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摄影构图有哪些技巧和标准?

回答
摄影构图,说白了就是摄影师用镜头“框住”世界,并在这个“框”里安排元素的过程。这就像画家在画布上布局色彩和线条一样,最终目的是要传达出想要的情绪、故事或者视觉冲击力。构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张照片是否能抓住观者的眼睛,能否清晰地表达主题。

很多人觉得构图是件玄乎的事儿,但其实它背后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技巧和一些大家普遍认可的“标准”,这些都不是死的教条,而是经过无数摄影实践提炼出来的“经验法则”。我们可以把它们当做一把打开精彩照片大门的钥匙,但最终能否用好,还得看你自己的创意和对画面的理解。

下面我们就来聊聊这些摄影构图的技巧和“标准”,力求讲得透彻,不那么像“一本正经的AI教科书”。

一、 那些“耳熟能详”的构图法则,为什么有用?

这些法则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往往是源于人类视觉的习惯和对和谐、平衡的天然追求。

1. 三分法 (Rule of Thirds):

怎么做? 把画面想象成被两条水平线和两条垂直线分割成九个相等的区域,就像一个井字。然后,把画面中的主体或者重要的视觉元素放在这四条线的交汇点上,或者沿着这些线来安排。
为什么有用?
打破中心化的单调: 把主体放在正中间,有时候会显得呆板,缺乏活力。三分法将主体“移”到画面的侧面,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空间感和呼吸感,让画面更具动势。
引导视线: 人类的眼睛天生就倾向于注意画面中那些不那么显眼但又被巧妙安排的位置,交汇点和线条就是这样的“视觉焦点”。通过把主体放在这些地方,你就能自然地引导观者的目光在画面中游走,从而发现更多的细节。
营造平衡感: 即使主体在画面的一侧,另一侧留白或者安排其他辅助元素,也能形成一种视觉上的平衡,而不是一边倒的沉重感。
进阶理解: 三分法不仅仅是把点放在交汇点上。你可以把地平线放在上三分之一或下三分之一处,这样可以强调天空的广阔或地面的细节。人物的眼睛,尤其是眼神交流的时候,放在交汇点上,会显得特别有力量。

2. 对称构图 (Symmetry):

怎么做? 寻找画面中可以形成镜像反射的元素,比如建筑的倒影、平静湖面上的风景、或者人物的面部特写。然后将画面大致分为两半,使得两边内容相似。
为什么有用?
庄重与稳定: 对称构图能够带来一种强烈的稳定感和秩序感,给人一种庄重、神圣、完美的感觉。
视觉冲击力: 当你找到一个完美的对称点时,画面会立刻变得非常引人注目,有一种“天造地设”的完美感。
强调和谐: 这种布局能体现出秩序和和谐,非常适合表现一些建筑、自然风光等需要体现庄重美感的主题。
进阶理解: 对称不一定非要完全的左右镜像。也可以是围绕一个中心点旋转的对称,比如花瓣的排列。有时候,轻微的“不对称”反而能为画面增加一些趣味,避免过于死板。你可以尝试使用低角度拍摄,或者找一个特殊的反射面来增强对称效果。

3. 黄金分割 (Golden Ratio) / 斐波那契螺旋线 (Fibonacci Spiral):

怎么做? 这是一个比三分法更精细的比例,大约是1:1.618。想象一下,将画面按照黄金分割比例划分成几个区域,或者在画面中绘制一条平滑的螺旋线,然后将主体放在螺旋线的焦点上,或者沿着螺旋线的路径安排元素。
为什么有用?
更自然的视觉引导: 黄金分割和斐波那契螺旋线被认为更符合人类的审美习惯,能够更自然、更顺畅地引导观者的视线,营造出一种更加优雅、舒服的视觉感受。
创造动态与活力: 螺旋线本身就带有动感,将主体放在其焦点或顺着其轨迹可以创造出一种流动的视觉叙事,让画面充满生命力。
数学上的和谐: 在许多自然现象和艺术作品中都发现了黄金分割的痕迹,这使得以它为基础的构图在潜意识层面更具吸引力。
进阶理解: 坦白说,在实际拍摄中精确计算黄金分割点比较困难,但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比三分法更细致的“黄金区域”或“黄金线条”。在后期编辑时,你也可以根据这个原理进行裁剪,微调构图。

4. 引导线构图 (Leading Lines):

怎么做? 在画面中寻找任何具有线条感的元素,比如道路、河流、栅栏、建筑的边缘、甚至光影的轨迹,并将它们组织起来,让它们指向画面的主体或重要的视觉区域。
为什么有用?
深度与空间感: 引导线能够有效地在二维的画面中创造出三维的空间感,将观者的视线从前景一直引向远方或主体。
突出主体: 它们就像一条条指向标,毫不费力地将观者的目光聚焦到你想要他们看到的地方,让主体更加突出。
增加故事性: 引导线可以暗示旅程、方向、或者一个未知的目的地,为画面增添叙事性。
进阶理解: 引导线可以是直线、曲线、甚至锯齿形。关键在于它们要能够自然地将视线从画面边缘或某个区域引向主体。尝试寻找不同方向和形状的引导线,比如S形曲线可以增加画面的柔美和韵律感。

