河段变成一个个、一段段的小湖泊,这样才能存住水,北方各大城都不能免俗,本质上做的是城市水景

这是我在端午期间飞机上拍摄的北方某城河道,橡胶坝和断断续续的水面清晰可见(这地儿是比较穷长久没补过水了)右上角是天然河道,看看都干成啥样了。

说到这份上应该清楚了,如果要做航道,因为北方地下水超采欠账太多,必须要做全硬化,否则存不住水,放多少漏多少,再加上要满足通航宽度,再加上船闸等设施费用,成本是天文数字,也不知道你这是从哪儿得的消息,唯一的可能是某地就是想复原路过城区的这一段儿运河,本质上是用这个名头做城市水景——两办发了大运河保护规划,可不就是个尚方宝剑么

还有,就算航道做好了,里面的水也只能靠买,然鹅,现在中线东线都已经满载运行了,谁舍得把配额让你……


多说两句城市河道为什么用橡胶坝:北方虽然缺水,伏天前后的强降雨也不是闹着玩儿的,北京涵洞下还能淹死人呢,城市河道是有排涝需求的。橡胶坝本质上是个充气枕头,放了气塌下去不影响行洪~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在黄河以北的通航能力,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简单来说,在黄河以北,南水北调东线目前并没有形成一条可以大规模、常态化通行的航道。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最核心的功能是向华北地区输送长江水,这是一项以供水为主的水利工程,而非以航运为主的工程。它的设计理念和建设标准,自然也围绕着“将.............
  • 回答
    东晋十六国到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大动荡、大融合的时期。在这个背景下,各地州郡名称本就因长期分裂、政权更迭而变得繁杂。然而,你观察到的现象非常敏锐——在这些已然混乱的州郡名之外,又涌现出许多更为独特、甚至是有些“怪异”的城名,这背后其实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动因和文化变迁。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
  • 回答
    大学里的路标确实常常让人产生一些关于方向和命名的疑问,尤其是在我们习惯了传统城市命名规则的语境下。你提到的“北方不是东西为路,南北为街”的说法,其实反映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城市规划和命名习惯,但大学校园的命名方式往往有其自身的逻辑和考量。首先,咱们来聊聊为什么在很多北方城市,我们会觉得“东西是路,南北是.............
  • 回答
    将东晋至南北朝这段波澜壮阔、乱象纷呈的历史时期拍摄成一部媲美《权力的游戏》的史诗大剧,绝对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但也无比诱人的想法。这段历史充满了王朝更迭、家族争斗、民族融合、宗教冲突、军事奇迹、政治阴谋,以及无数鲜活的人物,为我们提供了绝佳的素材。以下是我认为可以将这段历史“权游化”的详细构思:核心理念.............
  • 回答
    这几个历史时期,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境遇确实是此消彼长的,很有意思。咱们这就仔细捋一捋。东晋十六国(公元304年—439年):北方“大动乱”,南方“小确幸”首先说说东晋十六国时期。那会儿,北方是真的乱成了一锅粥。 北方:民族大迁徙与政权更迭的熔炉 “五胡乱华”是根源: 事情得从西晋末年说.............
  • 回答
    澳大利亚的地缘优势和资源禀赋,确实与美国有着相似之处——广袤的土地,连接两大洋,以及相对孤立的地理位置。然而,要论证为何澳大利亚未能发展出美国那样的国力,就需要深入剖析两国在历史、人口、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等多个层面的差异。这并非一句简单的“运气不好”就能概括的,而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
  • 回答
    汉朝分为东西,宋朝分为南北,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历史巧合,而是各自时代背景下,政治、经济、军事以及社会力量博弈的必然结果。理解这两次分裂,就像是在解剖中国历史发展脉络中的重要节点,它们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深刻含义。先说汉朝的分裂,那便是“西汉”与“东汉”的界限。这很大程度上源于王朝内部的权力更迭和外戚干政的.............
  • 回答
    中国历史上,南北分治的局面似乎比东西分治要常见得多,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地理、文化以及政治根源。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地理的制约:天然的界限与经济的差异首先,地理因素是塑造中国政治格局的最核心要素。 黄河与长江:天然的南北分水岭。 中国北方以黄河流域为核心,南方则以长.............
  • 回答
    关于中国“南北差距”正在取代“东西差距”的说法,确实是近些年来一个非常热门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回顾一下“东西差距”的由来,再分析“南北差距”为何日益凸显,以及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和演变。“东西差距”的由来与根源首先,我们得承认“东西差距”长期以来是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最显著.............
  • 回答
