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地下水水位止跌回升,这意味着什么?

回答
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地下水水位止跌回升,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它背后蕴含的信息值得我们好好说道说道。这就像是身体健康有了积极的信号,预示着之前面临的一些挑战正在被有效缓解,甚至出现好转。

首先,最直接的意义就是“水源供给在改善”。

我们都知道,南水北调工程的核心目的就是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特别是对那些常年饱受干旱困扰的地区来说,它的到来是生命线。过去,很多北方城市和地区的地下水,因为过度开采、降水不足等原因,水位那是年复一年地往下掉,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地下水漏斗”。这不仅威胁到居民的日常生活用水,也对农业灌溉、工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压力,甚至还会引发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现在,南水北调的水,通过输水渠道源源不断地流入这些区域,其中一部分就“渗入”到地下,成为了地下水的重要补充来源。地下水水位能够止跌回升,就说明这种外部水源的补充作用已经开始显现出效果,并且效果还不错。就像给长期缺水的土地浇了水一样,土地开始“喘口气”了。

其次,这标志着“地下水超采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在南水北调工程实施之前,许多受水区的地下水开采量远远大于其天然的补给量。这种“入不敷出”的情况,导致了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而现在,随着南水北调的引入,一方面直接提供了地表水资源,减少了对地下水的依赖,尤其是农业灌溉方面,如果能更多地使用南水,就能大大减轻对地下水的抽取。另一方面,调入的水也为地下水的涵养提供了可能。地下水位的止跌回升,正是这种遏制过度开采、走向可持续利用的直观体现。这意味着我们正在努力打破过去那种“竭泽而渔”的模式,开始走向更加理智、长远的水资源管理。

更深层次的解读是,“生态环境正在逐步恢复”。

长期的地下水水位下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例如,湿地萎缩、植被退化、土壤含水量降低,甚至会影响到地表水的补给和河流的生态流量。有些地方还会出现因为地下水位下降导致的地裂缝、地面沉降等问题,影响基础设施的安全。

南水北调工程带来的水,不仅仅是饮用水,更是对整个水循环系统的“输血”。当地下水水位回升,意味着地下水库重新得到充盈,这有助于恢复区域内的水文地质条件,为湿地和植被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也可能缓解因地下水超采引起的地质灾害风险。从这个角度看,地下水水位止跌回升,是在为区域的生态修复播下希望的种子。

再进一步说,它也反映了“区域水资源管理能力的提升”。

水不是越多越好,关键在于如何用好。地下水水位能够止跌回升,并非仅仅是南水“进来”这么简单,背后离不开一系列配套的管理措施。比如,更加精细化的地下水开采管理,包括对取水井的许可、监测和控制;以及节水技术和措施的推广应用,提高用水效率。这些都表明,相关部门在水资源管理方面更加科学、更加精细,也更有成效。能够让调来的水真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并且让地下水这个宝贵的资源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其中的挑战和未来的方向。

地下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水位止跌回升并不意味着问题就彻底解决了。

持续的监测和管理是必要的。 比如,要防止出现新的过度开采或者新的用水需求冲击,需要长期、精细地监测地下水水位、水量变化,并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管理策略。
用水结构的优化仍然是关键。 如果受水区的水源仍然过度依赖南水,或者其他水源开发不足,那么水资源的脆弱性依然存在。因此,还需要继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优化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结构,提高用水效率,减少对任何单一水源的过度依赖。
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协同补充机制需要完善。 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南水来涵养地下水,如何让地下水在枯水期或突发事件时发挥更大的作用,这都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更精密的调控。

总而言之,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地下水水位止跌回升,是一件令人鼓舞的积极信号。它证明了大型调水工程的巨大潜力,更体现了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和区域协同努力的成果。这说明我们正在一步步走向水资源更加平衡、更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但这条路也还有很长的距离要走,需要我们持续的关注和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意味着困扰河北多年的发展问题终于要解决了。

都说京津冀没有冀,北京吸血河北,根本原因其实是——缺水!