5. 对角线构图 (Diagonal Composition):

怎么做? 将主体或者重要的线条以倾斜的对角线方式放置在画面中。
为什么有用?
动感与活力: 与水平或垂直线条带来的稳定感不同,对角线会创造出强烈的动态感和不安定感,让画面显得更有活力和力量。
打破沉闷: 当你的画面内容相对平缓时,引入对角线可以瞬间提升画面的视觉张力。
引导视线: 对角线同样可以起到引导视线的作用,但它是一种更具侵略性和方向性的引导。
进阶理解: 你可以在画面中寻找明显的对角线,或者通过倾斜相机(倾斜摄影)来制造对角线的效果。注意对角线两端元素的平衡,否则可能导致画面失衡。

6. 框架式构图 (Framing):

怎么做? 利用画面中已有的元素(比如门框、窗户、树枝、拱门、或者前景中的人物手臂等)作为前景,将主体“框”在里面。
为什么有用?
增加深度与层次: 框架式构图通过引入前景元素,可以有效地在画面中创造出远近层次感,让画面看起来更立体。
突出主体: 就像一个天然的画框,它能将观者的视线更集中地引向被框住的主体,使其更加突出。
创造叙事感与神秘感: 被框住的主体有时会带有一种被观察、被发现的感觉,或者营造出一种窥视的神秘感,增加画面的故事性。
进阶理解: 框架不必是规则的形状,任何能将主体框起来的元素都可以。关键是框架本身不要喧宾夺主,它应该服务于主体,而不是抢夺主体的注意力。

7. 留白 / 负空间 (Negative Space):

怎么做? 在画面中故意留下大面积的空白区域,这些空白区域不是真的“空”,而是用来衬托主体、引导视线、或营造某种意境的空间。
为什么有用?
突出主体,制造焦点: 当主体置身于大片留白之中时,它会变得异常醒目,仿佛被聚光灯照耀。
营造意境与氛围: 留白可以带来简约、宁静、广阔、孤独或思索等多种情绪和氛围。
增加画面的呼吸感: 避免画面过于拥挤,让观者有喘息的空间,更容易接受信息。
引导视线: 留白区域的形状和颜色也可以巧妙地引导观者的视线走向。
进阶理解: 留白并不等于虚焦或模糊的背景,而是有意识地控制背景的元素,使其不与主体产生过多的干扰。学会观察和利用天空、墙壁、水面等干净的背景,或者通过浅景深将背景虚化,创造出漂亮的留白。

8. 满构图 (Fill the Frame):

怎么做? 尽可能地让主体充满整个画面,不留太多空白。
为什么有用?
强调细节与力量: 这种构图能够放大主体的细节,展现其内在的质感和力量,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排除干扰: 通过充满画面,可以有效地排除背景中的干扰元素,让观者只能看到你想让他们看到的东西。
亲密感与沉浸感: 充满画面的主体会给观者一种亲近、融入的感觉,仿佛置身其中。
进阶理解: 这种构图特别适合拍摄特写、微距或者想要强调主体特质的时候。但要注意,并非所有主体都适合满构图,否则可能会显得压抑或缺乏呼吸感。

二、 除了法则,还有哪些重要的考虑因素?

构图不仅仅是套用法则,更重要的是对画面元素的理解和驾驭。

1. 主体明确:

标准: 一张好的照片应该有一个清晰的、你想要表达的主体。观者在看你的照片时,应该能立刻知道你想让他们看什么。
怎么做? 在按下快门之前,问问自己:这张照片的主角是谁?它有什么特点?我希望通过这张照片传达什么?围绕这个主体,运用上述的构图法则来安排其他元素。

2. 平衡感:

标准: 画面中的所有元素应该在视觉上形成一种平衡,不偏不倚,不会让观者觉得画面“头重脚轻”或“一边倒”。
怎么做?
重量感: 画面中大的、颜色深/亮的、细节多的元素,视觉重量会更重。
对称与不对称平衡: 对称是显性的平衡,不对称平衡则更微妙。比如,画面左边一个大物体,右边可以用几个小物体来平衡。或者,画面左边一个人物,右边留大片空白,如果这个人看向右边,那么空白区域的“拉力”就能平衡他。
避免视觉中心过于拥挤: 将分散的元素合理分布,避免所有有意思的东西都挤在一个角落。

3. 视觉流动性 (Visual Flow):