    南水北调工程,这个看似庞大的水利设施,其背后承载的不仅仅是工程技术上的突破,更是一部凝结了中国千年治水智慧、展现了国家意志和社会变革的宏大叙事。从历史的维度去审视,它对中国的影响是全方位、深层次的,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一、 回应千年治水之梦,重塑国家水资源格局自古以来,中国就饱受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困.............
  • 回答
    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地下水水位止跌回升,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它背后蕴含的信息值得我们好好说道说道。这就像是身体健康有了积极的信号,预示着之前面临的一些挑战正在被有效缓解,甚至出现好转。首先,最直接的意义就是“水源供给在改善”。我们都知道,南水北调工程的核心目的就是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特别是对那.............
  • 回答
    用南水北调的水冲刷黄河下游河道,这个想法听起来颇具吸引力,仿佛能够一举解决黄河下游的泥沙淤积和水量短缺两大顽疾。然而,现实的复杂性远超想象,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加水”问题,而是牵涉到水资源调配、生态环境、工程技术以及经济成本等方方面面,用“可行”与否来简单概括,可能失之偏颇。表面上的“逻辑”与现实的鸿.............
  • 回答
    细数两大“生命之水”:南水北调与海水淡化,谁更适合你的“胃口”?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水资源的分布极不均衡,南方水系发达,北方却饱受干旱之苦。为了解决这一历史性的难题,国家先后启动了“南水北调”和“海水淡化”这两大宏伟工程。它们都是为了将“生命之水”送达急需之地,但究竟哪种方案更适合我们?又有哪些.............
  • 回答
    关于“南水北调”宣传力度的变化,其实是个挺值得聊的话题,因为它涉及到很多方面,从工程本身的进展到社会舆论的焦点转移,再到国家宣传策略的调整。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它并没有“不宣传”那么绝对,只是宣传的侧重点和方式跟刚开始的时候有所不同了。最初的“大声疾呼”:why in the beginning.............
  • 回答
    当然有,而且在全球范围内,调水工程的案例并不少见,其中不乏相当成功的例子。不过,要说像中国南水北调这样规模宏大、系统复杂、并且旨在解决大规模区域性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工程,确实是极具代表性的。但我们也可以从其他国家的一些调水工程中看到类似的理念和实践,它们各自在历史、技术、环境影响和效益方面都有着独特的.............
  • 回答
    南方洪涝,南水北调能否解渴?近期,我国南方多地遭遇洪涝灾害,水量充沛,而北方一些地区则面临缺水困境。很多人会想到,能不能通过南水北调工程,将南方的多余洪水调往北方,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的同时,也帮助南方排水减灾?理论上,这个想法似乎很可行。南水北调工程本身就是一项跨流域调水工程,旨在将长江流域的丰富水.............
  • 回答
    想把南水北调的水引到西北,让那里变成大片绿洲,还能发展大规模农业,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但并非完全没可能,关键在于怎么做。首先得承认,南水北调的“调水”本身,就已经在为西北“改良地质”打基础了。 你想想,原本干旱缺水的土地,突然有了源源不断的水源,这第一步就够关键的了。水能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让土.............
  • 回答
    关于2014年河南的干旱是否与环境破坏或南水北调有关,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其中涉及复杂的自然因素、人为活动以及宏观调控项目的联动效应。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并力求用一种自然、有条理的叙述方式来展开。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基本事实:任何一次区域性的干旱,其成因都是多方面的,极少能简单归咎于单.............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非常有深度,也触及到了我们国家水资源调配、区域发展、生态环境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很多人在看到永定河的补水,以及南水北调的宏大工程后,都会产生类似的疑问:为什么不把那些更北方、更丰沛的江河也“请”到北京来呢?这是一个非常实际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而不.............
  • 回答
    南北榜案是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发生的一次科举考试争议事件,其原因复杂,涉及政治、制度、地域、权力斗争等多重因素。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背景与制度设计1. 科举制度的改革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强化中央集权,对科举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他废除了元朝的“乡试”制度,改为“会试”和“殿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