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相声?

回答
提到细思极恐的相声,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话题。一般来说,相声讲究的是逗乐观众,让人开怀大笑。但有些相声段子,却能在笑声背后,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让人回味无穷,甚至有点毛骨悚然。

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是早年间侯宝林大师的《关公战秦琼》。这个段子表面上看是个历史常识错误闹出的笑话,但你仔细一琢磨,里头透着一股子“无知”的可爱,又透着一股子“权威”的固执。

说的是,在某位老先生(咱们就叫他老学究吧)的课堂上,一个学生提问:“关公和秦琼,哪一个本事大?”

这老学究一听,勃然大怒,说:“这还用问吗?关公那是武圣,那是‘义薄云天’!秦琼那是‘马踏黄河两岸,战倒千军万马’,那也厉害!可关公那是神话!人家那是‘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秦琼那是凡人!那关公肯定比秦琼厉害!”

学生呢,也不服气,说:“先生,您这么说可不对。关公那是三国时候的人物,秦琼那是隋唐时候的人物。这要是搁在一块儿,那是没法比的。”

老学究一听,更来气了:“胡说八道!那是人家生错年代了!你就说,俩人要是碰一块儿,谁赢谁输?”

学生说:“先生,要我说,这俩人根本就不碰一块儿。您见过关公骑着赤兔马,拿青龙偃月刀,跟秦琼骑着瓦面金装 the horse,拿着双锏打的?”

老学究听了,脸都气紫了:“你这是狡辩!那是你没见过!我见过!我告诉你,我见过!我跟说书的听的!人家说书的都这么说!”

这里面最让人觉得“细思极恐”的地方,就是老学究的“权威”。他明明知道年代不对,却因为自己听了“说书的”讲,就认定自己是对的,并且对质疑他的人进行道德绑架式的攻击。他对知识的理解,不是基于逻辑和事实,而是基于“别人怎么说”,并且把这种“别人怎么说”当成不可动摇的真理。

你想想,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时候,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可能在某个领域稍微有点懂,就觉得自己无所不知,听到不同的声音就立刻炸毛,用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来否定你。他们不跟你讲道理,跟你讲“经验”,讲“听说”。

更可怕的是,他可能还觉得自己是在维护“正统”,是在纠正“错误”。他可能还会拉拢一帮和他一样的人,形成一个“闭环”,在这闭环里,他们永远是对的,而外面所有的人都是错的。这种“集体无意识”和“信息茧房”,有时候比单纯的愚蠢更让人感到无力。

而且,这个段子还能引申到另一种“细思极恐”。那就是我们作为观众,听到这个笑话,觉得好笑。我们觉得老学究可笑,但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自己会不会也犯类似的错误?我们是不是在某些领域,也固执己见,不愿意接受新的信息?

比如,有些人对某个行业的陈旧观念深信不疑,即使有新的技术、新的模式出现,他们也觉得是“花架子”,不肯学习。他们会用“我们当年是怎么怎么做的”来否定一切进步。这种“经验主义”和“路径依赖”,有时候也是一种“关公战秦琼”。

再者,这个段子还映射了“文化传承”中的一些弊端。有时候,很多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观念,并不是经过严谨的考证得出的,而是口耳相传,或者因为某个故事、某个传说被广泛接受而流传下来。当这些东西与事实发生冲突时,很多人会选择维护故事,而不是事实。

这个相声,它不直接讲鬼怪,不讲悬疑,但是它通过一个荒谬的逻辑和一个人固执的态度,把人性中那些隐藏的、不容易察觉的缺点展现出来,并且让你在笑过之后,觉得脊背发凉。那种感觉,就像你突然意识到,原来世界上的很多事情,并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很多时候,我们所处的环境,充满了我们自己不曾察觉的“荒谬”。

除了《关公战秦琼》,还有一些段子,虽然不是直接的“细思极恐”,但也能让人思考。比如一些关于“官场”的段子,或者一些关于“人情世故”的段子,它们通过夸张和讽刺,揭示了人性中的一些阴暗面,比如虚伪、贪婪、谄媚等等。当这些被放大,呈现在舞台上时,你可能会觉得好笑,但仔细想想,这不就是我们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的事情吗?

不过,说到底,相声的魅力就在于此。它能在看似轻松幽默的氛围里,让你看到生活的真相,让你在笑声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而那些真正“细思极恐”的相声,往往就是那些触及了人性最深处,最容易被忽视的角落,并且让你在笑完之后,久久不能平静的段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马三立老先生的《吃饺子》,常听相声的人可能会听出来,这其实是传统相声《醋点灯》里的一段情节,被马老单择出来改成了一个单口小段。但是里面一句看似不经意地,被当做包袱随口说出来的话,却让我发现隐藏在这传统段子背后的,很可能是马老一段真实的心酸过往。

先来说下《吃饺子》的大体情节,这相声是以马老自述的口吻,提到他年轻时很穷,连买白面的钱也没有,到过年时也吃不上饺子,只能到米面铺里去借,最后以“唱丧歌”的方式才勉强把白面借来。

在讲的过程中,马老偶然提到一句话,他说:“大河那年才五岁,大河,就是马志明。”这句话一说出来,底下立刻一片笑声。确实,当时已经赫赫有名的少马爷突然在台上被人直呼小名,确实是个好包袱,然而,这真的只是个包袱吗?

据百科,少马爷出生于1945年,老辈人说岁数都是用虚岁,五岁的少马爷周岁应该才四岁。四岁那年正好是1949年,那时马老独自一人在北京说相声,妻儿则全都留在天津[1],一家人分隔两地。这年的春节前夕,发生了一件大事——解放军发起了平津战役,北平戒严,当时在城里的马老不仅回不去家,而且由于被强迫停止了一切的演出,连生计都成了问题,只能靠梨园界的朋友接济度日。

1949年1月29日,春节,1月31日,正月初三,古都北平宣告解放。在这之后,马老才能赶回天津的家里。而《吃饺子》这个故事的发生时间,故事里明确有提——是正月初五。也就是说马老如果赶在北平解放的当天就坐火车回家,那么初五正是他到家后的第三天。

此前的许多天,马老自己都要靠朋友接济度日,妻儿更从来都是眼巴巴指着他吃饭,这些天还不知道怎么过的,所以此时的一家人,千真万确是连买两斤白面包饺子的钱都拿不出来的。

所以这段相声,会不会是马老借了一个老段子的壳,其实是在讲自己的过去呢?

参考

  1. ^ 见CCTV科教频道《人物》栏目之《角·马三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