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最开始没有鱼的大水坑里慢慢会出现鱼?

回答
这可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尤其是在我们这些生活在陆地上的人看来,好像是凭空变出来的似的。其实,这背后涉及的生物学原理可不是什么魔法,而是自然界里一系列巧妙的机制在默默运作。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说,让这“无中生有”的故事变得明明白白。

首先,得明确一点,不是所有没鱼的水坑都会冒出鱼来。通常我们说的这种情况,指的是那些能够长期存在、有一定水域面积、并且与外界有某种连接的水体,比如一个面积不小的池塘、一个被冲刷形成的洼地,甚至是某个自然灾害(比如洪水)过后留下的独立水域。

那么,这些“无鱼之水”究竟是怎么来的鱼呢?主要的途径有这么几种,而且往往是多种因素结合作用的结果:

1. 动物的“搬运工”们:这可能是最常见也最直接的方式。

鸟类是主力军: 想想那些喜欢在水边觅食的鸟类,比如鹭鸟、鸭子、鸥鸟等等。它们在飞越不同水域时,经常会在脚上、羽毛上沾染上水生生物的卵、小鱼苗,甚至是小到我们肉眼几乎难以察觉的浮游生物。当这些鸟类飞到那个原本没有鱼的水坑边降落、饮水或者觅食时,它们身上的“乘客”就很有可能随着水流或者直接被甩落到水坑里。别小看了这些微小的生命,它们带着生命密码,一旦遇到适宜的环境,就能孵化、成长。
尤其是鱼卵,它们通常非常小,而且有些鱼卵在离开亲鱼体外后,仍然能保持一段时间的活性,甚至还能抵抗一定程度的干燥。鸟类在踩过河边、池塘边时,脚上带上鱼卵简直是轻而易举。
有些鱼卵甚至能通过鸟类的消化道而不失活性,虽然这听起来有点惊悚,但确实有研究表明,某些鱼卵能够耐受鸟类消化系统的部分过程,然后通过粪便排出后孵化。这就像是“跨国快递”了。

其他动物的可能性: 除了鸟类,一些陆生动物也可能在不经意间成为“搬运工”。
比如在洪水过后,很多生活在河流附近的哺乳动物(如水獭、狐狸等)可能会被冲到新的地方,它们身上沾染的鱼卵或小鱼苗也有可能被带到新的水坑。
即使是那些在旱季过后留下的水坑,如果附近有哺乳动物(比如狐狸、黄鼠狼等)经常出没,它们在捕食水边小生物时,也可能无意间将鱼卵或小鱼苗带到新的地点。

2. 水流的“捎带者”:这是一个“远亲不如近邻”的故事。

洪水和季节性水流: 如果那个水坑在某个时期与河流、湖泊或者其他更大的水体有过连接,比如一次大洪水,或者季节性的溪流汇入,那么它们就有可能将水中的鱼卵、小鱼苗甚至是成鱼直接冲到这个水坑里。当洪水退去后,这些小生命就被“遗留”在了这个独立的水域中。
这种情况下,通常会看到水坑里的鱼种类不会太多,而且大小也比较接近,因为它们很可能是一次性被带进来的。

地下水和渗流: 有些情况下,水坑的水源可能来自地下水。如果地下水系与含有鱼类的水体相连,理论上也有可能将微小的鱼卵或幼体带入到水坑中。但这相对来说几率小一些,且更多的是指一些非常微小的水生生物。

3. 生命力的顽强与“休眠”的奇迹:

鱼卵的顽强生命力: 有些鱼类,尤其是那些生活在季节性水域或者容易干涸环境中的鱼类,它们的鱼卵拥有非凡的顽强生命力。它们可以在一定程度的干燥环境下保持休眠状态,等待条件适宜时(比如再次被水淹没)才孵化。
想想那些在雨季到来后迅速“复活”的季节性水池,很多生命就来自隐藏在泥土中、等待了许久的“休眠”种子。鱼卵也是同样的道理。当雨水重新注满水坑时,沉睡的鱼卵就能得到生命的信号。

