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云计算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回答
云计算的浪潮一波接一波,早已不是新鲜事物,但其发展脚步从未停歇,反而愈发深入,愈发触及我们业务的方方面面。如果说前几年云计算还主要集中在降低IT成本和提升灵活性上,那么现在,它已经演变成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驱动力,并且正在朝着更加智能、更加普惠、更加精细化的方向迈进。

让我们掰开了,揉碎了,细细道来云计算近几年的发展趋势,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景象。

1. 混合云与多云成为主流,“任我行”的时代开启

曾经,我们还在纠结是选择公有云还是私有云。如今,这个问题已经变得有些过时。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单一的云环境很难满足其复杂多变的需求。

混合云的普及,是“1+1 > 2”的哲学体现。 企业可以将敏感数据和核心业务放在更安全可控的私有云,同时利用公有云的弹性伸缩、丰富服务以及成本效益来处理突发流量、开发新应用。这种模式既保证了合规性,又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比如,一家零售商可能将客户数据和支付信息放在私有云,而将营销活动、在线商城后端部署在公有云,以应对大促期间的流量洪峰。
多云战略,则是对“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极致追求。 企业不再满足于与一家云服务商深度绑定,而是开始利用多家公有云的服务。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可以根据不同服务或不同区域的最佳实践和价格来选择最适合的云,避免供应商锁定,同时也能利用各家云服务商的独特技术优势。比如,一家科技公司可能选择一家云的AI服务,另一家云的数据库服务,还有一家云的容器编排服务,通过精巧的设计,构建出一个高度优化且具有韧性的技术栈。当然,多云也带来了管理复杂性的挑战,这也在催生出更强大的云管理平台和自动化工具。

2. 容器化与微服务架构的深入融合,“小而精”的时代来临

如果说前几年容器化(以Docker为代表)和微服务架构(将庞大的单体应用拆分成一系列小的、独立的服务)只是“潮”,那么现在它们已经成为企业现代化应用开发的基石。

容器化让应用部署和管理变得像“乐高积木”一样灵活。 每个容器都包含了一个应用的运行环境,实现了环境隔离,大大减少了“在我机器上能跑”的问题。Kubernetes作为容器编排的领导者,更是让大规模容器集群的管理变得井井有条,实现了应用的自动化部署、伸缩和管理。这使得企业能够更快地迭代产品,响应市场变化,也让云原生应用的开发成为可能。
微服务架构则赋予了应用“独立行走”的能力。 每个微服务都可以独立开发、部署、扩展和更新,不再受限于整个应用的生命周期。这种拆分带来了更高的开发效率、更强的容错能力(一个服务的故障不会影响整个系统)以及更易于技术的更新换代。当我们将容器化和微服务结合起来,就能够构建出高度敏捷、弹性、易于维护的云原生应用。想象一下,一个电商平台的搜索服务可以独立于商品详情服务进行更新和扩容,这极大地提升了开发和运维的效率。

3. Serverless(无服务器计算)的崛起,让开发者更专注于代码本身

“无服务器”这个名字听起来有些矛盾,但它准确地描述了 Serverless 的核心理念:开发者无需关心底层的服务器运维、容量规划和资源分配,只需编写和部署代码,剩下的就交给云服务商处理。

函数即服务(FaaS)是Serverless最常见的形态。 你上传一段代码(比如一个处理图像的Python函数),当某个事件触发时(比如用户上传了一张图片),云平台会自动为你分配资源运行这段代码,并且只在你使用的时候收费。这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按需付费模式,真正做到了“用多少付多少”,极大地降低了运维成本和开发者的认知负担。
Serverless的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拓展。 除了简单的函数调用,它还可以用于构建事件驱动的应用、API后端、数据处理流水线等。随着无状态、短生命周期的任务在云端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Serverless的优势将更加凸显,它将开发者从基础设施的繁琐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业务逻辑的创新中。

4. AI/ML与云计算的深度融合,智能化的浪潮势不可挡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AI/ML)已经不再是实验室里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地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而云计算,正是AI/ML技术得以大规模应用的关键基础设施。