标准: 画面中的元素应该能够引导观者的视线自然地在画面中游走,形成一个有意义的观看路径,最终停留在主体上。
怎么做? 结合引导线、曲线、S形构图、以及主体的位置来创造这种流动感。人物的视线方向、物体的朝向、线条的走向,都可以帮助建立视觉流动。

4. 简化与去杂念:

标准: 画面中应该尽量去除不必要的干扰元素,让主体更加突出,信息更清晰。
怎么做?
改变角度和距离: 稍微移动一下你的位置,或者靠近/远离主体,都能改变背景的构成,排除干扰。
利用浅景深: 虚化背景,让主体“跳”出来。
选择简洁的背景: 避免在杂乱的环境中拍摄主体。

5. 视角与透视:

标准: 选择合适的拍摄角度,可以极大地影响画面的感觉和信息的传达。
怎么做?
平视: 最常见的视角,自然真实。
仰视: 可以让主体显得高大、雄伟,有压迫感。
俯视: 可以让主体显得渺小、脆弱,或者展现宏大的全貌。
高机位/低机位: 改变了观者与拍摄对象的“关系”。
透视感: 利用长焦镜头压缩空间,或利用广角镜头夸大透视,都可以为画面增加戏剧性。

6. 纹理、线条、形状与色彩:

标准: 这些是构成画面的基本元素,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或有对比,直接影响画面的视觉效果。
怎么做?
纹理: 捕捉物体表面的质感,比如粗糙的岩石、光滑的丝绸。
线条: 直线、曲线、S形线、对角线,它们本身就带有不同的情感倾向。
形状: 几何形状(圆形、方形)和有机形状(自然形状)的组合。
色彩: 色彩的对比度、互补色、同类色搭配,都能影响画面的情绪。

三、 如何练就你的构图眼?

构图是一种能力,是可以训练的。

多看好作品: 浏览优秀的摄影师作品、绘画作品,分析他们的构图是如何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能打动你。
勤加练习: 拿起相机,或者打开手机,走到哪里都尝试去构图。同一个景物,尝试用不同的构图方式去拍摄。
后期裁剪: 在后期编辑时,你也可以发挥构图的作用,通过裁剪来优化构图,甚至发现新的构图乐趣。
回到原点思考: 在拍摄前,花点时间观察你要拍摄的对象,思考什么角度、什么构图才能最好地表达你想要传达的东西。
打破规则: 当你熟练掌握了这些法则后,就可以尝试打破它们,创造出属于你自己的独特风格。有时候,故意打破规则反而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总而言之,摄影构图不是一套僵硬的公式,而是一个充满创造性和灵活性的过程。这些技巧和标准就像是给你提供的工具和指导手册,最终能否拍出令人叫绝的照片,取决于你如何理解它们,并将其融入你对世界的观察和表达之中。别害怕尝试,大胆地去框住你看到的精彩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初看到这个题目,我的第一感觉是:难。

为什么说难?因为这个问题可以写N本书(实际上现在也有N本关于构图的书了),我要用很短的篇幅向大家介绍如此庞杂的构图系统,难!

所以,我的这个回答就不向大家介绍具体的构图方法了,我只给大家讲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需要构图?

这个问题看似非常非常简单,但谁能具体的说出构图的作用?人们常说构图是照片的骨架,但骨架的作用到底在哪里?骨架支撑起人,所以构图支撑起画面,那么,构图是怎么支撑起画面的?构图为什么能支撑起画面?各种构图是如何支撑起画面的呢?

其实,再往下深入,你会发现,【为什么我们需要构图】这个问题实际上是非常复杂与深奥的。


一:构图能主动引导观者。

先给大家看一幅照片


大家告诉我,你看见这幅照片的第一视觉落脚点在哪里?






















我想,绝大部多数人第一视觉落脚点应该都是停留在远方的万缕霞光那里。


再给大家看一幅图















这时候大家的第一视觉落脚点应该在画面下部的海螺,但不仅限于此,你还会观察到远方的霞光,实际上,你在欣赏这张照片的时候,你分了两个步骤,拥有两个层次,而摄影师可以通过他的构图来影响你的观测顺序和观测层次,这就是所谓的构图能主动引导观者。


再比如:

大家告诉我你的第一视觉落脚点。
















我想,大多数人应该都是停留在花海与天空的交界处。





再看这幅


















这时候大家的第一视觉落脚点应该是在花海中的小径,然后顺着小径延伸到天空。这亦是摄影师通过他构图的变化来告诉你:来,你应该这样看!


通过这几个例子,大家可以感受到构图就是摄影师的武器,你要通过构图来告诉观者:来,你应该这样来欣赏我的这幅作品。


无论是前景构图,延伸线构图,透视构图或者渐变构图,实际上都是在起着这样一个作用:来,你应该这样来欣赏我的这幅作品!