微小的起点: 有时候,我们看到的“无鱼”水坑,可能只是暂时没有明显的鱼群。一些极小的鱼苗,或者刚孵化出来、非常脆弱的个体,可能因为躲藏得很好,我们没有注意到。或者在初期数量非常少,我们误以为是“没有”。

4. 人为因素:虽然我们讨论的是自然出现,但也不能排除人为的可能性。

无意的引入: 有时人们在垂钓或者进行其他水域活动时,可能会不小心将其他水体的鱼苗或鱼卵带到新的地方。
有意为之: 也有人会出于各种原因(比如养殖、放生等)将鱼类引入到新的水体。

总结一下这个过程,就像一场精彩的“生命接力”:

1. “种子”的播撒: 首先,需要有“播种者”——鸟类、其他动物,或者水流——将鱼卵或微小的鱼苗从有鱼的水体带到新的水坑。
2. “落脚点”的适宜: 新的水坑必须具备生存的条件:足够的水量、适宜的水温、食物来源(比如藻类、浮游生物等),以及对鱼类生存有害的物质(如过高的盐度、毒素等)要足够少。
3. “等待与激活”: 如果鱼卵是休眠状态,就需要等待雨水、水源的到来,重新激活它们的生命。
4. “生长与繁衍”: 一旦小鱼孵化出来,它们就会开始生长,寻找食物,躲避天敌(如果水坑里有其他食肉生物的话)。当它们达到性成熟后,就开始繁衍后代,形成新的种群。

所以,你看,这个“无中生有”的过程,其实是自然界精密运作的结果,充满了各种偶然与必然的联系。那些看似独立的“无鱼”水坑,往往只是暂时“未被发现”或“等待生命到来”而已,只要有合适的契机,生命总能找到抵达彼岸的途径。这背后透露出的,是生命的顽强与多样性,以及自然界万物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下次你看到一个原本没鱼的水坑里突然出现了小鱼,不妨想想它们是如何经过“千辛万苦”抵达这里的,这才是真正的令人惊叹之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绝大部分鱼类产卵时都有往上游蹦跶的习惯,大水坑在春季往外排水,肯定有鱼洄游而上。

二、水禽(鹳)之类的脚上带着鱼卵到处跑

三、好事者瞎搞,特别是某些钓鱼佬特别喜欢把个头不体面的战利品往无鱼的野坑里丢

四、水龙卷快递随机配送


水电站做久了,碰过很多小溪,只要有瀑布就会出现瀑布上只有那些攀爬能力强的鱼虾,瀑布下就什么鱼都有。经常看到螃蟹/虾顺着水努力爬瀑布,前鳍发达的鱼也会爬(特别是过山鲫),其它的鱼只能跳,瀑布落差大了就没办法。

user avatar

如果仔细观察,任何池塘,哪怕是新开出的水塘,或者下雨后形成的水洼,过不了几天,或者几周之后,就有了小鱼游来游去,俗话说的好:静水百日,必有鱼。

另外一般的井水是没有鱼的,但是用井水浇地的水形成水洼之后,只要不干旱,过不久也会有小鱼游来游去的。那么问题来了,鱼难道是凭空出现的吗?为什么没有和河流相连地方也会有鱼出现呢?

事实上,不仅鱼,各种浮游生物,水草都会在水洼中相继出现,形成一个小小的生态圈。而这些鱼和这些生物肯定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通过各种途径而来的。

图片

一、鱼卵

和草籽一样被风吹来的,千万别笑,很多人认为鱼卵只能在水中生存,其实是错的,鱼卵生命力很强,在空气中也能长时间存活,有些鱼卵黏性很强,当动物或者鸟类去河里喝水时就会附在鸟类身上,当鸟类去水洼饮水时,自然就把鱼卵送到水中了,一旦鱼卵感到水温适宜,就会自动孵化。