云计算提供了海量的计算和存储资源,这是训练复杂AI模型不可或缺的。 传统的本地服务器往往难以满足AI模型对算力(GPU、TPU等专用芯片)的需求,而云平台则可以按需提供,并且可以根据模型训练的进度弹性伸缩。
云服务商提供了丰富的AI/ML服务,大大降低了AI技术的门槛。 从预训练好的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模型,到易于使用的ML平台(如Amazon SageMaker, Google AI Platform, Azure Machine Learning),它们使得没有深厚AI背景的开发者也能快速构建和部署AI应用。例如,企业可以利用云端的自然语言处理服务,快速开发智能客服机器人,或者利用图像识别服务,实现产品的自动化质检。
AI正在反哺云计算。 云服务商利用AI技术来优化其自身的资源调度、安全防护、故障预测等,使得云计算的服务更加智能、高效和可靠。

5.边缘计算的兴起,将智能推送到离数据更近的地方

随着物联网(IoT)设备的爆炸式增长,以及对低延迟、高实时性需求的增加(例如自动驾驶、工业自动化、AR/VR),将所有数据都传送到云端进行处理变得不再可行。

边缘计算将计算能力部署在离数据源更近的地方,如数据中心、物联网网关甚至终端设备本身。 这能够显著降低网络带宽消耗,减少数据传输延迟,并提高响应速度。
边缘计算与云计算并非对立关系,而是互补共生。 边缘节点负责实时、低延迟的处理和初步分析,而云端则负责更复杂的、全局性的分析、模型训练和数据存储。例如,在智能工厂中,边缘设备可以实时监测设备状态并进行异常预警,而云端则可以收集所有工厂的数据,进行更深层次的生产优化分析。

6. 安全与合规性的日益重要,信任基石的稳固

随着云计算的深入,安全性问题也愈发受到重视。企业需要确保其数据在云端得到充分的保护,并且符合各种行业法规和合规性要求。

云服务商在安全投入方面不遗余力。 从物理安全到网络安全,再到应用安全,云服务商构建了多层次的安全防护体系。同时,它们也提供了丰富安全服务,如身份和访问管理(IAM)、数据加密、安全审计、漏洞扫描等,帮助企业构建更安全的云环境。
“责任共担模型”被普遍接受。 云服务商负责云基础设施的安全,而用户则负责其在云上部署的应用、数据和访问权限的安全。理解并落实好各自的责任是确保云安全的关键。
合规性也成为选择云服务商的重要考量。 各国和各行业都有自己的数据隐私和安全法规,云服务商需要提供符合这些法规的服务和认证。例如,医疗行业需要符合HIPAA,金融行业需要满足PCI DSS等。

7. 以用户为中心的体验优化与自动化能力的提升

云计算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关于如何让用户更便捷、更高效地使用这些服务。

用户界面的友好性和管理平台的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 更多的可视化工具、拖拽式操作以及智能化的推荐系统,让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快速上手。
自动化工具链的完善。 从基础设施即代码(IaC)工具(如Terraform, CloudFormation)到CI/CD流水线,再到自动化监控和告警系统,它们极大地提高了部署效率和运维可靠性。
开发者体验(DevEx)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云服务商正在投入更多资源,提供更完善的文档、API和开发工具,让开发者能够更轻松地构建、部署和管理应用。

总而言之

云计算的发展趋势是一个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它从最初的成本效益工具,逐渐演变成企业核心业务的战略平台。未来的云计算将更加智能化、自动化、普惠化,与AI、物联网、边缘计算等新兴技术深度融合,为企业和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创新和价值。 作为用户,理解这些趋势,并积极拥抱变化,才能在这场数字化浪潮中抢占先机。 这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短跑,而云计算无疑是这场比赛中最重要的“跑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十多年前,当亚马逊云科技推出第一个云计算服务的时候,在大多数人眼中这不过是一个高投入、低利润的产业,既没人看好也乏人问津。这样又默默耕耘了两年,直到《经济学人》杂志破天荒得用整期内容对云计算做了全方位深度报道之后,这项技术才算走到了镁光灯下。杂志的其中一篇报道预言:

“云计算的崛起不仅是一个让极客们兴奋的可以转变的平台。这无疑将改变IT产业,也将深刻改变人们工作和公司经营的方式。它将允许数字技术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并会遇到一些棘手的政治问题。”


在十多年之后的今天,每次从读这句话就感慨不已,毕竟预言家这份“有前途”的工作看似光鲜靓丽,但是翻车的概率也是不低。不过我们亚马逊云科技的首席云计算顾问费良宏老师还是”勇敢“发表了他的看法。

在他看来,2017年云计算有五大趋势:

全球化基础设施的扩张加速;

大型企业拥抱云计算;

混合架构提供了新的机遇;

Serverless架构的普及;

物联网(IoT) 有望爆发。

花开五朵,各表一支:

全球化基础设施的扩张加速

云计算的用户对于数据的位置通常有自己的偏好,网络的低延迟也是不容回避的需求。此外,合规性也是云计算服务提供者必须加以满足的优先项。所有这些都会导致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云计算基础设施继续保持扩张的趋势。

以亚马逊云科技为例,除了常规的自有数据中心之外,为了实现最佳客户体验,亚马逊云科技还定制化和自行研发了集成电路、网络路由器芯片、路由器、服务器、存储设备等大量硬件设备。在最新的夏威夷跨太平洋光纤线缆网络工程中,亚马逊云科技预计将建成长达14000公里的海底光缆(再努把力就是现实版的海底两万里了),以连接新西兰、澳大利亚、夏威夷和俄勒岗等地,最深处为海平面以下6000米,其中很多工程挑战已经超出了一般科技公司的工作范畴。

这种变化除了我们已知的优点之外,还包括一些新的挑战出现,包括了利用全球化基础设施时需要解决的成本管理、灾害控制和高可用性的架构设计以及可移植性等方面的问题。

先来一波硬核宣传~

2021亚马逊云科技中国峰会就要来啦~于9月9日-9月14日,线上与大家见面!

这是一场长达6天可“玩”可“学”的技术马拉松,5大主题演讲、8大技术、9大行业细分领域,还特别开设多场次行业分论坛,邀请近百位来自业内各领域的合作伙伴、客户以及亚马逊云科技专家,共同分享前瞻行业趋势洞察,这些你都不能错过,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为期六天的精彩日程吧.

精彩日程

9月9日

亚马逊云科技中国峰会

9月10日

亚马逊云科技中国峰会

技术论坛

9月11日

亚马逊云科技中国峰会

DevDay开发者论坛

9月12日

亚马逊云科技中国峰会

Amazon DeepRacer线下友谊赛

9月13日

亚马逊云科技中国峰会

云安全论坛

9月14日

亚马逊云科技中国峰会

人工智能论坛

心动不如行动,点击下方卡片,免费报名参加吧~

大型企业拥抱云计算

如果说过去的几年你能想的起来的云计算的受益者,我们通常都会列举诸如Airbnb、Netflix Supercell 这一类明显带有互联网特质的公司。而过去的一年多时间,这一名单上新增了一些“不同寻常”的名字。

比如:

有着76年历史、全球最大的快餐连锁企业麦当劳。

在充分利用了云计算优势以后,系统的性能提升了66%。麦当劳的POS 系统有超过300,000台POS设备,系统每秒钟实现的交易达到了8,600笔。


以及:


高盛、花期银行以及Capital One

最为传统和保守的银行业也启动了云计算的破冰之旅。甚至在techtarget.com的网站上就有了名为“Public cloud and big banks finally on the same page”这样让人惊讶的文章。

还有:


美国金融业监管局(FINRA)

根据FINRA的CIO Steve Randich 的介绍,FINRA已将其75%的业务操作迁移至亚马逊云科技云计算平台之上。利用云计算获取、分析、存储了每天产生的高达750亿条之多的记录。按照他的描述,这个改变在成本上的直接的变化就是每年会节省2000万美元。

对于企业而言,云计算已经不再是一个可选项,而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借用Gartner 一个说法就是 Cloud is not a strategy, it is a tactic

云计算已经不再是一个战略问题,这是个战术问题

翻译过来就是:

上车第一步——报名参加2021亚马逊云科技中国峰会~

手机用户点下方卡片查看分行业日程,立刻报名占位

混合架构提供了新的机遇

2016年11月份,福布斯披露了他们针对全球302位企业高管所做的一项关于云计算的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在企业市场,混合架构(有人称其为混合云)的场景将会越来越普遍。企业的工作负载将会根据需要在云以及本地IT之间频繁的迁移。对于这些企业而言,成本已经不再是考量的唯一要素。云计算的其它优点,例如敏捷性、弹性支持的能力会越来越被看重。

从企业的顾虑来看,安全性依然最被企业看重的方面。而云计算带来的性能和效率的提升得到最多的认同。超过1/3 的管理者表示大规模的交易系统最适合应用在云计算之上。随着混合架构重要性的提升,将会出现支在云计算和本地IT环境间迁移的大量的需求。这个挑战对于传统的IT 人员来说将是一个极大的难题。这需要新的能力,也应该是一个新的机遇。


Serverless架构的普及

Serverless架构是一个比较新的事物,从出现到现在不过两年多而已。所谓的“无服务器”不是真的脱离了物理上的服务器,而是指代码不会明确地部署在某些特定的平台或者硬件的服务器之上。运行代码的托管环境是由云计算厂商所提供的。

从技术角度来看这并非什么新的技术,无非是利用了Linux 内核中已经实现的诸如cgroups,namespace 一类的资源隔离和管理能力而提供的一种新的代码运行环境。这种环境的一个极大的优势在于,系统架构中最为复杂的扩展性、高可用性、任务调度以及及运维等工作已经由服务提供者代为管理。由此,我们可以步入到一个新的系统开发的境界——我喜欢将这个变化的结果简化称作no-Architecture(无架构师)、no-Ops (无运维)。

从我们熟知的程序运行环境的变迁也可以解释这种新的变化,从最初的物理服务器进化到虚拟化提供的虚拟机,由虚拟机进化到容器,而今天Serverless 架构又提供一个比容器更轻量、更简单的环境。难道这不会成为一个新的趋势吗?

在Serverless 的世界里面,亚马逊云科技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期待新的一年里,关于这个领域会有更大的发展。


物联网(IoT) 有望爆发

物联网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一次次对这个领域抱有热烈的期盼,但总是感觉不温不火。2017年为什么要旧话重提呢?

首先在过去的一年多里,困扰物联网发展的瓶颈之一物联网平台随着云计算的发展而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以亚马逊云科技提供的IoT服务为例,它可以支持数十亿台设备和数万亿条消息,并且可以对这些消息进行处理并将其安全可靠地路由至终端节点和其他设备。而且这样的一个平台可以极大的简化了开发物联网应用的复杂性。

而Amazon IoT Button则为我们带来了物联网设备的一个新的思路。这是一款可编程的简单的Wi-Fi设备,非常易于配置。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设备可以快速的开发出诸如一键购买、汽车解锁、智能家居控制、住客签到等。


对于物联网应用,还有一则利好消息就是低功耗广域网(LPWAN)在过去一年进步惊人。相比于短距技术(蓝牙、Wi-Fi、ZigBee等),LPWA无需额外部署汇聚网关,大大降低了用户的部署成本和复杂度,应用终端即插即用消除了部署限制。2016年6月,NB-IoT技术协议获得了3GPP无线接入网(RAN)技术规范组会议通过。已经具备了在2017年投入商用的条件。LoRa作为一种无线技术以较低功耗远距离通信,对建筑物的穿透力很强。LoRa的技术特点更适合于低成本大规模的物联网部署,例如智慧城市。仅在2016年已经有17个国家公开宣布建网计划,120多个城市地区有正在运行的LoRa网络。

当我们意识到困扰物联网的平台以及网络等瓶颈,因为市场的发展和技术进步而得以消除,我们应该有足够的信心迎来物联网爆发的一天

最后借用《经济学人》中的一段话作为结语:

云计算的承诺是革命性的:它将会更便宜,它将保持软件跟上潮流并且它将鼓励更多的合作。

————————————————————————————————————————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