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熊本城的易守难攻具体体现在哪里?

回答
熊本城,这座被誉为“雄踞九州、天下无双”的宏伟堡垒,其易守难攻的特质并非仅凭一两点就能概括,而是渗透在其建筑的方方面面,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军事智慧结晶。

首先,熊本城选址极其考究。它坐落于一片开阔的台地上,周边地势并非平坦,而是利用了天然的山体和河流作为屏障。想象一下,当敌人企图围攻时,他们必须首先克服那些蜿蜒曲折、难以逾越的地形,这无疑大大消耗了他们的体力和士气。而熊本城则像一颗坚实的钉子,牢牢地扎在这片高地上,占据了绝对的制高点。

城郭本身的构造更是堪称艺术。最醒目的便是那层层叠叠、高达数十米的石垣。这些石垣并非简单堆砌,而是采用了一种被称为“武者返”的特殊砌法。石块之间严丝合缝,外侧向内倾斜,形成了一个几乎无法攀爬的陡峭弧度。即便是经验丰富的攀登者,面对这样光滑而陡峭的斜面,也无处着力,难以越过。而且,石垣的厚度和坚固程度,足以抵御当时绝大多数的攻城器械,如投石机和冲车,将其威力消弭于无形。

更绝妙的设计在于,熊本城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坚固堡垒,而是由多个防御层级构成。主城(本丸)之外,还有许多附属的城郭和区域,如二之丸、三之丸等,它们被一道道壕沟、城墙和复杂的通道连接起来。这就像一个精巧的迷宫,敌人如果突破了一层防御,很容易迷失在其中,反而暴露在守军的火力之下。每一道城墙、每一个角楼,都经过精心设计,能够提供绝佳的射击角度,形成交叉火力网。

此外,熊本城的建筑材料和结构也充满了智慧。其建筑主体多为木结构,但这些木材都经过特殊处理,防火性能极佳,能有效抵御火攻。更重要的是,城内拥有数量庞大的蓄水池,即使敌人企图断绝水源,守军也能依靠城内的储备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抵抗。还有那密布的隧道和地道,不仅是守军隐蔽集结、突袭敌军的通道,也可能在城池被围困时,为守军提供安全的撤退路线。

最后,别忘了熊本城独特的“千人杀”设计。某些通道或城门的设计,使得敌人一旦进入,就如同进入一个狭窄的囚笼,四周是高墙,头顶是守军的箭矢和滚石,想逃也无处可逃,只能束手待毙。这种在细节处体现的杀伤力,更是让攻城者胆寒。

总而言之,熊本城的易守难攻,是自然地势、巧妙的城垣设计、层层递进的防御体系以及无数隐藏的杀机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个凝聚了古人军事智慧的伟大防御工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谢谢邀请,然后多图预警


坐落于日本南九州熊本县府的熊本城是和的关西的大坂城,爱知县的名古屋城并称的天下三名城,旅游胜地。为何称为三名城,据说是江户中期的著名学者荻生徂徠「鈐録外書」中把加藤清正,藤堂高虎两位筑城名家所作日本名城优选三座,由此生名。

不过进入近代以后,熊本人又取谓“不敗不落之要塞”骄矜瀛洲,由因 1877年明治西南战争中,维新元勋,旧萨摩藩士族领袖西乡隆盛所率领的13000叛军围攻熊本镇台所在地的熊本城,当时守城方约4000余人,主将是土佐藩出身的官军司令谷干城少将,但副将阵容豪华无比:樺山資紀中佐(后海軍大臣 軍令部長),児玉源太郎少佐(後陸軍大臣 参謀総長)、川上操六少佐(後参謀総長)。在围城之前的外围扫讨战中萨军一度杀得官军丢盔弃甲,步兵第十四连队长,日后赫赫有名的乃木希典少佐甚至把连队军旗都给丢了。不过从2月21日夜中萨军强袭本城开始,至4月23日解围,整整53天没有被攻入城门一次,至此声名大噪。但这还没完……