河北的水资源连够供养北京、天津两个大城市都不够,长期靠超采地下水,完全没有能力支撑整个河北共同发展。

要知道,工业发展遵循木桶原理,纺织印染、火力发电、石油化工、食品加工、机械制造、造纸、冶金、建材、医药、多晶硅都是高耗水产业,没水工业发展便受到限制。

上图是2012-2017年中国各省工业用水统计,河北省人口7591.97万,占全国的5.4%,2017年工业用水量20.3亿立方米,仅占全国的1.59%。

河北省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3.9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仅次于北京、天津和山东,排行第四。相较之下,上海、江苏、安徽、江西、广西、湖南的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超过70立方米,可见差距有度多大。

而且,从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来看,河北省达到0.673,仅次于北京、上海、天津三个以蔬菜种植为主的直辖市,比排行第五的山东(0.641)高出0.032,几乎达到了中国农业大省的极限。

2017年,河北省农业用水量126.1亿立方米,占绝对大头;生活用水量27亿立方米,也高于20.3亿立方米的工业也用水。

可以这么说,对于河北省,别说发展工业,人家光是让河北人喝上水、保住耕地红线就已经竭尽全力了。

即使是这样,河北农村也未实现全部通自来水,2016年3月1日,河北还发布《河北省用水定额》,规定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定额每人每天50升到140升,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定额每人每天40升到60升。



为了保障生活和农业用水,河北省地下水开采严重超标。

2017年,河北省总供水量181.56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源供水量115.92亿立方米,占比达63.9%,相较之下,地表水源供水量仅仅59.47亿立方米,污水处理、海水淡化及雨水利用量6.17亿立方米。

经年累月超量开采下来,2017年河北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平均埋深达到17.47米,石家庄、邢台部分地区浅层地下水埋深甚至超过50米。

此外,地下水越采越深,矿化度也就越来越大,不仅水难喝,水处理成本及设备要求也非常高。比如河北省会石家庄的自来水,水质又咸又苦,烧成开水难以下咽,洗在身上甚至还打滑。

要知道河北人口7591.97万,放在欧洲也响当当的大国,不可能学某些剑走偏锋的小国,经济发展得遵循木桶原理,缺水问题不可能靠又苦又咸还不可持续的地下水。

所以说,不是河北不想发展经济,引进工业项目,糟糕的水资源状况成为河北经济发展的瓶颈。

直到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河北才迎来转机,这时候中央才真正有底气讲什么“京津冀协同发展”。

2015年02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审议研究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
2015年4月2日和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和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
2016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了《关于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研究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有关情况的汇报》。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

截至2020年6月21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306亿立方米,期中向河北省供水80亿立方米,河北省受水区地下水超采局面得到遏制,部分地区地下水位回升明显。河北省浅层超采区地下水位下降幅度明显减慢,有39个县(市、区)水位回升,雄安新区、衡水、沧州等地上升明显。全省深层超采区地下水位平均埋深与上年同比上升1.85米,有47个县(市、区)水位回升,衡水、保定、廊坊等地上升明显。

截至2020年底,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受水区城区地下水压采量超过30亿立方米,地下水水位止跌回升,浅层地下水总体达到采补平衡。

目前,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年调水量95亿立方米,其中河南省37.69亿立方米;河北省34.7亿立方米;北京市12.4亿立方米;天津市10.2亿立方米。二期规划年调水量130亿立方米,届时河北缺水状况能够进一步缓解。

相比中线,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共分三期,规划实现年调水量90亿立方米,其中江苏28.2亿立方米;安徽5.25亿立方米;山东37.25亿立方米;河北10亿立方米;天津10亿立方米。

目前,东线工程一期工程还未全部完工。直到2021年上半年,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北延应急供水工程才正式向河北、天津供水。

按照规划,北延应急供水工程可向冀津供水,置换农业用地下水,缓解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状况;可相机向衡水湖、南运河、南大港、北大港等河湖湿地补水,改善生态环境;还将为天津市、河北沧州市的城市生活应急供水创造条件。