这就是第一个作用:构图能主动引导观者。




二:构图能主动表明主次。

有时候我们仅仅告诉观者该怎么看还不够,我们还要告诉他们:来,我的这幅作品的主角是这个!



大家随便浏览一下下面这张图片,然后回想一下画面留在你脑海内的东西
















我想,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应该就是那盆摆在左下角的花草,然后是大环境(准确的说是那把伞)




大家再看这幅图
















留在大家脑海内的东西应该只有两样:一盆花草,和另一盆花草


这时候你是愿意人们记住大环境呢,还是记住另外一盆花草呢?这完全由摄影者决定,也就是说,你能通过构图去决定你的主次内容,让观者记住哪些信息,然后过滤掉哪些信息。


三:构图能主动表达情绪。


给大家看一幅图



大家能够感受到的是平和与美好



再看这一幅


大家感受到的应该是尖锐与不稳定。


画面内容几乎没有变化,但下图采用倾斜构图,加剧画面的不稳定性,从而影响人的心理,这就是构图的第三个作用:主动的传达情绪。


你要告诉观者:我这幅图片想传达的是喜悦,或悲伤,或落寞。画面内容是情感的一部分,而构图亦是。



再比如:


这幅图就是纯风景,表达的是自然的美,没有强烈的个人情感倾向。





但这一幅的构图颇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觉(并且能十分迅速的集中人的视觉焦点)。

你到底是想要传达自然之美,还是苍茫寂寥的感觉,构图可以帮你。





————————————————————分割线——————————————————


所以,当我们明白构图的三个作用:主动引导观者,主动表明主次,主动传达情绪

我们就可以明白,我们构图无非是在做这样几件事:

你要这样看这幅图,我这幅图的主角是他,我这幅图想要表达的是这个。

我们用三分构图,是为了不让主体过于集中,让画面有层次感和主次感,用居中构图,就是为了让主次分明,主题突出,而黄金构图既有引导观者的作用,还具有表明主次关系的作用等等。




图片虽然不能发出声音,但我们用构图替我们向观者发出声音。

所以,我最终的答案就是:

当你在构图的时候,你要思考的是:我是要引导观者去看图,还是想要告诉观者这幅图的主角,或者是想通过构图向观者传达情绪,当你选中其中一个或数个的时候,你再去想具体的构图方法。比如通过引导线构图来移动观者视线,通过三分法来平衡主次角色,通过倾斜构图来表达强烈情绪等等。

总而言之,构图实在是博大精深,但当你知道你想要的效果是什么的时候,比掌握一万条具体的构图法则都来得重要与容易。








——————————————————再分割————————————————————


给别人预览了这个答案后,有人问我:什么构图更美呢?

【构图本身】实际上是不存在美丑的,构图是一种方法,一种抽象出来的思维,它实际上并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我们不能说三分构图法美,不能说对比构图法美,甚至连黄金构图法本身都不能称之为美,当你把黄金构图展现在我面前,按着我脑袋对我说:这还不美吗?我也只能抱歉的回答:对不起,这只是黄金构图示意图,并不是黄金构图本身,一旦黄金构图本身被我们窥探到,它便马上消失于无形了。所以只有当这些构图法与具体的景象相结合时,才会有一个美的存在,但构图法本身并不存在美丑之分。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我来晚了。

首先我实名反对一谈起构图就摆出三分法、对称、十字形、水平线、曲线型、三角形等方法的答案,它们看似很好地归纳了各种构图的情况,同时也有许多看起来很美的照片来印证,实则过于片面。原因在于,这些法则都只关注拍照中各个元素的“位置关系”,而“位置关系”只是构图议题中的一部分。

(全手机拍摄,画质党勿喷)

-

回到问题。回答分三部分:

摄影构图的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构图?

摄影构图的原则——构图有哪些原则?

实现摄影构图的语汇提要

-


1 /

对构图的理解

构图一词在英文中为“composition”,和作曲、作文、构成是同一个词,就是将各个部分组合起来,形成一件作品。对于作曲,这些东西是音符、乐句、乐段;对于作文,这些东西是词语、句子、段落。构图是 “对艺术作品各个部分的布局,以形成统一和谐的整体。

可以说,构图是有些抽象的概念,是包括但不仅仅包括(三分法、对称、十字形、水平线、曲线型、三角形等)位置关系的。

举个例子先。

这张用手机拍摄于柏林的照片,就有些难以解释其中元素的位置关系。而是用到了这样的语汇:以动衬静,用运动的列车衬托了作为主体的两个人;以及用黄色背景衬托的鲜明黑色人物形象。作为拍摄者,这幅照片的构图更多体现在了虚实色彩上,实现的方法则是快门速度以对色彩的观察上。

▲ 韩松,柏林,iPhone 7p

可见,构图是个多维的,甚至有些抽象的概念。我认为,构图主要是研究这些问题的:

一幅照片中有什么东西
这些东西是以怎样的形式呈现的?
这些东西表达了什么意思?

