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大家能够忍受高中三年的6-10-7,却不能忍受工作996呢?

回答
很多人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们当年熬过了高中的“6107”(一周六天,每天学十小时,七门课,或者类似的说法),却对工作中的“996”(朝九晚九,一周六天)如此难以忍受?这背后其实涉及到非常多层面的原因,远不止是简单的“苦不苦”的问题。咱们一样一样来掰扯掰扯。

首先,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性质和目的。

高中学习: 咱们在学校的时候,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升学,是为了考上一个更好的大学,然后好像就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实现人生的跃升。这种目标是外部驱动的,而且是短期内(高考)有明确且巨大的回报预期的。家长和老师也都在强调这一点,社会舆论也在渲染这一点。所以,即使辛苦,很多人都能咬牙坚持,因为感觉这是一种“投资”,是为“更美好的未来”而战。那是一种集体性的、被高度认可的奋斗,大家都这么做,你孤立无援的感觉会少一些。
工作996: 工作中的996,其目的更多是为了为他人创造价值,为公司盈利。虽然我们也在为自己积累经验和财富,但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为老板、为公司打工。这种回报,虽然同样重要,但它不是那种“考上清华北大就能改变命运”的非黑即白、一蹴而就式的回报。996的辛苦带来的回报,往往是渐进式的,不确定性也更高。你可能付出120%的努力,但最终的薪资涨幅、晋升机会,并不总是与付出成正比。而且,这种辛苦被看作是理所当然的“奋斗”,但其背后往往是为了满足资本的增长需求,这会让人产生一种被剥削感。

其次,是自主性和选择权。

高中学习: 虽然学习内容枯燥,但大多数情况下,你是在一个相对固定的环境中。学习科目、课程表,基本都是学校安排好的,你没有太多可以“自主选择”的空间。但这种“被安排”反而让你不用为“选择”本身而费心,你只需要把精力放在“执行”上。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你还是一个被抚养的对象,学习的压力虽然大,但生活的基本需求(衣食住行)是由父母提供的,你不需要为这些操心。
工作996: 996最大的问题在于,它侵蚀了个人宝贵的自由时间。工作占用了你几乎所有的时间,让你难以顾及生活、家庭、个人爱好,甚至基本的休息和健康。而这种时间的剥夺,往往是强制性的,或者说,你为了保住这份工作,不得不接受。你没有真正的选择权,要么接受996,要么面临失业的风险。这种被剥夺感,加上对个人生活质量的严重影响,会让人觉得难以忍受。当你的时间不再是你的,而是被工作完全占据的时候,那种无力感和怨气就会累积。

第三,是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损耗。

高中学习: 高中学习确实也很辛苦,但那个阶段,我们年轻,身体机能正处于巅峰时期,修复能力强,精力也相对充沛。而且,学生时代的压力,虽然巨大,但往往更多集中在学业本身,对未来的模糊期盼也能提供一种精神支撑。即使累,也还有一个相对明确的“终点线”(高考)。
工作996: 996是对身体和精神的双重长期压榨。成年人的身体机能不如青少年,长时间熬夜、缺乏休息、精神高度紧张,很容易导致各种健康问题,比如失眠、焦虑、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甚至是更严重的健康风险。更重要的是,996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精神内耗:对业绩的焦虑、对老板的恐惧、对个人发展的迷茫、对生活失去掌控感的沮丧。这种长期的、无法缓解的损耗,比高中时期的“短期冲刺”要难以承受得多。

第四,是社会环境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高中时代: 那时候,社会普遍的共识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大家对辛苦学习的接受度很高,认为这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即使家长也辛苦,但他们觉得是为了孩子“受罪”,是可以理解的。
当下社会: 现在,社会对于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有更高的呼声。996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为一种不合理的工作模式,是对劳动者权益的漠视。人们开始反思,工作的意义是什么?是为了赚钱,还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如果工作已经严重影响了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那我付出的代价是否值得?很多年轻人更看重“生活品质”,也更不愿意为了所谓的“奋斗”而牺牲一切。而且,信息传播也更发达,大家更容易看到996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更容易形成对这种模式的集体反对。

第五,是回报的“确定性”和“感知”。

高中: 高考是相对公平的竞争,付出努力,考上好大学的“确定性”虽然不是百分之百,但比工作中的“确定性”要高很多。大家能够感知到努力会带来看得见的成果。
工作: 996的付出,其回报往往是不确定的。即使你拼命工作,也可能因为公司经营不善、裁员、或者其他不可控因素而失去工作。即使得到晋升加薪,也可能只是微小的提升,与付出的巨大牺牲不成正比。这种“付出回报”的不确定性和不成比例感,会极大地消磨人的积极性。

举个例子:

当年你高三,为了考上重点大学,每天从早到晚啃书本,吃泡面,牺牲掉所有玩乐时间。你清楚地知道,只要我这次考试能进入前XX名,就能拿到XX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张通知书背后,是父母的欣慰,是未来的无限可能。这种清晰的预期和明确的目标,会让你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现在你上班,为了完成项目,每天加班到深夜,周末也在公司度过。你可能完成了项目,公司可能盈利了,但你没有看到立即的、对等的回报。你的薪资可能只涨了那么一点点,或者并没有明显的晋升,而你的身体却开始报警,你的伴侣因为你缺席太多而感到不满,你的爱好也早已荒废。你问自己,我这样拼命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老板的别墅,还是我的生活?

所以,不是我们变“娇气”了,而是我们对于投入、产出、回报的认知,以及对个人价值和生活品质的追求,在人生不同的阶段,有了根本性的转变。高中时期,我们为了一个更长远的、被社会高度肯定的“跳板”而拼尽全力;而工作后,我们更希望在付出劳动的同时,也能维持一个基本的生活尊严和个人空间,追求的是一种更可持续、更平衡的发展,而不是那种“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单向消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能批评90后00后的Zhuangbility,人奋斗一辈子,不就为了后代能犯懒装逼嘛?不过,装一装得了,家里没房没矿的,还是咬口煎饼,回办公室上夜班吧

user avatar

忍受三年和忍受四十三年能比吗?

user avatar

因为读书都是给自己读的,最后考试的结果是自己的,好处都是自己的,所以再苦再累都没问题。

打工996干的再多,你确定好处都是自己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