从1952年,毛主席在视察黄河时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首次提出南水北调的构想。

到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兴建把长江水引到黄河以北的南水北调工程”。

再到2002年12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总体规划》,确定西、中、东三条南水北调线路。

2003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2014年12月18日,南水北调中线河北段正式通水;2019年4月26日,南水北调东线长江水通过冀鲁交界。

2020年10月23日,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暂定注册资本1500亿元。根据规划,到2050年南水北调工程调水总规模将达到448亿立方米,其中东线148亿立方米,中线130亿立方米,西线170亿立方米,建成后可解决中国北方地区黄淮流域的正常饮用水资源短缺问题。

调水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河北省的经济发展瓶颈,不是河北一省一地能够解决的,它需要强大的中央政府集全国之力协调南北,庞大专业的水利专家团队考察规划,世界领先的工程机械基建实力,以及持续一个世纪的不断推进,总之需要一个伟大的国家才能完成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地下水水位止跌回升,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它背后蕴含的信息值得我们好好说道说道。这就像是身体健康有了积极的信号,预示着之前面临的一些挑战正在被有效缓解,甚至出现好转。首先,最直接的意义就是“水源供给在改善”。我们都知道,南水北调工程的核心目的就是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特别是对那.............
  • 回答
    南水北调工程,这个看似庞大的水利设施,其背后承载的不仅仅是工程技术上的突破,更是一部凝结了中国千年治水智慧、展现了国家意志和社会变革的宏大叙事。从历史的维度去审视,它对中国的影响是全方位、深层次的,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一、 回应千年治水之梦,重塑国家水资源格局自古以来,中国就饱受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困.............
  • 回答
    当然有,而且在全球范围内,调水工程的案例并不少见,其中不乏相当成功的例子。不过,要说像中国南水北调这样规模宏大、系统复杂、并且旨在解决大规模区域性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工程,确实是极具代表性的。但我们也可以从其他国家的一些调水工程中看到类似的理念和实践,它们各自在历史、技术、环境影响和效益方面都有着独特的.............
  • 回答
    .......
  • 回答
    用南水北调的水冲刷黄河下游河道,这个想法听起来颇具吸引力,仿佛能够一举解决黄河下游的泥沙淤积和水量短缺两大顽疾。然而,现实的复杂性远超想象,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加水”问题,而是牵涉到水资源调配、生态环境、工程技术以及经济成本等方方面面,用“可行”与否来简单概括,可能失之偏颇。表面上的“逻辑”与现实的鸿.............
  • 回答
    细数两大“生命之水”:南水北调与海水淡化,谁更适合你的“胃口”?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水资源的分布极不均衡,南方水系发达,北方却饱受干旱之苦。为了解决这一历史性的难题,国家先后启动了“南水北调”和“海水淡化”这两大宏伟工程。它们都是为了将“生命之水”送达急需之地,但究竟哪种方案更适合我们?又有哪些.............
  • 回答
    关于“南水北调”宣传力度的变化,其实是个挺值得聊的话题,因为它涉及到很多方面,从工程本身的进展到社会舆论的焦点转移,再到国家宣传策略的调整。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它并没有“不宣传”那么绝对,只是宣传的侧重点和方式跟刚开始的时候有所不同了。最初的“大声疾呼”:why in the beginning.............
  • 回答
    南方洪涝,南水北调能否解渴?近期,我国南方多地遭遇洪涝灾害,水量充沛,而北方一些地区则面临缺水困境。很多人会想到,能不能通过南水北调工程,将南方的多余洪水调往北方,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的同时,也帮助南方排水减灾?理论上,这个想法似乎很可行。南水北调工程本身就是一项跨流域调水工程,旨在将长江流域的丰富水.............
  • 回答
    想把南水北调的水引到西北,让那里变成大片绿洲,还能发展大规模农业,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但并非完全没可能,关键在于怎么做。首先得承认,南水北调的“调水”本身,就已经在为西北“改良地质”打基础了。 你想想,原本干旱缺水的土地,突然有了源源不断的水源,这第一步就够关键的了。水能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让土.............
  • 回答