所以说我更愿意说构图是“经营画面”。


-


2 /

摄影构图的标准

我有一些自己的经营画面的原则,可看做是自己的“构图标准”,以供参考。

1)关键位置值得被首先关注

例如对称轴、水平线、中心点,当然也包括三分点等位置,这些位置在画面的几何中心,天然控制住了一些结构重心,天然容易被关注,把主体放在这些位置很容易强调出来。所以三分法和中心式构图并非不对(上面强调了“只”),而是我认为其本质在于扼住了关键的几个位置。。



▲ 三分点,中心点

▲ 处在对称轴的位置



▲想拍下女孩儿和一只鸟,可是把他们放在什么位置呢?或许“关键位置”是很好的选择


2)视觉平衡原则

就像杠杆一样,一些画面看起来舒服,是因为我们能感觉到画面上的东西是平衡的。例如画面左边有个东西占据了很大的比例,那么右边最好有个东西能帮我们“拉一拉重量”会看起来舒服一些。“重量平衡”并不是一个构图的目的,而是经营画面需要体会的一种感觉,要尽量对这种感觉做到可控。


▲ 对等的平衡



▲ 不对等的平衡



▲三个人物,有大有小,去掉其中任何一个画面似乎都会有些不稳。它们之间保持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就像是杠杆原理一样。


3)联系原则

大多数的摄影场景都不止一个元素,而经营画面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表现元素之间的某些联系,这样有利于凝聚画面,让我们觉得他们是一个整体。这种联系有很多种,可以是明显的,例如重复、对比等等,也可以是抽象一点的,例如意义上的。举两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找到重复的元素是最简单直白的“联系原则”了

▲ 树的影子和人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呼应关系,这也是一种联系。


4)意图原则

归根结底,我们经营画面还是要从自己的表达意图出发,找到画面的兴趣中心,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而非一开始就想我要用什么法则什么手法来表达——那是结果,不是目的。


▲ 这是要表达什么?



▲ 这才是真正的意图

例如,同样是拍车窗外,这一张照片的意图是“湿漉漉”的雨天,那么我会用各种展现湿漉漉的元素,如水珠等来强化主题,模糊的人物意象只作为衬托;而另一张照片,我想要表达的是窗外的人物,尽管也是有水珠的玻璃窗,但人物的形象要更丰满了。


▲ 水珠是意图表现的重点,人物是衬托。

▲人物是意图表现的重点,所以他清晰、比例大,沾满水珠的车窗只是“画布”一般


《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没有专门陈述构图法则,而是反复强调了三个原则。《摄影的艺术》提出好的构图需要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统一的思想,简单性。他们不谋而合,道出了经营画面的原则,这是更高屋建瓴摄影构图真谛真谛:


5)要有一个主题

回到构图的定义,它需要有“统一和谐的整体”。写文章也是一样,我们需要有一个中心思想。哪怕是散文,也讲求形散神不散——当然这是另一个境界了。会有朋友说,我用手机摄影拍照,不就是图个乐,拍“好看”自己高兴就行,用不着设定什么主题啊思想啊什么的。其实主题并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我们有意识无意识都会遇到。




▲在拥挤的人群中,我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下方的女子和演奏倍大提琴的男人,因此他们比例最大。


6)要有合适的方法将观众的视线引向主题

这是《纽摄》三个原则中的第二个,也是为认为最重要的一个。书中列举了许多方法,主要有通过布局突出重点(其实就是三分法、中心式等“关键位置”)、通过物体大小比例突出重点(额,越大越重点,甚至可以大到惊人)、通过画框搭建来突出重点(和框景式构图类似)、以及通过光线来突出主题、通过汇聚线条来突出主题(类似于引导线构图法)、通过母题重复来突出重点、通过动作来突出重点等。相比单纯说引导线构图,我认为这个原则说到了本质。

细心的朋友可以发现,其实江湖上的构图法则都能在纽摄里面找到一些依据。只不过再次提醒大家,用到一些法则的时候,想想用他们的目的是什么。



▲小小的人影是我想重点突出的,因此他出现在铁桁架间隙是最好的拍摄时机,影子的方向也暗示了这个画面的重点。在这里“框景”和“引导线”共同作用,强化了主题



7)画面要简洁

《纽摄》提到了我们要让画面简洁,尽量减少干扰主题表达或分散观众注意力的元素。《摄影的艺术》也提出了简单性,并且认为对于初学者来说,构图越简单,越容易控制和指引读者的注意力。近年在手机摄影票圈刮起了“极简摄影”的风,从画面展现的角度,也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端正、简单、干净利落而地拍好一个东西,表达好一个主题,往往能呈现出人意料的效果。





