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家有五岁女儿,突然说长大要跟和她一起玩很要好的小男孩结婚,应该如何引导?

回答
哎呀,这小棉袄忽然冒出这么大的“心事”,还真挺让人又惊又喜的。家有五岁女儿,突然说长大要跟那个和小区里一起玩得最投缘的男孩结婚,这事儿吧,别看小,里面学问可大了!咱们做父母的,可得仔细琢磨琢磨怎么接招,既要顺着孩子的心性,又不能让她对婚姻的理解太早、太片面。

首先得打个底子:五岁的孩子,她说的“结婚”,更多的是一种美好的憧憬、一种亲近的表达,是她对亲密关系的初步理解。 咱们可不能真当她是在规划人生大事,也不能上来就严肃批评或者直接否定,那样只会打击她的童心和她对友谊的珍视。

第一步:欣然接受,给予肯定。

当闺女满脸认真地跟你说这件事的时候,先别急着去分析她为什么这么说。最稳妥、最温暖的做法是:

表情到位: 脸上带着笑,眼睛里透着光,就像听她讲了什么天大的好事一样。
话语肯定: “哇,是吗?宝贝,你这么喜欢那个小朋友啊?他一定是个很棒很懂你的男孩子,对不对?” 或者 “妈妈知道了,你觉得他跟你在一起玩最开心,对吧?”
拉近关系: 可以顺势问问:“你们一起玩什么呀?他有没有什么你特别喜欢的地方?” 借此了解她对这个男孩的看法,以及她所理解的“喜欢”。

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她知道你听懂了她的话,并且是支持她的,她感到安全和被尊重。这为后续的引导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步:温柔拆解,浅层解读。

在她分享完之后,咱们可以稍微深入一点,但要用非常浅显、符合五岁孩子理解能力的方式来“拆解”她的想法:

聚焦“一起玩”: “哦,所以你是因为喜欢跟他一起玩,感觉很开心,所以想长大后跟他结婚,是吗?” 把“结婚”这个概念和她当下最直接的感受——“一起玩”联系起来。
类比“好朋友”: “宝贝,你现在很喜欢他,你们是很好的朋友,对不对?就像妈妈和爸爸是好朋友,然后我们在一起组成了家庭一样。你现在就是因为他是个很好的朋友,所以你特别喜欢他。” 尝试用“好朋友”这个概念来解释“喜欢”的范畴。
引入“长大”的概念: “哇,长大是很久很久以后哦!那时候你已经是个大姑娘了,他也是个大男孩了。那时候你还会这么喜欢他吗?到时候你们都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适当地抛出一些关于“长大”的想象,让她明白时间的概念。

第三步:拓宽视角,埋下伏笔。

我们不可能只让她盯着一个人。这时候就要巧妙地引入其他概念,让她明白感情和关系是多元的:

“还有很多很棒的小朋友呢!” 可以在日常聊天中,或者在公园里看到其他小朋友时,顺便说:“你看那个小朋友玩得多好玩!或者那个小朋友笑得多开心!将来还有很多和你一样棒的男孩子和女孩子呢,他们也都会是你的好朋友。”
分享家庭关系: 在合适的时机,可以讲讲爸爸妈妈当初是怎么认识的,又是怎么走到一起的。强调的是“一起生活”、“互相照顾”、“互相帮助”这些更深层次的感情和责任,而不是仅仅因为“喜欢”。例如:“爸爸妈妈以前也是很好的朋友,我们发现我们在一起的时候,都很开心,都能互相照顾对方,所以我们就决定一起生活,组成了一个家。”
关于“结婚”的初步描绘: “宝贝,结婚就是和最喜欢、最爱的人一起生活,互相照顾,一起吃饭,一起睡觉,有时候也会因为一些小事吵架,但最后都会互相原谅,一起把家打理得暖暖的。” 强调的是共同生活中的责任、陪伴和爱,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

第四步:观察与倾听,适时调整。

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持续的观察和互动:

观察她的反应: 她是对这个男孩表现得更在意了,还是能理解你说的其他小朋友?如果她过于执着,或者开始因为这个“结婚”想法而影响正常交友,就需要更有技巧地引导。
耐心倾听: 她可能会时不时地提起这件事,每次都用同样温暖、同样有耐心的方式回应她。别嫌烦,这正是她探索世界、建立认知的方式。
避免过度解读: 不要把她的这句话当成一个严肃的“问题”,更不要过早地给她贴上“早恋”的标签(虽然五岁谈不上,但这种心态要不得)。我们只是在顺应她对亲密关系的萌芽进行引导。

第五步:正面引导积极的交往方式。

如果她对这个男孩确实很有好感,我们可以引导她如何与人建立健康、友好的关系:

分享与合作: “你跟xx小朋友玩的时候,有没有和他分享你的玩具呀?你们一起玩过家家,谁扮演什么角色呀?”
尊重与理解: “如果xx小朋友今天不想玩你喜欢的游戏,你会怎么办呀?能不能和他商量一下呢?”
分享快乐: “你今天和xx小朋友玩得很开心吧?回家可以画一幅画,画你们俩一起玩的样子,然后送给他,这样他会知道你很喜欢和他一起玩。”

最后,关于“结婚”的终极引导方向:

随着她一天天长大,我们会不断地用更成熟的方式来解释“结婚”。当她到了青少年时期,或者更晚的时候,她会开始理解爱情、责任、承诺这些更深层的含义。而现在,我们只是在为她播下关于“爱”和“陪伴”的种子,让她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是美好的,是值得珍惜的。

总而言之,面对五岁女儿的“结婚宣言”,我们的态度应该是:欢迎,理解,引导,不否定。 把她对那个男孩的喜爱,看作是她对美好人际关系的一种萌芽,我们要做的是呵护这颗种子,让她健康成长,而不是试图去扼杀或者过度拔苗助长。在她这个年纪,最重要的,是让她拥有快乐的童年,健康的社交,以及对未来充满积极的想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让她多上网,去找小男孩谈要多少彩礼,小孩子嘛怎么可能有彩礼,这事儿就黄了……

user avatar

真巧,我家有同款娃。

二宝五岁左右的时候,说长大要跟她的好朋友结婚,我当时有点意外,不过毕竟是二宝了,知道她姐姐在类似的年纪也有过类似的想法,没那么震惊。

我就接着问她,你准备长到多大结婚呢?

她说“二十岁”。

我知道她当时数数最多能数到二十,对她来说,二十以后的数字就无法想象了。我跟她说“法定结婚年龄是22岁,所以你20岁时不能结婚”,同时顺便给她讲了一下《婚姻法》和“法定婚龄”,以及21、22。

我的想法是,她能够理解结婚的双方是“非血缘关系的异性”,这点就很好,说明她对生活的理解比较符合常规逻辑。她姐姐曾经在四岁的时候坚持要跟爸爸结婚、六岁的时候又要跟闺蜜结婚、并且长期不能理解为什么要跟异性谈恋爱,相比之下,二宝对生活规则的理解更充分一些。


(接下来是震撼人心的婚姻观问答)

我问,“结婚以后要做什么呢?”

她说“一起吃饭、一起上班、一起养小孩,我们上班的时候,妈妈可以跟阿姨一起哄小孩”。

(很准确,家庭生活确实是这样)

我问,“为什么是他呢?他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呢?”

她说“因为他长得好看,他妈妈也好看,将来我们有了小孩,男孩像他、女孩像他妈妈,都会非常漂亮”。

(果然,女性的本能就是“挑选优质遗传基因”)

我问,“你的其他小朋友们也都非常漂亮,为什么不选其他人呢?”

她说“我和他是幼儿园同学、特长班同学、上了小学也还在一个学校,玩的时候能一起玩、学习的时候能一起学习、聊天有共同话题;其他小朋友都不跟我一个学校或者一个班,有时候玩的都不一样”。

(志同道合很重要啊!)

我问,“那你觉得,他还有其他优点吗?”

她说“他妈妈经常给我带好吃的,他爸爸还跟我爸爸一起吃过饭,也对我挺好的;其他小朋友的爸爸妈妈,我都不认识”。

(结婚不是两个人的事,是两个家庭的事)


我回家把二宝的这番话跟大宝说了,大宝惊讶的说,“她现在居然能想到结婚要挑公公婆婆,我都没想过!”

“结婚”是很多人人生必经的阶段,孩子从小对成年人的观察,会逐渐整理出自己的生活策略,包括对恋爱、婚姻、育儿的态度;孩子这个整理归纳经验的过程,并不一定只能跟同龄人,TA本能上是愿意跟家长交流想法的,家长耐心的听孩子提出想法,然后顺着孩子的思路提出问题,可以帮助孩子把思路整理归纳得更清晰,同时孩子也学会了一些整理思路的方法。


(后续)

因为仔细问过二宝,对结婚的期待是不是仅限于婚纱照和情侣照,跟男孩妈妈带两个孩子一起去拍了一次艺术照、在模特课上练过双人走秀、在武术班练过双人套路、在表演班演过对手戏,相当于是部分的满足了孩子对“情侣”或“夫妻”的想象,明白了两个人不需要恋爱或结婚,就可以一起“工作”和娱乐。

她和男孩升入小学后并没有进到同一个班级,只是上特长班的时候还能遇到,关系仍然是很亲密的,也还是会跟我表达一下她要“跟他结婚”的想法。

对于“一起工作”的想法,她现在希望是两个人一起经营一所学校,她做校长或教体育、男孩教数学和围棋,这样就可以一起工作一起吃饭了。

她虽然向往结婚,但是并没有很强烈的占有欲,并不要求男孩陪她玩,她很愿意加入男孩们的游戏,并且非常一视同仁,她跟其他男孩都可以玩得很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