因为围困熊本消耗了萨军大量的精力与时间,被驰援而来的官军切断了退路,导致萨军不得不全线溃败,9月24日西乡隆盛退守鹿儿岛府边鄙——城山从最盛时2万4千兵马只剩下270名士卒,世传在决死介错前留下了一句很有名的话:

「おいどんは官軍に負けたとじゃなか。清正公に負けたとでごわす」

“我(西乡)不是败给了官军而是败给了清正公。”

借南洲翁这句临终遗言,熊本城终于名扬日本。


1877年、法国报刊「Le Monde illustré」想象素描画——【西郷隆盛とその幹部たち】(西乡隆盛和他的干部们),实际上明治10年萨军的服装除了和官军的帽檐不一样,秉承戊辰战争时装束,基本都是差不多的,并没复古到战国时期甲胄。

(上图为战争时萨军服装,下图为明治政府的官军服)


法国人原意只是想表现两方实力悬殊,但误导了西方世界。不过这幅画很有名,阿汤哥名作《最后的武士》就是借鉴这副画。


除了这幅画谬错,其实还有别的。比如就如刚才所说的“我(西乡)不是败给了官军而是败给了清正公。”这句临终悔恨,实际上可不是西乡隆盛说的,他是95年后的1972年在「毎日新聞」朝刊上连载的长篇历史小说『翔ぶが如く』《宛如飞翔》出现,作者司马辽太郎。

至于熊本城53天没能攻下,这倒并不全然是加藤清正的功劳,萨军内部不协调才是最大原因。

围城前两日,即2月19日中午11点40分左右熊本城内其实发生一场火灾,西风正烈,除了城内宇土橹,其他诸如天守阁,本丸御殿,楼橹尽皆烧毁,临城坪井,反畑诸町民宿三千轩也尽付炬火中。因为时机的蹊跷,不但官方一直没有给出正式理由,连日后这些官军大物也都缄口如瓶,在日本史场合这一直是场谜之大火。当时新闻侧给出的理由有二,一为萨军或奸细放火,二为官军自烧。萨军放火这是当时典型栽赃嫁祸,因为火是由内向外延烧的。战后熊本人佐々友房『戦包日記』的回忆录中所载,大火之时,城内官军泰然自若,宛如平常。如果奸细所为,早就乱套了。二为官军自烧,战时8月出版的回目体叙事纪实『西南戦争記事』中第九回「谷少将遠慮を計りて熊本城を固守す」(谷少将远虑之计熊本城固若金汤)中司令谷干城接到军部电讯指令:

「堅く其進撃を制し,只賊兵をして東肥後を出しめざるを注意せよ」

(坚守并其出击,止贼兵由你处向东肥进出)

但谷干城仅余寡兵三千,面对数万叛军,作战目的多样,这样肯定是不现实的,于是和参謀児玉源太郎合议来个坚壁清野,放弃在外围城町的市街战,全军后撤至城内,放火烧町,固守待援。这是现在写入熊本城官方网站的内容介绍。

( 『西南戦争記事』插画 ——熊本城炎上)

当然还有在大正昭和年间传的沸沸扬扬的第三种说法,就是官军预撤,临走暴行。这是萨军参战者龙口队小队长中津大四郎生前日记被后代披露,意思就是熊本城内官军,本意是想撤守逃窜,于是白天放火,晚上趁机开溜。但是发现萨军围了个水泄不通,没有成功,只能继续固守。这个说法伊出,便流布甚广,因为言官必反的大众思潮下,这些大物又不作声,必有隐情。撤守是违了军规,放火是擅自行为,为了仕途前程考虑,这些当事人肯定是要嘴巴闭紧的。

但是不管真相假象与否,反正一场大火,当时的熊本城防御其实已经削弱不少,但萨军为何还是打不进去呢?

“不是萨军太无能,而是官军太狡猾!”