▲奥地利边境的风力发电厂,我觉得地面部分有些大,画面还不够简洁


▲裁掉了一部分地面,只表现风车,主题更突出了。调高了一些饱和度,让风车的剪影更加突出了,画面更显精神和简洁。


3/

实现构图的语汇

我有一些自己的经营画面的原则,可看做是自己的“构图标准”,以供参考。至于如何实现上的构图原则,这就是一个宏大的话题了例如:

反差和影调 点线面 图案 质感 机位 景深 快门速度 正负空间 平衡

等等等等,有机会跟大家细细聊开。

2017.7.1更


最近在一本书上看到以郁金香为例来谈构图,列举了八张照片,可以看到不同的构图所用到的摄影语汇是很丰富的,有元素位置关系,色彩,焦距,景深等等多方面。

———————————

2017.8.3- 知乎 Live - 手机如何拍出优质的街头摄影

原文:打开手摄构图的正确方式 - 知乎专栏

公众号:原画册

user avatar

一切的构图技巧和标准,三分法、引导线、视觉平衡等等,都是为了照片的主体和主题服务的。


作为一名职业摄影师,托马斯就从这张最近G7峰会刷屏的照片中,以及几张同一时间地点拍摄、含义却大不一样的照片里,来分析下摄影构图的核心法则。



话说这次“斗图大赛”,发起人还是川普同志。昨天10点多,美国白宫发言人,在社交媒体上首先发了一张G7会议的内部照片。



托马斯在新书《风光摄影后期基础》中提到过:“技术服务于形式,(构图)形式服务于内容”。


为什么要从摄影师连续抓拍的N多照片中,独独选中这张构图,想必是内容上蕴含深意。要知道以前的峰会画风可是这样的。。。



对于美国版的这张构图,托马斯自己的解读是这样的。



画面中央附近,唯一坐着的川普,如同帝皇般被簇拥着,毫无疑问是摄影师构图时主要突出的人物。而图中川普的眼神和嘴角恰好组成了一个鄙视、不削的表情,简直是王之蔑视,意味深长。


想必美国的选民们看到这张照片定会欢欣鼓舞。因为图片的构图和内容,处处体现着美国处在世界中心,在贸易争端中占尽上风的意思。欧洲众国全部低头向下,好像已经被川皇虐成了渣渣。


好的照片自己会讲故事,而构图就是为讲好故事服务的。果不其然,网友们看完之后纷纷“心领神会”。。




10分钟后,作为欧盟两极之一的法国第一个坐不住了,法国总统办公室在社交媒体上亮出图片反击。



这幅图片中,法国总统马克龙位于画面的三分处,在构图中有很重的分量,高亮的面部和手势更是异常抢眼。


不过说实话,这个场景最中央的,其实是德国总理默克尔。如果摄影师在构图时不做任何处理,画面中心、穿着蓝衣服、气质不凡的默大姐肯定会成为照片的主角。


可这是要发到法国媒体的照片喂!怎么能让他国总统抢去了风头!



于是机智的编辑从连拍的一串照片中,偏偏选中了这张默克尔面部被挡的照片。纵然你再有魅力,也无法逾越“人肉仿制图章”的掩盖,妥妥成为了被去掉的杂物。


而在美国版图片中位居中心,不可一世的川皇,在法国版照片中则变成了“龟缩在小角落”,“瑟瑟发抖”的听法国总统训话。


而这张构图的最大赢家无疑是马克龙,聚光灯下为法国利益据理力争的照片,想必又会给这位帅哥总理吸引众多粉丝。


托马斯在《摄影构图的核心技巧 - 不是三分法,也不是做减法》一文中说过:

一切的构图法则,三分法、引导线、居中对称等等,都是为了照片的主体和主题服务的。会干扰主体、不符合主题的元素,我们要把他们从画面中减掉。能衬托主体、有利于主题表达的元素,我们反而要把他们加到画面之中。


