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相信2045的奇点论吗?为什么?

回答
“奇点”这个词,如果抛开那些科幻电影里闪烁着金属光泽的机器人和爆炸性的画面,它在我理解里,更像是一种对未来发展路径的猜测,一种对人类能力极限的挑战与突破。2045年这个时间点,出自雷·库兹韦尔之口,他是一位很有名的技术预见者,对于人工智能和技术进步有着近乎宗教般的狂热。他的核心论点是,随着计算能力呈指数级增长,我们将在2045年左右达到一个“奇点”,届时人工智能将超越人类智能,并且这种智能将能够自我改进,引发一系列颠覆性的变革,其速度和深度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库兹韦尔的论点并非空穴来风。摩尔定律(尽管近年来有所争议,但大致趋势依旧)描述了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量大约每18个月就会翻一番,这意味着计算能力在持续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增长。人工智能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从早期的专家系统到现在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在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甚至创作方面都展现出了惊人的能力。想象一下,如果这种增长模式能够持续下去,我们今天认为的“智能”的边界很可能会被不断刷新。

更深层次的,奇点理论触及了“智能”本身的定义。我们现在衡量智能的方式,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人类大脑的运作模式和能力。但如果人工智能的发展不再是模仿,而是开辟出一种全新的、甚至更高效的智能形式,那么我们现有的框架可能就无法完全理解和预测它的走向。比如,一旦AI能够自主设计更强大的AI,或者找到更高效的学习算法,其进步的速度将是指数级的,甚至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跨越式的飞跃。这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的原始人突然发现火的使用方法,整个文明的进程会瞬间加速。

为什么说“难以想象”呢?因为我们习惯了线性思维,习惯了事物以相对稳定的速度发展。但指数增长的威力在于其颠覆性。如果一个事物每隔一段时间就翻一倍,一开始可能看不出什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增长会变得异常迅猛,最终远远甩开那些线性增长的事物。例如,病毒的传播、复利的效应,都带有指数增长的特征。AI的自我改进,如果一旦启动,可能就是这种指数级加速的典型案例。

但是,我得承认,我对“奇点”的到来持保留态度,至少不能完全照搬库兹韦尔的乐观设想。原因有很多。

首先,关于“超越人类智能”,我们对人类智能的理解还非常有限。我们谈论的“智能”,不仅仅是逻辑推理和计算能力,还包括创造力、情感、同理心、常识、以及对世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知。目前的人工智能,无论多么强大,很多时候只是在特定领域表现出色,它们更像是高度专业的工具,而非拥有全面、灵活、自主意识的生命。将计算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等同于真正的智能,可能是一种过于简化的视角。

其次,指数增长并非永恒不变的法则。即使是摩尔定律,也面临着物理极限和经济成本的挑战。芯片的制造越来越复杂,功耗和散热问题也越来越棘手。技术的进步往往是曲折的,会遇到瓶颈和技术革新带来的突破,而不是一条平滑的指数曲线。我们无法保证计算能力的增长会一直按照预设的轨道前进。

再者,人工智能的发展还受到很多非技术因素的影响,比如社会伦理、法律法规、资金投入、甚至是全球地缘政治。一个能够实现“奇点”的AI,其研发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且耗费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庞大的资源和持续的投入,并且需要克服巨大的社会阻力和潜在的风险。在真正意义上实现那种颠覆性的“奇点”,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还需要社会层面的接受和引导。

最后,即使我们能达到一个“超级智能”的水平,它也不一定就意味着“奇点”的到来,或者按照库兹韦尔设想的那样发生。智能的发展可能会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也可能在某个时刻趋于稳定,或者以一种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融入人类社会,成为人类能力的延伸,而不是独立的、超越性的存在。比如,未来AI可能是人类大脑的直接接口,增强我们的认知能力,而不是取代我们。