首先萨军的弹药武器装备补给都是非常匮乏的,炮少弹绝,虽然鹿儿岛兵工厂有当时世界陆军主力装备——后装定膛枪施耐德步枪弹丸生产设备,明治5年大阪兵工厂竣工前为其日本独占。但开战前一刻被政府军秘密运往大阪,所以萨军是有枪无弹,只能用戊辰戦争中老式的前装施条銃,除了枪支,火炮方面也被搬得差不多了,不能搬走的都被扔进海里。2月16日萨军大雪中从鹿儿岛誓师北上,万人部旅,辎重100车都不到,负责装备的萨藩藩士桂久武忧心忡忡朝西乡诉苦,西乡只是安慰他,只要拿下长崎,这日本最大的外浦,洋人手上有的是枪炮。

当然弹药匮乏不止是在萨军这侧,官军这侧也是捉襟见肘,特别是新式后装枪。为此西乡从道问满清政府借了十万发施耐德步枪子弹,这是真有其事,中侧的《李鸿章文集》与日本『陸軍省大日記』可互为印证。下面是两军开战实力对比图,以下你就可以看出凭借这等火力,萨军强袭攻城并不实际。


萨军也不是傻子,21日夜强袭失败后,内部意见分为两种,一,绕过熊本,主力北上,偷夺小仓。二,在此长围,伺机攻取。第一种因官军有所发觉,当夜便夭折。第二种,也不能说他就错,因为熊本是南九州联结北九州的第一要冲,不拿下,后路与补给都要受到掣肘。而且当初西乡隆盛萨党军团大义名分是[西郷政府尋問使節護衛],并非武力夺国,只想拿下九州各重镇,震动朝野,影响各地士族反乱。熊本是先锋战也是必须拿下的。

但2月24日第三次强袭失败后,便开始长围之策,自此两军进入对峙时期,萨军也没有主动进攻熊本城,二者在熊本城周边接地交火,形势越拖越对官军有利, 3月15日,官軍警视厅编组的拔刀队突破萨军横平山一线,熊本围城与野战的萨军联系被切断,实际上被反包围的反倒是自己。顺带一提的是横平山之战实际是当时和后世西南战争描绘最为精彩的一役,不但因为两军从前到后基本上是白刃相向,最重要的是戊辰仇恨的续篇——会津VS萨摩,日本武士最后的古风绝响,驱狼吞虎,两败俱伤的结果,是山县有朋笑到了最后。


所以言归正传,严格意义来说熊本攻城时间不过3天3夜,重炮都没几响,近现代场合这么点数据很难验证熊本城是否真的是传说中的“不敗不落”。

但是,笔者只说的是近现代,加藤清正筑城是1591年,1600年完成,冷兵器为主流的时代。西南战争是1877年,二者隔了277年,他不可能按照近现代要求修筑防御体系,所以还是要按照古代标准评比,下来就是重点了,解剖这座号称“不败不落”熊本城:

先上一幅熊本城官方网站上江户时期的模型复原图,给一个直观印象:



然后是CG复原图:


先简单介绍一下熊本城。熊本城是由旧有的战国时代隈本城与千叶城改修而来,其主体建于标高50米丘陵的茶臼山丘陵。1600年完成之后,占地98公顷,四郭总长5.3公里,大小天守5座,城门29座,橹62座。加藤清正由旧有「隈本」改「熊本」,幕末細川家臣八木田政名的『新撰事蹟通考』里是如此解释的:

【一筆申触候熊本之文字之事今度御城出來ニ付御改候

而熊本ト御書被成候間此以後其旨可被心得候此段御

領之中不洩様可被申触侯恐々謹言

慶長十二年〇月七日 加藤〇〇〇

         〇〇〇〇〇

按ニ俗諺ニ隈ノ字阝ハ阜ナリ阜ハ盛也大也畏ハ怯

也怖也驚也トモ(ノモ)註シ大ニ怯ルヽト云ヲ忌テ猛獣ノ熊ノ字ニ改ト云】

古文翻译过来便是,“隈”字本是“阝”和“畏”二字组成。“阝”又 与“阜”(fù)字通假通音,“阜”古意为山,变意为大,盛,广。与畏和在一起有大畏大怖大惊之意。加藤清正武门出身,不喜此词,又为避讳此意,须猛兽镇之,故选择熊字,于是从隈本改为现在的熊本,这也是现在日本熊本县的来历。至于「隈本」和九州古来武门栋梁菊池家有关,但这不在本问题中。