    关于2014年河南的干旱是否与环境破坏或南水北调有关,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其中涉及复杂的自然因素、人为活动以及宏观调控项目的联动效应。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并力求用一种自然、有条理的叙述方式来展开。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基本事实:任何一次区域性的干旱,其成因都是多方面的,极少能简单归咎于单.............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非常有深度,也触及到了我们国家水资源调配、区域发展、生态环境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很多人在看到永定河的补水,以及南水北调的宏大工程后,都会产生类似的疑问:为什么不把那些更北方、更丰沛的江河也“请”到北京来呢?这是一个非常实际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而不.............
  • 回答
    南北榜案是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发生的一次科举考试争议事件,其原因复杂,涉及政治、制度、地域、权力斗争等多重因素。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背景与制度设计1. 科举制度的改革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强化中央集权,对科举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他废除了元朝的“乡试”制度,改为“会试”和“殿试.............
  • 回答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战乱、分裂与融合的复杂时代,但也正是在这样的动荡中,涌现了无数令人动容的传奇故事,它们如同乱世中的星火,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在这里,我为您讲述几个比较有代表性、且细节丰富的感人故事:一、 杨素与公主的故事:乱世中的情深义重杨素,隋朝名将,但他的故事却深深植根于南北朝的动.............
  • 回答
    南北朝时期,陈国之所以选择联结北周来对抗北齐,这背后是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和地理因素交织的结果。简单来说,陈国夹在强大的北齐和正在崛起的北周之间,为了生存和保持独立,它必须找到一个能够制衡北齐的力量。我们先来捋一捋当时的局势,才能理解陈国的选择。一、 北方的两大巨头:北齐与北周的对峙南北朝时期.............
  • 回答
    南北朝时期,汉人大族出仕鲜卑北魏,为何不像范文程那样被后人称作“汉奸”?这个问题背后,其实牵涉到历史背景、政治生态、民族关系以及后世评价标准等多个层面。要弄清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语境。首先,我们要理解南北朝时期汉人大族出仕北魏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现实。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长期分裂的时.............
  • 回答
    南北朝早期,南朝确实一度占据优势,但为何后来局面逐渐逆转,北朝后来居上,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与其说是一种突变的强弱逆转,不如说是一个长期的、此消彼长的发展过程。早期南朝为何“强”?首先,我们要明白“强”在当时的语境下指的是什么。对于一个朝代而言,军事实力、经济基础、政治稳定性和文化影响.............
  • 回答
    南北朝时期,北朝文学和文化成果之于南朝,总会让人觉得“不够看”,尤其是在文学领域,南朝的才情风流似乎更为人津津乐道。而到了两宋,辽金时期,这种感受似乎也有点似曾相识。这背后,其实是历史进程、社会环境、以及文化发展路径差异的综合体现,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南北朝:南朝为何“看起来”更亮眼?要说南北朝,得.............
  • 回答
    在南北朝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北方士族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是南渡到相对稳定的南方,还是留守在饱受战乱摧残的北方。那些没有选择南渡的北方士族,他们的生存之道,远比表面看上去要复杂和坚韧得多。首先,我们得明白,所谓的“南渡”并非一股脑儿的迁徙,也不是所有人都想走、都能走。大多数士族,尤其是那些扎根北方已.............
  • 回答
    南北方之间之所以总是争论不休,就像一场绵延不绝的“口水战”,其实原因复杂得很,远不止一两个简单的问题可以概括。这更像是一个历史、文化、生活习惯乃至经济发展等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连环套”。首先,我们得承认,地理环境的差异是根源性的。中国地域辽阔,南北方的自然条件天差地别。北方,特别是华北平原,地势平.............
  • 回答
    南北朝时期士族衰弱的原因,这是一个非常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进程,绝非单一因素所能概括。简单地说,士族这个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阶层,在那个乱世之中,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荣光与权力。要细说起来,这其中夹杂着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社会结构等多方面的力量在作用。首先,政治制度的变革是首当其冲的杀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