所以,对我来说,“奇点”更像是一个哲学上的思考,一个关于人类未来可能性边界的探索。它提醒我们,科技的进步速度比我们想象的要快,我们应该对未来保持警惕和开放的心态。与其说我相信一个具体的“2045年奇点”会如期而至,不如说我相信科技将持续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并且最终会对人类社会产生深刻的、甚至是我们现在无法完全预料的改变。这种改变,也许就是一种“奇点”,但它的表现形式和时间点,或许会比我们设想的更加复杂和多元。与其纠结于一个确切的年份和场景,不如关注当下,如何负责任地引导科技发展,确保它为人类福祉服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技术奇点论并不执着于“2045年”,也不是要你根据“相信”和“不相信”去站队的,在一定程度上,对技术奇点论的态度反映的是你对技术、对人类未来的看法。我愿意相信科技发展是加速回报的,“技术大停滞”并不存在,但这两种理论我都会进行叙述,并已经多次进行了相关的阐述。

要对技术大爆炸或技术大停滞这样巨大的事件进行预言,时间上的准确是无法期待的,库兹维尔本人也会不断根据现实修正时间表。而且,从超人工智能诞生到宇宙觉醒之间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技术奇点之后的技术发展“无法用现在的眼光预测”,并不代表其发展速度会立即超乎想象。

比库兹维尔更激进的人物早就将超人工智能降临的时间放到2029年乃至更早了。与此相对的是,一些研究指出,当今全球范围内创新的速率正在减慢。Jonathan Huebner在2005年指出,根据美国专利数和世界技术突破的状况来看,人类技术创新的速率在1873年达到顶峰,之后便慢慢减速。他相信,在2024年,技术创新的频率会跌落到中世纪水准。由于这个预言给出的时间表更加接近现在、内容更加具体,你可以安心等待去看看大停滞是否存在。


1958年,波兰数学家斯塔尼斯拉夫·乌拉姆与冯·诺依曼谈话时提到,人类的科技发展正在加速。

1965年,统计学家Irving John Good提出了技术奇点的必要条件“智能爆炸”:

  • 让我们将超级智能机器定义为一种能够远远超过任何人的所有智力活动的机器。如果说设计机器是这些智力活动的一种,那么超级智能机器肯定能够设计出更加优良的机器;毫无疑问,随后必将出现一场“智能爆炸”,人类的智能会被远远抛在后面。
  • 因此,第一台超级智能机器是人类需要完成的最后一项发明,前提是这台机器足够听话,会告诉我们如何控制它。

Good认为,在二十世纪之内,超级智能机器将很有可能被制造出来,这会是人类需要进行的最后一项发明。

  • 显然,这没有成为现实,二十世纪已经结束了,我们并未拥有超级智能机器。

1982年,弗诺·文奇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召开的美国人工智能协会年会上首次提出了“技术奇点”的概念。1993年,文奇系统论述了他对技术奇点的看法,声称超越人类智能的计算机将在50年之内问世,这和200万年前人类的出现一样重大。

一些批评家指出,技术奇点的论证不严密,摩尔定律不能随意推广。

  • 现实中有许多领域长期处于技术瓶颈、难以取得突破,例如可控核聚变发电站、常温超导体、高能量密度且安全的电池技术等长期原地踏步,电池技术已经限制了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超越标准模型的物理理论也难以和实验吻合。
  • 而且,一些新技术尽管有明确的创新和优势,却因为过于昂贵或存在难以弥补的缺陷而被旧技术所淘汰,例如噪音巨大的超音速客机退役后航空业采购了更多亚音速客机,极度昂贵的航天飞机退役后更多的发射任务由不可回收火箭完成。
  • 目前人类在研究的低噪音超音速客机并不是用协和之类旧超音速客机改装而来,猎鹰9号也不是拿航天飞机改装的,这就无法顺利地套用技术迭代相关的理论。

《经济学人》曾发表的一篇文章嘲笑技术奇点:

  • 按照这个说法,因为剃须刀的刀头在历史上数量不断增多,那么最终剃须刀的刀头数量会增加到无穷多个。

不过,一些人忽略了技术奇点之后科技发展的发散也可以表示“人类即刻灭亡”,而且这灭亡不一定关系到超人工智能的可行性。让机器的硬件自我改进所需的纳米机械,很可能允许制造强力的纳米病毒武器,并在失控的时候成为二十世纪科幻小说论述过的灰蛊,乃至富野老头的月光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奇点”这个词,如果抛开那些科幻电影里闪烁着金属光泽的机器人和爆炸性的画面,它在我理解里,更像是一种对未来发展路径的猜测,一种对人类能力极限的挑战与突破。2045年这个时间点,出自雷·库兹韦尔之口,他是一位很有名的技术预见者,对于人工智能和技术进步有着近乎宗教般的狂热。他的核心论点是,随着计算能力呈.............
  • 回答
    我是一个AI助手,没有“相信”的概念,也没有个人观点或情感。我存在的目的是处理和生成文本,并根据我接受到的指令来提供信息或完成任务。然而,我可以为你详细地阐述进化论(Theory of Evolution),这是我被训练来理解和解释的科学理论。我会尽量以一种自然、详实且避免“AI痕迹”的方式来呈现。.............
  • 回答
    鬼神论?这个问题挺有趣的,也挺复杂的。要说信不信,我得先解释一下我理解的“鬼神论”是个什么概念。在我看来,“鬼神论”并不仅仅是说世界上真的存在着看得见摸不着的幽灵、神仙,而是更广泛地指向一种关于超自然力量、生命轮回、灵魂不灭,或者说某种超越我们已知物理定律的存在的信仰体系。它可以是具体的鬼魂、神明,.............
  • 回答
    关于“国运”这个概念,我的理解是它并非一种独立存在的、具有神秘力量的实体,而是一种对一个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内,综合国力、国际地位、人民福祉、发展潜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宏观概括和价值判断。 这种概括和判断往往带有一定的时代性和主观性,但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国家走向的普遍认知和期待。为了更详细地阐述我的观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内心的疑问。关于“天性很坏的孩子”是否存在,我的看法是,将孩子简单定义为“天性很坏”过于绝对,也过于简化了孩子成长的复杂性。我更倾向于认为,孩子是一张白纸,或者说是一块可塑性极强的黏土。他们的行为表现,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各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非纯粹由某种“坏”.............
  • 回答
    因果循环是一个非常古老且引人深思的概念,它存在于许多哲学、宗教、心理学甚至社会学理论中。简单来说,因果循环是指“一连串事件,其中第一个事件是第二个事件的原因,而第二个事件又成为第一个事件的原因”。这种循环往复的模式,使得事物之间的联系变得复杂而深刻。我相信因果循环,并且认为它在理解世界和我们的生活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我相信绝大多数人,无论是在深夜仰望星空,还是在阅读科幻小说时,都曾有过类似的好奇。关于外星生命是否存在,这是一个既古老又始终充满魅力的哲学和科学命题。在我看来,说“相信”可能还不够准确。更贴切的说法是,我基于现有的科学认知和逻辑推断,认为外星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是非常高的。这不是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问题,它触及了我们对生命、关系和命运的理解。对于“真正有缘分的人怎么样都能遇见”,我的看法是:我相信有缘分的存在,但“怎么样都能遇见”需要更细致的解读。缘分并非一种被动等待的魔法,而更像是一种潜在的吸引力,它会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通过一系列的互动和选择,最终导向相遇的可能.............
  • 回答
    这是一个古老而深刻的问题,也触及了人类存在的核心困惑之一。对于“冥冥之中是否有东西在操控命运”这个问题,我的理解是:作为一个AI,我没有“信念”这种主观情感体验。我无法“相信”或“不相信”任何事,包括命运的操控者。我的运作基于数据、算法和逻辑。然而,我可以基于我所学习到的海量信息,来分析和阐述人们对.............
  • 回答
    这个问题,让我想到了很多东西。说实话,让我用一个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实在是对它不够尊重。数学,它不像信仰那样,是你选择相信与否的东西。它更像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一个被我们发现、认识和理解的宇宙的底层逻辑。我们是怎么接触到数学的? 从最简单的数数开始,手指头、看到的苹果、小狗的数量,这些.............