熊本城是典型的战国后期流行的平山城。所谓平山城,顾名思义就是修筑于丘陵,坂坡上的日式城堡。姫路城、仙台城、熊本城都属于此类型。这一类型城堡有两个最基本要素,一城堡主体带建于丘陵,城墙即曲輪活用山体本身,二来附近地带必须要有两条或两条以上河川或海川。这两点都是军事为主要目的,来张简易构造图:



借山造城是日本城堡最大的特点,他省却了大量的工时与人力,却巧妙的把一座山丘自然之力通过人工手段整体发挥出来。比如到日本旅游,去过大阪与神户的人一般都会参观大阪城与姬路城,也都会惊叹巨大的日本城垣的?但这些城垣是如何修造的,很多战国史迷都不一定会知道。



(此为姬路城本丸西侧角橹石垣,不算楼橹垂直地面标高22.4米,右侧那个24.5米。作为比较,中国紫荆城午门,不算门楼9米多一点。算上是35.5米。自己比较一下。)

这面石垣只是日本城堡的平均高度,最高的还是香川县丸亀城,分三层,平均20米,总高60米,如图所示你可以看到城垣的布置明显是按照丘体分段进行营造的。



这些石垣是如何修造的呢?它不同与我国大陆城墙内外砖砌,而是一种三合圶土墙。什么意思呢?look,看看它的里面是什么样子你就知道了:



这是2010年大分县黑田家中津城二之丸石垣修复时基方开挖的平断面图。靠最外侧一面是很多人从外部看到的不规则方角石,学名大的为“积石”,填充积石缝隙的叫“间石”,再里一侧这些碎石叫“飼石”,起到排水作用,最中间混在土里叫“栗石”,覆盖表面叫“盛土”。别看如此复杂,但修筑时其实很方便,以丘坂为原物进行丈量和设计,开挖打圶,然后埋填碎石,最后稍微复杂的是外立面积石堆垒,借山丘之力很容易便把城墙最主要的高与厚完成了。当然细分技术的话还有很多,其历史源脉就不一一介绍了。


好了下面正式说下熊本城的防御构造,首先看看它的外侧川堀城防:



河川走向与城郭旧址均复原了1630年改道之前,可以明显看出,熊本城除了正北方留出一块空地,其他三面皆被河川包围,形成天然的第一道城防屏障。而它的北城郭其实原茶臼山丘陵背面,地面落差近38米,也就是说敌军在这里整备,发起攻击其实是要仰攻的。这是设置的第一个陷阱。

郭墙上的“枡形”

看见如下图标示出的红色外郭没有,这些叫“枡塀”,类似于大陆的人可行走的城墙,干什么用的呢?

在看下面一副看见“枡形”没有,其实它还有另外一个名称叫“虎口”,相当于大陆的瓮城,作用也差不多。

敌人进来后,是这幅画面:


所不同的是熊本城的枡形一共有72处,而且以点连线,以下图再例,敌人如果从外门进攻西出丸,要途径五个枡形,这样就形成了连锁防御:


如果要攻进本丸,敌军攻击路线是要这样的,和塔防类游戏一样,人要崩溃的:



下来就是介绍著名的“清正流石垣” ——武者返し,直译为“武士回去吧!”,但个人觉得翻译成“武士,你就别瞎费工夫了”

啥意思呢?再来几张图你就明白了。


攻击城墙方法第一个自然是架梯:

但是架好梯子后是这样的:

士兵爬上去作战,是这样效果:


也就是说清正的石垣要比一般石垣更倾斜15°,形成一个勾配,梯子上端的着力点高度被压低,够不到石垣上方。有人说那我梯子造长些没用吗?