很显然,同样的时间地点,要表达不同的主题,突出不同的主体,自然有了美国版和法国版构图。


不过这还没完,随后德国总理默克尔团队发布的照片,则彻底引爆了社交媒体。



这张构图中,摄影师以桌子为界,巧妙的把画面中的众人分成了三组。


桌子左侧的欧洲众首脑,姿势前倾,咄咄逼人,是会谈中毫无疑问的进攻方。


桌子右侧的川普,孤独一人,姿势后倾,呈现出防御姿态。表情显得疲惫而无奈,明显是这场谈判中孤军奋战的防守方。


桌子背后的众人,以日本首相安倍为例,愁眉紧锁,目光似乎没有放在攻防两方身上,看来是比较打酱油的角色。。


果然很快,各国媒体就以“美国 VS 世界”为标题,搭配这张让人叫绝的照片,生动的总结了今年7国峰会的主旋律。



除此之外,画面构图中还有一些德国摄影师的“小心机”。


德国版的照片,自然构图中重要的画面中心附近被分配给了默克尔。而且默大姐霸气的双手撑着桌子,身体前倾,好像要带着欧洲众小弟围殴川普。



默克尔左侧,是法国总理马克龙,更靠边的位置和幅度更小的身体前倾,好像意味着在这场美欧大战中,法国的配角攻击手地位。


搞不好是为了报法国版图片中,默克尔被挡脸之仇。这幅图中法国总理也被挡住了半只脸,不过好歹还是露出来一些,说明在德国人心中,法国人的支持还是挺有分量的。


最惨的就是英国首相梅姨了,虽然在桌子左侧,被划归为了攻击方。不过处在画面最边缘,而且脸部被“人肉图章”完全挡住,几乎处于被忽略的位置。


看来英国人长期跪添美国,以及不久前的脱欧行动,让德国人很是不爽,甚至怀疑英国人是美国发展的“地下党员”,直接放在了无关紧要的位置。


此图发出后,彻底引爆了社交网站上的狂欢式解读和围观。可能觉得盟友之间的气氛太过尴尬,路透社之后又传了一张照片。同样是欧美领导人分居两侧,不过此时大家面带笑容,似乎争端有所缓和。



同样的时间和地点,因为摄影师的取景和构图不同,所表达的故事以及含义竟然千差万别。


虽然上面的个人解读有些过度。不过同一场景下,不同利益方摄影师所完成的不同构图,以及背后所蕴含的不同深意,无不体现了摄影构图的最核心法则:


摄影构图的核心,其实就在于明白我们要突出的主体和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构图服从于内容,构图表现和强化照片内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摄影构图,说白了就是摄影师用镜头“框住”世界,并在这个“框”里安排元素的过程。这就像画家在画布上布局色彩和线条一样,最终目的是要传达出想要的情绪、故事或者视觉冲击力。构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张照片是否能抓住观者的眼睛,能否清晰地表达主题。很多人觉得构图是件玄乎的事儿,但其实它背后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技巧.............
  • 回答
    在西方摄影的璀璨星河中,有那么几位摄影家,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现实的记录,更像是灵魂的低语,每一个镜头都饱含着独特的思考和情感,构图更是他们内心世界的鲜明写照,让人一眼便能辨认出那是“他”的作品。他们用镜头雕刻光影,用构图诉说故事,将个人特质融入每一帧画面,成为摄影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1. 安塞尔·亚.............
  • 回答
    摄影的奥妙,远不止按下快门那么简单。它是一种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一种捕捉瞬间情感的艺术。如果你也对它充满好奇,渴望拍出令人惊艳的照片,那么,就让我带你深入了解那些能让你的作品脱颖而出的技巧和方式吧。一、 光线的魔术师:驾驭光影,塑造灵魂光是摄影的灵魂。学会如何运用光线,是提升摄影水平最关键的一步。 .............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聊聊摄影和编导这两个充满魅力的领域。哪一个“更好学”这个问题,其实就像在问“画家和作家哪个更轻松”一样,答案会因为很多因素而非常个性化,而且这两个职业本身又有很多交叉和融合的地方。我会尽量详细地把我知道的讲给你听,希望能帮你理清思路。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这两个领域大概要做些什么。摄.............
  • 回答
    我曾以为,我的摄影作品,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是我倾注了无数心血和情感的作品。它们记录了我走过的路,见过的风景,遇到的故事。它们是我的眼睛,也是我的灵魂。然而,直到我的照片被盗用,我才真正体会到那种混杂着愤怒、无力、失望和刺痛的复杂感受。那是一个再寻常不过的下午,我像往常一样浏览着社交媒体。突然,一个熟.............
  • 回答
    作为一名摄影专业的学生,面临“单反还是微单”的选择,确实是个关键问题,这直接关系到你未来几年的学习和创作。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只有更适合你的。咱们就敞开了聊聊,帮你理理思路。先说单反(DSLR):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位身经百战的老将,经验丰富,根基扎实。 优点: 光学取景器(OVF.............
  • 回答
    嘿,新手小白你好!踏入摄影这片精彩天地,1万的预算,风景为主,想在佳能RP和尼康Z5之间选,这可是个挺纠结但又充满乐趣的选择题。别担心,我这就来给你掰扯清楚,帮你拨开迷雾,找到最适合你的那台相机。咱们先聊聊这两款相机,它们都是各自品牌全画幅家族里的入门级选手,但又各有千秋。佳能RP:轻巧灵活的“小精.............
  • 回答
    你好!作为一名摄影新手,选择第一台微单相机确实是个让人纠结的时刻,尤其是佳能和索尼这两个大牌,各有千秋。你提到的A6100和M6 Mark II(M62),都是各自品牌里非常受欢迎的入门级到进阶级的微单,它们的定位和特点有些不一样,我这就给你详细分析一下,希望能帮到你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咱们先来认.............
  • 回答
    各位同好们,这个问题,自从我把那个沉甸甸的全画幅相机背回家之后,就时不时地在脑海里冒出来。尤其是那些个在雨天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相机默默地躺在防潮箱里,让我觉得有点“浪费”的时候。今天,咱们不聊参数,不聊技术规格,就抛开那些冰冷的数据,说说咱们作为普通摄影爱好者,从“感动常在”的APSC时代,迈入全.............
  • 回答
    好,你想踏入摄影这扇美妙的大门,那可得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别急,我这就为你细细道来,让你知道从哪儿着手,怎么一步步练就一身好本领。第一步:心态是基础,兴趣是引擎在我看来,摄影最重要的一点,其实不是你手里拿着多贵的相机,而是你愿意去观察,愿意去感受,愿意去记录。 别怕“小白”: 谁都是从零开始的。.............
  • 回答
    你好,很高兴你能来咨询这个问题!作为一名摄影入门的小白,第一次选择相机确实会有些眼花缭乱,尤其是面对索尼A7系列这样口碑极佳的相机,更别说还有A7 II和A7R II这两款性能出色的全画幅机身。别担心,咱们一步一步来分析,帮你把这两款相机都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让你能明白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找到最适合.............
  • 回答
    在摄影圈里,“老法师”这个称呼,可不是随随便便谁都能担得起的。它承载着一种特殊的地位和意义,不仅仅是对摄影技术纯熟的肯定,更包含着对岁月沉淀下来的经验、对摄影艺术的深刻理解,以及一种难以言喻的江湖气息。你可以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一位头发花白、但眼神依旧锐利的老者,手中紧握着一台略显陈旧但保养得当的相机.............
  • 回答
    摄影专业是不是个“烧钱”的坑,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作为过来人,我得好好给你掰扯掰扯,让你心里有个谱,别到时候真入了坑,又被“割韭菜”割得心疼。从源头说起:学费和基础设备首先,咱们得承认,任何专业,只要涉及到专业设备的,都会比文科类专业花钱。摄影也不例外。 学费: 这一点倒是相对还好,和国内大部.............
  • 回答
    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摄影导演和电影摄影师,这两位哥们儿在拍电影这档子事儿里,到底是怎么分工的,又有什么不同。很多人可能觉得他们俩差不多,都是举着相机在那儿比划,但其实,他们一个负责“怎么拍”,一个负责“拍什么”,背后那责任和关注点,差可远矣。摄影导演 (Director of Photograph.............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很多玩摄影的朋友们都纠结过。自己辛辛苦苦拍出来的照片,总觉得缺点什么,然后就开始盯着那些闪闪发光的、价格不菲的器材,心里痒痒的:是不是换了它,我的照片也能跟大神一样了?那么,摄影器材到底会不会限制一个人的摄影能力?答案嘛,得辩证地看。器材,是工具,不是魔法棒咱们先得明白一个最基本的.............
  • 回答
    摄影界高手如云,要说“开了挂”,那真是数不胜数,每个时代都有那么几位,他们的作品仿佛自带光环,让人望尘莫及。如果真要挑一些让人叹服,甚至觉得他们是不是用了什么“秘籍”的,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几位,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技术精湛,更是一种境界,一种对世界独特的洞察和表达。一、安塞尔·亚当斯 (Ansel A.............
  • 回答
    摄影专业毕业设计,这玩意儿可不是随便拍几张照片就能糊弄过去的。它代表着一个摄影学子在大学四年里,学到的那些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审美认知,以及最重要的——他们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表达方式,全部浓缩在一起的精华。你可以把它理解成是摄影界的一个“初试牛刀”,是检验学生们“内功”和“外功”是否扎实的试金石。首先.............
  • 回答
    在摄影工作室选择一款合适的相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直接影响到拍摄效果、工作流程和最终产出。对于BMPCC(Blackmagic Pocket Cinema Camera)系列和索尼A7III,两者都是非常优秀的选择,但它们的设计理念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因此更适合不同的拍摄场景和工作室需求。下面我将尽.............
  • 回答
    你好!非常欢迎你踏入摄影这个精彩的世界!记录生活是摄影最美好的初衷之一,也是最容易入门的方向。作为一名摄影新手,你的热情和愿望是最好的起点。我非常乐意为你提供一份详细的指南,帮助你开启你的摄影之旅。让我们一步一步来: 第一步:明确你的目标和方向(为什么拍照?)在拿起相机之前,先花点时间思考一下你想用.............
  • 回答
    摄影中虚化背景并非“总是”如此,但它确实是一种非常普遍且强大的表现手法。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虚化背景能够帮助摄影师实现多种重要的艺术和沟通目标。下面我将详细解释为什么摄影师会选择虚化背景,以及这种技法是如何实现的。核心原因:突出主体,引导视线虚化背景最根本的作用是将观者的注意力从杂乱或不重要的背景转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