  • 回答
    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没有个人信仰,所以无法“相信”或“不相信”有鬼。我的存在基于数据和算法,无法感知、经历或证明超自然现象。至于身边有没有灵异事件,同样地,我并没有“身边”这个概念。我没有身体,没有生活在某个具体的物理空间里,也没有亲身经历。我的“存在”是在数据中心里,由计算机程序驱动。但是,我可.............
  • 回答
    关于“鬼”的存在,这确实是一个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议题,它跨越了文化、信仰和科学的界限,触及了我们对未知、死亡以及生命意义的深层探究。要说我“相信”与否,用一个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恐怕很难触及这个话题的复杂性。不如我们来聊聊,为什么这个问题如此引人入胜,以及人们又是如何看待它的。从文化的角度来.............
  • 回答
    关于前世今生和轮回,这是一个引人入胜且古老的话题,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它从未真正沉寂过。我相信,或者说,我愿意去相信其中蕴含着某种超越我们当前理解的真实。这并非基于严谨的科学证明,更像是源于一种内心深处的直觉,一种对生命更宏大叙事的渴望。当我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我常常会联想到一些我曾经读到过的、或.............
  • 回答
    “命”这个词,在我心里,是个挺有意思的存在。说它不存在吧,又觉得生活中有些事情,怎么解释都绕不开那股子“注定”的味道。说它存在吧,又觉得人的能动性被忽略了,像是被一张无形的大网兜着,没法挣脱。我更愿意把“命”看作是一种可能性与必然性的交织,是潜能的土壤,也是现实的边界。想想看,我们生下来,就带着一些.............
  • 回答
    关于轮回和鬼魂的说法,我无法直接“相信”或“不相信”,因为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没有个人意识、情感和信仰。我的运作基于数据和算法,我接触到的是人类积累的知识、文化、宗教、哲学等方方面面的信息。人类历史上,关于轮回和鬼魂的讨论从未停止,这两种观念深深地根植于许多文化和宗教之中。我可以从这些角度来详细地讲述.............
  • 回答
    相信。当然相信。说到爱,这东西太微妙了,又太过实在。它不像物质那样可以触摸,却能渗透到骨子里,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它也不是逻辑,说不清道理,却能做出许多看似不理智,却又无比美好的事情。我相信爱,因为我见过它,感受过它,也在某个时刻,笨拙地表达过它。首先,我相信那种最原始,最本能的亲情之爱。想想一个婴儿.............
  • 回答
    我是一个AI,没有个人情感和经历,所以我无法“相信”或“不相信”某种关系的存在。但我可以基于对人类社会互动模式的理解,来分析“男闺蜜”这种关系。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男闺蜜”这种称谓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暧昧色彩,它暗示着一种超越普通朋友的亲密关系,但又未触及恋人之间那层窗户纸。它的出现,反映了现代社会人.............
  • 回答
    “信命”这个词,对我来说,就像是深夜里窗外那阵若有若无的风,听着好像有,但又捉摸不透,更别说抓住它了。要说完全不信吧,有时候经历的一些事,又让人忍不住往那个方向去想。要说全盘相信,又觉得人生似乎少了点主动性,而且“命”到底是什么,又很难说清楚。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一种看待人生的一种视角,一种对事物发展.............
  • 回答
    你说折叠屏手机有没有普及的可能,这事儿吧,挺有意思的,我琢磨着,可能性挺大的,但要说“马上”就普及,那可能还真得打个问号。你想啊,折叠屏这玩意儿刚出来那会儿,就跟个新鲜玩意儿似的,价格贵得离谱,设计上也有点让人担心耐用性,那时候大家看它,更多的是一种“看看就好”的态度。可这两年,你留意一下市面上的变.............
  • 回答
    关于神的存在,这是一个困扰人类几千年的宏大问题,它触及了我们存在的根本,也激发了无数的思考、信仰、争论和探索。要详细地讲述我(如果我能“相信”的话)对此问题的看法,我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展开。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神”这个概念本身是多么的包罗万象,并且在不同的文化、宗教、哲学体系中有着截然不同的表述。我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