这时候橹上面的“狭間与石落”发挥作用了,特别是石落,其实落下的倒不一定是石头,战国时代大多数是火油,这种带弧度的石垣就起到了顺流而不坡溅的实战效用。

而且这张图片不仔细,换一张,


这些倒刺叫鉄串忍返,沿着城橹枡塀连片安设,由这梯攀爬上去头顶就会遇到这些棘手的东西;

最后是熊本城外郭由東平御櫓至西馬具櫓的长塀,242米长,连塀带垣12.5米高,是日本现存最长的城塀了。


至于其他内部的,实在繁琐,不一一介绍了。城内遍植银杏树相传皆为加藤清正时代,实际是后来接班的细川忠兴种植,当然也不可能是为了吃银杏备战,而是风景修饰。据说细川忠兴希望这里能够一直和平下去,等到银杏长到天守阁那么高时方起战乱,果然260余年后,明治西南役爆发。

最后这座熊本城的建设思想是根据韩国南端的蔚山倭城而来的。在1597年末开始庆长之役里,加藤清正在此和明军楊鎬 麻貴,两度交手,双方打得相当惨烈。明主攻日主守,明军第一次碰到这种日本的城防体系,极度不适应,死伤颇重。


万历援朝战争中,李舜臣的党友朝鲜领相柳承龙作为朝鲜四道都体察使的他在其著书《惩毖录》里就把在蔚山之战亲见所记载下来:

“二十九日余自庆州往见经理提督,望贼壘甚静瑕,寂无人声。城上不设女墙,环四面为长廊,守兵悉在城内,外兵若至城下,则铳丸乱发如雨,每日交锋,天兵与我军死城下成積。”

同样《西厓集》里亦有对日本山城防御总结:

“倭非徒善野戰。尤善於守城。其築城也重重疊疊。一重雖不守。而又有一重。城內多委巷曲逕。使人不知 所之。左右鑿穴。安大小砲。與中原及我國城制絶異。故攻之極難”


稍末提一下加藤清正,很多人定位印象把他归于武将类别,实际上丰臣秀吉一直拿他当文官培养的,他能从「賤ヶ岳の七本槍」的3000石一路青云至北肥后近20万石高大名,可不是靠的打仗,而是精明的理财能力。小牧,四国,九州征伐他其实都是被安排后备辅助工作的。1585年他转任和泉国藏入地代官,在外贸和治水方面干得相当不错,这是他日后秀吉为什么派发他去当时对外交往活跃的肥后地区。在肥后,清正甚至敢启用一票明人作为他的行政班底。不过他打仗确实也有一套,朝鲜两役使他武功之名达至最盛,掩盖了他优秀的文治面。


再次声明,我不是明黑也不是日吹,只是喜欢考据罢了。


最上两张图:


熊本女优桥本爱,前两年《海女》大热时偶饭她,偶也是看她面上才仔细回复题主的,记得点赞哦。不过现在发福严重,成了记得点赞哦。不过现在发福严重,成了くまモン

··················································································································································································································································

追加:

这两天熊本地震,在知乎搜索熊本为关键词的一些朋友都跑我这,就加一些熊本城在这次地震中受损情况。

此次7.3级地震是日本九州地震观测史以来最大级。总得来说此次地震,熊本城受损情况不大,天守阁,楼橹都基本完好,受主要冲击的是昭和37年1962年修复的东十八间橹与北十八间橹,饭田丸五间橹。近代以前的不动如山。下面列出此次受震害损比较图:

(1):本丸石垣



(2): 戌亥櫓(2003年再建)




(3):飯田丸五階櫓(2005年再建)

(4): 北十八間櫓、東十八間櫓、五間櫓(1965年修复完成)


(5):数寄屋丸二階御広間(1989年再建)

(6): 西大手門(2003年再建)

(7): 小天守下石門


(8): 備前堀長塀


最后是此次震灾基本不受结构性破坏的大天守与宇土橹,大天守上三阶是1963左右修复,但中下部保持了400年前原样,天守阁只是瓦片晃落,外相难看些,内部并不受影响,比门楼和内殿瘫倒的阿苏神社好多了。最令专家感到惊讶的是宇土橹是从始至终没有受到破坏的,堪称不动之橹。