另外鱼卵生命力有多强呢,就是鸟儿吃了鱼卵后,排出的仍然是鱼卵,依旧有活性,一旦遇水就能活,很快变成小鱼。草生千籽,鱼生万籽,其实鱼卵是很轻盈的,一旦河水落潮,被风吹到空气中,挂在人类衣服上,也是很正常的。

图片

另外还有草籽千年,鱼籽万年的说法,也是形容鱼卵生命力之强,就算在乡下干枯的土中,也隐藏了大量的鱼卵,他们处于休眠状态,一旦遇水就能孵化。

鱼卵由于数量庞大,大大提高的传宝概率,所以几乎是无孔不入的,所以通过各种形形色色的方式,意想不到的进入水中,所有自然有水就有鱼啦。(像是鲤鱼一次产卵达几千数万颗鱼卵,而鲢鱼能一次产数十万颗鱼卵)。

图片

二、这就是各种明的暗的水路进入水洼了

这点尤其是在乡下很容易做到的,还有各种泥鳅打洞啥的。甚至被抽水机抽出来的小鱼苗进入水体也是正常的,刚孵化的鱼苗很小,甚至不用肉眼很难看清楚,但是只要有食物,小鱼苗长得很快,几天,几周就可以用肉眼看到了。

另外井水里没有鱼的,纯正的井水中氧气含量和食物都极少,包括温度也低,鱼类根本无法适应,也无法触发鱼卵发育,所以井水中没有鱼。

但是我们常见的乡下的大井里,往往会有鱼儿,甚至其他生物出现,这是因为,这些浇地的大井直径甚至十几米宽……相当于形成了一个小湖泊,由于长期被日晒,有了水草,和氧气食物,自然就有鱼啦。

现在水污染严重,很多大井水中的鱼儿还往往起到了水质预警的作用。

user avatar

我们这儿有个废弃的砖厂。

在砖厂红火的时候,从后面的一片红土地上挖了一个超级大坑。我之所以用超级来形容,是因为他实在是太TM大了,而且太TM深了。

后来砖厂倒闭了,亦或是被强制关停了。

然后他就被废弃了。

地下水渗透、雨水汇集,这个大坑逐渐变成了一滩清澈的湖水。不骗你,太TM清澈了!

然而,它真的是名副其实的一滩死水!

因为附近居民很少,而且距离较远。这个砖坑少有人来。

就这么过了大概三年。

水里长草了,大概是风的作用,吹来了长草的东西。

后来有鸟了,在这里喝水洗澡

再后来就有鱼了。

再后来我们就来钓鱼了,发现这里的鱼种很单一,只有鲫鱼和白条。

再后来发现鱼种开始变多,甚至有了草鱼、鲤鱼、狗鱼、黑鱼。

再后来甚至看到了螃蟹!

再再后来钓鱼的人多了,然后水就臭了。。。。。。。。

现在,这里是一片居民楼,还有公园和集贸市场。

鱼怎么来的?

因为有坑,所以有了水,因为有了水,刮风来了草。因为有水有草,所以有了蚊虫产卵,然后有了鸟。

鸟是到处飞的,有水就洗澡,在羽毛上携带了鱼卵。

鱼卵在温湿的环境中即使离开水,也是可以存活的,比如鸟的羽毛下面。

就酱。

=============================更新一下=============

看到了那些说蝌蚪、蝗虫卵在干旱或者湿润的时候变鱼的说法。

你真的认为那东西能变么?

类别差的有点大啊。。。。。。。。。。。

======================继续更新=======================

看到有人坚持说是有人放鱼进去。

我特别同意!

因为我知道有一个卖路亚产品的团伙,哦,不对,是俱乐部。

他们就到处放黑鱼,几乎所有的水域都出现过他们的身影。

当然,对环境的影响,那是杠杠的!

所以,我真的差不多是哭着跟大家说:

请不要往野生环境里放生什么鬼东西啊,,,,,鬼知道它会生出多少东西来。。。。。

原著民那是死的相当快啊。。。。。。。。

简直就是灾害啊。。。。。。。。。。。

同意的就顶顶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