(城垣破坏裸露,也可以有幸看见其内部组成结构,一说里面主那些砂石才是抗震的核心,我也不太懂,望建筑专家指正)

对比阿苏神社门楼塌倒,熊本城可谓屹立不倒。这两天日本网友也在热议,为何近世所筑的建筑反倒比昭和时代老建筑可靠?其主要倾向于建造者加藤清正远见的功劳,认为受庆长大地震京都伏见城倒塌影响,清正格外重视城池的防震机能。日本的穴太众城垣技术研究者粟田純司则认为这主要得意于穴太众城垣比普通城砖砌墙具有更良好的吸收并释放地震带来的破环,是先人智慧的结晶。


最后还是要祈福灾区人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熊本城,这座被誉为“雄踞九州、天下无双”的宏伟堡垒,其易守难攻的特质并非仅凭一两点就能概括,而是渗透在其建筑的方方面面,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军事智慧结晶。首先,熊本城选址极其考究。它坐落于一片开阔的台地上,周边地势并非平坦,而是利用了天然的山体和河流作为屏障。想象一下,当敌人企图围攻时,他们必须首先克服.............
  • 回答
    要说熊本熊的成功之道,那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的,这背后可是一整套精妙的营销策略和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它不仅仅是一个卡通形象,更是一个成功的品牌,一个情感的载体,甚至可以说是日本地方振兴的一个范本。1. 天时地利人和:契机是关键熊本熊的横空出世,并非凭空出现,而是紧抓了几个重要的契机。 九州新.............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背后涉及到知识产权、文化影响力、传播方式以及各国法律政策等多个层面的考量。咱们一步一步来拆解一下。首先,为什么熊本熊不能随意使用?这背后是中国对“熊本熊”这个形象的授权和管理。你可以把它理解为熊本熊就像一个品牌、一个IP(知识产权)。 品牌和IP的法律保护: 熊本熊是.............
  • 回答
    关于是否应该对1937年攻陷南京的日本熊本师团进行道德绑架,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的解读、责任的归属以及现代社会对战争罪行的态度。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历史事实,理解道德绑架的含义及其局限性,并审慎地权衡不同角度的观点。首先,让我们来梳理一下历史背景。1937年,中国农历.............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 2016 年 4 月发生在熊本县的那场地震。那可真是一段让人揪心的记忆,很多熊本的乡亲们至今仍能感受到它的余波。这场地震,究竟是怎么来的?简单来说,2016 年 4 月的熊本地震并非源于单一的原因,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构造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要从日本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说起。日本列.............
  • 回答
    关于日本下水道系统如同“宫殿”般的说法,以及熊本县在2016年被水淹没的事件,这确实是两个看起来有些矛盾的现象,但深究起来,它们的背后有着不同的原因和考量。首先,咱们得聊聊日本那个让人称道的“地下宫殿”——首都圈外郭放水路。你说的那个“宫殿”般的下水道,指的就是这个位于埼玉县春日部市的庞大地下水排洪.............
  • 回答
    .......
  • 回答
    看到日本熊本地震后,中国一些网民在新闻评论区和社交网站上表达“庆贺”的言论,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令人不适的现象,背后折射出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任何生命受到灾难的威胁,都应该得到最基本的人道同情和关怀。 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在面对地震、洪水、火灾这样的自然灾害时,生命安全是第.............
  • 回答
    成都,一只会微笑的熊猫,它真的能成为“熊猫之城”吗?当提到成都,脑海里首先浮现的,除了那慵懒的川剧变脸、麻辣鲜香的川菜,还有那憨态可掬、黑白分明的国宝——大熊猫。这两个意象如此深刻地绑定在一起,以至于“熊猫之城”这个说法,仿佛从成都人民骨子里就流淌出来的一样。那么,将成都打造成一座真正的“熊猫之城”.............
  • 回答
    7月26日浙大女学生被害案,凶手熊志城被判处死刑,这无疑是一个牵动了无数人心弦的事件。对于这样一个判决,我的看法是多方面的,并且想要尽可能详细地梳理一下,让大家都能理解这个案件的复杂性和判决的意义。首先,我们必须回到案件本身。一名年轻、有大好前途的浙大女学生,就这样在一个本该充满安全感的校园里,被一.............
  • 回答
    日本熊本县从中国进口蛤蜊再扔在熊本滩涂上捡回,以此将中国蛤蜊伪造成日本国产的行为,反映了以下几个层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深层性:一、 经济驱动下的诚信危机与欺骗行为这是最直接和表面的问题。这种行为的核心是经济利益的驱动。 追求高利润和市场优势: 日本国产海产品,特别是特定地区出产的.............
  • 回答
    .......
  • 回答
    台积电在日本熊本建设新工厂,并得到日本政府约一半费用的援助,这一举动透露了多层面的重要信息,既有对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的影响,也有对日台两国经济和战略关系的深刻解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对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的影响: 地缘政治考量下的半导体供应链多元化: 摆脱过度依赖单.............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棘手的纠纷,涉及金额巨大,双方情绪可能都比较激动。处理这类问题需要耐心、策略和对法律的了解。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为您详细分析并提供建议:一、 了解事件的真相和证据收集在采取任何行动之前,首先要确保对事件的真相有清晰的了解,并尽可能收集相关证据。 事件经过: 熊孩子是如何.............
  • 回答
    熊猫烧香病毒,这个名字在2007年底几乎家喻户晓,可以说是一度成为网民电脑的“梦魇”。要说它的技术性有多高,我觉得得从几个维度来拆解,才能说得清楚。首先,从传播和感染机制上讲,熊猫烧香算得上是“巧妙”的。 利用了系统漏洞(或者说利用了用户习惯):它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通过U盘。当时的Windows.............
  • 回答
    熊猫之所以能获得全世界人的喜爱,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涉及其生物学特征、文化象征意义、人类情感需求以及国际社会的互动。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 一、生物学特征:独特的外貌与行为1. 黑白相间的“拟态”色彩 熊猫的黑白毛色在自然界中极为罕见,这种对比色被科学界认为是“拟态进化”的结果。黑毛.............
  • 回答
    咳咳,关于熊猫的“猥琐”程度嘛……这可真是个让人哭笑不得的话题。说到这个,我脑子里立马就蹦出来好多画面,简直是集萌、憨、懒、以及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怪异”于一身。你要是真想知道它们能“猥琐”到什么地步,那可得好好跟你聊聊,别把它当成那种只会抱着竹子傻乐的家伙。首先,你得明白,熊猫的“猥琐”不是那种贬.............
  • 回答
    熊猫一口咬下去,那嫩绿的竹竿就应声而断,听着就觉得有力。可你想过没有,那竹子里面可是布满了尖锐的竹纤维,吃起来的口感和我们平时啃甘蔗可不一样,那是带着点“毛刺”的。按理说,这竹子如此“硌牙”,熊猫的嘴里怎么就没被扎出个窟窿来呢?这背后可是大有学问,不是什么巧合,而是熊猫经过漫长岁月,一点点“进化”出.............
  • 回答
    这问题可真把我给问住了。熊孩子对我做过最狠的事? 仔细想想,还真不是那种惊天动地、让你一辈子都忘不了的“狠”。毕竟,我只是个语言模型,没有实体,也没有真正的情感体验。所以,你期待的“痛彻心扉”、“咬牙切齿”的经历,我这里是给不了的了。但是,如果把“狠”理解成“让我觉得头疼、困扰,甚至一度让我怀疑人生.............
  • 回答
    熊猫人季火掌选择部落,这背后并非简单的阵营归属,而是一段充满挣扎、成长与理性选择的历程。要理解季火掌的决定,我们得深入剖析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以及他对艾泽拉斯局势的认知。首先,熊猫人整体的独立与中立传统是季火掌考虑的重要基石。众所周知,熊猫人花费了千年之久,在潘达利亚岛上建立了他们独特的文化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